资源描述
呼吸科吸入制剂,下一个“胰岛素”行业 医药生物:呼吸系统吸入制剂专题 2018年 7月1 核 心 观 点 哮喘及 COPD为为国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代表 , 吸入性的糖皮质激素 ( ICS) 以及支气管舒张剂为主要长期用药 :呼吸系统疾病为国内第二大疾病 , 其中慢性疾病占比近 1/3, 目前国内哮喘 3000万人 , 重度 COPD约 3000万人 , 是仅次于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重大慢病领域 。 主要用药为 ICS( 布地奈德和氟替卡松等 ) 和支气管扩张剂 ( 以沙美特罗 、 福莫特罗 、 沙丁胺醇和噻托溴铵为代表 ) 单方及复方制剂 。 国际哮喘及 COPD市场 2017年达 440亿美元 , 重磅产品频出 , 其中吸入制剂格局极好 :据 IMS数据显示 , 全球哮喘及 COPD市场 2017年市场规模达 437.5亿美元 , 同比增速 4.5%, 2018Q1达 120亿美元 , 同比增长 10.9%, 其中美国市场占比 60%, GSK、 AZ等 6家企业占比 95%。 美国市场大品种频出 , 前 10大品种均值达 20亿美元 , 复方制剂占比过半 。 从格局上看 , 美国吸入制剂原研主导 ,口服制剂仿制主导 , 主要系肺部吸入制剂高壁垒 , 难以仿制 。 国内哮喘及 COPD市场 150亿元量级 , 其中吸入剂型近百亿元 , 进口占比超过 90%:据 PDB样本医院数据显示 , 哮喘及 COPD国内市场规模在 150亿元量级 , 其中吸入制剂占比 65%, 进口企业市场占比 95%, 基本由 AZ、 BI和 GSK垄断 , 进口替代空间巨大; 国内企业获得技术突破 , 国内仿制药将逐渐发力 :之前国内企业受限于原料药供给以及工艺方面的限制 , 国内企业申报仿制药都很少 。 目前以正大天晴为代表的国内企业在工艺取得突破 , 已经成功启动 /完成了相关重点品种 BE, 国内企业即将在呼吸科吸入制剂市场发力 。 重点品种申报情况: 1)国内最大品种 布地奈德混悬液 ( 正大天晴等 ) ; 2) 全球最大品种 沙美特罗 /氟替卡松 ( 正大天晴 、恒瑞医药 、 长风药业等 ) 。 投资建议: 我们认为呼吸科吸入制剂具备以下特点: 1)慢性病长期用药; 2)进口占比极高; 3)生长 /研发壁垒高; 很像 10年前的“胰岛素”行业,国内先发企业将畅享渗透率提升 +进口替代红利,建议关注相关标的。 风险提示:产品获批进度或低于预期的风险。 目 录 2 哮喘及慢阻肺流行病学医学背景 海外市场概况 国内重点品种申报分析 国内市场概况 呼吸系统疾病为国内第二大疾病,其中慢性疾病占比近 1/3 呼吸系统疾病已成为国内第二大疾病 , 从出院数量上仅次于循环系统疾病 ( 即心脑血管疾病 ) , 2016年占医院总出院人数比例达 17%, 主要分为两大类: 急性呼吸系统疾病 :流感 , 细菌性肺炎以及新型肠道病毒引起的呼吸系统疾病 , 主要为肺炎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主要是哮喘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 Asthma/COPD) 。 2016年医院按疾病领域出院人数结构 2016年医院呼吸系统疾病出院人数结构 哮喘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医学背景 3 哮喘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医学背景 哮喘:炎症驱动,气流阻塞为特征 哮喘又名支气管哮喘 :一种 非常常见 的慢性呼吸道疾病 。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及细胞组分参与的 慢性气道炎症 , 此种炎症常伴随引起气道反应性增高 , 导致反复发作的喘息 、气促 、 胸闷和 ( 或 ) 咳嗽等症状 , 多在夜间和 ( 或 ) 凌晨发生 , 此类症状常伴有广泛而多变的 气流阻塞 , 可以自行或通过治疗而逆转 。 哮喘发病示意图 病理生理: 哮喘的发病机制不完全清楚,可概括为免疫 -炎症反应、 神经机制和气道高反应性及其相互作用。 炎 症 危险因素 (造成哮喘发生) 气道 高反应性 气流受限 症状 危险因素 (造成哮喘急性发生) 哮喘发病机理 4 哮喘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医学背景 哮喘:非常常见,国内人群 3000万,仅四成达到控制 全球约有 3亿患者 , 预计至 2025年将增长至 4亿 。 哮喘全球发病率约为 4.5%, 各国患病率不等 , 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 , 中国患者约 3000万人 。 哮喘死亡率达 36.7/10万 , 远高于发达国家 。 根据中国哮喘流行病调查的最新数据 , 仅有四成 (40.5%)患者达到控制 。 支气管哮喘虽然不能 “ 根治 ” , 但是通过规范化的治疗可以实现临床控制 。 在中国哮喘患病率的地区差异性较大 , 各地患病率约 1% 13%不等 , 近年上海 、 广州 、 西安等地抽样调查结果 , 哮喘的患病率约 1% 5%。 全国五大城市的资料显示 13 14岁学生的哮喘发病率为 3 5%, 而成年人患病率约 1%。 男女患病率大致相同 , 约 40%的患者有家族史 。 5 哮喘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医学背景 营养 感染 社会经济状态 基因 肺脏生长与发育 (抗胰蛋白酶缺乏、支气管哮喘和气道高反应性是 COPD的危险因素,可能与机体某些基因和环境因素有关) COPD危险因素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 COPD) : 一种具有 气流阻塞 特征的慢性支气管炎和 ( 或 ) 肺气肿 ,可进一步发展为肺心病和呼吸衰竭的常见慢性疾病 。 与有害气体及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 , 致残率和病死率很高 , 全球 40岁以上发病率已高达 9% 10%。 COP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 目前普遍认为 COPD以气道 、 肺实质和肺血管的慢性炎症为特征 。 已经发现的危险因素: 大致可以分为外因 ( 即环境因素 ) 与内因 ( 即个体易患因素 ) 两类: COPD:多因素驱动,慢性炎症和气流阻塞为特征 COPD发病机理 6 COPD: 发病率有提升趋势,国内近 1亿人,其中重度以上占比 30% 2007年全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 我国 40岁及以上人群 COPD患病率为 8.2%。 包鹤龄等研究显示 , 2014年我国 COPD患病率上升至 9.9%。 在 2016年欧洲呼吸学会年会 ( ERS) 上王辰等报告显示 , 我国 40岁及以上人群 COPD患病率达 14.1%, 20岁以上则达 8%。 现阶段我国COPD 死亡率仍有逐年上升趋势 。 根据 COPD全球指南 ( GOLD) , 将其按严重程度分为 4级 , COPD的早期诊断定为 级和 级 ( 即轻度和中度 ) , 而 、 级 ( 重度 、 极重度 ) 患者肺功能受损达 50%以上 , 为中晚期 。 、 级患病率占 70%。 COPD 起病隐匿: COPD 患者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 , 即使气道发生了明显的病理改变 , 出现肺功能损伤 , 部分患者症状仍较轻微 。 大型调查发现 , 确诊的 COPD 患者中无症状者占 35.3%, 64.7%的患者出现咳嗽 、 咳痰 、 气喘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 其中症状轻微者超过半数 。 2016年中国因慢阻肺死亡人数达 87.63万 , 位居我国各单病种死亡人数第三位 ( 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和脑卒中 ) , 在所有慢阻肺患者中 , 近九成此前没有得到明确诊断 , 慢阻肺的防治已十分迫切 。 哮喘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医学背景 7 哮喘用药 : 以 ICS为 基础 治疗,根据 症状 等级,单用 /联用不同剂量支气管舒张 剂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 ( ICS) :代表为 布地奈德 和 氟替卡松 等; 支气管舒张剂: 以 2受体激动剂为核心 ( 沙美特罗 为代表 ) , 长效 2受体激动剂 ( LABA)用于控制症状 、 短效 2受体激动剂 ( SABA) 用于缓解症状 。 其余治疗均可认为是可选或辅助治疗 , 如 LTRA、 LAMA、 茶碱 。 复方制剂: 吸入糖皮质激素联合长效 2受体激动剂 ( ICS/LABA) 可有效改善影响哮喘的两个因素 ( 气道炎症和气道平滑肌功能不全 ) 。 从同一吸入装置中同时加入 ICS/LABA较从不同装置分别吸入更能使患者获益 , 同时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 哮喘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医学背景 哮喘用药示意图 哮喘长期(阶梯式)治疗方案 8 COPD用药 : 以支气管舒张剂为首选,联用 ICS或其他舒张剂 COPD治疗以支气管扩张剂为首选药物 , 根据不同级别选择长效或短效 、 单剂或联合 。 需联合用药时 , 国内首选 ICS联合支扩剂 , 而国外以支扩剂单剂或联合为主 。 哮喘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医学背景 复方制剂: 重度 COPD患者联合用药效果优于单药治疗 , 且能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降低服药次数和剂量 , 简化治疗过程 。 COPD用药示意图 COPD分级分类治疗方案 9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