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国工程科技论坛测绘地理信息发展内容提要G21G22 G23 G24 G25 G26 G27 G28 G29 G2A G2B G2C G2D G2E G24 G2F G30 G31 G32 G33 G34 G35 G36 G26 G27 G28G29 G2A G2B G37 G38 G39 G3A G3B G3C G3D G3E G3F G23 G40 G41 G26 G27 G28 G29 G2A G2B G42 G43 G44 G45 G46 G47 G45 G48 G49 G45 G4AG4B G4C G4D G4E G4F G50 G36 G31 G51 G45 G52 G25 G45 G53 G54 G55 G56 G26 G27 G28 G29 G2A G2B G37 G38 G57 G58 G59 G5A G23 G5B G5CG5D G5E G23 G5F G60 G61 G62 G23 G63 G64 G26 G27 G28 G29 G2A G2B G65 G66 G37 G38 G2E G36 G67 G68 G69 G6A G6B G2D G6C G6D G6B G6EG5A G23 G6F G28 G5E G70 G71 G72 G73 G74 G75 G76 G77 G78 G45 G79 G28 G7A G26 G7B G7C G45 G28 G29 G2A G2B G7D G7E G45 G28 G29 G2AG2B G7F G80 G81 G82 G83 G4CG84 G85 G86 G87 G88 G89 G8A G24 G26 G27 G28 G29 G2A G2B G37 G38 G6C G6D G42 G8B G3B G4D G4E G4FG50 G36 G8C G83 G23 G8D G79 G8E G8F G7F G80 G37 G38 G45 G24 G90 G91 G5D G45 G92 G93 G94 G95 G96 G97 G4C G79 G26 G27 G28 G29 G2AG2B G98 G40 G98 G99 G9A G36 G9B G9C G23 G9D G9E G89 G9F GA0 G68 G28 G26 GA1 G70 G71 G45 GA2 GA3 G26 G27 G45 G2A G2B G81 G26G27 G45 G56 GA4 G28 GA5 G57 G7F G80 G81 G82 G83 G45 G28 G29 G2A G2B GA6 G66 G37 G38 G4C G85 G86 G36 GA7 GA8 G2D GA9 G6C G23 GAAGAB G23 G8D G79 G26 G27 G28 G29 G2A G2B GAC GAD G37 G38 GAE GAF G89 G4D G4E G36 GB0 GB1 G96 GB2 GB3GB4 GB5 GB6 G2E G24 G2F G30 G31 G56 G2E G24 G2F G30 GB7 G7B G39 G3A G57 GB6 GB8 GB9 GB5 GBA GBB G23 GBC G33 G4D G4E G4FG50 G36 GBD GBE G54 G45 G2F G30 G7B G7C GBF GC0 G74 GC1 G29 GBF GC0 GC2 GC3 G23 GC4 GC5 G8C G58 G4D G4E G52 G66 GB4 GB7 G92 G74GBD GBE G92 G36 GC6 GC7 GB5 GB3图书在版编目()数据测绘地理信息发展中国工程院编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工程科技论坛)测中测绘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国版本图书馆数据核字()第号总策划 樊代明G21 G22 G23 G24 G25 G26 G27 G28 G25 G29 G2A G2B G25 G25 G25 G25 G2C G2D G23 G24 G25 G2E G2F G30 G25 G31 G32 G33 G25 G25 G25 G25G34 G35 G36 G37 G25 G38 G25 G39 G25 G25 G25 G25 G25 G25 G25 G25 G2C G2D G3A G3B G25 G3C G25 G3DG3E G3F G40 G41 G25 G42 G43 G44 G45 G3E G3F G46G46 G25 G25 G47 G25 G48 G49 G4A G4B G4C G4D G4E G4F G50 G51G52G53 G54 G23 G55 G25G3A G25 G25 G56 G25G57 G25 G25 G58 G25G59 G25G25G3A G25 G25 G5A G25G5B G25 G25 G5C G25 G25 G5D G5BG5E G5F G60 G61 G25G62 G63 G64 G65 G25G66 G25 G25 G47 G25G25 G25 G25 G25 G25G66 G67 G68 G5E G25G25 G25 G25 G25 G25G3F G25 G25 G69 G25G6AG6B G6CG3FG3A G25 G25 G69 G25G6AG6B G6CG69 G3A G56G6D G25 G25 G6E G25G6FG58 G5F G70 G71 G72 G73 G74 G75 G73 G74 G76 G73 G43 G77 G78 G79 G7A G7B G7C G7D G7E G5E G7F G5F G80 G81 G82 G83 G84 G85 G86 G87G3F G88 G7E G71 G25 G89 G88 G8A G8BG8C G8D G52 G25编辑委员会主 任:宁津生 李朋德副主任:胥燕婴 李建成执行主任:彭震中 吴 岚委 员:李德仁 杨元喜 郭华东 钱志翰翟京生 郭春喜 唐新明 张永生李满春 张继贤 陈建国 张 远张文若 景贵飞 李志刚 郭仁忠宫辉力 姚宜斌 姜卫平目 录第一部分 综述综述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第二部分 主题报告及报告人简介智慧地球时代测绘地理信息学的新使命李德仁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大地测量基础设施建设若干问题思考杨元喜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对地观测五十年的发展与思考郭华东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大地测量的历史、现状和发展钱志瀚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信息化或被信息化的海洋测绘翟京生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及其应用郭春喜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测绘卫星和卫星测绘唐新明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机载对地观测与地理空间信息现场直播技术张永生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试论十大应用李满春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关于我国西部地理信息公共服务的思考张继贤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建机制抓统筹提高地理信息应用服务能力陈建国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可持续的地理信息服务:重庆的实践与思考张 远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煤航地理信息产业的新技术、新应用张文若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当前地理信息产业扩张速度与方向分析景贵飞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大力发展“天地图”推进地理信息社会化应用李志刚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地理信息服务:数据在线到应用在线郭仁忠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北京地面沉降立体监测与机理研究宫辉力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后记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第一部分综 述综 述年月日,由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中国工程院联合主办的第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测绘地理信息发展论坛在中国测绘创新基地隆重召开。本次论坛的主题是测绘地理信息发展。测绘地理信息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信息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承担着应急救援、统筹协调、管理监督、维护安全等重要保障任务。国土资源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国家土地副总督察,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党组书记、局长徐德明,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干勇院士出席会议并讲话,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副局长李朋德、中国工程院二局副局长徐进以及宁津生、陈俊勇等余位院士出席了论坛开幕式,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总工程师胥燕婴主持了开幕式。徐德明在讲话中高度肯定了中国工程院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长期以来的密切合作并在促进测绘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培养高层次人才等方面取得的可喜成果。简要介绍了近年来测绘地理信息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了测绘地理信息事业的历史性跨越,我国测绘地理信息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得到国内外的普遍关注和高度认可。徐德明强调当前我国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发展正处于大有作为、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将不断深化对李克强总理视察中国测绘创新基地重要讲话精神的认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智慧中国、监测地理国情、壮大地信产业、建设测绘强国”的战略目标,加快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和“天地图”建设,加快推进地理国情监测,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大发展,加强科技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提升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应用能力,推动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徐德明希望各位院士专家胸怀全球,站高望远,拿出真知灼见,多提宝贵意见,共同努力,乘势而上,攻坚克难,早日实现建设测绘地理信息强国的宏伟目标。干勇在讲话中指出测绘地理信息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信息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创新性国家的重要标志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国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快速发展,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方面作用日益凸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测绘地理信息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和迫切,自 综述 然环境和经济社会活动对测绘地理信息的依赖度越来越高。干勇说,地理信息产业是战略新兴产业的一颗明珠,它的发展必将带动整个信息产业的发展,“北京国家地理信息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成为国家批准的唯一一家中央国家机关所属的产业园,充分说明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很高兴看到来自不同领域的院士专家共同为测绘地理信息工作及相关产业的发展献计献策。干勇表示,中国工程院将充分发挥国家工程科技思想库的作用以及院士们多学科、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性优势,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对测绘地理信息的重大战略需求,进一步加强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论坛邀请李朋德副局长和李德仁、刘先林、杨元喜、郭华东四位院士作大会主题报告以及近位有关院士、专家就地球基准框架与空间定位、对地观测技术、地理信息服务、地理信息社会化应用等个议题作专题报告,展现了测绘地理信息的最新技术与发展动态。专家们认为:在地球基准框架与空间定位方面,应构建我国自主的全球时空基准,建立全球覆盖的立体大地测量观测体系,构建、改善自主可控的大地测量信息服务中心,为各类用户提供现势性好的大地测量与导航服务;在对地观测技术方面,应确定我国对地观测的优先服务领域,建立多平台综合观测计划,发展具有全球服务能力的全球变化科学卫星计划;在地理信息服务方面,要面向智慧地球时代的需求,将传统测绘提升为能够实时、智能地采集和处理海量空间数据,提供空间信息和知识服务的智慧测绘新阶段;在地理信息社会化应用方面,要从测绘基准体系创新、生产服务技术创新、地理信息采集装备创新、生产服务内容创新等方面进行创新发展。论坛期间还邀请了有关院士和专家举行了测绘地理信息发展圆桌论坛,形成了进一步发展测绘地理信息的战略咨询意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测绘地理信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测绘地理信息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三是关于建设测绘地理信息强国的对策建议。自年创办中国科技工程论坛以来,中国工程院已经成功举办了多场,几乎涵盖了工程科技领域所有的重要方面,每场论坛的主题都紧密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工程科技的前沿,对国家工程科技思想库的建设,推动我国工程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发展以及培养和引导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的健康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国家有关部委负责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负责人,有关院士专家,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所属各有关单位负责人,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所属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负责人,全国有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事业单位负责人近人参加了此次论坛。以下摘登几位有代表性的院士、专家的报告。 中国工程科技论坛:测绘地理信息发展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副局长李朋德就测绘地理信息的创新发展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指出,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用“构建智慧中国,监测地理国情,壮大地信产业,建设测绘强国”个字高度概括和凝练了创新发展的目标和实质。测绘地理信息创新发展的主要内容和任务。一是测绘基准体系的创新全面完成我国测绘基准的现代化;二是生产服务技术的创新全面完成生产服务技术及工艺流程的现代化;三是生产服务内容创新全面完成生产服务内容的现代化变革;四是事业总体布局创新全面完成由注重推进公益性事业的单一发展向推进事业与产业并举发展转变;五是管理职能及事业支撑机构创新全面完成测绘行政管理职能和事业支撑机构的调整。今后一段时间,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将继续按照创新发展路线图的要求,开拓创新,努力工作,争取在年全面完成创新发展任务,创造测绘保障和地理信息服务新的辉煌。李德仁院士在谈到智慧地球时代测绘地理信息学的新使命时,他指出智慧地球时代需要更加丰富和完善的空间信息采集、处理和服务机制,这就赋予测绘地理信息学新的使命,具体包括位置云、遥感云、空天地一体化的传感网与实时、视频与的融合,智能手机作为无处不在的传感器、室内与地下空间定位及导航、空间数据挖掘等个主要方面。测绘地理信息学界要从智慧地球的需要出发,不失时机地开展创新性研究,对这个方面在内的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开发。他认为我们已经走过了从绘制地形图为主的小测绘,发展成为当今以地理空间信息服务为主的大测绘,现在我们必须抓住机遇,不失时机的拓展智慧地球时代测绘地理信息学的新使命,将传统测绘提升为能够实时、智能地采集和处理海量空间数据,提供空间信息和知识服务的智慧测绘新阶段。作为智慧地球基础的测绘地理信息行业要抓好与智慧地球相关的技术创新和攻关研究,将传统测绘提升为能够实时、智能的采集和处理海量空间数据、信息和知识发布的智慧测绘服务,才能在实现智慧地球和智慧城市的进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刘先林院士展示了四维远见的装备创新。他指出地理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对地理信息采集的装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年来北京四维远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简称“四维远见”)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创新探索,四维远见创造性地将高档民用相机发展为价格昂贵的工业级测量相机,通过高精度子像元级影像拼接得到大幅面航空影像,幅面上达到国际同类先进水平。即将推出的是一个多用户协同摄影测量处理系统,通过多节点计算机网络协同处理,实现面向整个网络资源的多处理器并行计算,支持面向大区域的自动化并行处理。四维远见“十一五”期间研发的高精度轻小型航空遥感集成系统,在飞行稳定平台、测量型和轻小型航空(以下)等方面填补了国内空白。“十二五”期间又获得国家进一步支持,与首都师范大学经过多年的艰苦奋 综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