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伏习俗不仅是吃面.docx

返回 相关 举报
二伏习俗不仅是吃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二伏习俗不仅是吃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二伏习俗不仅是吃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精选】二伏习俗不仅是吃面 WORD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1 页 精选 二伏习俗不仅是吃面 -WORD版 导读: 23 日中伏到,进入一年最热时期,那么二伏天吃什么呢?民间有很多饮食习俗帮助人们消暑补营养,那么你知道二伏天吃什么好呢?下面小编为你揭秘二伏的饮食习俗。 23日中伏,二伏天吃什么? 今年 7月 23日到 8月 11日( 20天)为中伏,也叫 “二伏 ”,那么二伏天吃什么呢?每个地方二伏的习俗不一样,下面小编为您介绍。 1、北京:面 北方人,尤其是皇城根下的老北京人,特别在意三伏天的吃食 “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南朝荆楚岁时记记载 “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 ”。吃碗热汤面,身上发汗,可以去除体内的潮气和暑气。 面条有多种做法,我们常吃的包括:汤面,如番茄鸡蛋面、红烧牛肉面等,可以带汤一起吃,不过,面汤中普遍含盐较高,要少喝;捞面,是把面条沥干后加上调料菜码拌食的,像凉面、炸酱面等,有人爱把面条放到冷水中冲两次,那样会使部分 B 族维生素和钾元素溶到水中,营养易流失;炒面,将煮好的面条加配料炒制,这种做法通常用油多,不建议常吃 ;焖面,将各种配料炒好,然后放入面条加水焖制而成,营养损失较小。 许多人吃面经常是面条多,配菜少,营养很难平衡。因此,建议菜码【精选】二伏习俗不仅是吃面 WORD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2 页 种类丰富点,常加的有黄瓜、萝卜、菠菜、西红柿、蘑菇等。还可以再加一些豆制品,如黄豆芽、煮熟的黄豆、腐竹、豆腐丝等。 2、上海:茶 上海一直有 “头伏馄饨二伏茶 ”的风俗。旧时民间一直有以热茶解暑的传统,现代科学也证明喝热茶、温茶比凉茶更为解暑。伏茶,顾名思义,就是 “三伏天 ”喝的茶,相传始于南宋,盛于清朝,但确切年代无法查考。一般在六月初至八月末饮用,有清凉祛暑的作用。酷暑之下,每日一杯可 以起到清热解暑的作用。 伏茶的两大作用为清暑热,化暑湿。所以,伏茶的配方也应根据每年气候的不同而有所调整,推荐的伏茶配方为:银花 10克,竹叶 10克,夏枯草 15克,荷叶 10克,扁豆 15克,藿香 10克,佩兰 10克,生甘草 3克。以上配方为一帖药量,因为不是治疗用,仅作为代茶饮用,可分为 2-3人一天的服用量。 火旺湿盛、咽喉肿痛、大便淤结、舌红苔黄腻的人,可经常饮用伏茶。但胃口不好、饭后腹胀的市民及孕妇、小儿脾胃虚弱、老人消化功能衰退者,就不能随便喝伏茶。另外,过夜的伏茶最好不要喝了。 3、湖南和江西:鸭 湖南和江 西人偏爱 “头伏吃鸡二伏鸭 ”,认为 “头伏吃只鸡,一年好身体 ”。在三伏天里,人的体能消耗较多,需适当补充营养。在南昌民间,就有 “头伏吃鸡二伏吃鸭 ”的传统。 【精选】二伏习俗不仅是吃面 WORD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3 页 本草纲目记载:鸭肉 “主大补虚劳,最消毒热,利小便,除水肿,消胀满,利脏腑,退疮肿,定惊痫。 ”四季之中,鸭肉适合夏季食用。夏季吃鸭子喝鸭汤,可清热滋阴。 在中医看来,鸭子吃的食物多为水生物,故其肉性味甘、寒,入肺胃肾经,有滋补、养胃、补肾、除痨热骨蒸、消水肿、止热痢、止咳化痰等作用。凡体内有热的人适宜食鸭肉,体质虚弱、食欲不振、发热、大便干燥和水肿的人食之 更为有益。 4、杭州:鸡、茄子 老杭州人都知道,旧时一到三伏,富贵人家要 “头伏火腿、二伏鸡、三伏要吃金银蹄 ”,而手头紧张的穷人却是 “头伏冬瓜、二伏茄、三伏冬瓜不刨皮 ”。夏天气温高,人体易出汗,体力消耗也大,吃些鸡肉、蹄髈,能够补充体力,挺过这段难熬的日子。 现在,火腿、蹄髈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而冬瓜、茄子也成为人人喜爱的应季时蔬。从某种程度上,早前穷人在三伏天吃冬瓜、茄子,倒是符合现代夏季的养生学。冬瓜,味甘、性微寒,具有养胃生津、清热利湿的作用。还有茄子,性味古寒,消肿止疼,清热解毒。 如果你是 “食肉 ”一 族,鸭肉煲是滋补的好选择。不过,肉类比较油腻,食用多过易造成胃部负担,最好是和冬瓜、莲藕等蔬果一同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