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9年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形势展望 报告2019年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形势展望【内容提要】 2018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我国经济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高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创新驱动发展进一步巩固,区域协同发展步伐加快。展望2019年,我国工业经济将继续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但是需要密切关注影响工业转型升级的几个问题: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区域发展不平衡、企业降本增效压力加大、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尚待破解等。赛迪智库认为,需要从完善产业创新体系、进一步消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积极培育经济新动能等方面发力,推动工业经济发展迈向中高端。【关键词】 产业结构调整 发展形势 展望2018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我国经济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新动能不断加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展望2019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仍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创新动能不足、体制机制制约等问题。为加快制造强国建设步伐,推动实现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需要从强化创新驱动、消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培育壮大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等方面发力,实现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一、对2019年形势的基本判断019年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形势展望(一)工业经济继续保持稳中有进发展态势,发展质量持续改善2018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深入实施,改革成效显著。 一是化解过剩产能任务圆满完成,工业产能利用率保持在较高水平。 1-9月,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6.6%,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特别是钢铁、煤炭行业产能利用率同比呈现升高态势。根据国家统计局披露的消息,三季度,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8.7%、70.1%,同比分别提高2.0和1.1个百分点。 二是企业利润实现较快增长。1-8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的成本费用为92.62元,同比下降0.37元;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6.2%,保持了较快增长态势。 三是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排头兵企业加快涌现。 2018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经济联合会共同发布第三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单项冠军产品名单。这些企业和产品是所在细分产品领域中具有市场影响力和技术独特性的典型,代表了当前我国制造业的先进水平。 四是主要产品价格回升,市场主体信心进一步增强。 2018年1-10月,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3.9%1。1-9月,钢材综合价格指数平均为116.3点,同比增长11.9%,处于相对高位;水泥、平板玻璃平均出厂价格分别同比上涨22.9%和4.7%2。展望2019年,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工业经济将继续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发展态势,工业发展质量将进一步改善。1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 数据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二)创新驱动发展进一步巩固,高技术产业有望带动工业比较优势重塑一是从投资角度看,创新推动制造业投资快速增长。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8年1-10月,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增长15%,增速高出全部制造业投资5.9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6.1%,增速高出全部制造业投资7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1.1%,增速比前三季度提高1.2个百分点。 二是企业作为最重要的创新主体,研发投入持续提升。 2017年,全国制造业技术中心投入研发经费3978.8亿元,占全部技术中心研发经费的比重为78.1%;对技术中心研发经费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1%,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 三是高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引领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1-10月,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11.9%和8.4%,增速分别快于规模以上工业5.5和2.0个百分点。1-9月,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和高技术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分别同比增长15.6%、15.4%和13.8%。展望2019年,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以企业为主体、需求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政策支撑体系将更加完善,重点领域发展的基础瓶颈将进一步突破,高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发展步伐加快,重大创新成果将不断涌现,加快制造业的提质增效升级。(三)产业布局优化持续推进,区域协同发展水平稳步提升一是共建“一带一路”取得积极成效。 2018年“一带一路”建设进入全面务实合作新阶段,双向合作不断深化。1-10月,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长14.8%,占外贸总值的比重提升0.8个百分点至27.3%;我国企业对沿线55个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额达119亿美元,同比增长6.4%,占同期总额的13.3%;对外承包工程方面,我国企业在沿线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3143份,新签合同额809.1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48.1%;“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2339家,同比增长2.9%,实际投入外资金额42亿美元,同比增长35.7%1。“一带一路”成为中国带动整个欧亚地区发展的重要引擎。 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 政策方面,北京市出台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2018-2020年行动计划,从交通、产业、生态等多个方面提出未来三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蓝图。产业方面,京津冀坚持优势互补,着力打造创新共同体和市场共同体,激发区域经济发展内生动力。2018年上半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合计突破4万亿,同比分别增长6.8%、3.4%和6.5%2。北京市“高精尖”经济结构正在逐步构建,天津市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三省市正在分别向“瘦身提质”、“强身聚核”、“健身增效”的发展目标加快迈进3。 三是长江经济带推动产业梯度转移。 各地区各部1 数据来源:商务部2 数据来源:经济日报:京津冀协同发展走出科学新路3 资料来源:2018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门深入贯彻关于加强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大生态修复和污染治理,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重点培育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汽车产业、家电产业和纺织服装等五大世界级产业集群。2018年上半年,长江经济带优良(I类至类)水质比例为74%,比2017年提高0.1个百分点;劣V类水质比例为2.4%,比2017年下降0.6个百分点1。2018年一季度,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共实现生产总值近9万亿,占全国比重44.18%2,经济发展步伐更加强劲。展望2019年,随着“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国际与国内经济发展互联互通,东、中、西部区域之间产业转移和合作继续深化,以点带线、由线到面,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但是,对外“走出去”仍然面临着贸易摩擦的挑战,需要高度警惕。(四)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成长,新旧动能转化将提速2018年,两化融合进入发展快车道,带来了新业态新模式的快速成长,助推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一是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相关行业增加值快速增长。 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2018年前三季度,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31.2%、9.4%和8.0%,增速领先于其他行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3.8%、2.7%和4.5%,同比有所提高或持平;2017年,全国“三新”经济增加值相当于GDP的比重为15.7%,增速为14.1%,高于1 数据来源:中央人民政府网站2 数据来源: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同期GDP2.9个百分点。 二是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逐步提升,经济活力不断释放。 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2015-2017年,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分别同比增长23.5%、26.9%和34.1%,经济发展新动能加速发展壮大;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网络经济对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更加显著,2017年,网络经济指数对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贡献率为34.5%;互联网平台推动智慧零售、跨界零售等新消费模式异军突起,2017年,我国电子商务平台交易额同比增长11.7%;全国网上零售额增速高出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0个百分点。 三是智能化产品加快市场化布局。 1-10月,新能源汽车、智能电视产量分别增长54.4%和19.6%;服务机器人、生物基化学纤维、服务器、太阳能电池、3D打印设备等产量保持快速增长。展望2019年,随着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云等新型工业基础设施加快构建,以及“互联网+”带来的共享经济、平台经济、数字经济的广泛渗透,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将稳步提升,加速形成产业发展新动能,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二、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一)创新能力不足制约中国制造迈向中高端一是企业研发创新能力仍然薄弱。 由于新型产业创新体系尚未形成,企业技术创新的源头支持不足等问题,我国企业创新能力亟待提升。以大中型制造企业为例,单位R&D经费专利申请数在2012、2013年分别为54.57、54.79件/亿元,但在2015、2016年仅为49.67、51.95件/亿元,远远低于前期水平;单位新产品开发经费所创造的销售收入在2016年仅同比增加0.38元1,增幅较前几年明显放缓。 二是关键共性技术需进一步突破。 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具有应用基础性、关联性、系统性、开放性等特点,因其研究难度大、周期长,已成为制约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瓶颈问题。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例,我国高端芯片和通用芯片的对外依存度达90%以上;2017年,我国共进口集成电路3770亿块,同比增长10.1%,进口金额达2601.4亿美元,同比增长14.6%,远超原油进口额2。三是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 我国科研机构与产业化机构协同能力较差,产学研用相互脱节,科技成果转化率比较低。相关数据表明,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率普遍在60%到70%左右,而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30%,科技成果不能及时转化为生产力,无法发挥推动产业发展的作用,导致创新对产业的支撑能力不强。1 数据来源:赛迪智库数据,2018年第5期2 数据来源:赛迪智库产业政策研究,2018年第2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