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国对拉美地区投资贸易报告(2018)1目录一、中国同拉美经贸往来.0二、拉美国家发展路径以阿根廷为例.0(一)初级产品出口阶段(1862-1930).0(二)进口替代工业化阶段(1930-1982).0(三)新自由主义模式阶段(1982-2003).0(四)基什内尔模式阶段(2003-2015).0(五)马克里执政时期(2015至今).0三、赴拉美投资经营贸易的风险.0(一)金融危机频发.0(二)政治周期性动荡.0(三)经济结构失衡.0(四)工会势力强大抬高用工成本.0(五)基础设施普遍落后.0(六)资源民族主义传统深厚.0(七)腐败根深蒂固.0(八)美国因素不容忽视.0四、风险管理与对策建议.0(一)信用风险管理.0(二)汇率风险管理.0(三)政策风险管理.0(四)政治风险管理.0(五)市场风险管理.0(六)不同收汇方式的风险管理.0附件一:中国在阿根廷大型基建项目.0附件二:中资企业在阿根廷收购案.0中国对拉美地区投资贸易报告(2018)2一、中国同拉美经贸往来(一)中国同拉美经贸合作概况。在过去十多年里,中国与拉美贸易规模增长了二十多倍,双方经贸关系日益密切并呈现出贸易、投资和金融并驾齐驱的繁荣景象,成为南南合作的典范。中国是拉美地区大宗商品的重要出口市场,进口拉美的农产品和工业制成品持续增多,双边贸易结构不断优化。根据中国海关统计,2017年中拉贸易额近2600亿美元,同比增长18.8%。中国已成为拉美第二大贸易伙伴,是多个拉美国家的第一大和第二大贸易伙伴。目前,中国已与秘鲁、智利、哥斯达黎加签署自贸协定,与巴拿马的自贸协定正在谈判中,与哥伦比亚的自贸协定处于可行性研究阶段。金融领域,中国分别与巴西、阿根廷、苏里南、智利四国签署了本币互换协议,涉及金额总计2830亿人民币。中国还在阿根廷和智利设立了人民币清算银行,巴西等拉美7国还加入了亚投行。中方对拉的350亿美元一揽子融资举措已落实170多亿美元,这些举措也已惠及20多个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的80多个民生项目。300亿美元中拉产能合作专项基金也已启动,以支持中拉在产能和装备制造领域的项目合作。(二)中国同阿根廷经贸合作概况。据阿根廷统计局统计,2017年阿根廷与中国双边货物进出口额为137.8亿美元,增长8.8%。其中,阿根廷对中国出口43.2亿美元,下降2.4%,占其出口总额的7.4%,下降0.3个百分点;阿根廷自中国进口94.5亿美元,增长14.9%,占其进口总额的14.1%,减少0.6个百分点。阿方贸易逆差51.3亿美元,中国对拉美地区投资贸易报告(2018)3增长35.1%。以油籽为主的植物产品是阿根廷对中国出口最多的商品,2017年出口24.2亿美元,下降14.8%,占阿根廷对中国出口总额的56.1%。动物产品是第二大类出口商品,2017年出口8.2亿美元,增长32.6%,占阿根廷对中国出口总额的18.9%。矿产品是第三大类出口商品,出口4.9亿美元,增长23.5%,占阿根廷对中国出口总额的11.4%。此外,食品饮料等出口1.2亿美元,增长5.8%,占阿根廷对中国出口总额的2.7%。机电产品是阿根廷自中国进口的第一大类商品,2017年进口40.8亿美元,增长14%,占阿根廷自中国进口总额的43.1%。化工产品为第二大类进口商品,2017年进口12.9亿美元,增长10.5%,占进口总额的13.7%。此外,运输设备、纺织品及原料和家具玩具等的进口也普遍增长,进口额分别为10.2亿美元、6.9亿美元和5.6亿美元,增长17.9%、17.3%和33.4%,合计占阿根廷自中国进口总额的24.1%。此外,贱金属及制品进口4.8亿美元,增长9.1%,占阿根廷自中国进口总额的5.1%。在上述产品上,巴西、美国和德国等是中国的主要竞争对手。二、拉美国家发展路径以阿根廷为例阿根廷的发展道路在拉美具有典型性。“一战”爆发前后,阿根廷是世界上最为富裕的国家之一,被誉为“世界的粮仓和肉库”。然而,从20世纪30年代起,该国发展进程明显放缓,逐渐沦落为“衰败国家”,到21世纪初更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总中国对拉美地区投资贸易报告(2018)4的看,阿根廷的发展路径特别是经济政策总在民众主义(populism)和自由主义这两种针锋相对的模式间剧烈摇摆。阿根廷的发展可分五个阶段:初级产品出口阶段(1862-1930)、进口替代工业化阶段(1930-1982)、新自由主义模式阶段(1982-2003)、基什内尔模式阶段(2003-2015)、马克里执政时期(2015至今)(一)初级产品出口阶段(1862-1930)这一阶段,阿根廷经济增长呈现严重的外部依附性,高度依赖农牧产品出口和工业产品进口。1929年,阿根廷是世界最大的冷藏牛肉、玉米、亚麻籽和燕麦出口国,小麦出口居世界第三位,阿根廷人均收入仅次于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二)进口替代工业化阶段(1930-1982)1946年,庇隆上台执政。庇隆主张发展民族工业,维护经济独立,加强劳工权益保障。这一时期,以高筑贸易壁垒和扶持“幼稚工业”为核心的激进保护政策,使进口替代的民族工业取得初步发展。1955年,庇隆政权被推翻,其后的军人和文官政府基本延续庇隆的经济政策,深化进口替代工业化进程,逐步引进外国技术,鼓励外国直接投资。1964-1974年间,阿根廷经济年增速达到5.1%。然而,随着资本、技术等进口需求不断扩大,而农产品为主导的出口发展缓慢,导致外汇枯竭和国际收支恶化。为解决外汇短缺问题,阿根廷政府向IMF等国际金融机构和私人银行大肆举债。1955年后,阿外债数额逐年增长,到1982年已占到GDP的70%。中国对拉美地区投资贸易报告(2018)5(三)新自由主义模式阶段(1982-2003)20世纪80年代,阿根廷陷入严重的外债危机。1980-1990年,阿根廷经济年均负增长0.9%,通胀率年均增速437.6%,1989年更是高达3079.5%。阿根廷于90年代初开始采取IMF倡导的新自由主义发展战略恢复本国经济,主要包括国有企业私有化、贸易自由化和货币局制度,以法律形式将比索与美元1比1挂钩,以美元外储为支撑发行比索,全面开放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的自由兑换。上述举措一定程度缓解通货膨胀,稳定宏观经济环境,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1991-1994年间,阿根廷经济增速达5.7%。新自由主义改革并没有真正解决进口替代工业化时期以来的劳动力市场僵化、福利和消费水平超前、经济内生动力不足等深层次问题。货币局制度削弱了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能力,特别是国内银行体系被外资控制和货币政策独立性丧失,使国家无法应对外部金融动荡带来的冲击。2001年12月,阿根廷陷入严重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危机。(四)基什内尔模式阶段(2003-2015)2002年杜阿尔德就任总统,宣布废除货币局制度,实行经济本币化和汇率自由浮动,掌握货币政策主动权。2003年,基什内尔继任总统,全面否定新自由主义模式,强化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和干预作用,恢复货币和汇率政策自主,采取适度扩张的积极财政政策,落实IMF和世界银行“债务重组”计划。2007年,基什内尔夫人费尔南德斯当选总统,延续了基什内尔国家干预主义和以需求带动经济增长等政策主张,但一味刺激需求和“重政府干预、轻市场调节”中国对拉美地区投资贸易报告(2018)6的做法使阿根廷再次出现通胀和能源短缺问题。2012年,随着大宗商品国际价格“黄金周期”结束,政府以农牧业出口收入补贴福利支出和工业化的政策难以为继,被迫采取外汇管制和进口限制等,强化经济民族主义,引发民众和企业抗议,引起跨国资本家的不满以及国外投资者的恐慌。2007-2011年,除经济危机期间短暂放缓外,阿根廷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年均增长6.9%。(五)马克里执政时期(2015至今)2015年,中右翼马克里胜选,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层面进行了一系列新自由主义改革。财政政策方面,削减开支,减少赤字的紧缩财政政策。新政府裁减公共机构人员,取消或大幅减少对公共交通、电力、油气等公用事业的补贴,以减少政府开支、降低财政赤字。货币政策方面,恢复短期存款利率,回收比索流动性,减轻通胀。马克里上任后堵住过去央行印钞为中央财政“放水”的闸门,同时把短期存款利率从28%提升至38%。国际贸易方面,取消外汇资本管制和进出口限制。马克里上任后不到一周就宣布取消已实施四年之久的外汇管制,允许个人和企业自由买卖外汇。除此之外,新政府还采取了放宽进口限制,取消部分农产品的出口税、降低大豆出口税、推行“资产漂白计划”等一系列措施。国际投融资方面,和解债务违约,重返国际融资市场,发行主权债券,经过近三个月的艰苦谈判,阿根廷新政府最终与“秃鹫基金”达成协议,同意以现金方式偿还约120亿美元的债务。随后国会两院先后批准了解决债务问题的法案,正式结束了长达15年的债务违约纠纷。2016年4月,阿根廷自2001年以来首中国对拉美地区投资贸易报告(2018)7次在国际市场发行债券,标志着该国重返国际资本市场。随后,国际评级机构穆迪和标准普尔纷纷上调了阿根廷的信用评级。财新国际认为,激进的货币政策和紧缩的财政政策起到了双重效果。一方面,这些举措对经济产生实实在在的负面影响,失业率攀升至8.5%,全年通胀率高达40%,工业生产全年下降8%,贫困率升至32%,新增贫困人口高达140万,外债增加了近400亿美元,2016年GDP负增长2.3%。公用设施价格和物价大幅上涨,遭到反对党和工会的坚决抵制,引发罢工和抗议浪潮。另一方面,这些改革措施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宏观经济的筑底操作,为今后经济重返增长轨道打下了基础。IMF表示,在进一步扭转上届政府过度干预造成的宏观经济失衡错误,和明显改善投资和营商环境之后,阿根廷经济将恢复稳定增长。2017年,阿根廷经济明显好转,GDP转负为正,增长率为2.9%。从2017年9月起,阿根廷政府已经开始放松了多项经济管控措施,经济持续向好的方向发展。社会领域也在劳工政策、社会福利政策等领域进行必要改革,以减少财政开支,推动投资,扩大就业。从外部因素看,阿根廷的国际融资环境已经有了明显改善。2016年2月,阿根廷与国际金融机构达成46.5亿美元的赔偿协议,阿根廷重新回到国际债券市场。2017年6月,阿根廷首次发行27.5亿美元百年长债。从内部因素看,2017年国会中期选举中,执政党联盟获得胜利,马克里政府的各项措施得到国会多数支持,政府的执政环境改善。通胀持续下降,从过去最高时期的60%,降至2017年的28%。阿根廷中国对拉美地区投资贸易报告(2018)8政府发行的美元债券因其高收益率而受到追捧。本币比索汇率相对稳定,为1美元兑换18比索。2018年,阿根廷经济再度急剧恶化。阿根廷比索自4月下旬以来对美元汇率不断走低,这场贬值风暴为2018年阿根廷经济划出了一道分水岭:一季度阿经济延续了2017年的复苏势头,增速维持在2.4%左右;而4月开始出现萎缩迹象,形势急转而下。截至9月,阿根廷比索已对美元贬值96.62%。即使阿根廷政府与IMF达成500亿美元纾困方案,阿根廷央行将基准利率一次性上调到60%,仍然无法阻止比索汇率的断崖式下跌。与比索急速贬值相伴的还有急速上涨的物价、大规模失业潮,社会动荡和国际资本大量逃离。阿根廷很有可能再度迎来严重的经济衰退。在此背景下,阿根廷政府宣布新紧缩政策自救,包括:政府部门数量砍掉一半;增加税收开源,削减支出节流;提高谷物出口税,所有出口产品加税,等等。新的税收举措与马克里先前主张的自由市场经济理念相背离,可能会为其在2019年10月的阿根廷总统大选埋下政治危机。三、赴拉美投资经营贸易的风险(一)金融危机频发20世纪80年代以来,拉美金融危机此起彼伏。1989-1990年间,阿根廷、巴西、秘鲁等国因财政和汇率政策失误,导致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1999年,巴西爆发金融危机,波及阿根廷、玻利维亚、厄瓜多尔、乌拉圭等国,引发不同程度的社会和政治危机。今年以来,中国对拉美地区投资贸易报告(2018)9阿根廷比索对美元汇率跌幅超过100%。财新国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一是阿政府债务高企,财政开支庞大,外汇储备不足,长期处于贸易财政双赤字,抵御经济金融风险能力较弱。二是支柱产业农业生产出现下滑。阿根廷遭遇了近年来最为严重的旱灾,许多农产品减产严重,预计本次旱灾会给阿根廷出口造成85亿美元的损失。三是国际油价上涨给经济带来负面影响,加剧了阿根廷的通胀压力。四是国际金融市场波动给阿根廷货币带来压力,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今年加息节奏提速,吸引国际资本向美回流,导致新兴经济体普遍面临货币贬值压力,比索加速贬值。同时阿央行债券陆续到期也引发了市场的不安情绪。本届政府对外汇管制宽松,投机资本可随意进出,民众对比索失去信心,加速抛售比索、买入美元。(二)政治周期性动荡拉美政治上的不稳定和政权的反复变迁阻碍该地区政治经济发展。1930-1983年,阿根廷民选政府和军事独裁频繁交替,换了25位总统,文人政府寿命趋短,军政府把持政权时间渐长。政府更迭频繁,造成经济政策多变,使企业不敢扩大再生产、进行长线投资。同时,阿根廷最高法院的司法独立也经常遭到破坏,无法提供保护财产权的法律制度保障。由于缺乏对财产权的保护,人们不愿意进行长期的投资,并将资本转移海外,寻求更加安全的投资环境。(三)经济结构失衡阿根廷初级农牧产品和以农牧产品为主要原料的制成品出口占总出口的50%左右。国民经济发展极易受到农产品和原材料国际市场价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