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车联网白皮书.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2018年车联网白皮书.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2018年车联网白皮书.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2018年车联网白皮书.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2018年车联网白皮书.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2018年车联网白皮书.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车 联 网 白 皮 书 ( 2018 年)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2018 年 12 月 版权声明 本白皮书 版权属于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并受法律保护 。 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 本白皮书文字或者观点的,应 注明 “ 来源: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 院 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前 言 车联网涉及汽车、电子、信息通信、交通等多个产业,正处于加 速 发展的关键阶段。我国应以加 快推进 车联网新技术产业化和构建“人 -车 -路 -云”协同的智慧交通体系为切入点, 促进 跨部门协 同 ,加 强 法规标准建设、共性技术突破、基础设施改造等重点工作,打造产业新生态,实现新的产业集聚。 本白皮书从技术、产业和政策措施三个维度对车联网国内外发展现状 及 趋势进行分析。技术部分包括单车智能化相关汽车电子技术 和 V2X 无线通信、多接入边缘计算、车路协同平台等网联化相关技术,以及信息安全 等 共性关键技术;产业部分从专利布局、产业链协同重点剖析产业发展新趋势 ,探索 新生态和新模式等 ; 政策 措施 部分包括顶层设计规划、协同推进机制、法律法规等;最后总结全文,对车联网融合创新发展提出“ 1+3”举措建议,包括构建一个跨行业协调机制和技术创新、产业融合、安全管理三个发展体系。 目 录 第一章 车联网 应用发展需求 . 1 (一)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信息服务类应用 . 1 (二)以车辆驾驶为核心的汽车智能类应用 . 2 (三)以协同为核心的 智慧交通类应用 . 3 第二章 车联网技术发展研判 . 4 (一)汽车电子成为新的战略竞争高地 . 4 (二) V2X 无线通信技术发展进入快车道 . 7 (三)多接入边缘计算 助力车联网全面发展 . 9 (四) “端 -管 -云 ”协同的发展模式初现雏形 . 11 (五)车联网安全 技术 亟待完善 . 13 第三章 车联网产业发展 趋势 . 14 (一)车联网产业 融合 发展新趋势 . 14 (二)车联网商业模式发展现状及趋势 . 20 第四章 政策措施及发展建议 . 23 (一)美欧日等发达国家普遍重视车联网发展 . 23 (二)我国支持车联网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基础 . 24 (三)我国车联网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建议 . 26 图表目录 图 1 车联网专利布局变化趋势 . 16 图 2 专利企业数量变化趋势图 . 16 图 3 汽车智能化、自动驾驶专利申请企业活跃排名 . 18 图 4 谷歌自动驾驶专利布局 . 18 图 5 车联网的基本价值链 . 20 图 6 智慧交通 类应用商业模式 . 23 中国 信息通信研究院 车联网白皮书( 2018 年) 1 第一章 车联网 应用 发展 需求 当前,车联网技术发展和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借助于人、车、路、云平台之间的全方位连接和信息交互,催生了大量新的产品应用。狭义的车联网应用通常指车载信息服务类应用,即通过车辆把车主与各种服务资源整合在一起;广义的车联网应用还包括面向交通的安全效率类应用以及以自动驾驶为基础的协同服务类应用。新应用也对汽车、交通的智能化与网联化水平提出了新的发展需求,引领车联网技术与产业发展 ,促进城市数字化与智能化发展 。 车联网应用从不同的视角有不同的分类方式。根据联网技术不同,可以分为车内网、车际网和车云网应用;根据车联网应用对象 不同,可以分为单用户应用以及行业应用两大类,行业应用又进一步分为企业应用和政府应用等;根据需求对象不同,可以分为自动驾驶、安全出行、效率出行、交通管理、商业营运、涉车服务等应用。无论哪种应用分类方式,都基本涉及到 以 用户体验 为核心的信息服务类应用、以车辆驾驶为核心的汽车智能化类应用和以协同为核心的 智慧交通类应用。 (一) 以 用户体验 为核心的信息服务类应用 此类应用既包括提高驾乘体验、实现欢乐出行的基础性车载信息类应用,也包括与车辆上路驾驶 、 车辆出行前或出行后的涉车服务、后市场服务、车家服务等应用。该类应用需要车 辆具备基本的联网通信能力和必要的车辆基础状态感知能力。 基础性车载信息类应用仍是当前车联网主要应用形态 ,主要涉及车联网白皮书( 2018 年) 中国 信息通信研究院 2 车主的前台式互动体验,包含导航、娱乐、通信、远程诊断和救援、资讯等 。目前很多车辆已加装车载模块,用户可以通过 车载 网联化获得信息服务,包括在线导航、娱乐等多媒体服务。随着语音识别、人眼动作识别等技术的逐步发展,车载信息类应用将更加丰富。 涉车服务主要与定位、支付相结合, 包括 共享汽车、网约车、网租车等应用。汽车后市场服务主要有汽车保险、车辆维护延保、车辆美容、二手车交易等应用,随着汽车保有量增速的放缓,后市场服务应用价值将获得更多关注。车家服务主要通过基于位置、时间、日期等信息来 智能化判定 车主行为习惯,创建相应规则为车主提供智能家居系统服务应用,包括家用电器远程 遥控 等。 (二) 以车辆驾驶为核心的汽车智能类应用 此类应用主要与车辆 行驶过程 中的智能化相关,利用车上传感器,随时感知行驶中的周围环境,收集数据、动静态辨识、侦测与追踪,并结合导航地图数据,进行系统运算与分析,主要有安全类 和效率类等各种应用。 安全类应用与车辆行驶安全及道路通行效率息息相关,有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目前,依靠单车感知的安全驾驶辅助系统等传统应用处于快速成长期,在中低端车型渗透率将会逐步提升。同时,随着网联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推广,出现了更多安全预警类应用。例如,通过网联技术,行驶在高速公路等快速路段的前车 ,在 感知 到 事故后可提早通知后面车辆 事故信息 ,避免连环追尾事故。 效率类应用主要是通过车车、车路信息交互,实现车辆和道路基中国 信息通信研究院 车联网白皮书( 2018 年) 3 础设施智能协同,有助于缓解交通拥堵、降低车辆排放等。典型应用有交叉路口智能信号灯、自适应巡 航增强、智能停车管理等。例如,交叉路口智能信号灯应用通过网联技术来收集周边车辆速度、位置等信息,对信号灯参数进行动态优化,提高交叉 路 口车辆通行效率。 (三)以协同为核心的 智慧交通 类应用 此类应用是在自动驾驶的基础上,与多车管理调度及交通环境等智慧交通 相关 , 最终支持实现城市大脑智能处置城市运行和 治理协同 。智慧交通 主要是基于无线通信、传感探测等技术 , 实现车、路、环境之间的大协同, 以缓解交通环境拥堵、提高道路环境安全、达到优化系统资源为目的。 在实现 高等级自动驾驶之后,应用场景将由限定区域向公共交通体系拓展。 在相对封闭 的 环境或危险地带场景 中 , 因 物理空间有限,行驶路况、线路、行驶条件等因素相对稳定,重复性高,通过独立云 端 平台协同调度管理,采用固定路线、低速运行、重复性操作的应用更容易成熟 落地。典型应用有 对 园区、景区、机场、校园等限定区域内的自动驾驶巴士 进行 调度、港口专用集装箱 智能 运输等。 在公共交通系统场景下,车辆的路径规划和行为预测能力对车辆的智能化和网联化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更完善的自动驾驶控制策略、行驶过程全覆盖的 5G-V2X 网联技术以及云平台的高效衔接调度。该类应用除依赖技术突破 , 还涉及到伦理、法规等 ,距实际成熟应用尚需时日,如自动驾驶出租车、自动驾驶公交车、智能配送等。 车联网白皮书( 2018 年) 中国 信息通信研究院 4 第二章 车联网技术发展研判 车联网发展的热点聚焦网联化和智能化,并由单车智能逐步转向多车协同、以及“智慧的车”与“智慧的路”协同发展,这对车联网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提出了新的发展需求。 汽车电子、 V2X无线通信、多接入边缘计算、云平台以及安全等为车联网网联化、智能化、协同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近年来,全球汽车产业快速增长,汽车电子成为产业增长的重要引擎,通过人机交互、汽车功能提升等方式提升驾驶体验 。 此外,自动驾驶等协同应用成为汽车电子发展的重要方向。 V2X 无线通信技术旨在将“人 -车 -路 -云”等交通参与要素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不仅可以为交通安全和效率类应用提供通信基础,还 可以将车辆与其他车辆、行人、路侧设施等交通元素有机结合,弥补了单车智能的不足,推动了协同式应用服务发展。多接入边缘计算可以有效解决未来网络高带宽、低时延、高可靠 需求 以及大规模终端连接等要求,支持多种终端接入方式,有效提升道路的智能化水平。云平台能够为未来的协同交通体系提供统一的数据采集、智能决策及控制执行等基础支撑,继而将整个车联网要素连 接成一个整体。车联网安全形势紧迫,需要在车载终端安全、数据交互安全、 平台 信息安全 和隐私保护 等方面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及产品研制,形成贯穿于车联网“端 -管 -云”全链条的综合安全体系。 ( 一 ) 汽车电子成为新的战略竞争高地 全球汽车产业增速放缓,汽车电子成为产业增长的重要引擎。 据中国 信息通信研究院 车联网白皮书( 2018 年) 5 罗兰贝格的 2018 年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研究预测 1, 2018 年全球汽车产量将达到 0.96 亿辆,同比增长 1%, 2012-2017 年的年复合增长率超过 3%,汽车产业增速开始放缓,而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营 业收入 在 2018 年有望增长 3%。其中,汽车电子在汽车产业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据 Strategy Analytics 预测, 2018 年全球汽车电子总销售额将接近 3 千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约 7%2,增速水平高于汽车零部件及整体汽车产业增速。汽车电子以智能化、网联化、安全性和大功率为主要发展方向,成为产业增长的重要引擎。 汽车电子成为提升驾乘体验 的 主要方式。 与动力总成、车身与底盘等汽车系统相比, ADAS、信息娱乐系统逐渐成为消费者新的关注热点,而辅助驾驶、语音交互、车载视频、车辆联网等新型驾乘体验直接依赖于传感器、车载屏幕 、计算平台、车载通信等汽车电子的使用,汽车功能的发展已经从较为成熟的发动机、底盘等传统零部件转移至汽车电子中。随着消费类电子企业向汽车电子产业的快速渗透,高端车型的智能化功能正加速向中低端车型转化,与之而来的是汽车电子占整车成本的比例逐渐上升, 这 将成为 未来汽车的第一大系统。 智能网联和新能源的发展需要汽车电子技术的持续演进。智能化方面 , 主要依赖车载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器,对 CMOS 传感器、 MEMS传感器、激光雷达、超声波传感器及车载计算平台等提出大量需求 。实现高级别自动驾驶仍依赖于汽车电子性能的不断提升 。 例如 , 车载传感需要进一步提升分辨率、感知范围以及在前端传感器搭载人工智1 sohu/a/220313611_800248 2 free.chinabaogao/qiche/201710/10262b5402017.htm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