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区区太行山绿化三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表.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XX区区太行山绿化三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XX区区太行山绿化三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XX区区太行山绿化三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XX区区太行山绿化三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表.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XX区区太行山绿化三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表.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试行)  项目名称: 2012 年海淀区太行山绿化三期工程  建设单位(盖章): 北京鹫峰国家森林公园  编制日期    2013 年 12 月 20 日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制  2 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  2012 年海淀区太行山绿化三期工程  建设单位  北京鹫峰国家森林公园  法人代表  王勇  联系人  苗少波  通讯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苏家坨镇北安河村秀峰寺路 5 号 北京鹫峰国家森林公园  联系电话  62459208 传真  62455825 邮政编码  100095 建设地点  北京鹫峰国家森林公园  立项审批部门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批准文号   建设性质  新建 改扩建技改  行业类别及代码  林业  A02 占地面积(亩)  9000 绿化面积( 亩 )  1000 ( 更新造林面积)  总投资(万元)  356 其中:环保投资(万元)  14.2 环保投资占总投资比例  4% 评价经费(万元)  0.8 预 计投产日期  2014 年 8 月  3 工程内容及规模:  1.项目由来  根据 国家林业局关于太行山绿化三期工程规划要求 , 依照 北京市太行山绿化三期工程建设总体规划和 北京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关于下达 2012 年海淀区太行山绿化三期工程项目建设任务的通知 相关内容 ,结合北京市海淀区太行山绿化二期工程实际,设立北京市海淀区太行山绿化三期工程。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有关规定,北京师范大学受北京 鹫峰国家森林公园 委托,对北京 鹫峰国家森林公园 2012 年海淀区太行山绿化三期工程 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制该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表,为项目的环境保护设计提供依据。  2.项目概况  本项目建设任务为在 北京鹫峰国家森林公园内完成更新造林 1000 亩,实施封山育林措施 8000 亩 ,属于生态公益性项目。  通过实施本项目, 可进一步 增加 太行山 林草植被 覆盖率,增强森林 涵养水源、遏制水土流失 功能的发挥,对 改善北京市生态环境 、丰富海淀区旅游资源起到推动作用。  2.1 建设地点  位于 北京鹫峰国家森林公园 内 。 项目建设的 具体 地点及 范围见图 1。  2.2 建设单位  北京鹫峰国家森林公园 。  4 图 1 项目建设 地点及实施范围图  2.3 建设内容  在北京鹫峰国家森林公园内完成更新造林 1000 亩,实施封山育林措施 8000亩。 更新造林措施包括林地清理与整地, 运苗、浇水、栽植 ,使用保水剂、生根粉、地膜等,修筑 水利配套设施 ,建设 作业道路 ,进行 抚育管护 ;封山育林措施包括设置围栏、标识牌、间株定株、修枝抚育、人工管护。  其中, 更新造林包括运苗、栽植、浇水、填土、砌埯等。共植树 21155 株,各树种具体规模见表 1-1。  表 1-1 各树种更新造林规模  树种  苗木种类  规格  单位  数量  油松  容器苗  苗高 100120 厘米  株  1820 土球苗  苗高 250300 厘米  株  160 侧柏  土球苗  苗高 120150 厘米  株  7280 土球苗  苗高 250300 厘米  株  100 白皮松  土球苗  苗高 250350 厘米  株  95 华山松  土球苗  苗高 250350 厘米  株  75 美人松  土球苗  苗高 200300 厘米  株  130 5 银杏  土球苗  胸径 56 厘米  株  938 黄栌  裸根苗  地径 22.5 厘米  株  6735 元宝枫  裸根苗  地径 22.5 厘米  株  3302 裸根苗  地径 56 厘米  株  120 加拿大红枫  裸根苗  地径 56 厘米  株  65 紫叶碧桃  裸根苗  地径 35 厘米  株  115 栓皮栎  裸根苗  苗高 120150 厘米  株  220 总计  21155 本项目共栽植苗木 21155 株。苗木从起苗到栽植完毕,一般不超过三天。苗木栽植前根据坑底和外埂渗漏情况适当铺设塑料薄膜,防止浇水渗漏。阔叶苗适量截干、疏剪;针叶苗退下或剪开包装材料,不能破坏土坨。栽植时需结合科技措施同时进行。栽植工程建设内容详见表 1-2。  表 1-2  栽植工程建设内容  苗木种类  运苗 (株 ) 浇水 (株 ) 栽植 (株 ) 土球苗  8843 8843 8843 容器苗  1820 1820 1820 裸根苗  10492 10492 10492 合计  21155 21155 21155 2.4 实施期限  工程实施期限为 2014 年 3 月 -2014 年 8 月 。  与本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  本项目实施地点为鹫峰森林公园,本区域属国家森林公园,长期受到有效保护,森林覆盖率高,森林公园内无工业与生活污染源,自然生态环境良好,在水土保持和森林碳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具有较强的生态服务功能。本项目区不存在原有污染及环境问题。  6 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简况  自然环境简况 (地形 、气候、气象、水文、植被、生物多样性等 ):  1 地理区位  北京鹫峰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北京市西北部、太行山东端余脉,东经 11628 ,北纬 3954 ,公园位于北京市西北郊太行山北部,燕山东端,距市区约 30 千米。横跨海淀和门头沟两个区。东界与北安河乡的北安河、南安河和周家巷相壤,西边与妙峰山乡的涧沟村、南樱桃沟村相邻,南达北安河乡的大宫村、北以妙峰山的香道为界。辖区面积 832.05 公顷。 具体地理位置见 图 2 和图 3。  图 2 建设项目 地理位置  图 3 鹫峰森林公园 详细位 置  建设 所在地  7 2 地形地貌  公园顶部发育形成一些峰塔地貌,岩石裸露面积较大,风景壮观。公园境内山峦绵延,高差大,地形复杂。坡度为 16o35o 的坡地占 70.4%, 36o 以上占 25.2%。海拔在 1001153 米之间,土壤在海拔 70900 米之间主要为雏形土, 900 米以上主要为淋溶土。岩石由低到高依次交错分布有:花岗岩、石灰岩、凝灰岩、砂岩和页岩等。山地母质多为上述岩石风化的残积、坡积物。  3 气候气象  公园 位于 华北大陆性季风气候 区 ,春季干旱少雨,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干燥寒冷。年平均气温 12.2C,最高气温 39.2 ,最低 -19.6 。年降水量 500 毫米,多集中在 7-8 月份。植物生长期为 220 天,无霜期 180 天,晚霜在 4 月上旬,早霜在 9 月上旬。不同海拔高度及坡向显著影响着植物的生长期,海拔 900 米的萝芭地区域晚于海拔 130 米的秀峰寺地区近 20 天,阴阳坡相差可达 15 天左右。 不同海拔高度平均气温见表 2-1,公园 2004-2011 年降水量见表 2-2。  表 2-1 不同海拔高度平均气温表  海拔( m) 月平均气温( )  年平均(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300 -5.5 -3.1 3.9 11.7 18.7 22.9 24.7 23.1 18.2 11.8 3.2 -3.4 10.61 600 -7.2 -4.7 2.3 9.9 16.9 21.1 23.0 21.5 16.5 10.0 1.5 -5.0 8.93 900 -8.8 -6.3 0.6 8.2 15.1 19.4 21.4 19.8 14.7 8.4 -0.1 -6.5 7.25 1200 -10.5 -7.9 -1.0 6.4 13.3 17.6 19.7 18.2 12.9 6.7 -1.8 -8.1 5.57 表 2-2 鹫峰森林公园 2004-2011 年降水量表  年份  月平均降水量 mm 年降水量mm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004 0.0 0.0 24.0 15.6 43.7 84.7 298.6 101.0 48.4 5.2 8.0 0.0 629.2 2005 0.0 21.8 1.0 14.5 42.6 59.6 151.5 132.7 6.4 0.0 0.0 0.0 430.1 2006 0.0 0.0 0.0 0.0 72.2 53.3 187.5 50.2 46.1 8.4 0.0 0.0 417.7 8 2007 0.0 0.0 49.5 14.0 47.9 25.4 207.7 88.0 60.9 77.5 5.6 0.0 576.5 2008 0.0 0.0 18.4 89.2 62.7 122.9 152.6 132.1 76.3 20.5 0.0 0.0 674.7 2009 0.0 14.2 2.9 15.5 12.9 49.0 85.2 90.8 44.7 43.7 31.9 0.0 390.8 2010 13.7 1.7 42.9 28.9 46.3 50.5 44.2 116.5 120.5 54.2 0.0 1.0 520.4 2011 0.0 16.3 0.0 6.1 28.1 150.6 200.6 34.3 13.9 2.5 23.3 1.6 477.3 平均  1.7 6.8 17.3 23.0 44.6 74.5 166.0 93.2 52.2 26.5 8.6 0.3 514.7 4 水文地质  本项目区范围内,气候干旱,降水少,水资源比较缺乏,山沟多呈干涸现象,雨季水资源相对较丰富,地表径流有京密引水渠、稻香湖、上庄水库。  公园属柔性的古生界、中生界坳陷部分,在造山运动作用下,遭受不断的挤压,岩层褶皱明显,形成许多条状排列向斜构造。后在地壳隆起和外力作用下,经过一系列向斜成山、背斜成岩作用,山势陡峭,岩石堆积发育。  5 岩石与 土壤状况  岩石从低到高依次交错 分布,主要有:花岗岩、石灰岩、凝灰岩、砂岩及砾岩等。土壤类型主要为棕壤和褐土(系统分类为淋溶土和雏形土),分为以下四大区域。  ( 1)鹫峰区域  鹫峰区域位于公园西部,母质类型主要为坡积母质,岩石主要由石灰岩、花岗岩和砾岩组成。  ( 2)金山区域  金山区域主要位于公园中北部,海拔在 350650 米之间,主要土壤类型为壤质长石型温性普通简育干润雏形土族和粗骨一壤质长石混合型温性普通简育干润雏形土族。  ( 3)寨尔峪区域  寨尔峪区域位于公园南部,海拔在 150600 米之间,下部地势较为平缓,上部地势起伏较大。母质类型大 多为花岗岩、辉绿岩或砾岩的坡积物,主要土壤类型为壤质长石型温性普通简育干润雏形土和粗骨一壤质长石混合型温性普通简9 育干润雏形土。  ( 4)萝芭地区域  萝芭地区域位于公园西南部,海拔在 6001150 米之间,母质类型主要为辉绿岩、火山角砾岩坡积物。主要土壤类型为壤质长石型温性普通简育干润淋溶土和粗骨一壤质长石型温性普通简育干润雏形土。  6 植被 资源  根据调查,公园森林植被覆盖率达到 96.4%, 主要植被为阔叶落叶林,垂直变化明显,植物种类丰富 。 截止到 2011 年,北京鹫峰国家森林公园范围内现共有陆地植物 121 科 447 属 955 种(包括变种、引种)。  森林公园内 林木以人工林为主,主要类型为松柏林、红叶林和混交林,其中松柏林以侧柏 (Platycladus orientalis)为主,红叶林以黄栌 (Cotinus coggygria)为主。  主要乔木类植物有 油松、侧柏、白皮松、华山松等 20 余种 。 主要灌木类植物在阳坡有 荆条、酸枣 、 绣线菊等。草本及地被植物主要有菅草、白草、荩草、萝藦、甘野菊;药用植物主要有:土贝母、柴胡、穿山龙等。  7 动物资源  据历史资料记载及近几年观测,林区内有多种野生动物在此栖息,兽类有野兔、松鼠、蝙蝠、刺猬、 黄鼬、獾等;监测到鸟类约 65 种  ,隶属 11 目、 27 科。如喜鹊、灰喜鹊、红嘴蓝鹊、翠鸟、啄木鸟、松鸦、戴胜、隼等。项目周边区域也是候鸟在此停留取食的通道,每年都有雁鸭类、鹬鸻类、燕雀类等经过。现场调研过程中并未发现大型野生动物出现, 也未发现受保护野生动物, 主要野生动物以鸟类为主。  社会环境简况(社会经济结构、教育、文化、文物保护等):  本项目主要 影响区域 分布在海淀区,重点对海淀区社会 经济 环境概况进行了调查。  1 社会经济结构  据海淀区 2012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97.9 亿元,比上年增长 10.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2.0 亿元,增长 27.3%;10 第二产业增加值 457.1亿元,增长 10.7%;第三产业增加值 3038.7亿元,增长 9.9%。  全区 区域财政收入实现 1685.77 亿元 , 区级财政收入实现 282.65 亿元, 分别比上年 增长 28.8%、 16.9%。其中,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实现 104.77 亿元、46.86 亿元和 22.90 亿元,分别增长 1.9%、 9.5%和 4.1%。区级财政支出实现 331.66亿元。其中,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三项支出实现 56.74 亿元、 15.83亿元和 49.06 亿元,分别增长 27.3%、 11.8%和 22.2%。  2 人口与社会保障  2012 年年末全区户籍人口 230.7 万人,比上年增长 2.4%。城镇登记失业人员 7899 人,比上年末减少 2201 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 0.73%,失业人员就业率69.8%。城镇实现再就业人数为 32064 人, 28375 人参加了职业技能鉴定。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41842.0 元,比上年增长 10.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22364 元,增长 11.7%。  年末全区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 204.9 万人、260.5 万人、 196.9 万人、 167.1 万人和 158.0 万人,比上年末净增 25.2 万人、 18.2万人、 24.6 万人、 7.1 万人和 98.3 万人。全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城市居民为 6668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村农民为 484 人。  3 科教文卫  全区特级教师、市级骨干教师和市级学科带头人分别为 203 人、 61 人和 300人,均与去年同期持平。全区 35 岁以下教师比例达 47.9%。公立学校和民办学校接收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人数为 37380 人和 1472 人,分别比上年增长11.7%、 19.5%。  全年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 分别为 3.6万件和 2.0万件,分别比上年增长 12.6%和 18.2%。全年技术合同成交总金额 1134.4 亿元,增长 17.2%。  年末全区公共图书馆总借阅人次 23.4 万人,增长 4.2%。全区拥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5 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29 处。  年末全区共有卫生机构 986 个,比上年末增加 22 个。全区卫生技术人员达到 2.7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1278 人;其中执业医师 9466 人,注册护士 11178 人。全年报告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 150.7/10 万。  11 4 城市建设  全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在地)实现 688.9 亿元,比上 年增长 10.2%。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实现 340.2 亿元,增长 0.2%,在投资中的占比为 49.4%;房地产开发投资实现 344.7 亿元,增长 22.6%。  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 344.7 亿元,比上年增长 22.6%,其中住宅投资155.6 亿元,增长 9.0%。房屋施工面积完成 1126.8 万平方米,增长 3.7%,其中新开工面积完成 271.9 万平方米,下降 24.6%。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中,保障性住房完成投资 124.5 亿元,同比增长 58.5%。其中保障性住房住宅完成投资 79.2 亿元,比上年增长 48.4%;保障性住房施 工面积为 416.1 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 30.8%。  全区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 49.5%,比上年提高 1.3 个百分点。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 14.0 平方米,比上年增长 6.2%。  12 环境质量状况  建设项目所在地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及主要环境问题(环境空气、地面水、地下水、声环境、生态环境等)  1 空气质量现状  采用 2012 年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中海淀区主要大气污染物年均浓度统计值 , 对项目所在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进行评价,统计数据见表 1-3。  表 3-1 主要大气污染物年均浓度限值    单位: mg/m3 序  监测项目  监测结果  旧一级标准  新一级标准  1 SO2 0.031 0.02 0.02 2 NO2 0.054 0.04 0.04 3 PM10 0.114 0.04 0.04 注:旧标准为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96 及其修改单 ) ;新标准为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2012)  由上表可知,海淀区大气中 SO2、 NO2 年均浓度值均有所超标, PM10 受区域整体环境影响,超标较严重。  据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发布的空气质量日报,距离项目区 较近 的海淀北部新区监测点, 2013 年 9 月环 境空气质量良好的天数为 18 天,良好率为 60%,首要污染物为 PM10。  项目所在地位于林区内,植被茂盛,周边人类活动较少,大气环境质量良好,但 受区域背景影响, 仍存在 PM10 等细颗粒物 超标的现象。  2 水环境质量现状  本项目建设地点为北京鹫峰国家森林公园, 由于建设过程不涉及污水排放,建设过程中不会影响到公园外水体,距离本项目建设地点最近的水体是 京密引水渠 ,距 本项目边界约 3 公里 。  据 2012 年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京密引水渠水质 优良, 为 类 , 地下水水质良好。  3 声环境现状  北京鹫峰国家森林公园 内 没有工业企 业,旅游活动规模也不大, 基本没有 环13 境 噪声源存在,声环境质量良好。  4 生态环境现状  ( 1)植被生态现状  根据 2009 年森林二类资源调查,公园森林植被覆盖率达到 96.4%,划分为 4大经营区、 15 个林班、 106 个小班,主要植被为阔叶落叶林,垂直变化明显,植物种类丰富,经 北京林业大学 专家和北京鹫峰国家森林公园多年调查,截止到2011 年,北京鹫峰国家森林公园范围内现共有陆地植物 121 科 447 属 955 种(包括变种、引种) ,昆虫种类 12 目 72 科 800 余种。  林木以人工林为主,主要类型为松柏林、红叶林和混交林,其中松柏林以 侧柏 (Platycladus orientalis)为主,红叶林以黄栌 (Cotinus coggygria)为主,林区植被覆盖率高达 95以上。  主要乔木类植物有:油松、侧柏、白皮松、华山松、雪松、国槐、元宝枫、栓皮栎、黄栌、刺槐、山桃、山杏、臭椿、构树、栾树、小叶朴、黑枣、蒙桑、柿树、泡桐和花楸等。  主要灌木类植物有:野生灌木阳坡有荆条、酸枣、孩儿拳头,在阴坡有绣线菊、薄皮木和胡枝子等。  草本及地被植物主要有:野生草本植物有菅草、白草、荩草、萝藦、甘野菊;药用植物主要有:土贝母、柴胡、穿山龙等。  ( 2)动 物生态现状  据历史资料记载及近几年观测,林区内有多种野生动物在此栖息,兽类有野兔、松鼠、蝙蝠、刺猬、黄鼬、獾等;监测到鸟类约 65 种  ,隶属 11 目、 27 科。如喜鹊、灰喜鹊、红嘴蓝鹊、翠鸟、啄木鸟、松鸦、戴胜、隼等数量可观。项目周边区域也是候鸟在此停留取食的通道,每年都有雁鸭类、鹬鸻类、燕雀类等经过,少则几十只,多则成千成百。现场调研过程中并未发现大型野生动物出现,主要野生动物以鸟类为主。  项目所在地生态环境现状见图 4。  14 图 4 项目所在地生态环境现状  主要环境保护目标(列出名单及保护类别)  本项目主要保护目 标及保护级别具体如下:  地表水环境: 防 止对 森林公园及 京密引水渠造成污染,保护和改善 区域 水环境。  大气环境:周边无学校、医院和居民区等敏感目标,保证森林公园内空气质量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一级标准。  声环境:周边无学校、医院和居民区等敏感目标,保证评价区声环境质量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的 1 类区标准。  生态环境:保护森林公园内林木植被,避免干扰动物栖息生境。  15 评价适用标准  环  境  质  量  标  准  1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 GB3095-2012)一 级标准限值,见表4-1。  表 4-1  环境空气 污染物基本项目浓度限值(摘录)   单位: g/m3 项目  1 小时平均  24 小时 平均  年平均  SO2 150 50 20 NO2 200 80 40 颗粒物(粒径小于 10 m)  - 50 40 颗粒物(粒径小于 2.5 m)  - 35 15 CO 10000 4000 - 2 地表水 环境标准  距离 本项目 最近的水体为森林公园内溪流与 京密引水渠, 根据北京市五大水系各河流、水库水体功能划分与水质分类,京密引水渠 与森林公园内溪流 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中类 标准限值,见表 4-2。  表 4-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摘录)  序号  项目  地表 水 类 标准  1 pH 69 2 DO 6 3 高锰酸盐指数  4 4 化学需氧量 ( mg/L)  15 5 生化需氧量 ( mg/L)  3 6 氨氮( mg/L)  0.5 7 挥发酚  0.002 8 六价铬 ( mg/L)  0.05 9 石油类 ( mg/L)  0.05 16 3 声环境标准  本项目属 国家级森林公园 ,环境噪声评价执行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 GB3096-2008) 1 类标准,见表 4-3。  表 4-3 环境噪声限值      单位: LeqdB(A) 类别  昼间  夜间  1 55 45 污  染  物  排  放  标  准  1 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项目施工期产生的大气污染物主要为清理整地产生的施工扬尘。其排放执行北京市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 DB11/501-2007) 中“其他颗粒物”无组织排放 1.0mg/m3 的监控浓度限值。  2 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本项目施工人员在附近招募,不设临时生 活区,无生活污水产生;项目性质决定工程施工过程不产生生产废水, 本工程无 污 水 及水 污染物产生。  3 噪声排放标准  本 建设 项目 施工期间噪声执行建筑施工厂界噪声限值( GB12523-2011)中相关要求,噪声标准限值见表 4-4。  表 4-4 建筑施工场地噪声限值(单位: dB(A))  昼间  夜间  70 55 4 固体废物  本项目 固体废物主要为施工期余土和被伐林木,执行 2005 年 4 月1 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 31 号)中的有关规定。  总量  控制  本项目属于生态公益性项目, 项目建成运营后 没有污染物排放,不涉及总量控制指标。  17 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工艺流程简述(图示):  本 项目建设内容包括 更新造林和封山育林两项内容。其中 , 更新造林措施包括林地清理与整地, 运苗、浇水、栽植 ,使用保水剂、生根粉、地膜等,修筑 水利配套设施 ,建设 作业道路 ,进行 抚育管护 ;封山育林措施包括设置围栏、标识牌、间株定株、修枝抚育、人工管护。  项目建设过程会产生轻微的污染,包括扬尘、噪声、固废等,具体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见图 5。  图 5 建设项目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图  太行山绿化三期工程  项目建设内容包括更新造林和封山育林两项内容。其中更新造林措施包括林地清理与整地,运苗、浇水、栽植,使用保水剂、生根粉、地膜等,修筑水利配套设施,建设作业道路,进行抚育管护;封山育林措施包括设置围栏、标识牌、间株定株、修枝抚育、人工管护。项目建设过程会产生轻微的污染,包括扬尘、噪声、固废等,具体工艺流程及产物缓解见图5-1. 封山育林  更新造林  林地清理、整地  林木伐除、 运苗、浇水、栽植  保水剂、生根粉、地膜  修筑 水利配套设施  建设 作业道路  抚育管护 ( 封埯、立支架 等 )  设置围栏标识  间株定株  修枝抚育 (修枝、 割灌)  人工管护  扬尘、噪声、固废  扬尘、噪声、固废  噪声、固废  固废  扬尘、噪声、固废  固废  固废  扬尘、噪声、固废  固废  固废  18 主要污染工序:  本项目属于生态公益项目,工程运营期将会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对周围环境无不良影响 ,其环境影响主要集中在施工期。  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主要来自林地清理及运苗、栽植过程的极少量扬尘;对声环境的影响主要来自林地清理、林木伐除、修筑水利设施、建设作业道路;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林木伐除、开挖活动造成植被破坏,若后期管理不善可能会导致水土流失,对野生动物的生境造成损害。  1 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集中于施工期 ,包括机械尾气与扬尘 。项目施工期内无需使用大型车辆机械,所用机械主要为运输苗木、被砍伐林木的车辆及 小型 电锯等伐木设备 ,尾气排放量极少。扬尘主要来自林地清理、开挖土方、运苗栽植和建设作业 道路。  2 水污染  施工期 不产生生产废水, 施工人员在当地招募,不设临时生活区, 没有 生活污水产生 ,不会产生水污染 。  3 噪声  林地清理、林木伐除、修筑水利设施、建设作业道路等过程使用的机械设备噪声和车辆运输过程都产生一定程度噪声污染。由于项目工程量较小,且施工内容简单,无需使用大型机械设备,主要噪声污染来源于小型伐 木设备 、运输车辆等 ,噪声强度约为 70-90dB(A)。  4 固体废物  施工期固体废物主要来自林地清理、林木伐除和修枝抚育产生的枯枝杂草,施工开挖、道路平整过程中产生的余土等。枯枝杂 草属于生物质,腐烂后可作为植物的肥料,对周边环境无不利影响。  5 生态环境  项目施工期,林木伐除、林地清理、施工道路的建设、水利设施的修筑会破坏原有植被,一定程度上改变原来环境,对周边 林区环境造成轻微影响 。此外,施工人员的进入、施工设备 运行等都将产生 噪声,可能对 野生动物栖息地带来不利影响,一些野生生物甚至将失去栖息地或者收到惊吓会发生迁移,但这些影响均较轻微且仅限于施工期,项目建成后,可以为野生动物提供更好的栖息环境。  19 项目主要污染物产生及预计排放情况  内容  类型  排放源  (编号 ) 污染物名称  处理前产 生浓度及产生量 (单位 ) 排放浓度及排放量 (单位 ) 大气  污染物  施工期  施工 扬尘  施工 机械尾气  极少量  极少量  运营期  无  - - 水污  染物  施工期  无  - - 运营期  无  - - 固体  废物  施工期  施工余土  少量  回填  枯枝、杂草等  少量  就地堆置  回用  运营期  无  无  无  噪  声  施工期  机械噪声  交通噪声  70-90dB(A) 65-80dB(A) 运营期  无  - - 其  他  无  主要生态影响 (不够时可附另页 ) 见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中施工期、运营期生态影响分析。  20 环境影响分析  施工期环境影响简要分析:  本项目施工期环境影响是暂时的,产生的污染物量较少,主要 包括: 施工扬尘、车辆尾气;施工过程产生的余土,枯枝杂草;机械噪声、车辆噪声;施工开挖过程的植被破坏等。  本项目的环境影响识别见表 7-1。  表 7-1  施工期环境影响识别  工程内容  大气  声环境  固体废物  生态  社会经济  更新造林  N  S N  S N  S N  S B  L 封山育林  N  S N  S N  S N  S B  L 注: B  有利影响, N  不利影响,      极小 ,    较小 ,    中等 ,    显著, L  长期影响, S  短期影响  1 大气环境 影响分析  虽然项目建设任务为更新造林 1000 亩,封山育林 8000 亩,但实际施工按班块作业,施工范围有限,用以运输和施工的车辆机械不多,产生的尾气量极少。施工期产生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是扬尘。 开挖土方后造成土地裸露以及运输车辆等极易产生粉尘,其随风扩散和飘动形成施工扬尘。施工扬尘是施工作业中重要的污染源,其造成环境污染的程度和范围随 气象条件 、 施工管理水平不同而差别很大 。  1.1 车辆 、机械 扬尘  有关监测资料 表明 ,运输车辆在施工现场产生的扬尘约占施工扬尘的 40%,其所占比例的大小与场地的状况有直接关系。施工过程中,运输 待植苗木、砍伐后的林木和 施工人员 的车辆数较少 , 车辆来往频次较低, 车辆行驶扬尘产生的影响很小。  21 1.2 开挖扬尘  通过类比实验调查,未采取防护措施和土壤较干燥时,开挖的最大扬尘约为开挖土方量的 1%,在采取一定防护措施和土壤较为潮湿时,开挖的扬尘量约为0.1%。 本项目的土地开挖,主要包括修建蓄水池 、补植和建设作业道路,蓄水池数目较少 ( 5 个),补植的余土基本回填,开挖面积小,且位于林区,不会引起大面积的土地裸露,开挖扬尘影响很小。  综上,由于本项目施工运输车辆较少、来往频次低、开挖面积小,没有大面积土地裸露,产生扬尘量小,对周围环境影响也较小。  2 水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 施工人员在当地招募, 依托 周边区域 生活设施, 不设临时生活区,生活污水 可排放进入市政管网 。总体上,该项目 不会对区域 地表水环境 造成影响 。  3 声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 施工过程中,没有大型施工机械设备,主要是由施工人员 、施 工机械如小型伐 木设备 、水泵,以及 运输车辆产生的噪声。由于运输车辆 数量 少 、频次低,小型 木设备 、水泵属间歇噪声源,加之施工作业区周边无 环境敏感点,施工期噪声 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较小 。  4 固体废物 影响分析  本项目施工期产生的固体废物 主要是土地平整、开挖过程中产生的余土以及修枝整形、割灌过程中产生的枯枝、杂草等。其中余土可回用于其他区域的土地平整,保持整个施工区域土量的占补平衡;修剪下来的枯枝、杂草等属于生物质,对周边环境无不利影响,可以作为肥料就地堆置回用 。  5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 1)植被 影响分析  补植、蓄水池的修筑 需要进行地表开挖、回填作业;作业步道的建设 需要对局部土地进行 小范围的清表、 开挖 、回填和 平整, 均会 轻微 破坏土体结构 和地表植被 ,造成一定量的生物量损失。由于补植、修筑蓄水池主要在无林木地区进行,占地以草地或裸露地为主,造成的生物量损失极小。作业步道以土路为主,选择路径时避开了高大林木,以裸露地或草地、低矮灌丛为主,且作业步道仅为 1km,22 宽为 1m,造成的植被 生产力 和生物量 损失 极小。  整体而言,本项目植被破坏的面积有限,生物量和生产力损失极小。  ( 2)水土流失 分析  开挖 、平整、间伐过程产生的 土石方为水蚀创造了条件 , 如开挖期间遇上暴雨,水土流失量将增大 。 施工时 应 加强围挡,及时平整开挖土地;施工结束后,对临时占地应进行回填、平整处理,对于植被易成活地段,必要时以人工植被进行绿化,保证一定的植被覆盖度,减少发生水土流失的可能性。在加强施工管理的基础上, 采取上述水土保持措施后, 项目 施工 不会产生较大的水土流失。  ( 3)野生动物影响 分析  施工期间,人为活动以及路基开挖、施工机械噪音等 可能 会惊吓、干扰鸟类,尤其对一些山林鸟类会产生干扰。 DeUnen(1995)研究了交通噪声与鸟类的繁殖密度关系,经过对 43 种鸟类的观察研究得出,交通 噪声可能影响鸟类的繁殖率,当鸟类栖息地昼夜 24 小时的等效连续 A 声级 Leq(24h)超过 50dB(A)时鸟类繁殖密度下降,下降率为 20-98%。但鸟类能凭借自身的飞翔能力离开施工影响区域,寻找适宜的栖息地。并且施工过程没有影响到鸟类集中栖息或繁殖地,不会影响公路沿线鸟类种群及其长期生存繁衍的环境。调查中得知评价范围内并无鸟类集中栖息或繁殖地,更无保护鸟种的固定繁殖地。  施工期对兽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动物觅食地所在生态环境的破坏,包括对施工区林地植被的破坏、机械施工及噪声,各种施工人员以及施工机械的干扰等,使评 价区及其周边环境发生改变。适生于灌草丛的某些小型兽类,由于栖息适宜度降低,将迁移至附近受干扰小的区域,其种类和数量相应减少。工程建成后,随着植被逐渐恢复,原有干扰源逐渐消失,生态环境的好转会使许多外迁的兽类会陆续回到原来的栖息地。  总之,本项目施工期可能对陆生动物产生一定的影响,但这种影响由于只涉及施工区域周边,影响范围较小,由于施工区环境与施工区以外的环境十分相似,施工影响范围内的陆生动物容易就近找到新的栖息场所,不会因为工程的施工扰动栖息场所而发生种群数量和结构大的变化。  总之,施工期的环境影响是短期的 ,且与管理水平关系密切。应加强施工现场管理,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最大限度 减少施工对周围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  23 运营期环境影响分析  项目 运营期的环境影响主要是有利影响,即项目实施后可以带来诸多效益,其效益突出表现在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兼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本项目营运期的环境影响识别见表 7-2。  表 7-2  本项目营运期的环境影响 分析  大气  水  声  生态  社会  经济  B  L B  L B  L B  L B  L B  L 注: B  有利影响, N  不利影响,      极小 ,    较小 ,    中等 ,  显著, L  长期影响, S  短期影响  1 生态环境效益  森林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自然界功能完善的资源库、基因库、蓄水库、碳储库和能源库,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良土壤、减少污染等各种功能,对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生产生活环境起着决定性的不可替代作用。  本项目实施后将会 改善局部地区的温度、湿度条件,调节了林区内部及其四周一定范围内的小气候。地面植物覆盖度提高以后,山鸡、野兔、蛇等野生动物会逐渐增加, 同时将会出现新的野生动植物群落, 从而保护地区生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 提高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抗逆性。 通过该工程可改善原本不好的林相,可增加林木覆盖率,提高林分整体质量, 减少侵蚀量、减少洪水、泥石流、风沙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水土流失和风沙源得到有效的治理。  2 社会效益  森林景观对游人的游览兴致和最后评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首都林业对外展示的一个窗口,项目区林业经营的效果直接影响着我国林业的成效,通过低效林改造来改善林地条件,对于提高林分质量,改善林区景观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为满足市民和 国内外游客森林游憩需要提供了健康的森林。  同时通过在项目区林地内实施低效生态公益林改造,进行试点、试验,逐步24 摸索总结出符合本地区低效林改造的经验、模式和实用技术,对北京市今后全面开展低效林改造提供技术支持和示范带动作用,为未来推广成熟技术和措施奠定基础。  3 经济效益  工程建设完成后,公园森林经营体系将得到完善,可为 人们提供参观、劳动、实践、科研、科普服务等场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