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机场雷达系统站址调整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XX机场雷达系统站址调整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XX机场雷达系统站址调整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XX机场雷达系统站址调整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XX机场雷达系统站址调整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pdf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XX机场雷达系统站址调整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pdf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公示本)项 目 名 称: 绵阳机场二次雷达系统(站址调整)建设单位(盖章):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绵阳分院编制日期: 2014年1月国家环境保护部制四川省环境保护厅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及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53 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政府信息公开指南(试行)等法律法规的要求,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绵阳分院绵阳机场二次雷达系统(站址调整)项目的建设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公示环境影响报告书。本项目报告书中不涉及商业机密,予以全文公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说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由具有从事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的单位编制。1. 项目名称指项目立项批复时的名称,应不超过30个字(两个英文字段作一个汉字)。2. 建设地点指项目所在地详细地址,公路、铁路应填写起止终点。3. 行业类别按国标填写。4. 总投资指项目投资总额。5. 主要环境保护目标指项目区周围一定范围内集中居民住宅区、学校、医院、保护文物、风景名胜区、水源地和生态敏感点等,应尽可能给出保护目标、性质、规模和距厂界距离等。6.结论与建议给出本项目清洁生产、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的分析结论,确定污染防治措施的有效性,说明本项目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给出建设项目环境可行性的明确结论。同时提出减少环境影响的其他建议。7.预审意见由行业主管部门填写答复意见,无主管部门项目,不填。8. 审批意见由负责审批该项目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复。目 录建设项目基本情况.-1-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简况.-12-环境质量状况.-15-评价适用标准.-19-建设项目工程分析.-22-项目主要污染物产生及预计排放情况.-28-环境影响分析.-30-建设项目拟采取的防治措施及预期治理效果.-57-公众意见征询.-57-结论与建议. -64-附 件附件1中国民用航空局 民航函2010748号关于民航分型学院扩大飞行员培养规模建设工程初步设计及概算的批复附件2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委托书附件3绵阳市环境保护局 绵环函2011161号关于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绵阳机场新建二次雷达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执行标准函附件4绵阳市国土局 绵城国用(总1998)字第84020478号国有土地使用证附件5绵阳民航管理局 绵民航局函201310号关于绵阳机场二次雷达建设项目选址征地的复函附件6四川省创晖德盛环境监测有限公司 CHDS字2013第0017号绵阳机场二次雷达系统(站址调整)项目电磁辐射环境及噪声监测报告附件7四川省创晖德盛环境检测有限公司 编号11JC-0078南郊机场二次雷达系统电磁环境监测报告附件8危险废物处置承诺附件9机场限高要求及承诺附件10公众意见调查表样表附 图附图1 地理位置图附图2 平面布置图附图3 本项目雷达站与机场位置关系图附图4 外环境关系图附图5 监测布点图附图6 广汉机场二次雷达类比站监测布点图附图7 模拟预测点位及电磁辐射防护区域示意图-1 -建设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名称 绵阳机场二次雷达系统(站址调整)建设单位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绵阳分院法人代表 郑孝雍 经办联系人 周吉祥通讯地址 绵阳市涪城区机场西路88号联系电话 13881195165 邮政编码 621000建设地点 绵阳机场内动力处侧立项审批部 门中国民用航空局 批准文号 民航函2010748号建设性质 新建 改扩建. 技改 .行业类别及代码航空运输业F55占地面积(平方米)3522绿化面积(平方米)/总投资(万元) 1790环保投资(万元)16.6环保投资占总投资比例0.9%评价经费 预计投产日期 2014年5月工程内容及规模:一、项目由来及建设的必要性绵阳机场(原绵阳南郊机场)位于绵阳城南,2001年4月建成通航,是一座新兴的现代化航空港,2003年12月取得4D级机场使用许可证。机场跑道长2400m,跑道宽45m,可满足B737、B757-200、A320、A321等大中型飞机起降。目前,北京、上海、广州航线已成为绵阳机场相对稳定和成熟的三大主线,航班密度不断增加,乘坐绵阳航班旅客不断增多。同时,绵阳机场还承担着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绵阳分院的飞行练习任务。中国民航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十一五”期间是建设民航强国的关键时期,并提出实施科教兴业和人才强业战略。纲要预计“十一五”期间,每年需增加2000多名运输飞机驾驶员,为此在教育培训方面,提出“十一五”期间的主要目标是大力缓解飞行等专业技术人才短缺的状况,将实施培训体系建设工程,推进民航培训工作列为重点。“十一五”期间民航总局下达给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年培养1200-2 -名飞行员的任务,而目前飞行学院的培训能力仅为600700人,为了扩大飞行员培养规模,学院提出“扩大飞行员培养规模建设项目”,该项目包括了绵阳机场新建二次雷达系统,建设内容拟选用一台DLD-100C型单脉冲二次雷达。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绵阳分院委托四川省核工业地质局分析测试中心于2011年编写完成南郊机场二次雷达系统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并通过审批,批准文号:川环审批2011565号。项目选址位于绵阳市涪城区石塘镇瓦店村6组,后因项目选址与空军某项目选址相冲突,项目尚未进行建设。建设单位拟重新选址于绵阳机场内动力处侧进行二次雷达系统建设,由于站址发生变化,建设单位重新委托我单位进行环评,新址位于原拟建地的南侧,相距约 2.4km,仍在绵阳机场用地范围内。依据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电磁辐射环境保护规定,雷达天线建设项目应进行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第2号令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目录规定:“W、核与辐射”中“4、雷达”的多台雷达探测系统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单台雷达探测系统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为此,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绵阳分院委托四川省核工业辐射防护测试院对绵阳机场二次雷达系统(站址调整)建设项目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本项目属单台雷达探测系统,故确定本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文件的形式为环境影响报告表。评价单位在收集资料、现场调查与监测以及征询有关部门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按照国家有关建设项目及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的要求,结合以往开展雷达天线的环境影响评价的经验,编制完成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绵阳分院绵阳机场二次雷达系统(站址调整)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二、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实施);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年9月实施);3、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253号令,1998年11月29日;4、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局第18号令,1997年3月;5、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08年10月1日;6、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2.1-2011);-3 -7、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标准(HJ/T10.3-1996);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2.4-2009);9、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10、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1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19-2011);12、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13、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1988);14、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15、民航飞行学院扩大飞行员培养规模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16、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委托书。三、评价目的1、根据机场二次雷达的工作特点和电磁辐射污染特征及项目拟建地周围的环境状况,对本项目拟建二次雷达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价;2、根据评价结果对不利影响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污染防治措施,把环境影响减少到“可合理达到的尽量低水平”,并为本项目的环境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促进民航飞行和航空安全事业的健康发展。四、与规划和产业政策的符合性1、规划符合性中国民用航空局民航函2010748号关于民航飞行学院扩大飞行员培养规模建设工程初步设计及概算的批复同意“民航飞行学院扩大飞行员培养规模项目”建设,该项目包括了绵阳机场新建二次雷达系统(详见附件1)。本项目雷达系统位于绵阳机场内动力处侧,处于绵阳机场范围内,符合项目所在区域的城乡建设规划。2、产业政策符合性本项目属航空通讯系统建设,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制订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年修订)中第一类鼓励类(航空运输类空中交通管制和通讯导航系统建设)项目,符合国家现行的产业政策。五、建设内容及项目组成1、项目名称、性质、建设地点-4 -名称:绵阳机场二次雷达系统(站址调整)性质:新建建设地点:绵阳机场内动力处侧,位于绵阳机场范围内,其具体位置见附图1。2、建设内容本项目二次雷达站主要由雷达塔、生活工艺用房、配电室、消防水池和停车场组成,总占地面积为:4114m2。具体如下:(1)雷达塔:占地面积225.6m2,由天线塔、天线和天线座组成,见图1-1。天线座由高频交连、转接盒、旋转变压器、减速机、交流电动机、离合器、液位开关和温度传感器组成。天线由列馈、背馈、支座等组成,天线的主要技术参数见表1-1。表1-1 天线主要技术参数一览表天线型号 AL2.943.105外形尺寸(毫米)(长宽高) 81207531710天线口径 80001600发射频率 1030MHz重复频率宽度 150450Hz天线面板底端距地面高度 25m发射机功率 峰值功率2000W、平均功率0.46W脉冲脉宽 3脉冲同时发射,每一脉冲脉宽0.8微秒占空比 0.04%工作重复频率 285Hz天线转速 一圈5秒天线增益 27dBi极化方式 垂直极化发射仰角 045倾斜角 -1系统损耗 4dB注:平均功率由公式S峰值=S平均1s/(重复频率脉宽s脉冲数)进行计算。-5 -图1-1 本项目二次雷达塔组成图(2)生活工艺用房:占地面积399.5m2,为2层建筑,包括有机房(62.1m2)、值班监控室(18.1m2)、办公培训室(23.9m2)、卧室和卫生间。机房内拟安装综合机柜和伺服机柜,见图1-2。图1-2 本项目机房设备组成图综合机柜由设备主机(包括发射机、接收机、馈线组合、信号处理、数据处理)、切换开关、交换机、授时装置、通讯服务器等组成。伺服机柜由操控箱、方位发生器、控制器、变频器组成。(3)配电室:占地面积156.2m2,拟安装低压开关设备、变电箱(160KVA)和进线箱。-6 -(4)消防水池和停车场等:消防水池占地38.4m2,停车场占地90m2,发电机房30m2。3、项目组成及主要环境问题本项目的项目组成及主要的环境问题见表1-2。表1-2 项目组成及主要的环境问题表名 称 建设内容及规模 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施工期 营运期主体工程雷达塔:占地面积225.6m2,天线面板底端距地面高度25m。天线峰值功率2000W,发射频率1030MHz,3脉冲同时发射,每一脉冲脉宽 0.8 微秒,工作重复频率285Hz。噪声、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扬尘、水土流失电磁辐射、噪声机房:占地62.1m2,拟安装综合机柜和伺服机柜。辅助工程 配电室:占地面积156.2m2。 /办公及生活设施值班监控室18.1m2、办公培训室23.9m2、卧室、卫生间和化粪池。生活废水、生活垃圾其他 消防水池38.4m2,停车场90m2。 机动车尾气备用发电机房30m2。 噪声、废气六、主要设备配置本项目主要的设备配置见表1-3。表1-3 主要设备配置序号 设备名称 型号 数量一 天线 AL2.943.105 1二 天线座1 高频交连 AL2.966.292 12 转接盒 ALC3.624.013 13 旋转变压器 J114XFSW3243 24 减速机 TP1101-MAZ-22-OM1-IQ 25 交流电动机 ILA7133-4AA11- 26 离合器 MZ60-55 27 液位开关 SBS32X24V 38 温度传感器 TSRTC-90-100/50-B/B 1三 综合机柜1 设备主机 AL2.000.073MX 22 切换开关 AL3.680.056 13 交换机 WS-C3560G-24TS-S 24 授时装置 GPS-M-2A 1-7 -5 风机插箱 AL3.871.050MX 26 通讯服务器 BJYHTT-01 2(含1个备件)四 伺服机柜1 操控箱 ALC3.624.010 22 方位发生器 ALC3.624.011 23 控制器 PLCS300 24 变频器 6SE6440-2AD31-1CAI 2五 空调 2六 配电1 低压开关设备 CMD190 12 变电箱 HXGN-12 13 进线箱 HXGN 14 40kV柴油发电机组 1七、劳动定员本项目二次雷达站连续运行,年运行时间365天24小时。雷达站正常工作时有2名工作人员进行值守,突发性故障时工程人员立即赴雷达站修理,通常情况下为每月一次的常规维护及每季度一次的检修。八、项目选址及平面布置的合理性分析1、选址合理性分析机场二次雷达选址应满足以下要求:二次雷达的配置地点应根据其特性(进近或航路),能保证其对所辖区域各条航线和主要空中定位点均能进行有效的探测;二次雷达站的配置地点应使雷达在顶空盲区避开进离场航线和主要航路,并尽量保证主要航路航线;二次雷达站的场地应开阔、地势较高、四周无严重的地形地物遮挡,并可获得足够的高、中、低空覆盖;以二次雷达天线为中心,半径450m的范围内,不应有金属建筑物、高压输电线等;半径800m的范围内,不应有可能产生有源干扰的电气设施(如气象雷达、高频炉等)。根据以上要求及绵阳机场周围的外环境关系和地形地势条件,本项目二次雷达站选址于绵阳机场东南面。拟建二次雷达站位于绵阳机场的东面、机场东路的东面,站址周围主要为乡村环境,附近主要为山林、部队营房、驾校,建筑物高度12层,邻近的建筑物高度均低于雷达高度。站址评价范围内没有大的电磁环境影响源,无制约本项目建设的环境因素。项目站址具有以下特点:站址区域内无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重要文物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森林公园等需要保护的生态敏感区;本项目的建设不占用新地,-8 -仅使用绵阳机场内场地,本项目的选址征地情况得到绵阳市民航管理局的确认,其选址符合绵阳机场建设规划,因此符合绵阳市总体规划的;站址不占用基本农田。因此,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本项目选址是合理的。2、平面布置合理性分析本项目建设内容包括雷达塔、生活工艺用房、配电室、消防水池和停车场。项目将变电所布置在站区的南侧,满足用电需求;将雷达塔布置在站区的中部,靠近变电所;将生活工艺用房布置在雷达塔的北侧,靠近雷达塔,有利于对雷达的监控;将停车场布置在较空旷的站区西侧和北侧。综上所述,该平面布置具有以下特点:满足工艺要求;靠近现有道路,施工运输方便;遵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国家现行规程规范要求;站场空地尽可能绿化,为职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雷达塔尽量远离周围居民住户。从工艺和环保角度分析,该平面布置合理。九、公用工程本项目营运期日常用水及消防用水来自绵阳市自来水。电源为380V市电,自备独立的160kVA变压器和变配电设施。辅助电源采用40kV柴油发电机组,在停电的情况下,保证满足雷达站用电需求。柴油发电机组发出的电通过专用线路送到:发射机房、控制室、信号源室等。本项目营运期产生的生活废水经站内化粪池处理后用作站内绿化,不直接排入附近水体。本项目营运期产生的生活垃圾统一收集后送往环卫部门指定的投放点投放,由市政环卫部门统一处理。十、施工组织措施1、交通运输本项目二次雷达站拟建在绵阳机场内动力处侧,站址周围有道路与机场东路连接,交通运输条件情况较好。能够满足项目所需设备、物资在站外的运输。2、施工工序本项目二次雷达站的施工工序为场地平整、修建围墙、构筑基础、设备安装、站内附属建筑。土建施工期约有25人施工,总施工期约6个月。-9 -与本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1、绵阳机场已建导航台站包括:航向信标台1座、下滑信标台1座、全向信标台1座、测距台1座、起飞线塔台1座,其环境影响评价已包含在绵阳机场塔台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于2011年6月取得四川省环境保护厅的批复(川环审批2011144号)中。根据绵阳机场塔台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该已建导航台站建设项目在评价范围内的辐射环境满足国家标准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88)的要求,各导航台营运期的电磁辐射场强满足单个建设项目电磁辐射场强的限值要求,已建导航台站项目在运行期没有收到环保投诉。本项目二次雷达站与航向信标台相距约3100m、与下滑信标台相距约850m、与全向信标台/测距台相距约2330m、与起飞线塔台距离约440m。相对较近的下滑信标台的作用为引导飞机下降,其主射方向是沿跑道方向以3仰角向天空发射,本项目位于下滑信标台的西侧850m处根据三角函数计算可知,下滑信标台电磁波发射至本项目拟建站址时位于本项目上空约44m处,因此下滑信标台对近地面区域人员可达位置不会造成电磁环境的叠加影响。本项目二次雷达站与已建的起飞线塔台有共同评价范围,故本次环评需要考虑电磁环境影响叠加问题,由于起飞线塔台已建并运行多年,因此起飞线塔台对本项目的电磁辐射影响可通过电磁辐射现状监测值来体现,具体见环境质量现状部分。本项目二次雷达站与已建导航台站的位置关系见图1-3。(2)导航台设备参数绵阳机场已建的导航台主要包括航向信标台、下滑信标台、全向信标台、测距台、起飞线塔台。本项目于各台站评价范围之间的距离见表1-4。表1-4 各台站评价范围序号 台站名称 评价范围 与拟建二次雷达站距离1 航向信标台 500m 3100m2 下滑信标台 500m 850m3 全向信标台 500m 2330m4 测距台 1000m 2330m5 起飞线塔台 500m 440m6 拟建二次雷达 500m -10-图1-3 本项目二次雷达站与已建导航台站的位置关系图2、本项目二次雷达站为新建项目,项目用地为绵阳机场内的待建空地,绵阳机场各航站台已建成运行多年,运行期间未发生辐射事故和辐射污染,根据现场监测结果显示本项目评价范围内电磁辐射未超标。3、电磁环境现状监测:为了解拟建雷达站站址处和站址边界的电磁环境现状于此2处分别设置一个监测点,能够很好地反映拟建二次雷达站所在区域的电磁环境现状,监测点位布置合理。监测时机场各已建导航台正常运行,本项目拟建雷达站周围电磁环境现状监测结果见表1-5。表1-5 拟建雷达站周围电磁环境现状监测结果点位代号 监测点位描述点位与雷达塔水平距离(m)测量高度(m)电场强度(V/m)功率密度(W/m2)备注1 拟建雷达站站址处 0 1.7 0.32 2.7210-4 /2 拟建站址站界边界处 15 1.7 0.31 2.5510-4 /注:S=E2/377,式中S功率密度,W/m2;E电场强度,V/m。由表1-5可以看出,本项目二次雷达拟建站址处功率密度为2.7210-4W/m2,站址周围评价范围内距离站界最近的敏感目标处功率密度为3.0710-4W/m2,均低于评价标准限全向信标台/测距台起飞线塔台下滑信标台航向信标台本项目二次雷达二次雷达原拟建地-11-值0.08W/m2。经现场踏勘和调查,结合现状监测结果,绵阳机场各导航台电磁环境影响得到了有效控制,无遗留环境问题。-12-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简况自然环境简况(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气象、水文、植被、水文、植被、生物多样性等):一、地理位置涪城区位于绵阳市中部偏西,地处涪江西岸。地理坐标为东经1042910454,北纬31163148。周边有绵阳市的安县、江油、游仙区、三台县及德阳市的中江、罗江。距省会成都98km。绵阳机场位于绵阳市南7km,机场参考点坐标为:东经1044407,北纬312542,跑道主起降方向为西北东南走向。本项目二次雷达系统选址于绵阳机场内动力处侧,属于绵阳机场范围内,具体地理位置见附图1。二、地形、地貌、地质涪城区境内以丘陵起伏、沟谷纵横为基本地貌特征,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点海拔639m,最低点海拔410m。地貌属四川盆地北部浅丘区,土地覆土层主要由第四系素填土层、近代湖相堆积淤泥质粉质粘土及第四系中上更新统冰水堆积粘土、粉质粘土、含粘土卵石组成,地层构成由上自下分别为素填土、粘土、粉土、含粉土卵石。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的有关资料,绵阳市东2540km为龙门山断裂带,整个绵阳市的地震基本烈度跨越58度地区。三、气候、气象特征涪城区处于中国东部季风区的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除具有四川盆地地区共有的终年湿润、四季分明,冬暖、春早、夏热、秋凉、冬干、春旱、夏涝、秋多绵雨;多云雾,少日照,风速小,湿度高等特征外,还具有年、季、月、日均气温变幅小,无霜期长,降水丰沛;光、热、降水的季节分布与农作物生产季节同步。涪城区年平均气温16.1C,年均蒸发量为1079.5mm,年平均空气相对湿度为79;年均降水量931.3mm,以夏季降水量最多,占全年的60,年均雷暴日数34.9天。全市东北风为盛行风,其频率为7。四、水文涪城区境内河流均属涪江水系,除涪江干流外,还有安昌河、麻柳河和草石河等遍-13-布全境。客水水源主要包括涪江河和安昌河的过境水以及都江堰百里渠引水,涪江河流经区境39.25km。涪江河、安昌河河床储藏大量的砂、卵石、石灰石、石英石。五、植被及生物多样性涪城区境内无原生植被,主要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针阔叶林,森林面积1.3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6.2%。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油菜、小麦、红苕、花生和蔬菜等。涪城区境内无大型野生动物,区系代表动物主要是鼠和兔,无脊椎动物以昆虫为最多,家养动物有77种。本工程位于绵阳机场内,机场外围区域内人类活动频繁,项目所在地附近无自然保护区和饮用水源保护区,也无古、大、珍、稀植物树木、动物等。社会环境简况(社会经济结构、教育、文化、文物保护等):一、行政区划涪城区辖城郊、石洞2个乡,丰谷、关帝、塘汛、石塘、青义、龙门、吴家、杨家、玉皇、金峰、新皂、磨家和河边13个镇,城厢、城北、工区、朝阳和南山5个街道办事处;129个村,78个居民委员会。二、人口涪城区总户数175849户,总人口52.46万人。其中:男性人口27.29万人,占总人口的52.0%;女性人口25.17万人,占总人口的48%。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33.96万人,占总人口的64.7%;农业人口18.5万人,占总人口的35.3%。全年人口出生率7.47、死亡率4.20、自然增长率3.26。三、社会经济结构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GDP)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全区累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2.6亿元,同比增长14.8%,增速县(市区)第一;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3.5亿元,同比增长4.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9.08亿元,同比增长20.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0.0亿元,同比增长10.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产值127.88亿元,同比增长22.46%;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53.68亿元,同比增长23.10%,增速全市第一。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174.06亿元,同比增长11.6%。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62.11亿元,同比增长18.5%;商品房屋销售面积118.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3.1%;商-14-品房销售额69.5亿元,同比增长10%。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8.66亿元,同比增长19.1%。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97.8亿元,同比增长17.7%;住宿餐饮业实现营业额20.87亿元,同比增长26.1%。全区实现财政总收入20.42亿元,同比增长27.59% 。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49亿元,同比增长21.05% ;地方财政支出20.90亿元,同比增长23.22%。全辖区各项存款余额912.96亿元,同比增长9.1%;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33.27亿元,同比增长12.3%。各项贷款余额524.29亿元,同比增长6.3%。全区招商引资新增项目63个,到位内资82.27亿元,同比增长55.9%。据涪城调查队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702元,同比增长14.1;农民人均纯收入10528元,同比增长13.9%。四、文化古迹及风景名胜涪城区境内旅游资源较丰富,尤以三国蜀汉遗迹居多,其中蜀汉大司马蒋琬墓最为有名。主要旅游景点有:西山风景区的西蜀子云亭、杨雄洗墨池和玉女泉及人民公园、南山公园、南湖公园、洞天公园、银花湖、劳动人民文化宫、五一广场、青年广场、圣水寺、大佛寺和白衣庵等16个。本项目评价区域内无珍稀濒危及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分布,没有需要特殊保护的文物古迹、人文景点和风景名胜区等敏感点。-15-环境质量状况建设项目所在地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及主要环境问题(环境空气、地表水、地下水、声环境、生态环境等):本项目投运后不涉及新增大气、水污染物的排放,对区域环境空气、地表水环境、地下水环境质量无影响。因此,本次环评没有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地表水与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进行调查评价,重点针对评价区域开展了电磁环境和声环境的现状监测评价、对区域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了简单调查分析。电磁环境与声环境现状监测结果详见附件5。一、环境现状监测点位的布置及合理性分析本项目为新建项目,电磁环境监测及声环境监测均为本底监测。本次环评现场调查期间,评价人员根据本工程平面布置、拟建雷达塔位置、保护目标的分布情况,结合机场二次雷达发射系统的特点确立了具体的电磁环境和声环境监测点位。本项目雷达站位于绵阳机场内动力处侧,附近主要为山林、部队营房、驾校,站址南面、西面无人居住,站址北面为部队营房、东面为绵阳艺术学校和圣水驾校。为了解本工程所在区域的电磁环境和声环境现状,本次评价具体布点方案如下(监测布点见附图5):噪声:拟建雷达站站址处一个监测点,评价范围内距离站界较近的居民敏感目标机场动力处(距离站界30m)和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分院(距离站界200m)各设一个监测点。电磁环境:为了解拟建雷达站站址处、站址边界的电磁环境现状于此2处分别设置一个监测点,为了解评价范围内居民敏感目标的电磁环境现状,分别于机场动力处(距离站界30m)、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分院(距离站界200m)和居民点(距离站界390m)各设一个监测点。本次监测共设置了5个电磁环境本底监测点及3个声环境本底监测点,能够很好地反映拟建二次雷达站所在区域的电磁环境和声环境现状,监测点位布置合理。二、电磁环境现状监测与评价2013年5月20日,四川省创晖德盛环境检测有限公司对本项目拟建雷达站附近的综合电场强度和噪声进行了本底监测,具体监测方法和仪器见表3-1。-16-表3-1 本项目环境质量监测方法和仪器监测所使用的主要仪器设备名称、型号规格及编号仪器设备名称:电磁辐射分析仪/电场探头;多功能声级计/声校准器;仪 器 型 号 :PMM8053B/EP33M;AWA6228/AWA6221A;仪 器 编 号 :262WL70517/100WJ51219;103602/1002013。技术指标分 辨 率 :PMM8053B:0.01V/m;AWA6228:0.1dB(A);频 率 范 围: EP33M:700MHz3GHz;量 程:EP33M:0.30300V/m;检定证书编号:EP33M:XDdj2013-0685;AWA6228:201302003252;AWA6221A:201302002917;有 效 日 期 :EP33M:2013.3.182014.3.17;AWA6228:2013.2.272014.2.26;AWA6221A:2013.2.272014.2.26;检 定 单 位 :EP33M: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AWA6228: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AWA6221A: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监测时绵阳机场各已建导航台正常运行,本项目拟建雷达站周围电磁环境现状监测结果见表3-2。表3-2 拟建雷达站周围电磁环境现状监测结果点位代号 监测点位描述点位与雷达塔水平距离(m)测量高度(m)电场强度(V/m)功率密度(W/m2)备注1 拟建雷达站站址处 0 1.7 0.32 2.7210-4 /2 拟建站址站界边界处 15 1.7 0.31 2.5510-4 /3 拟建站界西北侧机场动力处 30 1.7 0.34 3.0710-4 /4 拟建站界东侧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分院处 200 -37.3 4.2单个项目的影响:为使公众受到的总照射剂量小于GB8702-1988的规定值,-21-射 对单个项目的影响必须限制在GB8702-1988限值的若干分之一。在评价时,对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负责审批的大型项目可取GB8702-1988中场强限值的1/ 2,或功率密度限值的1/2。其他项目则取场强限值的1/ 5,或功率密度限值的1/5作为评价标准。本次取功率密度限值的1/5作为评价标准,即单个项目的功率密度限值为0.08W/m2,瞬时峰值功率密度限值为80W/m2。总量控制标准本项目为机场二次雷达建设项目,主要环境影响因素为功率密度和噪声,运营期的生活废水和生活垃圾等污染物均得到有效的处理,在满足国家相应控制指标的前提下,不需再设置总量控制指标。-22-建设项目工程分析一、工艺流程简述:1、建设施工期工 程 验 收装 饰 工 程 设 备 安 装基 础 工 程 主 体 工 程噪 声噪 声  扬 尘  废 气建 筑 垃 圾  废 水施 工 期噪 声  扬 尘 噪 声  扬 尘图5-1 施工期产污流程图2、营运期DLD-100C航管单脉冲二次雷达由中国电科第十四研究所研制,用于空中交通管制系统的对报监航路视。由接收机、发射机、信号处理、数据处理、伺服、显控终端等组成,其系统框图见图5-2。图5-2 DLD-100C型二次雷达系统组成框图本项目二次雷达发射的波形是矩形脉冲,按一定的或交错的重复周期工作。其工作方式为:雷达天线水平方向360度连续旋转扫描,垂直方向固定不动;以一定的频率和模式对空发出询问信号;B通道A通道天线座通道切换开关馈线组合S发射机 O发射机接收组件 信号处理 数据处理 交换机A 显控计算机A 通讯卡A角编码A角编码B原始视频显示卡A馈线组合S发射机 O发射机接收组件 信号处理 数据处理 交换机A 显控计算机A 通讯卡B原始视频显示卡B电源电源风机组件A风机组件BGPS伺服控制机柜外置显示器机柜显示器-23-解码得到应答飞机的相关信息:航班号、高度码、飞机地址码、其它信息;通过对脉冲的延时计数得到应答飞机的斜距;结合天线指向方位信号对目标定位;在数据处理中实现点迹凝聚,航迹相关。项目二次雷达发射频率为1030MHz、接收频率为1090MHz,其工艺流程为:询问信号发射机房发射天线信号发射应答机信号接收应答信号。本项目二次雷达3脉冲同时发射是指在一个同步周期内,先发射询问脉冲P1、再发射控制脉冲P2、然后发射询问脉冲P3、P4,发射的P1、P3、P4询问脉冲称为3脉冲发射,严格意义上讲是单脉冲发射,不存在辐射能量叠加问题。发射模式见图5-3。图5-3 本项目雷达发射模式波形图本项目二次雷达拟建站址处地势较为空旷,正常工作时,雷达天线以5秒/圈的速度水平方向360度匀速旋转,雷达目标物是空中飞机,天线主射方向朝向天空。项目工艺流程及主要污染工序见图5-4。2.0s0.8s 0.8 s3/A模式:8sC模式:21s2.0sP1P3P4P2控制:询问:0.8 s1.6 s0.8 s-24-图5-4 项目工艺流程及产污位置图二、主要产污环节分析(一)施工期主要产污环节分析1、基础工程施工土石方(挖方、填方)、地基处理与基础施工时,施工机械主要有打桩机、搅拌机、运土卡车等运行时,将主要产生噪声,同时产生扬尘。2、主体工程及附属工程施工混凝土搅拌机、材料运送车等施工机械的运行将产生噪声;挖土、建材搬运和汽车运输过程中会产生扬尘;土建工程施工产生的废弃物;施工过程产生的施工废水等。3、装饰工程施工在对构筑物的室内外进行装修时(如表面粉刷、油漆、涂漆、裱糊、镶贴装饰等),钻机、电锤、切割机等产生噪声,涂漆产生废气,同时产生少量的废弃物料及污水。4、施工人员生活环节本项目土建施工期约有25人施工,总施工期约6个月,用水按每人每天100L计算,日用水2.5m3/d。废水产生量以80%计,每天产生生活废水2m3/d。施工期采用旱厕,旱厕定期清理用于农田,不直接排入天然水体。生活垃圾以每人每天0.25kg计,每天产生6.2kg/d,生活垃圾统一收集后,送往环机房办公、生活 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电磁辐射、噪声电磁辐射-25-卫部门指定的投放点投放。5、生态影响分析项目施工水土流失主要由于土地开挖,原址上生长的荒草地被破坏。土地被扰动不可避免产生水土流失。评价区域地处平原地区,评价区域内水土流失主要为轻度流失。本项目的挖方量均用于道路回填使用,不另设弃土场;本项目填方量均来自本项目的挖方和建筑垃圾,不另设取料场,挖填土石方量基本平衡,同时做好施工期的水土保持工作,可有效的缓解项目施工带来的水土流失问题。本项目为新建项目,挖填土石方量平衡,施工结束后对施工场地进行植被恢复和厂区绿化,不另设弃土场和取料场。(二)营运期主要产污环节分析1、电磁辐射污染源分析项目二次雷达站建设分为两大部分:机房和发射天线。机房内放置综合机柜和伺服机柜,设备有发射机、接收机、馈线组合、操控箱、方位发生器等。项目二次雷达设备主机产生和放大的信号经金属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