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水库工程及地质保护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返回 相关 举报
XX水库工程及地质保护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1页
XX水库工程及地质保护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1页
XX水库工程及地质保护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1页
XX水库工程及地质保护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1页
XX水库工程及地质保护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 水库工程及地质保护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Word 文档 -可编辑 编制单位: XX 工程设计研究院 二 O 一八年一月 2 目 录 第一章 综合说明 . 6 1.1工程概况 . 6 1.2水文 . 7 1.3工程地质 . 9 1.4工程任务和规模 . 14 1.5工程选址、总体布置及主要建筑物 . 18 1.6机电及金属结构 . 21 1.7工程管理 . 22 1.8劳动安全与卫生 . 23 1.9.施工组织设计 . 25 1.10水库淹没处理和工程永久占地 . 27 1.11环境影响评价及水土保持 . 27 1.12投资估算 . 31 1.13经济评价 . 33 1.14研究结论及建议 . 34 第二章 水文、气象 . 36 2.1流域概况 . 36 2.2 水文气象特性 . 36 2.3水文气象站网情况 . 37 2.4水文资料的采用 . 37 2.5 径流计算 . 38 2.6 设计洪水 . 40 2.7设计洪量 . 44 2.8水库调节计算 . 45 第三章 工程地质 . 48 3.1任务及目的要求 . 48 3.2自然地理及地质环境条件 . 48 3 3.3 坝址工程地质问题评价 . 55 3.4.库区工程地质问题评价 . 61 3.5结论与建议 . 64 第四章 工程任务和规模 . 66 4.1 社会 经济发展状况及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 66 4.2建设任务 . 75 4.3工程规模 . 75 4.4径流调节 . 78 4.5洪水调节 . 81 4.6水库死水位的选择 . 84 4.7水库泥沙冲淤分析 . 85 4.8水库回水 . 86 第五章 工程总体布置及工程设计 . 88 5.1工程等别和标准 . 88 5.2工程选址 . 89 5.3工程布置和主要建筑物型式(推荐方案) . 93 第六章 机电及金属结构 . 133 6.1水力机械 . 133 6.2水厂供电 . 134 6.3通信系统 . 135 6.4金属结构 . 135 第七章 工程管理 . 137 7.1设计依据 . 137 7.2主要管理设施 . 139 7.3工程安全监测设计 . 140 7.4工程调度运行的原则和方案 . 142 7.5管理设施 . 143 7.6水源保护措施 . 144 第八章 劳动安全与卫生 . 146 8.1设计依据 . 146 4 8.2总体设计 . 146 8.3安全与卫生主要防范措施 . 147 8.4预期效果及评价 . 151 8.5安全与卫生机构设置及人员配置 . 151 8.6投资概算 . 151 第九章 施工组织设计 . 153 9.1 施工条件 . 153 9.2施工导流 . 155 9.3主体工程施工 . 156 9.4施工交通及施工总布置 . 159 9.5施工总体进度 . 161 第十章 水库淹没处理和工程永久占地 . 164 10.1调查过程 . 164 10.2库区淹没情况 . 164 10.3移民安置 . 165 10.4库区淹没损失及补偿投资计算 . 165 10.5淹没基本情况表 . 167 第十一章 环境影响评价及水土保持 . 168 11.1方案编制总则 . 168 11.2工程区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现状 . 171 11.3水土保持方案 . 171 11.4水土保持监测 . 182 11.5投资估算 . 183 11.6环境影响评价 . 187 11.6.4结论及建议 . 190 第十二章 投资估算 . 191 12.1投资估算编制说明 . 191 12.2投资概算表 . 193 第十三章 经济评价 . 202 13.1基本依据和基本数据 . 202 5 13.2财务评价 . 202 13.3国民经济评价 . 207 13.4敏感性分析 . 210 第十四章 研究结论及建议 . 211 附件: 1、 XXX 水库工程及地质保护项目 大坝河水库工程地质可行性研究报告 2、水质化验报告 3、 XXX水库工程及 地质保护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估算 4、 XXX水库工程及地质保护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图册 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XX 省 XXX 第六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 63号委员提案 6、 XXX第 十三五 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第 18号议案 6 第一章 综合说明 1.1工程概况 XX 县 XX 镇为 XX 县第二大镇,该镇位于长江以南的中心地带,地跨东径 1100 110024,北纬 30 30043。东与 XX 县相邻,北与 XX县接壤,西与 XXX 镇相邻,西南与 XXX 镇相毗。全镇国土总面积 530.9km2,耕地面积97204 亩, 辖 76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 65564 人。距 XXX 城 94km,交通十分便利。 XXXX 公路南北纵贯全镇, 318 国道东西横向穿过,两干线公路于 XXX 镇相交,赋予了集镇的繁华兴旺。乡村公路网状贯通全镇,通村率达 93%。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州、县驻地单位 51个,干部职工 700 余人,来自广州、深圳、浙江、重庆、四川等省市及当地个体经营户 1500 家,中、小学学生达 6561 人。新老集镇并列, XXX 集镇城镇化已初具规模,是 XX县江南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交通中心。 虽然 XXX 是 XXX 的江南重镇,但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制约 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也日益突出,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尤为滞后,集镇供水就是典型的实例。原 XXX 集镇一、二期供水工程,由于供水能力低,日供水量仅1973m3,枯水期流量仅为 0.00925m3/s, 2004 年集镇最低日需水量为 2400m3,由于供水池位置低而且压力较小,供水管径小,供水半径长、管网布局不合理,而且供水设施日益老化。目前,随着城镇人口的不断增长,根本无法满足广大人民生活生产的需要,停水的现象时有发生,引发了一系列的水事纠纷,不仅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也给社会带来一些不安定的因素。同时,沪蓉西高速 公路工程、宜万铁路工程的开工建设,大量民工、个体工商户集聚 XXX,工程用水、生活生产用水供需矛盾日显突出。而且两大工程建成后,作为我州门户,外来流动人口还会剧增,加之学校、医院、客运等服务性行业增多、规模不断的扩大,都将更加增大集镇供水压力。按照生活、工业、工程及市政建设用水量和消防用水量的理论计算, 7 XXX 集镇近斯年需水量 157.95 万 m3,日供水量 4327.4 m3,远期年需水量为 331.82 万 m3,日供水量为 9090.96 m3。 XXX 集镇生活生产用水困难问题,使党委政府伤透了心,广大居民怨声载道,企 业无水停产时有发生,迫切希望解决 XXX 集镇用水难问题。因此,建设 XXX 水库工程及地质保护项目 是迫在眉睫的大事, XXX 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将这一实际问题向省、州主要领导汇报,先后十余次组织水利、水文、地质、气象、卫生等相关部门专家分析、论证后,提出切实可行的供水工程建设方案,决定修建 XXX水库工程及地质保护项目 ,XXX 水库工程及地质保护项目 的建成,将有力拉动 XXX镇经济的迅猛发展。 1.2水文 1.2.1流域概况 设计流域位于 X江一级支流 XX河的源头, XX 河流域属清江左岸支流,流域位于 XX自治州 XXX 南部,地处巫山山脉南麓的鄂西南山区。流域地理位置为:东径 110 12 110 23,北纬 30 24 30 40。流经 XXX的XXX,进入宜昌渔峡口,属石灰岩地区,岩溶发育,整个流域属典型的山区峡谷型河流,河谷呈基本对称的“ V”或“ U”型谷,地形坡度一般在 40以上,局部地段形成高达 30 100m 的陡崖。 1.2.2气象 .水文特征 一、气象特征 大坝河流域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气候特征是:多云寡照、春迟秋早、降水丰沛、灾害天气较多。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 1826.7mm,雨量分布受地形影响随高程降低而呈递 减趋势。流域邻近 XXX雨量站 1965年实测降雨量 2367.0mm 为历年最大值, 1997 年实测降水量 1394.3mm 为历年最小值。本流域形成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是梅雨峰系,暴雨在 4 10 月都可能发生,大暴雨多集中在 6 8 月,暴雨持续时间一般为 1 3 天。 8 二、水文特征 流域径流主要来自降雨,径流年内分配与降水基本一致,径流年内分配不均,丰水期为 4 10月,水量约占全年的 82.8%, 11 3 月为枯水期,水量约占全年的 17.2%。每年 4 10月为汛期,年最大洪峰流量多出现在 57 月,且频率较高。流域内山高坡陡,谷深 河窄,洪水汇流迅速,洪水陡涨陡落,具有山区河流洪水特征。洪峰形态以单峰为主,也有复峰出现。由于流域内森林植被良好,加之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较小,全流域河流含沙量不大。 三、水文资料的采用 (1)XXX 雨量站 1952年至 2003 年共 52年降雨资料; (2)XXX 雨量站 1956年至 1971 年共 16年年蒸发资料; (3)XX省平均年径流等值线图; (4) XX省暴雨径流查算图表; (5) XX省可能最大暴雨图集 ; (6) XX省水文手册 1.2.3径流计算 径流计算是根据 XXX 雨量站 1952 年至 2003年共 52年实测降雨资料,采取“年径流等值线图”查算流域设计年降雨量、年径流深并算出相应年径流系数,由查算的年径流系数和流域实际设计降雨值计算相应的年径流深。并从 XX省水文手册查得相应统计参数,年径流查算结果。其多年平均流量 0.17m3/s,相应年径流量 543.7 万 m3,从分析成果看是合理的。 1.2.4设计洪水 由于大坝河流域缺乏实测洪水和暴雨资料,工程取水坝按 50年一遇洪水设计, 300 年一遇洪水校核,设计洪水采用 XX 省暴雨径流查算图表、 XX省可能最大暴雨图集中本地区综合曲线,选用有关暴雨洪水参 数和 9 设计值,采用瞬时单位线法计算设计洪水。主河道长 1.7359km,流域面积4.98m3,主河道加权平均坡降 3.38%,典型雨图轴向与流域轴向夹角小于60,时面深系数不作流域形状改正。 由于属于小流域 ,不作点面换算 ,其计算成果:频率 0.33%、 2%、 3.33%、5%、 10%的洪峰流量分别为 89.2m3/s、 68.8m3/s、 24.4m3/s、 17.9m3/s、14.9m3/s。 根据设计频率的洪水过程计算洪量,最大 24 小时设计洪量为 112.5m3、87.3m3,最大 3日设计洪量为 163.4m3、 126.7m3。 根据 XXX镇 十三五 发展规划结合当地现有取水工程 ,按相关乡镇取用水定额 ,对野三镇需水量进行预测 2005 年、 2010 年、 2020 年需水量分别为94.05 m3、 134.29 m3、 277.19 m3相应流量分别为 0.0273m3/s、 0.0393m3/s、0.0824m3/s,工程供水保证率 P 取 95%,按年调节进行供需水库调节计算。 总来水为大坝河来水和棺木岩来水之和,但棺木岩来水不参与水库兴利调节计算,根据水厂近几年的运行记录分析,水厂多年平均年供水量为72万 m3,尽管采取分时段、分区间定时供水等措施 运行,缺水量太大,无法正常运行。新水厂建成以后与棺木岩水厂合力运行,集镇总需水量为331.82 万 m3,实际需补充水量为 331.82-72=259.82 万 m3,故水库兴利调节计算的用水量采用 259.82 万 m3。计算得 V 兴 =71.71 万 m3。 1.3工程地质 工作区所属大地构造位置在扬子准地上扬子台坪八面山褶皱带 XX台褶束的北部,其东西分别与利川、长阳台褶束相连接,北与鄂中褶断区秭归台褶束相毗邻。地史演化主要经历了地台发展及陆缘活化两阶段,褶皱构造和断裂均较发育,并形成以东西向、北北东向构造为主体,总体表现为北北东向构造叠加改造东西构造的复合构造格架。 根据国标中国地震参数区划图( GB18306-2001),工作区及邻近地 10 区的地震峰值加速度为 0.05g,按 1990 年国家地震局编制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工作区的基本烈度为度。 1.3.1 库区工程地质及评价 一、库区工程地质条件 工作区位于鄂西长江南岸,属鄂西中高山区,地形切割强烈,沟壑纵横,主要发育山间溪流。海拔一般 1000 1400m,最高峰 1845.3m,相对高差一般 700 1000m。拟建水库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标高一般在1600 1300m, 相对高差一般在 100 300m。山体大致呈 SW NE 走向,山顶一般呈锥形。最高点标高 1845.3m。大坝河为当地地表水主要排泄通道,其谷底标高约 1255.0m 至 1300.0m。宽 50 100m,其中现代河床宽 5 10m,两侧发育两级阶地,一级阶地阶面宽 20 50m,高出河床 3m 左右,二级阶地阶面宽 10m 左右,高出河床约 12m。此外在右岸距坝区约 100m 处有洪积扇分布。阶地和洪积扇是当地村民的主要耕地。 工作区主要出露地层为泥盆纱中统黄家澄组( Dh)、云台观组( Dy)和志留系下统纱帽组( Ss)、罗惹坪组( Si)、新滩组( Sx)地层和第四系( Q)。 大坝河水库坝址初步定于善家河水电站老坝址与其上游 180m 之间,坝轴近东西向。该地段河谷较狭窄,谷底宽约 50m,两岸较陡,坡度 3040。坝区分布基岩为志留系罗惹坪组第一段( Sl1),岩性以灰色、灰黄色中厚层泥质粉砂岩为主,间夹泥岩和页岩。岸边有残坡层和坡洪积层分布,谷底为善家河水电站水库淤积物。岩层产状较平缓,倾向 220,倾角 6 13,构造节理和平行岸坡的卸荷裂隙较发育。 右岸:坡角较缓,在 30左右,坡体结构为逆向坡。基岩风化程度较严重,中强风化岩层厚达 10 余 m,上部为残坡积和坡洪积松散土覆盖。 左岸:坡角较陡,在 40 60左右。坡体结构为斜交顺向坡,基岩大部出露,第四系和风化壳厚度较薄。 11 二、库区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评价 库区两岸经地表分水岭至邻谷低地之间,以志留系砂岩、泥(页)岩为主,岩层倾角平缓,一般 10左右,为一向南西(右岸)倾斜的单斜构造。 大坝河水库库坝区为“ V”字型山谷,库岸至两侧邻谷很远,与左岸邻谷相距约 1000m,与右岸邻谷相距更大,约 4300m。若以与库水位 1290m 高程相应的地表分水岭两侧山坡的距离考虑,左岸相距约 600m,右岸相距约3600m。说明两岸山体厚度较大,不易造成向邻谷渗漏。 本区降水量大,两岸山体植被十分发育,构成了补给地下水源极为有利的条件。同时两岸山体厚度大,岩石的透水性微弱,易形成较高的地下水分水岭。左岸泉水出露高程最高处约 1370m,右岸高程最高处约 1380m,可见两岸地下水分水岭高程更大。蓄水后,两岸地下水位还会升高,即地下水分水岭远高于库水位,这是本水库不会向两侧邻谷渗漏的根本原因。 1、水库淹没与浸没问题 库区两岸河谷坡度较大,多在 30以上,谷底较窄,一般宽 50 100m,河床高程 1255 1300m,河床 纵坡约为 0.035,谷底是当地村民居住和耕种的主要场所。水库蓄水后淹没范围不大,库尾至坝前约 800m,淹没面积约5.7 104m2,其中淹没耕地面积约 2.6 104m2,民房四栋。除此以外,还会因地下水位上升造成库区周围浸没问题。 据库区工程地质条件综合分析,库周可能遭受浸没的地段有两处。一是右岸坝前约 100m,另一处是库尾附近。 在右岸距坝前约 100m,库岸线长约 200m 范围内,岸坡平缓,约 10左右,为第四系坡洪积物分布,是当地村民的主要耕地,同时有几户村民居住在库岸附近。水库蓄水后地下水位上升,可能引 起民房地基软化而危及其稳定安全;同时,导致耕地沼泽化。预测浸没影响和危害的范围较小。 12 在库尾附近,第四系冲洪积物分布于谷底的阶地和漫滩上,成为当地村民的主要耕地,同时仅有一户村民居住。水库蓄水后,库周地下水位必然会上升,将使民房地基和耕地遭受浸没危害,但其影响范围不大,危害较小。 库区周围其他地段,因两岸坡度较大,一般在 30以上,主要为志留系砂岩,泥岩分布,库周无民房,几乎无耕地,又无其他设施,水库蓄水后产生的浸没面积和危害都很小。 2、水库蓄水后库周地下水位相应上升,岩土体遭受浸没软化,强度降低,在库水 波浪作用下,库岸岩土体将产生掏蚀、崩滑,使库岸不断外移,破坏库周农田和工程设施,这是水库建设中必须考虑的工程地质问题。 由库区工程地质条件可知,除右岸坝前约 100m 为土岸外,库岸其余地段多为岩岸,主要由罗惹坪组砂岩、泥(页)岩组成,岩层产状倾向南西,倾角平缓,一般为 10 13,其上覆弟四系残坡积松散土层的厚度较薄,两岸植被发育,经现场调查和访问,大坝河干流两岸未发生崩塌滑坡,即天然条件下两岸斜坡稳定性良好。 水库蓄水后,除坝前水面宽约 200m 外,其余库段水面宽 100m 左右,库区又处于深山峡谷中,预计其风 成浪小,由此对库岸所产生的动力地质作用较弱。同时,因库周地下水位升高引起岩土体强度降低,而导致岸坡崩滑失稳的可能性和范围较小。 因此,水库蓄水后,在波浪和地下水作用下库周岩库地段仍处于稳定状态;土岸地段可能遭受掏蚀、坍塌,但因土岸范围小,岸坡平缓,由此造成的塌岸范围和危害较小。 3、水库淤积问题影响 水库淤积的因素主要受控于两个方面:一是固体物质(“泥沙”)的来源。固体物质的来源与库区岩土类型、岩石的风化破碎程度和厚度、第四 13 系的厚度和分布、地形形态、坡度和植被发育程度有关。二是降雨、地表洪流和库水对河床和山 坡的剥蚀、冲刷、掏蚀和搬运能力。但由于第四系松散土分布不广,主要在干流谷底中,且厚度较小;两岸山坡较陡,残积坡积物和风化破碎岩的厚度较薄;水库塌岸范围较小;在流域范围内植被十分发育,水土保持良好。因此,水库淤积的固体径流来源较少,淤积的速度较慢。 1.3.2天然建筑材料 开然建筑材料是制约水工建筑物经济合理性的重要条件。库区及邻近地区缺乏砂料,土料可就地采集,块石料需在邻近地区寻找。 1.3.3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根据库坝地区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问题的研究,以及与建坝蓄水的关系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 1、库区两岸地下水分水岭远高于库水位,为补给型河谷,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库区植被发育,各种动力地质作用较微弱。具备修建中小型水库的良好条件。 2、水库蓄水后,库区两岸地下水分水岭远高于设计库水位,不会通过两岸分水岭地区向邻谷发生渗漏。由于坝上下游水头差加大,坝基特别是坝肩岩体因构造断裂和卸荷松动风化等作用,岩体较破碎,通过裂隙系统,发生坝基和绕坝肩渗漏是不可避免的。其量虽不大,但对浆砌块石重力坝坝体稳定性影响不容忽视。 3、坝基可以满足坝高 35m 的各种坝型荷载要求。坝基不存在深层滑动的边界条件,浆砌块石重力坝 的深层抗滑稳定条件较好。 4、两岸岩体层理和节理裂隙发育,其结合所构成的不稳定块体在坝基、坝肩开挖施工过程中,易造成边坡失稳所导致的灾害,尤其对拱坝坝肩的 14 稳定不利。 5、水库蓄水后库周地下水位上升所造成的浸没主要发生在库尾和地形平缓的土地地段,其范围和危害较小;水库塌岸主要发生在土坡地段,其范围和危害小;固体径流来源较少,水库淤积速度较慢。 6、拟建的大坝河水库坝址选在原善家河水电站坝址至其上游约 180m之间是适宜的。 7、坝址地形地质条件和天然建筑材料是影响该水库坝型选择的主要因素。同时,考虑不同坝型可能 发生的工程地质问题和设计、施工技术要求的难易,兴建拱坝的条件较差,在下一阶段深入勘察研究的基础上,对土坝和浆砌石重力坝从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进行坝型的比选工作。 二、建议 1、库区及临近地区没有拱坝和浆砌石坝的天然建筑材料,建议在区外寻找。 2、测量坝区大比例尺(大于 1: 1000)地形图,深入开展工程地质测绘为主的勘察工作,以便为坝轴线和坝型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3、引水工程线路较长(约 8 公里),经过的地形、地质条件和交叉工程的类型多而复杂,需开展工程地质勘察和地质灾害评估工作。 4、增大坝高时库容增率十分 显著,也是 XXX 镇供水的迫切要求。其关键是需要进一步复核水文预测资料的可靠性,以便决策增大库容的可能性。 5、小型水库不能投入较多的勘察工作,建议施工过程中加强施工地质工作,保证施工安全,适时变更工程设计和施工方案。 1.4工程任务和规模 1.4.1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及工程任务 一、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XXX 是大西南的陆路咽喉,是 XX 州的东大门、 XXX 的江南重镇,近 20 15 年来,集镇供水能力在不断加强,自来水厂投厂至今。已进行两次扩建,但由于集镇发展速度快,缺水的情况年年存在。目前,由于“两路一道”(沪蓉西高速公路 、宜万铁路、天然气管道)工程的启动以及水源来水严重不足等原因,供水矛盾更加突出,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产与生活以及驻镇各单位的正常工作秩序。机关单位无法正常上班,每天都要抽出 1、 2小时找车到离集镇 10公里以外的渔泉河、木龙垭的金银湾拉水;学校无法正常上课,每天都要用一节课的时间组织学生用塑料壶提水,影响了正常的校园秩序;居民无法正常生活,有的居民由于饮用了不卫生的水而传染上疾病;餐馆、旅店无法正常营业,每天需用车从 10 几公里外拉水,每车水的价格高达 150 元左右;国家重点工程无法正常施工,有的施工单位因水时而与当 地百姓发生冲突。 XXX集镇供水问题被纳入 XXX第 十三五 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议案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XX 省 XXX 第六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委员提案 ,这更进一步说明 XXX 集镇供水问题的严重性。供水需求的增大, XXX 集镇供水的供、求矛盾逐渐暴露出来,集镇出现“水荒”,“水”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影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 因此,改善目前供水滞后的现状成为该镇基础建设中的重中之重,同时解决 XXX 集镇供水问题是缓解社会矛盾、减轻社会负担的必要,是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体现,是推动社会经济发 展的保证,是人民群众生存的大计,将更有力地推动 XXX 镇各项事业的建设与发展。 二、工程任务 XXX 镇是巴东第二重镇,随着“宜万铁路”和“泸蓉西高速公路”的建设,外来旅游人员增多,外来客商投资项目逐步增多,都对 XXX 经济产生拉动效应。 XXX 镇的经济快速发展,使原本供水保证率就不高的集镇供水工程,难堪重负,已成为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此拟定在大坝 16 河兴建大坝河水库蓄水,通过管道输水,供给 XXX 镇城镇生产、生活用水及工业用水。 1.4.2工程规模 一、水源点的选择 根据 XXX 水资源的分布情况,水源点共有五个 ,分别是徐家河、大坝河、平坦村老黄沟、两溪坪、西流水。 根据对五个水源点调查、计算、分析结果为:徐家河、老黄沟水源点水量不足,建库地质条件差,而且水源点海拔高程低,水源点建库方案不可取;西流水水源点,可以自流供水,但淹没农田面积大,移民人口多,且建库地质条件差,水源点不理想;两溪坪水源点,需提水,不能建库,供水保证率满足不了要求;大坝河水源点日流量约为 8000 10000 m3/d),查以往善家河水电站资料,最枯流量为 0.0328 m3/s,流量比较稳定,查万分之一地形图,坝址处河床高程约为 1255.00m,其高程满足自流引水,坝址以上流域面积为 4.98km2,多年平均年来水量约 400 万 m3,九条黄瓜岭有五条溪沟承雨面积约 1.5 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年来水量约 120 万 m3,年总来水量 520 万 m3。建库后,来水量可保证近中期( 5 10年)供水需求。 通过五个水源点比较,要彻底解决野三镇供水问题,大坝河水源点相对好一些,可以自流,通过建库调节,水量能满足要求。 二、水库水位 1、正常蓄水位及死水位 根据兴利调节计算及实测河道的纵断面及坝址的地貌特点和供水的高程要求,初步拟定死水位 1272.5m,相应死库容为 9.95万 m3。兴利库容 71.71万 m3, 死库容与兴利库容之和为 81.66万 m3,查水位库容曲线得正常蓄水位为 1285.106m。 2、洪水调节 17 根据枢纽布置要求,泄水建筑物采用岸边溢洪道布置形式,置于大坝左岸。水库洪水调节因下游没有防洪要求,故水库洪水调节采用敞泄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