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粮食生产经验交流.docx

返回 相关 举报
发展粮食生产经验交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发展粮食生产经验交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发展粮食生产经验交流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1 页 发展粮食生产经验交流 县是 “全国水稻第一县 ” ,也是国家首批商品粮基地县之一。年,全县粮食总产达 20.92亿斤,位居全国产粮大县第六位,水稻总产为全国之最。全县共有耕地面积 206.5 万亩,其中水田面积 184.9 万亩。继 1982年粮食生产获省 “九连冠 ”后,年再居省之首。近年来,全县以国家出台一系列促进粮食生产发展政策为契机,大力实施优质稻米产业工程,努力提高粮食产能,粮食生产一年迈上一个新台阶。年、年,相继荣获 “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称号;年、年,粮食生产水平再创新高,总产分别达到 124.67 万吨和 124.93 万吨,连续两年荣获 “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 ”称号。 近年来,粮食安全问题备受世界关注,国家也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工作,2月 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在已出台系列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又出台十大措施,进一步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扶持力度。县作为农业大县、产粮大县,时刻牢记着农业的基础地位不能动摇,发展粮食生产的社会责任不能丢掉,积极采取五大举措,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一、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工作 近年来,县在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同时,始终把巩固粮食生产、发展粮食生产经验交流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2 页 提高粮食产能、维护粮食安全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每年初,全县均召开专门会议,专题研究粮食生产工作,同时在每年初召 开的农业农村工作会议上专题部署粮食生产工作,并与各乡镇人民政府、农场管委会签订粮食生产责任状,建立完善责任考核制度,层层落实工作责任。年,全县将按新增粮食产量 1.5 亿斤的目标,千方百计扩大粮食种植面积,继续实施优质稻米产业工程,广泛推行水稻高产创建,重点在 6 个乡镇兴办 6 个万亩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片,切实将国家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要求落实到位。 二、认真落实党的惠农政策 为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全县通过各种形式,全方位、多渠道宣传国家鼓励和支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把惠农政策和信息及时送到群众的手中。一是认真落 实农民负担政策,切实减轻农民种田负担。二是认真执行国家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政策,确保补贴资金据实和及时足额发放到广大农民手中。三是认真开展土地 “二轮延包 ”工作,依法保护广大农民的合法经营权。四是认真宣传和执行国家水稻最低收购价政策,切实维护粮农利益。年,国家出台稻谷最低收购价格后,全县通过三级干部会议、电视、广播、短信等多种形式,向广大群众进行了及时的宣传。五是认真落实耕地保护政策,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年,全发展粮食生产经验交流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3 页 县实施占补土地开发整理项目 17 个,新增耕地 1983 亩,同年 12 月,国土部、农业部在成功举办了 “全国基本农田保护发祥地 ”的揭牌仪式。通过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全县农民种粮积极性得到充分激发。 三、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县三面环水,既是一个水资源大县,也是水灾害大县。为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确保粮食稳产高产,近年来,全县通过各种渠道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共投入资金 10 亿多元,较好地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一是通过争取上级项目支持改善生产条件。近几年来,县每年积极向上争取一批高产农田建设和土地整理项目,通过项目实施,提高农田等级。年,全县实施国土整理项目 7 个,建设规模 17万亩,总投资 2.55 亿元。二是通过大力实施国家重点水利工程改善生产条件。全县紧紧抓住大型灌区和泵站等国家重点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机遇,努力提升农田抗旱排涝能力。通过大力争取,年,县重点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国家总投资达到 2.14 亿元。年,中央以 1 号文件下发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把水利发展摆上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升到了事关国家安全的高度。县及时在全县范围内学习贯彻 1号文件精神,积极抢抓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和产粮大县政策机遇,努力争取中央、省项目支持,加大县级财政投入力度,大力抓 好水利建设。将强力推进何王庙、西门渊、隔北等重点发展粮食生产经验交流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4 页 灌区水利工程建设;强力推进涵闸泵站改造升级;全面完成大小沟渠的疏浚。三是通过向内使劲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善生产条件。为了实现排得出、灌得进的目标,近年来,全县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年,在巩固原有水利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以实现 “恢复排灌能力,恢复工程效益,确保安全运行 ”为目标,全县启动了总投资 1.2 亿元的乡镇二级骨干泵站改造工程,极大提高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目前,全县共建排渠涵闸 1223 座,建电力排渠站 460座、 844 台套,总装机容量 110711 千瓦,设计提排流量 1047 立方米/秒,提灌流量 366 立方米 /秒,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防洪、排涝、灌溉三大工程体系,为全县粮食生产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积极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 一是优化稻米品质。县水稻品种曾多达 68 个,又乱又杂,为提升稻米品质,在省农业厅的支持下, 年,县在全省率先实施优质稻米产业工程。通过大力发展优质稻,主推优质品种,全县水稻优质率达现已 95%以上,基本实现了稻米产业优质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目标。稻米品质的提升,极大调动了大米加工企业发展订单农业的积极性,福娃、健良、华田、恒 泰等县内 6 家重点粮食加工企业,每年初都积极与 23 个乡镇场签订产销合同,订单面积达 150万亩以上,协议收购价高于普通稻市场价 10%,其中高档优质稻订单面积 15 万亩,高发展粮食生产经验交流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5 页 于优质稻市场价 30%,实现了企业与种粮农民的双赢。二是狠抓高产创建。为挖掘粮食生产潜力,全县成立了由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高产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和各核心示范区工作指挥部,科学制订高产创建工作实施方案,统一组织、指导全县高产创建。通过统一制订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规程,大力推广水稻机械直播等节本增效新技术,普及高产优质品种等措施,高产创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粮食 生产效益大大提高。年县乡两级创建优质水稻高科技示范样榜 30多个。三是壮大龙头企业。全县积极在基地建设、品牌创建、信贷融资等方面为企业做好服务工作,大力支持企业发展。近年来,以福娃集团为代表的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其中在大米精深加工、品牌建设等方面进步尤为明显。目前全县已获得大米类绿色食品标识 23 个,有机食品标识 1 个,全国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福娃集团 “福娃 ”牌大米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 “福娃 ”牌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四是扶持合作组织。对本县全国人大代表朱建华组建的服务粮食生产的专业合作组织,全 县在机械购置、技术保障、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该合作社为农民提供种子、育秧、耕整、栽插和收割服务,农民的参予热情较高,目前该合作社网络农户 100 多户、农田近 10000亩,发展态势良好。五是拓展发展平台。为了进一步促进粮食产业化发展,在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下,县积极启动了()粮食深加工产业园建设,规划总面积 1000 公顷,按 “一园四区 ”进行设计建设,目前全县已初步形成容城、新沟、朱河、白螺 4 个加工区,可实现粮食加发展粮食生产经验交流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6 页 工产值 50 亿元。 五、不断创新农技服务方式 近年来,全县积极构建农技推广网络、健全农技服务队 伍,不断提升农技服务水平。一是不断扩展农技服务平台。认真实施农技服务 “四个一 ”工程,即:一张农业科技简报、一个农业电视专栏、一部农技专家热线、一个农业短信服务系统,受到了全县农民的热烈欢迎,较好解决了农业科技进村入户难的问题,二是大力推广实用新技术。为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全县把优质品种、高效模式、配套技术的推广作为农技服务的中心环节来抓。围绕水稻 “优质、高产、高效 ”生产,重点加强优质水稻保优高产栽培、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测土配方、病虫害综合防治、有机稻栽培、小龙虾稻田野生寄养、蟹稻共生等配套技术和模式的推广。年 ,全县推广测土配方 80 万亩,病虫害综合防治130 万亩,小龙虾稻田野生寄养 15 万亩, “稻蟹共生 ”4 万亩。兴办优质稻及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样板 20 多个,有机稻示范样板 2个,小龙虾稻田野生寄养样板 46 个, “稻蟹共生 ”示范样板 22 个。三是探索破解粮食产业发展瓶颈。针对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的实际,全县把推广省工、省时、节本、增效的轻简化栽培技术,作为扩大粮食复种指数、增加种植面积的主要措施来抓,引导农民采取直播、抛秧、机插等方式进行生产作业。全县还拿出专项资金集中采购 1000 台直发展粮食生产经验交流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7 页 播机,平均每个村配置 1 台,有效解决了 插秧工难请、成本高、效益差的问题。目前,县水稻轻简化栽培面积达到 50 余万亩,水稻机插面积达到 5 万亩,机收面积达到 195万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