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XX省国土资源科技园(地质博物馆) 项目 污 染 防 治 专 项 评 价 XX 省化工研究院 2014 年 1 月 13 日 I 目 录 一、 总 论 1 1.1 前言 1 1. 2 评价目的 1 1. 3 指导思想 2 1.4 编制依据 2 1.5 环境评价因子及评价重点 5 1.6 环境功能区划与评价标准 6 1.7 保护目标 7 二、建设项目概况及工程分析 9 2.1 项目概况 9 2.2 工程分析 14 2.3 排污分析 15 三、环境保护措施及技术经济分析、总量控制 25 3.1 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及技术经济分析 25 3.2 营运期期环境保护措施及技术经济分析 27 3.3 环保投资一览表 29 3.4 污染物总量控制分析 30 四、结论 31 1 一 、 总 论 1.1 前言 自建国以来, XX 省进行了 大规模地质勘查与矿产资源勘查,取得了大量的地质资料和实物地质资料成果,是国家和我省的宝贵财富。但由于历史原因未建专门的地质资料库,目前大量的地质资料大部分散在各有关地勘单位和企业保管,其保管设施简陋、专职保管人员缺乏,不能保护地质资料的完整、安全及有效利用;借用的地质资料库房不符合国家规范要求,也不能满足社会查询和对外交流的需要,更不能满足地质资料开发利用和地质科学研究的需要。势必要求我省历史遗留保管的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省国土资源厅管理,同时,随着我省地质工作的开展和加强,今后还将产生大量的实物地质资料,需要 妥善保管和利用。为切实加强地质资料的管理,保障地质资料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充分发挥地质资料的作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建设 XX 省地质资料博物馆非常必要、紧迫。 根据 XX 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件 关于 XX 省国土资源科技园项目建议书的批复 (黔发改投资 2012358 号) 2012 年 3 月 8 日和 XX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对请示的办公处理签进行批示原则同意本项目的建设(办 24152013) 2013 年 8 月 30 日,本项目的建设符合相关规定和要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1998 年国务院令第 253 号)及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 2008 年国家环保部令第 2 号)的有关规定,该项目需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XX 省化工研究院受 XX 省国土资源厅科技园项目建设办公室委托对本项目进行环境影响报告表 (含污染防治专项评价)的编制工作。我院接受委托后,立即开展了详细的现场踏勘、资料收集工作,在对本项目工程有关环境现状和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后,编制了环境影响报告表。本次评价针对建设项目建设期和营运期产生的主要污染因子和源强预测分析项目建设期和营运期对周围地表水、空气、声等环境质量可能产生 的影响程度和范围,分析项目本身污染防治措施及其可行性,提出进一步减轻或消除不良影响的措施,为政府及环保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1. 2 评价目的 通过实地调查和现状监测,了解项目周围的环境状况;对项目运营期的各项设施、功能、总体布局等进行分析。分析项目运营期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排污方式,预 2 测项目建设带来的环境影响;并提出项目各项污染物的治理对策措施,从环境保护角度论证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并作出明确的结论。 1. 3 指导思想 遵照国家和地方有关环保法律、法规的要求,充分利用各种资料,结合建设项目与自然环境 特征,遵循客观、公正的原则,努力做到评价结论科学、防治措施可行,为初步设计、环境管理和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1.4 编制依据 1.4.1 国家环境保护法律 、 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989 年 12 月 26 日;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2003 年 9 月 1 日; 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2000 年 4 月 29 日;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2008 年 6 月 1 日;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2005 年 4 月 1 日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1996 年 10 月 29 日; 7、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2002 年 6 月 29 日; 8、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务院 2005 年 12 月 3 日; 9、国务院令第 253 号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1998 年 11 月 29 日; 10、国务院国函 1998 5 号文件 关于两控区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 十五 计划的批复国务院, 2002 年 9 月 19 日; 11、 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 2007 年 6 月 15 日; 12、 国发 20122 号国务院关于促进 XX 经济社会又好有快发展的若干意见 , 2012年 1 月 12 日 ; 13、 国务院国发( 2011) 42 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环境保护 十二五 规划的通知,2011 年 12 月 15 日; 14、国务院国发( 2011) 35 号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 2011年 10 月 17 日; 15、国务院国发( 2006) 28 号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 2006 年 8 月 6日; 16、国务院关于印发 十二五 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 201126号) 2011 年 8 月 31 日; 3 17、国务院令 101 号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 1992 年 2 月 28 日; 18、国务院国发 2000 038 号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2000 年 11 月 26 日 ; 19、国家主席令第七十四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008 年 1 月 1 日 。 1.4.2 部门 行政法规、政府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 1、国家环保总局环发 200119 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 2001 年 2 月 21 日; 2、 国家环境保护部,第 2 号令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 2008 年 9月 2 日; 3、 国家环境保护部,第 5 号令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规定, 2009年 1 月 16 日; 4、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发 201277 号文关于 进一步 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 2012 年 7 月 3 日; 5、 国家经贸委、水利部、建设部、科学技术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国家税务局联合发布的国经贸资源 20001015 号文关于加强工业节水工作的意见, 2000 年 10 月25 日; 6、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令第 21 号 产业机构调整指导目录( 2013 年本); 7、 关于推进清洁生产的若干意见环控 19970232 号,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1997年 4 月 14 日 ; 8、 国家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节约型城市考核标准, 2006 年 6 月 13日; 9、 国家环保总局,环发 1999154 号关于房地产开发项目环境管理问题的复函 ,1999 年 7 月 1 日; 10、 关于有效控制城市扬尘污染的通知国家环保总局、建设部环发【 2001】 56号; 11、关于加强城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环办 200870 号)环境保护部办公厅; 12、 国家环保局 环发( 2001) 4 号关于西部大开发中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若干意见, 2001 年 1 月 8 日 ; 13、 国家环保部 环发( 2012) 98 号关于切实加强防范严格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 4 通知, 2012 年 8 月 7 日 ; 14、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第 27 号) 1993 年 8 月 10日; 15、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第 139 号)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 2005 年 3月 23 日; 16、环境保护部关于实施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 GB3095-2012)的通知(环发201211 号) 2012 年 2 月 29 日 。 1.4.3 技术导则 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 HJ2.1-2011,环境保护部, 2012 年 1 月 1 日 2、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 HJ2.2-2008,环境保护部, 2009 年 4 月 1日; 3、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表水环境 HJ/T 2.3-93,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1994年 4 月 1 日; 4、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 HJ2.4-2009,环境保护部, 2010 年 4 月 1 日; 5、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 HJ610-2011,环境保护部, 2011 年 6 月1 日; 6、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 HJ19-2011,环境保护部, 2011 年 8 月 1日; 7、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 评价技术导则 HJ/T 169-2004; 8、 绿色建筑技术导则,建科 2005199 号( 2005 年 10 月) 。 1.4.4 地方性法规及条例 及其他资料 1、 XX 省人民政府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黔府发 200939号); 2、 XX 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 年 1 月 22 日 XX 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3、 XX 省环境保护条例 2009 年 6 月; 4、 XX 省 十二五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专项规划, 2013 年 2 月 2 日; 5、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环境 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黔府发 201219 号); 6、 XX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黔府办发【 2012】 22 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国土资源厅省农委 XX省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利用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 5 知, 2012 年 6 月 8 日; 7、关于印发 XX 省地面水域水环境功能划类规定的通知( XX 省人民政府,黔府发 22 号文, 1994 年 4 月 18 日); 8、 XX 市地面水域水环境功能划类规定( XX 市人民政府筑府发 37 号文,1996.10.28) 9、 XX 市人民政府,筑府发( 1998) 37 号 XX 市环境空气质 量功能区划, 1998年 11 月 25 日; 10、 XX 市人民政府筑府发 (1991)4 号文件 XX 市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适用区域划分意见; 11、 XX 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 XX 市人民政府令第 8 号, 2009 年 10 月 1 日; 12、 XX 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关于修改 XX 市水污染防治规定的决定 ,2009 年 10 月 1 日; 13、 XX 市大气污染防治办法 2005 年 11 月; 14、 XX 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规定, 1997 年 10 月 9 日; 15、 XX 市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条例 2004 年 11 月; 16、 XX 市环 境噪声污染防治规定 1997 年 10 月; 17、 XX 市绿化条例修正案( 2005 年修订) 2005 年 6 月; 18、 XX 市人民政府筑,府发( 2007) 38 号文件市人民政府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 2007 年 2 月 25 日; 19、 XX 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 2005-2020 年); 20、 XX 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9 年 2020 年); 21、 XX 市人民政府令 3 号 XX 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实施规定 2009 年 5 月 6 日; 22、 XX 市人民政府 XX 市建设工地文明施工管理办法, 1998 年 6 月 17 日; 23、 XX 市人民政府 XX 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 2007 年 1 月 15 日。 1.5 环境 评价因子 及评价重点 1.5.1 评价因子 大气环境: SO2、 NO2、 TSP、 汽车尾气( NO2、 THC、 CO) 地表水环境: pH、 SS、 NH3-N、 COD、 BOD5 声环境: Leq( A) 1.5.2 评价重点 6 本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重点为 施工期 环境影响分析及污染防治措施 、 工程分析、大气环境影响分析及营运期污染防治措施。 1.6 环境功能区划与评价标准 1.6.1 环境功能区划 1、大气环境:项目所在地环境功能区为 2 类 区; 2、水 环境: 项目 所在地水体功能区为 3 类水体; 3、声环境:项目所在地声环境功能区为 2 类区。 1.6.2 评价标准 1、 环境质量标准 ( 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2012)二级; ( 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类; ( 3)声环境质量标准( GB3096-2008) 1 类(学校) 、 2 类 。 表 1-1 环境质量标准 环境要素 标准号 标准名称 功能区划 项目 取值时间 标准值 单位 数值 空气环境 GB3095-2012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二级 SO2 24 小时 平均 g/m3 150 NO2 g/m3 80 PM10 g/m3 150 TSP g/m3 300 CO mg/m3 4 PM2.5 1 小时平均 g/m3 75 NO2 g/m3 200 CO mg/m3 10 地表水环境 GB3838-200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 SS 参照日本水质标准 ) 类 SS mg/l 25 COD mg/l 20 BOD5 mg/l 4 氨氮 mg/l 1.0 TP mg/l 0.2 DO mg/l 5 声环 境 GB3096-2008 声环境质量标准 1 类 dB(A) 昼 55 夜 45 2 类 昼 60 夜 50 注: *参照日本水质标准 2、污染物排放标准 ( 1)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16297-1996)二级; ( 2)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8978-1996)三级 ; ( 3)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12348-2008) 1 类、 2 类; 7 ( 4) 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12523-2011) 。 表 1-2 污染物排放标准 环境要素 标准号 标准名称 级 (类 )别 污染因子 标准值 大气污染物 GB16297-1996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 放标准 二级(表 2) THC 4.0 mg/m3 NO2 0.12 mg/m3 SO2 0.4mg/m3 水污染物 GB8978-1996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三级 COD 500mg/l BOD5 300mg/l SS 400mg/l NH3-N - TP - 噪声 GB12348-2008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 噪声排放标准 1 类 噪声 昼 55dB(A) 夜 45dB(A) 2 类 昼 60dB(A) 夜 50dB(A) GB12523-2011 建筑施工场界环境 噪声排放标准 Leq 昼 70dB(A) 夜 55dB(A) 1.7 保护目标 表 1-3 环境保护目标 编号 保护目标 与建设项目 方位及距离 人数 保护目的 标准 方位 距离m 1 拟建的中铁十二滩房开项目 N 100 - 环境空气 声环境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2012) 二级 声环境质量标准 ( GB3096 2008) 2 类 2 拟建的碧波苑小区 E 100 - 4 黎阳小区 NE 150 180户,约 540人 5 奥林匹克中心 SE 150 - 3 宏宇小学 S 紧邻 师生约 200人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2012) 二级 声环境质量标准 ( GB3096 2008) 1 类 6 十二滩水库 N 200 小型水库 地表水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 2002) 类 7 上麦西小溪 W 300 小河 8 小湾河 SE 3000 小河 9 兴筑西路 N 30 城市主 干道 道路通畅、没有土石方洒落 污染 8 10 云潭南路 E 30 - 项目的保护目标图见附图 5 所示。 9 二 、 建设项目概况及工程分析 2.1 项目概况 2.1.1 项目简介 1、 项目名称及建设地点 项目名称: XX 省国土资源科技园(地质博物馆) 建设地点: XX 省 XX 市观山湖区云潭南路与兴筑西路交叉口西南面 项目性质: 新建 项目总投资: 29409 万人民币 项目主管部门: XX 省国土资源厅(以下简称 省国土资源厅 ) 项目承办单位: XX 省国土资源厅科技园项目建设办公室 项目法人:朱立军 项目使用单位: XX 省地质资料馆、 XX 省测绘资料档案馆、土地登记事务所、 XX 省国土资源勘测规划院、 XX 省矿权储备交易局、 XX 省土地开发中心等6 家单位 2、 工程建设内容及规模 本项目共建设 3 栋建筑,分别为一号楼 、二号楼及三号楼,总建筑面积60827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 42225m2,地下建筑面积 18602m2。 3、项目功能区划 表 2-1 项目各栋楼功能区划表 序号 建筑物名称 /楼层 功能 建筑面积 / m2 备注 一 一号楼 实物资料区用房 11420 6F,无地下层,27.45m 高,内设无障碍电梯一部、货梯兼做消防电梯一部 1 1F 门厅、值班配电、档案资料库及仪器物资储备库、卸货区、岩心扫描区、观察室、入库前观察室临时堆放等 局部通高层为岩矿心库房 2 2F 档案资料库 3 3F 资料档案 存储库 10 4 4F 资料档案存储库 5 5F 岩矿标本存储库 6 6F 重砂样品库、古生物标本库房、化探样品副样库、实物资料显微观察室、岩矿石光薄片库、标本修复与防护室、物性标本库房、实验分析样品库、资料间等 二 二号楼 地质博物馆 14750 -2+5F, 27.45m高,内设客梯兼做无障碍电梯一部、货梯两部(其中一部兼做消防电梯) 1 1F 入口门厅、值班、询问、存包处、拟展古生物、观赏石标本库房、拟展矿物标本库房、研究阅读、实验、标本制作、修复、蒸汽消毒、摄影、鉴定、消控室、接待 、休息区 蒸汽消毒的蒸汽来源于蒸汽发生器 2 2F 典型地质现象科普展柜、 XX 地质发展史展厅、岩矿标本展示厅、岩矿标本维护、磷矿标本维护、磷矿典型矿床展示厅、管理、金矿标本维护、金矿典型矿床展示厅、典型地质现象资料整理 3 3F 古生物标本展示厅、 XX 龙主题展厅、地质环境展示厅、标本维护、国际学术交流及培训、管理、古生物标本维护、服务间、休息区 4 4F 海百合专题展厅、 XX 观赏石展厅(一)、 XX观赏石展厅(二)、罗甸玉主题展示厅、标本维护、紫袍玉带石专题展示厅、马场石专题展示厅、管理 5 5F 地质找矿、矿产开发成果展示厅、 4D 影视厅、实物地质资料展示厅、地质灾害科普宣传展示厅、地质灾害资料维护、找矿成果资料整理、地质灾害防治成果展示厅、实物资料整理维护、管理 三 三号楼 测绘档案馆、成果及原始地质资料服务区、 国土资源图书馆 16055 -2+6F, 27.45m高,内设客梯兼做无障碍电梯一部、货梯兼做消防电梯一部 1 1F 入口门厅、值班管理、地形图库房、用户接待室、成果输出窗口、成果输出室、查询检索室、成果阅览室、成果展示室、图书文献库房、航摄底片库房、科技档案库房、地理信息 数据库房、挂图库房、拷贝图库房、业 11 务洽谈会议室 2 2F 原始地质资料接收、原始地质资料检查验收、原始地质资料立卷归档、原始地质资料消毒、原始地质资料借阅、原始地质资料阅览室、原始地质资料复印打印室、原始地质资料库房、等候休息室、服务间 3 3F 成果地质资料接收、成果地质资料检查验收、成果地质资料立卷归档、成果地质资料消毒、成果地质资料借阅、成果地质资料阅览室、成果地质资料电子介子检查及备份复印室、成果地质资料库房、休息厅 4 4F 土地档案立卷归档室、土地档案数字化室、矿权档案立卷归档 室、土地档案库房、矿权档案库房、矿权档案数字化室、休息厅 5 5F 计算机房、电子阅览室(成果原始地质资料)、电子阅览室(矿权、土地档案)、图书阅览室、扫描室、绘图室、电子数据生产室、地质矿产科技图书库、出版地质资料库、国土资源图书馆库房(一)、国土资源图书馆库房(二)、地质资料二次开发研究室、资料编研室、休息厅 6 6F 野外验收资料接收、野外验收资料检查、野外验收项目审查、勘查设计方案接收、勘查设计方案资料检查、勘查设计方案审查室、地质资料矢量化工作室、矿产供需形势研究室、科技情报室、集群化 产业化研究室、勘查设计方案库房、野外验收资料档案库房、扫描室、矿产储备统计研究室 四 人防与地下室工程 地下车库、消防贮水池、泵房 、变配电房 及垃圾收集点 18602 4、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表 2-2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数量 备注 一 建设规模 1 总用地面积 m2 44126.5 66 亩 2 建筑占地面积 m2 9340 3 建筑面积 m2 60827 二 建筑密度 % 35.9 三 容积率 1.62 12 四 绿地率 % 36 五 停车位 个 422 1 地面停车位 个 17 2 地下停车位 个 405 六 总投资 万元 29409 省国土资源厅筹措 七 设计定员 人 62 5、 本项目库房和展示厅的所有实物资料已在外经过检测分类是不含辐射的岩心、岩矿标本、古生物及观赏石标本,只需要在本项目区域内进行简单的蒸汽消毒、分类包装,项目区域内不设化验室。 6、项目定员及工作制 本项目区内职工总人数为 62 人, 其中包含后勤管理人员 6 人 (值班室的门卫、清洁工) , 实行一天 8 小时的白班工作制,年工作日 240 天。 地质博物馆(本项目的二号楼)拟设 计参观人员 500 人 /天。 7、征地与拆迁 拟建项目原土地类型为荒地和菜地,涉及的 2 户拆迁户由当地政府完成拆迁工作后,将本项目地块的土地交给建设单位。 8、项目总平面布置 项目地块结合用地形状和现状条件,分别沿两条城市道路(兴筑西路和云潭南路)展开布置,考虑城市道路交叉口的景观形象和地质博物馆各个用房的特性,将二号楼(地质博物馆)布置于地块东北角,面向城市道路交叉口,其前面设置入口景观广场,广场两侧设置下沉景观庭院并与地下车库相连,公众人流可通过正面进入馆内进行参观;沿云潭南路西侧设置一号楼(实物资料库区用房 ),其主入口面向云潭南路,沿其南侧和西侧设置后勤货物及疏散出入口;沿兴筑西路设置三号楼(测绘档案资料馆、成果及原始地质资料服务区、国土资源图书馆等),其主入口面向兴筑西路,东西两面设置后勤货物及疏散出入口。一、二、三号楼之间分别通过连廊和功能用房相连,形成统一整体并联系便捷、使用方便。同时沿两条城市道路设置车辆出入口,各栋建筑四周形成道路环线。 综上,项目总图布置将各类功能用房合理布局,既有区分、又相互联系,流线简洁,各建筑楼层划分明确,既有效利用土地,又满足了城市景观要求,符合地质资料馆、博物馆各类用房的 使用要求,为城市增添活力、为公众提供便利。从环保角度,其布置合理可行。 13 详见附图 2 的总平面布置图。 9、产业政策符合性分析 本项目属于社会公益性科研设施建设项目,也是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2013 修订本),本项目属于鼓励类项目,故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10、规划符合性分析 本项目地址位于 XX 市观山湖区西南部, XX 市城乡规划局观山湖区分局将项目地块的用地性质划为行政办公用地(详见附件所示) 、 取得了 XX 市城乡规划局的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选字第 520000201103183 号 )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地字第 520000201219904 号)。 项目毗邻观山湖区新建的市级行政中心和奥林匹克中心等城市设施,同时紧邻兴筑西路和云潭南路,交通便利,水电能源及原料供应便利,因此,项目建设符合城乡规划要求。 2.3.2 公用工程 1、供水:由市政供水管网 DN150 给项目供水 。 2、供电:由市政电网临近本项目的 10kv 变电站埋地引入项目范围内的变配电所,拟在二号楼(地质博物馆)内设置 10/0.4kv 变配电所 , 本项目主要用于地质资料储存和展示,不需要柴油发电机 。 3、供热: 采用分体空调取暖, 不设中 央空调 ; 蒸汽发生器提供地质资料消毒用的蒸汽 , 本项目采用的 蒸汽发生器 为小型的电蒸汽发生器, 把水加热蒸发成蒸汽 ,对地质资料进行消毒,少量的冷凝水可直排。 4、消防:本项目一次消防用水量为 396m3,消防水源来自城市自来水,地下室设消防 400 m3贮水池 1个,屋顶设 20 m3消防水箱 1个;配备若干组 MF/ABC3干粉灭火器,各层的每个消火栓旁均设 2具 MF/ABC4 型手提贮压式干粉灭火器,地下车库配置若干组 MF/ABC5 干粉灭火器,每组 2 瓶 。 5、防雷:本工程按二级防雷建筑设计,采用 TN-S 接地系统,设专用保护接地 线( PE 线) 。 6、报警系统:本工程按一级防火建筑物设计,所有场所均按规定设置火灾探测器和报警控制装置,为集中报警系统 。 7、监控系统:本工程安全防范系统由闭路监控子系统、门禁子系统组成。 14 2.3.3 本项目建设与阿哈水库和百花湖 的关系 本项目不在阿哈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和百花湖饮用水源保护区的任何保护区范围内,距阿哈水库一级保护区 7.7km,距二级保护区 4.3km;距百花湖一级保护区 4.5km,距二级保护区 3.4km。本项目与阿哈水库、百花湖水源保护区位置关系见附图 4 所示。 2.2 工程分析 2.2.1 施 工期 1、施工工艺流程 施工工艺流程见图见图 2-1 所示。 施工期主要时建筑材料设备进场、基础开挖、基础结构施工、主体结构施工、装修、绿化等工序。 粉尘、噪声、建筑废料 粉尘、噪声、弃土、废水 粉尘、噪声、废水 粉尘、噪声、建筑废料、废水 粉尘、噪声、建筑废料、废水 废 水 废水、垃圾、废气、噪声 图 2-1 施工期 工艺流程简图 ( 1)基础工 程施工 在建筑材料及设备进场、基础开挖、地基处理(岩土工程)与基础施工时,由于挖土机、运土卡车等施工机械的运行,将产生一定的噪声;同时产生扬尘,不同条件下,扬尘对环境的影响不同;基础开挖引起原有土地利用类型的改变,会造成生态变化并引起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 ( 2) 主体工程及附属工程施工 挖掘机、推土机、装载汽车等运行时会产生噪声,同时产生扬尘。此外,还有一些原材料废弃料以及生产和生活污水产生。 ( 3) 装饰工程施工 建筑材料设备进场 基础开挖 基础结构施工 装 修 绿 化 主体结构施工 质检验收 交付使用 15 在对建构筑物的室内进行装修时 (如表面粉刷、油漆、喷涂、裱糊、镶贴装饰等 ),钻机、电锤等产生噪声, 油漆和喷涂产生废气、废弃物料及污水。 2、 项目施工耗用材料 项目施工过程中需大量钢材、水泥、木材、砂石、标准砖等原材料。建筑 墙体采用新型建筑材料空心砖,门窗材料采用密闭性、隔声、隔热性能较好的喷瓷铝合金。本项目 各类原材料消耗量,类比类似工程原材料消耗。 3、 施工设备 挖掘机 2 台、塔吊 1 台、自卸汽车 3 辆、施工电梯 1 台、砼输送泵 1 台、砂浆搅拌机 1 台、抽水机 1 台、振动泵 3 根,以 及其它小型辅助设备等。 4、 建设工期及施工人员 本项目建设工期为 2 年。施工建设期间,施工人员最多时为 80 人, 施工人员在附近餐馆就餐、附近公 厕如厕。 2.2.2 营运期 1、 工艺流程 本项目营运期主要是对在外已经检测分类无辐射的矿产标本运至本项目场区,卸下来后在加工处理间进行消毒、分类、包装,进入存储库和展示厅。 图 2-2 营运期工艺流程简图 2、 水平衡 图 2-3 项目水平衡图(单位: m3/d) 2.3 排污分析 16 2.3.1 施工期 1、废气 ( 1)施工扬尘 施工产生的扬尘主要集中在土建施工阶段,按起尘的原因可分为风力起尘和动力起尘,其中风力起尘主要是由于露天堆放的建材 (如砂石、水泥等 )及裸露的施工区表层浮尘由于天气干燥及大风,产生 风力扬尘;而动力起尘,主要是在建材的装卸、搅拌过程中,由于外力而产生的尘粒悬浮在空气中造成,其中施工及装卸车辆造成的扬尘最为严重。据有关文献资料介绍,车辆行驶产生的扬尘占总扬尘的 60% 上。车辆行驶产生的扬尘,在完全干燥情况下,可按下列经验公式计算: 75.085.0 5.08.65123.0 PWVQ 式中: Q汽车行驶的扬尘, kg/km辆; V汽车速度, km/hr; W汽车载重量, t; P道路表面粉尘量, kg/m2。 表 2-3 为一辆载重 5 吨的卡车,通过一段长度为 500m 的路面时,不同路面清洁程度,不同行驶速度情况下产生的扬尘量。由此可见,在同样路面清洁情况下,车速越快,扬尘量越大;而在同样车速情况下,路面清洁度越差,则扬尘量越大。 表 2-3 不同车速和地面清洁程度时的汽车扬尘 单位: kg/辆 km 如果在施工期间对车辆行驶的路面实施洒水抑尘,每天洒水 4 5 次,可使扬尘减少 70%左右。下表为施工场地洒水抑尘的试验结果。 表 2-4 施工场地洒水抑尘试验结果 P 车速 0.1 ( kg/m2) 0.2( kg/m2) 0.3( kg/m2) 0.4( kg/m2) 0.5( kg/m2) 1.0( kg/m2) 5( km/h) 0.0283 0.0476 0.0646 0.0801 0.0947 0.1593 10( km/h) 0.0566 0.0953 0.1291 0.1602 0.1894 0.3186 15( km/h) 0.0850 0.1429 0.1937 0.2403 0.2841 0.4778 20( km/h) 0.1133 0.1905 0.2583 0.3204 0.3788 0.6371 距离( m) 5 20 50 100 TSP 小时平均浓度( mg/m3) 不洒水 10.14 2.89 1.15 0.86 洒 水 2.01 1.40 0.67 0.60 17 实验结果表明实施每天洒水 4 5 次进行抑尘,可有效地控制施工扬尘,可将 TSP 污染距离缩小到 20 50m 范围。 因此,限速行驶及保持路面清洁,同时适当洒水是减少汽车扬尘的有效手段。 施工扬尘的另一种情况是露天堆场和裸露场地的风力扬尘,由于施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