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农业综合生产改革开放征文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1 页 农业综合生产改革开放征文 改革开放 30 年来,随着 “米袋子 ”和 “菜篮子 ”的日渐充实和丰富,人们吃得越来越好,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这得益于改革开放 30 年来我国农业生产持续增长,主要农产品产量和人均占有量大幅提高,农村经济结构发生历史性变化,农林牧渔全面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二、三产业日渐繁荣,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大增强。 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品种和品质结构不断优化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在推进结构调整中不断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主要农产品产量实现稳定增长。粮食产量从 1978 年的 30477 万吨增加到 2019 年的 50160万吨,增幅达到 64.6,连续跨越了 3 亿吨、 4 亿吨、 4.5 亿吨和 5 亿吨台阶,取得了历史性进步。经济作物发展迅速,棉花、油料、糖料的产量分别由 1978 年的 217 万吨、 522万吨和 2387 万吨增长到 2019 年的 762 万吨、 2569 万吨和 12188 万吨,增幅达 251、 392和 411。养殖业发展迅速, 2019 年,肉类、奶类和水产品产量分别达到 6866 万吨、 3633 万吨和 4748 万吨,比 1978 年增长 7倍、 36倍和 9倍。 各地适应市场需求,积极淘汰劣质品种,压缩普通品种,发展优质专用品种,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得到极大改善,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对农产品种类和质量日益增长的需求。 2019 年,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四大粮食品种优质化率分别达到 72.3、 61.6、 47.1和农业综合生产改革开放征文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2 页 70.3;苹果、柑橘优质化率达到 55和 50;牛肉、羊肉优质化率分别达到 35和 30。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快速发展,蔬菜、水果、茶叶和畜产品、水产 品药物残留专项治理工作成效明显。 同时,部分优势农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出口势头强劲。 2019 年,蔬菜、水果、畜产品、水产品出口额分别达到 62.1 亿美元、 37.5 亿美元、 40.5 亿美元和 97.4 亿美元,四类产品合计出口额已占全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 64。特别是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日益增强,成为我国重要的出口创汇农产品。 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更趋合理 改革开放 30 年来,我国农业生产结构逐步优化,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实现协调发展,养殖业发展迅速。从种植结构看, 1978 年至 2019年,粮 食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由 80.3下降到 68.9;经济作物比重上升,油料面积比重由 4.1上升到 7.4,棉花由 3.2上升到 3.9,蔬菜由 2.2上升到 11.3,果园面积由 1.1上升到6.8。糖料、烟叶、茶园面积所占比重也有所上升。特别是 2019 年以来,粮食生产实现连续四年增产,粮经作物发展打破了过去 “粮上经下、粮下经上 ”的怪圈。 从农业结构看,种植业比重不断缩小,畜牧业、渔业比重持续上升。1978 年至 2019 年,在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比重由 80下降到50.4,下降了近 30 个百分点, 平均每年下降 1 个多百分点;畜牧农业综合生产改革开放征文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3 页 业比重由 15提高到 33,年均提高约 0.6 个百分点;渔业比重由1.6增加到 9.1,年均提高 0.25个百分点。 长期以来形成的 “大而全、小而全 ”农业生产格局不断打破,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的趋势逐步显现,主要农产品生产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农产品集中度不断提高,一批各具特色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逐步形成。 13 个粮食主产省粮食产量占全国的比重由 1978 年的 69.3提高到2019年的 75。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的集中度分别达到 80、90、 66、 59。棉花已形成长江流 域棉区、黄河流域棉区和西北内陆棉区 “三足鼎立 ”格局,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 99.9和 99.9。苹果基本形成渤海湾和西北黄土高原两大优势产业带,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 50.7和 63。甘蔗优势区生产面积和总产占全国的63和 72.4。柑橘形成了长江上中游以加工甜橙为主,赣南、湘南、桂北以发展鲜食脐橙为主,浙南、闽西、粤东以发展宽皮柑橘为主的三个产业带,面积占全国的 54。畜牧、渔业生产向优势区域集中的趋势也十分明显。肉牛和肉羊优势产区地位继续巩固,区域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水平显著提升,个体生产性能持续提 高。奶牛主要集中于东北与华北两大地带,牛奶产量约占全国的 60.7;渔业形成了 “两带一区 ”,即东南沿海和黄渤海优势出口水产品养殖带和长江中下游优质河蟹养殖区,大黄鱼、罗非鱼和鳗鲡集中度均已超过 80。优势农产品优势区建设,有效地带动了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了粮农业综合生产改革开放征文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4 页 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加快了现代农业建设进程。 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在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中,各地注重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经营方式,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加工业,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发展壮大。截至 2019 年底, 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为171608 个,带动农户 9511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 38.4;带动建设种植业生产基地 13.1 亿亩、养殖水面 7155 万亩,分别占全国的56.8和 84.7;带动牲畜饲养量 14.7 亿头、禽类饲养量 115.4 亿只,占 86.6和 79.1;农户从事产业化经营年户均增收 1649元。同时,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方式呈多元化发展态势。以 “公司农户 ”、 “公司基地农户 ”为主的龙头企业带动型,以 “合作社农户 ”、 “专业协会农户 ”为主的中介组织带动型和专业市场带动型经营模式蓬勃发展。龙头企业 与农户的利益连接方式日益紧密,合作方式多种多样。在各类产业化组织与农户的联结方式中,合同方式占 57.7,合作方式占 15.3,股份合作方式占 15.1,其他方式占 11.9。 各地还根据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围绕本地优势产品、特色产品和市场需求,引导各类龙头企业将基地建设和加工项目向优势区域转移,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带建设水平。全国已初步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加工带,内蒙古的乳品、肉类和羊绒加工,河南、河北的小麦和肉类加工,吉林的玉米和肉牛加工,黑龙江、湖南的水稻加工,江苏、浙江、福 建的茶叶加工,新疆的葡萄和农业综合生产改革开放征文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5 页 番茄加工,山东、山西的果品加工,沿海各省份的水产品加工,京津沪等大城市郊区的畜禽、果蔬、乳品的精深加工等发展势头旺盛。 2019年,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为 10.7 万个,比上年增加 9000 多个;实现增加值 24175亿元,比上年增长 17.5。 改革开放 30 年来,我国农村非农产业迅速发展,农村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农村工业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崛起和迅猛发展,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变革的重要力量。 1978 年,全国共有社队企业 152万个,安置农村劳动力 2827 万人,产值 491 亿 元。到 2019年,全国乡镇企业个数发展到 2391 万个,吸纳就业人数达到 1509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人数的 29.1,实现增加值 69620 亿元。乡镇企业和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增强了农村内部就业能力,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村地区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快速下降,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比重稳步提高。 1978年农村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之比约为 1:0.17:0.02,2019年优化为 1:1.8:0.5。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