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年产10万台2.0CTI高性能柴油发动机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送审稿)合肥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2104号二O一四年四月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年产10万台2.0CTI高性能柴油发动机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送审稿)评价单位负责人:高亚平评价单位技术总负责人:金 萍评价机构负责人:高亚平项 目 负 责 人:金 萍合肥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2104号二0一四年四月1目 录前言.41.建设项目概况及其特点.42.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过程.53.环境影响评价关注的主要问题.54.环境影响报告书的主要结论.61 总论.71.1评价任务由来.71.2评价目的与指导思想.71.3编制依据.81.4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101.5评价执行标准.141.6评价重点.171.7评价时段.171.8环境保护目标.172 项目概况.212.1 建设项目概况.213 工程分析.373.1扩建项目工艺流程及产污节点.373.2 扩建前项目污染源分析.433.3 扩建项目污染源分析.523.4 扩建项目实施后污染物排放量分析.763.5 扩建项目实施前、后污染物排放量分析.824 评价区域环境概况.844.1 自然环境现状调查.844.2 社会经济概况.855 环境影响识别.875.1 环境对建设项目的制约因素.8725.2 环境制约因素分析.875.3 扩建项目主要污染源及污染因子.895.4 评价因子筛选.896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916.1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916.2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936.3 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976.4 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986.5 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1007 环境影响预测评价.1027.1 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1027.2 环境空气影响预测.1087.3 水环境影响及对策分析.1277.4 声环境影响分析.1297.4 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分析.1347.5 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1368 工程污染防治对策.1378.1 扩建前项目污染防治对策分析.1378.2 扩建项目污染防治对策分析.1439 环境风险评价.1569.1 风险识别.1569.2 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15810 清洁生产评述.16110.1 清洁生产的定义和内容.16110.2 清洁生产评价.16210.3 实施持续清洁生产建议.16611 污染物总量控制分析.16711.1 总量控制原则.16711.2 污染物总量控制因子及指标.167311.3总量控制分析.16812 选址论证.16912.1 项目选址规划可行性.16912.2 产业政策可行性.16912.3 项目选址环境可行性.16912.4 项目选址建设条件可行性.17012.5 项目选址环境承载力分析.17012.6 卫生防护距离.17112.7全厂总平面布置环境合理性分析.17112.8环境评价对厂址方案的可行性分析结论.17113 环境经济损益分析.17313.1工程环保投资效益估算.17313.2 环境效益.17413.3 社会效益.17513.4 环境经济损益分析小结.17514 公众参与.17714.1 公众参与的目的和意义.17714.2 调查对象.17714.3 调查方式与内容.17714.4 调查结果.17914.5 公众参与调查结论.18315 环境管理和环境监测计划.18415.1 环境管理.18415.2 环境监测.18416 结论.18716.1 评价结论.18716.2 建议.1934前 言1.建设项目概况及其特点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汽股份公司”) 是一家集商用车、乘用车及动力总成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型汽车厂商,前身是创建于1964年的合肥江淮汽车制造厂,1999年9月30日改制为股份制企业,隶属于安徽江淮汽车集团有限公司。2001年8月24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江汽股份公司是安徽省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中国企业500强,银行资信等级为AAA级。公司现有职工16845人,其中技术人员2681人,占职工总数的16.19%;技术人员中研发人员2093人,占78.07%;高级工程师51人,工程师19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专家3人,安徽省政府津贴的青年专家5人、安徽省突出贡献青年专家1人、博士5人、硕士306人;进入省(厅)级以上专家网的专家7人。公司主要从事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的研发、制造和销售,主要产品包括商用车、乘用车以及车用柴/汽油发动机、变速箱等产品,具有年产70万辆整车、50万台发动机的生产能力。2013年,公司销售各类汽车及底盘49.57万辆,实现销售收入336.3亿元。公司轻卡连续保持行业第二、出口第一,中重卡国内排名第六,新能源电动车产销全国第一,整车出口 58436辆。为进一步拓宽产品范围,提高产品综合性能,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拟在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江淮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内建设年产10万台2.0CTI高性能柴油发动机项目,项目已于2014年2月24日经合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改备201439号文备案,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利用原有厂房约26000平方米,扩建厂房约2500平方米,以及购置设备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等,项目总投资47753.73万元。项目建成达产后,年产2.0CTI高性能柴油发动机10万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建设单位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委托合肥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承担该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工作。在接受委托后评价人员赴现场踏勘、调研,并收集了有关资料。在以上基础上,进行了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写工作。52.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过程2014年3月4日,合肥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受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委托,承担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年产10万台2.0CTI高性能柴油发动机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工作。2014年3月10日,该项目环评第一次公示在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环保分局网站上发布。2014年3月,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项目单位提供的其他技术资料进行工程分析,确定评价思路、评价重点及各环境要素评价等级。2014年3月17日-3月23日,委托安徽海峰分析测试科技有限公司对项目区附近的地表水、大气、噪声等进行环境质量现状监测。2014年3月20日,合肥市环境保护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对项目下达了环评执行标准的确认函。2014年3月-2014年4月,项目课题组根据分工进行各专题编写、汇总,提出污染防治对策并论证其可行性,得出项目建设环境可行性结论。2014年4月4日,该项目环评第二次公示在合肥市环境保护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网站上发布;2014年4月,对项目所在区域进行公众参与问卷调查。2014年4月18日,该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进入合肥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内审程序,经校核、审核、审定后,于4月20日定稿。3.环境影响评价关注的主要问题本次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关注的主要问题如下:前处理和喷漆工艺过程及工艺技术方案的选取。根据项目物料平衡、统计三废排放源强,分析拟建工程实施前后污染物排放变化情况。拟建工程采取的污染防治对策及污染物排放达标可靠性分析。拟建工程实施后全厂废气排放对环境空气的影响预测评价。64.环境影响报告书的主要结论项目工程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厂区选址符合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要求;项目采用的生产工艺符合清洁生产要求;在采取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后,各种污染物可稳定达标排放且满足总量控制要求;经调查,公众无反对意见。在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落实本报告书提出的各项环保措施条件下,从环境影响角度分析,拟建项目建设是可行的。71 总论1.1评价任务由来对于日益竞争激烈的汽车市场,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目前具备的生产能力和产品品种已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决定研究开发新产品,对现有生产资源进行补充,故公司选择研制开发2.0CTI高性能系列柴油发动机,以进一步拓宽产品范围,提高产品综合性能。综上,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拟在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江淮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内建设年产10万台2.0CTI高性能柴油发动机项目,项目已于2014年2月24日经合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改备201439号文备案,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利用原有厂房约26000平方米,扩建厂房约2500平方米,以及购置设备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等,项目总投资47753.73万元。项目建成达产后,年产2.0CTI高性能柴油发动机10万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国务院第253号令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有关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定,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于2014年3月正式委托合肥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承担该拟建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我所在接受委托后,立即组织有关技术人员进行项目选址现场踏勘,并收集了与项目有关的技术资料。在现场调研和现场监测的基础上,按照国家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有关规定、相关环保政策与技术规范,编制出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年产10万台2.0CTI高性能柴油发动机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呈报上级环境主管部门审批。本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由合肥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承担,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工作由安徽海峰分析测试科技有限公司负责。1.2评价目的与指导思想1.2.1评价目的本次评价目的是在对项目进行详细工程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工程所产生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排放特征,运用合理的评价方法全面评价项目建设对建设地区可能产生的影响,论证项目及其选址的可行性,评述项目的清洁生产水平,分析工程环保措施8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提出将不利影响减缓到合理可行的最低程度而必须采取的综合防治措施,从环保角度给出工程是否可行的结论,为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和环保设施的设计提供科学依据,以利于企业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2.2指导思想根据扩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按照相关的环境保护法规、标准和有关规定,分析工程排放的污染物能否符合排放标准,分析设计中各工艺所达到的清洁生产水平,分析拟采用污染治理措施的可行性,最终提出合理、可靠、可行的污染防治措施。评价将贯彻“清洁生产”、“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的原则。同时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要求,合理确定评价范围和评价因子,选择合适的预测模型预测扩建项目排放的各类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和范围,结论力求做到科学、客观、公正、明确。1.3编制依据1.3.1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26;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6.29;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7.3.1;4、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1998.1.1;5、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令253号)1998.11.29;6、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2000年修订);7、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4.29;8、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10.28;9、关于加快推行清洁生产的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环保总局、科技部、财政部、建设部、农业部、水利部、教育部、国土资源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质检总局)2004.1;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12.26;11、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628号);1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2.28;13、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国家环保部,2008.10.1发布);91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修订稿),2012.7;15、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环发201277号);16、关于切实加强风险防范严格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通知,环发(2012)98号文,国家环境保护部;1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第21号令,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修改有关条款的决定,2013年2月16日发布,2013年5月1日实施;18、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337号文,国务院,2013年9月10日;19、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安徽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1999年3月1日起实施;20、关于进一步提高环境影响评价质量的若干意见(安徽省环保局环监200246号文);21、安徽省水环境功能区划(安徽省人民政府2003.3);22、安徽省环保局2006113号文“加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编制规范化的规定(试行)的通知”;23、安徽省环境保护条例,安徽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10年11月1日;24、安徽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合肥市水环境保护条例(2008.12.20),2012年3月1日实施;25、安徽省环保厅关于加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及环保竣工验收公众参与工作的通知,(皖环发201391号),2013年10月23日发布;26、安徽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皖政201389号),2013年12月30日发布;27、合肥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2004.12.01);28、合肥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2008.12.20);29、合肥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2013年12月26日市人民政府第2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自2014年2月1日起施行。101.3.2技术依据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国家环境保护总局,HJ/T2.3-93;2、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国家环境保护总局HJ/T169-2004;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国家环境保护部,HJ2.2-2008;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国家环境保护部,HJ2.4-2009;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国家环境保护部,HJ19-2011;6、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国家环境保护部,HJ2.1-2011;7、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国家环境保护部,HJ610-2011;8、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其它技术资料。1.3.3任务依据(1)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环评委托书,2014年3月4日;(2)合肥市环境保护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 环建经标函20142号文关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年产10万台2.0CTI高性能柴油发动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执行标准的确认函(2014年3月20日);(3)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年产10万台2.0CTI高性能柴油发动机项目备案报告(2012年12月);(4)合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改备201439号文合肥市发展改革委关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年产10万台2.0CTI高性能柴油发动机项目备案的通知,(2014年2月24日)。1.3.4相关规划1、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2、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1.4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1.4.1 评价工作等级划分(1)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扩建项目废水排放量15.81m3/d,主要为生活污水、发动机试漏废水、涂装废水、废乳化液、废清洗液、循环冷却补充废水及保洁废水等。厂区生产废水处理采用无机陶瓷膜超滤、破乳气浮处理相结合的工艺,处理后和生活污水汇合采用生化+过滤处11理工艺处理,达到开发区污水处理厂接管标准、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三级排放标准和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18920-2002)标准,部分回用于厂区冲厕和绿化等,部分由市政污水管网进入经开区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处理达标后排入派河。扩建项目废水水量较小、水质成份中等,纳污水体派河为小型河流,保护目标为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V类水域,但本项目废水进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排入派河,因此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2)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根据项目工程分析可知,扩建项目建成后排放的主要大气污染物非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