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蝉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 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1 页 蝉 唐代:虞世南 原文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 首句 “垂緌饮清露 ”, “緌 ”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 “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 “饮清露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 ”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 “冠缨 ”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 “清 ”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 “垂緌饮清露 ”的形象中了。这 “贵 ”与 “清 ”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 “清 ”无须藉 “贵 ”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蝉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 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2 页 次句 “流响出疏桐 ”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 树,着一 “疏 ”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 “秋风 ”相应。 “流响 ”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 “出 ”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 “居高 ”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 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像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 “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 “自 ”字、 “非 ”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 “五绝 ”(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 “蝉 ”,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 “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唐诗别 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 “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蝉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 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3 页 同一咏蝉,虞世南 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 ,是清华人语;骆宾王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是患难人语;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 ”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本诗与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蝉成为唐代文坛 “咏蝉 ”诗的三绝。 实际上,咏蝉这首诗包含着诗人虞世南的夫子自 道。他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为此,唐太宗称他有 “五绝 ”(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并赞叹: “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 ”从他不是以鲲鹏鹰虎,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永兴县文懿子虞世南,字伯施,汉族,余姚(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初唐著名书法家、文学家,政治家。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唐时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唐太宗称他德行、忠直、 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 “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一曰忠谠,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词藻,五曰书翰。 ”原有诗文集 30 卷,但早已散失不全。民国时期,张寿镛辑成 虞秘监集 4 卷,收入 四蝉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 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4 页 明丛书。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