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戍》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docx

返回 相关 举报
《古戍》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古戍》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戍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 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1 页 古戍 明代:刘基 原文 古戍连山火,新城殷地笳。 九州犹虎豹,四海未桑麻。 天迥云垂草,江空雪覆沙。 野梅烧不尽,时见两三花。 译文 古老的戍楼连接着遍野的山火,新攻占的城池传来阵阵的胡笳声。 九州大地,犹虎豹横行;五湖四海,尚未桑麻繁茂。 远处的天边,衰草与孤云相接,望去如云中垂下;俯视江面,空阔的江面上看不到渔船商旅,只有白雪覆盖的沙滩。 野地的寒梅并未被山火烧尽,偶尔还可以看到两三朵盛开的梅花。 注释 古戍( sh):古老的戍楼。 连山火:连着山头的烽火台。火,烽燧。 笳:一种管乐器,号角,古代流行于塞北及西域一带。 迥( jing):远。 古戍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 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2 页 赏析 诗首联点明作者立身于百战之地,沿山布列的古老营垒相继点燃了烽火,它们连成一片,烧红了半边天,描写了激战后的战场情景;新筑的城仿佛摇摇欲坠,因为阵阵雷鸣般的号角声在震撼着大地,表明元军虽遭失败,但元气未伤,仍在激烈反扑。 “新城 ”暗示此地最近就有过拉锯式的争夺,城池随坏随筑。此联开首即点出 “古戍 ”题目,并用对仗写出了雄浑悲壮的气势。 颔联则用想象抒写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在九州大地上至今仍然虎豹横行,相互吞噬;四海之内,还 没有一块土地恢复农事。 “虎豹 ”指割据的群雄。 “未桑麻 ”指人民不能从事生产。 颈联则实写眼前寥落的景物:原野的空旷使天空显得格外高远,天边淡云与衰草相接;江面空荡荡的,只看见岸边白雪覆盖不匀露出来的沙滩。向读者展现一个疑问,人烟、舟楫、村市都哪里去了呢?二、三两联一虚一实,写出了作者及广大百姓对战乱的深恶痛绝。战火纷飞,万物被摧毁,但天地间生命之力毕竟是顽强的,严冬过后一定还是春天。 所以尾联说:在这一片肃杀惨淡的空旷中,仍不时可见野火烧不古戍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 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3 页 尽的腊梅花,从草中,雪下,石畔冒出,那一派生机不正是未来的 希望么?结尾表示作者对战乱过后新的太平世界的出现充满信心。 诗中诗人看到战争给社会带来的破坏,心中感到说不出的悲凉,但作者并没有失去信心。诗人应朱元璋征召以后,感其厚遇,竭忠尽智,很有作为,曾使朱明政权几度转危为安并最终统一天下。朱明王朝的初期实现了作者 “四海合一,万民乐业 ”的理想。 刘基( 1311 年 7 月 1 日 1375 年 5 月 16 日)字伯温,谥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明朝开国元勋,汉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属青田)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 1370)封诚意伯,人 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刘伯温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传奇人物,至今在中国大陆、港澳台乃至东南亚、日韩等地仍有广泛深厚的民间影响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