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解语花 风销焰蜡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 及时删除。 第 1 页 解语花 风销焰蜡 宋代:周邦彦 原文 风消焰蜡,露浥红莲,花市光相射。桂华流瓦。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 因念都城放夜。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钿车罗帕。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年光是也。唯只见、旧情衰谢。清漏移,飞盖归来,从舞休歌罢。 译文 蜡烛在风中燃烧,夜露浸湿了花灯,街市上灯光交相映射。皎洁月光照着屋瓦,淡淡的云层散去,光彩照人的嫦娥飘然欲下。衣裳是多么精致素雅,南国少女个个都细腰如掐。大街小巷箫鼓喧腾,人影攒动,条条路上幽香阵阵。 不由想起当年京城的灯夜,千家万户张灯结彩如同白昼。姑娘们笑盈盈出门游赏,香车上不时有人丢下罗帕。有缘相逢的地方,必是打马相随尘土飞洒。今年的京城想必依旧,只是我旧日的情怀已全衰谢。钟漏轻移时间不早,赶快乘车回去吧,任凭人们去尽情歌舞玩耍。 注释 解语花:词牌名。此词双调一百字,前段九句六仄韵,后段九句七仄解语花 风销焰蜡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 及时删除。 第 2 页 韵。 焰蜡:燃着的蜡烛。一作 “绛蜡 ”。 浥( y):湿润,沾湿。红莲:指荷花灯。 桂华:代指月亮、月光。传说月中有桂树,故有以桂代月。 素娥:月中神女名嫦娥,月色白,故亦称素娥。 参( cn)差( c): 散乱不齐貌。 放夜:古代京城禁止夜行,惟正月十五夜弛禁,市民可欢乐通宵,称作 “放夜 ”。 千门:指皇宫深沉,千家万户。 钿( din)车:装饰豪华的马车。 飞盖:华丽的车盖,此处指车子。 赏析 此词上片,写作者眼前所见的元宵景色。前三句,紧扣节日,写灯火的光灿耀眼。其中第一、二句是分写,第三句是总写。谭献评的词辨,于周邦彦齐天乐 秋思起句 “绿芜凋尽台城路 ”评为 “以扫为生 ”,这首词的起句也是如此。元宵佳节,到处都是辉煌灯火,所谓 “东风夜放花千树 ”:而作者却偏在第一句用了一个 “销 ”字,意谓通明的蜡 炬在风中逐渐被烧残而销蚀。但由于第三句 “花市光相射 ”骤然振起,可见元宵的灯火是愈燃愈旺,随销随点,纵有风露,不害其灿烂闪灼的。特别是第二句以 “露浥红莲 ”夹在两句之间,得虚实相映解语花 风销焰蜡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 及时删除。 第 3 页 之妙,就更见出作者得 “以扫为生 ”了。 “焰蜡 ”是真, “红莲 ”是假, “风销焰蜡 ”是写实, “露浥红莲 ”则近于虚拟,由于在灯烛的映射下莲花灯上宛如沾湿了清露。这就不仅写出节日的盛妆,而且还摹绘出新春的生意。此正如孟浩然的春晓,尽管他说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却无 “落红满径 ”的残春之意,相反,倒显得万紫千红,春色无边。那是由于诗人写到雨 后初晴,晨曦满树,既然处处鸟啭莺啼,足见春光正艳。这与此词同样是 “以扫为生 ”。当然,周词毕竟含有消极成分在内,第一句也同下片 “旧情衰谢 ”“舞休歌罢 ”等句暗自呼应。因为元夜灯火纵然热闹通宵,也总有灯残人散之时的。 “桂华流瓦 ”三句,是写了灯光又写月光。对 “桂华 ”一句,人们多受王国维人间词话的影响,认为 “境界 ”虽 “极妙 ”,终不免遗憾,“惜以 桂华 二字代 月 耳 ”。特别是王氏对词中用代字的意见是十分苛刻的。他说: “词忌用替代字。 其所以然者,非意不足,则语不妙也。盖意足则不暇代,语妙则不必代。 ”这就 使人觉得周邦彦此词此句真有美中不足之嫌了。其实人间词话的评语未必中肯,至少是对词用代字的意见未必适用于这首周词。诚如王氏所云,那只消把“桂 ”字改成 “月 ”字,便一切妥当。然而果真改为 “月华流瓦 ”,较之原句似反觉逊色。这首词的好处,就在于没有落入灯月交辉的俗套。作者一上来写灯火通明,已极工巧之能事;此处转而写月,则除了写出月色的光辉皎洁外,还写出它的姿容绝代,色香兼备。 “桂华 ”一语,当然包括月中有桂树和桂子飘香(如白居易忆江南三首 “山寺月解语花 风销焰蜡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 及时删除。 第 4 页 中寻桂子 ”)两个典故,但更主要的却是为下面 “耿耿素娥欲下 ”一句作铺 垫。既然嫦娥翩翩欲下,她当然带着女子特有的香气,而嫦娥身上所散发出来的香气正应如桂花一般,因此这 “桂华 ”二字就不是陈词滥词了。这正如杜甫在月夜中所写的 “香雾云鬟湿 ”,着一 “香 ”字,则雾里的月光便如簇拥云鬟的嫦娥出现在眼前,而对月怀人之情也就不言而喻,昔曹植洛神赋以 “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的警句刻画出一位水上女神的绰约仙姿,杜甫和周邦彦则把朦胧或皎洁的月光比拟为呼之欲下的月中仙女,皆得异曲同工之妙。周词这写月的三句, “桂华 ”句宛如未见其容,先闻其香; “纤云散 ”则如女子搴开帷幕或揭去面纱;然后水到渠成,写 出了 “耿耿素娥欲下 ”。如依王说,不用 “桂华 ”而迳说 “月明 ”,则肯定不会有现在这一栩栩如生的场面。所谓美成此词设想新奇,构思巧妙,正是指的这种表现手法。 然而作者的笔触并未停留在这里,他又从天上回到人间,写 “时序风物 ”和 “人家宴乐 ”之盛美。但作者把这些全放到背景中去写,突出地写只有在良辰佳节才出来看灯赏月的女子,故紧接着绘出了 “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 ”的窈窕形象。 “淡雅 ”二字,恰与上文 “素娥 ”相映衬。 “萧鼓喧,人影参差 ”是写实,却用来烘托气氛,体现闹中有静;而以 “满路飘香麝 ”作为上片小结,到底 是因人间有衣裳淡雅而又馨香满路的 “楚女 ”引起作者对团而明朗的皓月产生了 “耿耿素娥欲下 ”的解语花 风销焰蜡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 及时删除。 第 5 页 联想和幻觉呢,还是用月里嫦娥来衬托或拟喻人间的姝丽,仙乎,人乎,那尽可由读者自己去补充或设想,作者却不再饶舌了。此之谓耐人寻味。 上片是作者眼前目击之景,下片则由当前的灯节一下借回忆而连接上了昔日自己在都城的灯节,由眼前景色,很自然地联想到汴京风光,用 “因念 ”二字领起。结尾处的今昔之感,实自此油然而生。 “都城放夜 ”是特定的时间地点。 “千门如昼 ”写得极空灵概括,然而气派很足。 “嬉笑游冶 ”转入写人事,即都中士女在上元节 日总的活动情况,其中也包括作者在内。 这些都是写上元应有之文,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可是着重点却在于 “钿车罗帕,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 ”。这大有 “晚逐香车入凤城 ”(张泌浣溪沙)的味道。柳永在一首迎新春的词里写汴京元宵的景况也说: “渐天如水,素月当午。香径里,绝缨掷果无数。更阑烛影花阴下,少年人往往奇遇。 ”与周词所写,意趣正复相同。不过柳词朴实坦率,直言无隐;周词委婉含蓄,比较收敛而已。柳词是客观描述,周词则由上片的眼前风物回顾当年,情绪上是由波动而克制,终于流露出年华老去, “旧情衰谢 ”的无可奈何之感 。故两词风调仍复不同。历来注家于 “自有暗尘随马 ”一句都引苏味道上元诗中五六二句: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苏轼蝶恋花 密州上元词则反用其意,说是 “更无一点尘随马 ”。而周词此处的用法似与苏味道诗略解语花 风销焰蜡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 及时删除。 第 6 页 异其趣,意思是说女子坐着钿车出游,等到与所期男子在约定地点相遇之后,车尾便有个骑马的男子跟踪了。 “暗 ”不独形容被马蹄带起的“尘 ”,也含有偷期密约,蹑迹潜踪的意思。这是苏味道原诗中所没有的。 底下作者自然而然转入了自嗟身世。 “年光 ”二句是说每年都有这样一次元宵佳节,可是自己饱历沧桑,无复昔日情怀,那种嬉 笑游冶的轻狂生活,已一去不复返了。于是以 “清漏移 ”三句作结。一到深夜,作者再也无心观赏灯月交辉的景象,流连追欢逐爱的风情,于是就乘着车子赶快回到官邸( “飞盖归来 ”有避之唯恐不及的意味),心想,任凭人们去狂欢达旦吧。 结尾之妙,在于 “从舞休歌罢 ”一句有两重意思。一是说任凭人们纵情歌舞,尽欢而散,自己可没有这等闲情逸致了;二是说人们纵使高兴到极点,歌舞也有了时,与其灯阑人散,扫兴归来,还不如早点离开热闹场合,留不尽之余地。作者另一首词满庭芳 夏日溧水无想山作的结尾也说: “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两者都是写自己无复昔时宴安于声色的情怀,却又都尽极蕴藉含蓄之能事,也可以说是异曲同工。到了李清照,由于感情过分悲凉伤感,便直截了当地写出 “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临江仙)这样万念俱灰的句子,看似衰飒,情感却反而显得奔放,不嫌其尽。有人认为李清照的词论中没有提周邦彦,事实上却是承认周邦彦为词道正宗的,解语花 风销焰蜡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 及时删除。 第 7 页 以此看来,未必尽然。 周邦彦( 1056 年 1121 年),中国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精 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 “词家之冠 ”。有清真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