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docx

返回 相关 举报
《登高》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登高》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登高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1 页 登高 唐代:杜甫 原文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注释 诗题一作九日登高。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选自杜诗详注。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 767)秋天的重阳节。 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渚 (zh):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 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登高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2 页 万里:指远离故乡。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新停:刚 刚停止。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 “新停 ”。 赏析 杜甫的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使人读来,感伤之情喷涌而出,如火山爆发而一发不可收拾。 如一般诗篇,登高首联写景,开门见山,渲染悲凉气氛。诗中如是写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两句都是动静结合,寓静于动中构造了一幅以冷色调着墨的绝妙的水墨画。 “风急天高猿啸哀 ”,一个 “急 ”,一个 “哀 ”字非常有代入感,使人立马进入作者所营造的令人忧 伤的情境里不可自拔。接着,苦闷情绪溢满于胸,无处排遣,诗人将其浓缩寄托于鸟的处境下,这样写道:渚清沙白鸟飞回,它构造的是一幅冷淡惨白的画面, “渚 ”是 “清 ”的, “沙 ”是 “白 ”的,“鸟 ”是 “飞回 ”的,在一片萧瑟肃杀的荒无人烟的 “渚沙 ”之中飞舞盘旋,登高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3 页 可见其孤独,不禁令人想起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的凄凉感,悲哀之情油然而生。而从整幅画的构造视角来说,这是一幅描画天地之一处的视野较窄的微观水墨画。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 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无边 ”“不尽 ”,使 “萧萧 ”“滚滚 ”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 “建瓴走坂 ”、 “百川东注 ”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 “古今独步 ”的 “句中化境 ”,是有道理的。 最后,颈联和尾联的视角回归微观,回到诗人个人身上。颈联如是说到: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悲秋 ”已让人黯然神伤,“万里悲秋 ”更是让人凄怆不已。一个 “常 ”字更是道出 “万里悲秋 ”时常与我相伴,悲哀感之强烈浓重,令 人心神寂寥,无可排遣。若从字面义来理解, “万里悲秋 ”时常来做客,诗人不应是孤独的,而是有人陪伴的,所以与下一句 “独登台 ”产生矛盾。实则不然,且看诗人用字便知。从一般用法来说, “作 ”连接抽象的事物,如作难、作废、作别,而 “做 ”连接的都是能在实际生活中感知到的具体事物,如做作业、做工、做衣服。 “客 ”本是实际能感知到的具体事物,一般指 “人 ”,诗人在这里用了 “作 ”,不用 “做 ”,令人疑惑,细细想来,是诗人用词巧妙登高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4 页 之处。 “万里悲秋 ”是抽象的事物,寄托诗人感伤情绪之景物是会令人心生孤独悲伤之感的景色,不是实际生活中具体的 事物,故不用 “做 ”,而用 “作 ”。达到的效果是加深悲秋之感,更强烈浓重,只有 “万里悲秋 ”与我相伴,我只能 “独登台 ”,独在异乡的孤独惆怅感与深秋景色之荒凉凄冷水乳交融,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寄托诗人悲秋伤己的伤感情怀。诗人由秋及人,有感而发,写自己年老多病,拖着残躯独自登上高台,那种异乡怀人的情感喷薄而出,心中苦闷跃然纸上。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连用四个字 “艰 ”“难 ”“苦 ”“恨 ”,组合在一起,极尽笔墨突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郁闷程度之深,愁肠百结,愁绪万千,以致于白了头发,伤了身体,失了流年,壮志未 酬身先老,悲秋之情,愁苦之绪,绵延不绝,令人哀悸。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张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 “未尝有对 ”,胸腹好象 “无意于对 ”。仔细玩味, “一篇 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登高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5 页 不只 “全篇可法 ”,而且 “用句用字 ”, “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 ”。它能博得 “旷代之作 ”(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杜甫( 712 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 “杜工部 ”、 “杜少陵 ”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 “诗圣 ”,其诗被称为 “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 “李杜 ”,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 “小李杜 ”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 “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 1400余首诗被 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 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