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诗五首·其五》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docx

返回 相关 举报
《从军诗五首·其五》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从军诗五首·其五》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军诗五首 其五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1 页 从军诗五首 其五 两汉:王粲 原文 悠悠涉荒路,靡靡我心愁。 四望无烟火,但见林与丘。 城郭生榛棘,蹊径无所由。 雚蒲竟广泽,葭苇夹长流。 日夕凉风发,翩翩漂吾舟。 寒蝉在树鸣,鹳鹄摩天游。 客子多悲伤,泪下不可收。 朝入谯郡界,旷然消人忧。 鸡鸣达四境,黍稷盈原畴。 馆宅充廛里,士女满庄馗。 自非圣贤国,谁能享斯休? 诗人美乐土,虽客犹愿留。 译文 忧心忡忡走在荒野之路,缓缓而行我满心忧愁。 四面环望不见人家烟火,看见的只有那荒林山丘。 城郊长遍了树丛杂草,小道荒芜没有人行走。 芦荻蒲草遮满了河面,苇草顺着水势向下流。 从军诗五首 其五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2 页 夕阳西下凉风吹起,风吹小船行驶轻悠悠。 寒秋之蝉在树头鸣叫,白鹳天鹅在高空遨游。 我的心头有许多忧愁,泪水纷纷落下很难止住。 早上进入了谯郡境地,豁然开朗叫人解除了烦忧。 雄鸡唱晓传遍了四面八方,田地里庄稼长得绿油油。 城里镇上屋含遍布,男男女女行走街头。 如果不是有圣贤治国,谁能够将这福分享受。 古时的诗人曾称美乐土,虽是行客我也愿在此长留。 注释 悠悠:忧思的样子。涉:徒步渡水,此处意为徒步行走。 靡( m)靡:行路迟缓。诗 王风 黍离: “行迈靡靡。 ” 烟 火:人烟。 但:只。丘:小山包。 城郭:内城和外城。此泛指城邑。榛( zhn)棘( j):丛生的树木和野草。 蹊( x)径:小路。由:经过。 雚( hun):芦类植物,幼时叫蒹,长成后称雚。蒲:水生植物,即蒲草。竟:遍布。广泽:浩渺的水泽。 葭( ji)苇:初生的芦苇,此处泛指苇草。 夕:日落的时候。 漂吾舟:风吹船行疾速,故有漂浮之感。 从军诗五首 其五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3 页 寒蝉:秋后的蝉。 鹳( gun)鹄( h):这里泛指大鸟。摩天:迫近于天,形容很高。 客子:旅居异乡的人。此处为诗人自称。 收:结束,停止。 谯( qio):郡名,曹操的 故乡,在今安徽亳( b)县。 旷然:豁然开朗。 达:及。四境:四方,各处,指谯郡地界。孟子 公孙丑下: “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 ” 黍( sh)稷( j):两种谷物,此泛指庄稼。盈:满。原畴:田野。 馆宅:房舍。廛( chn)里:古代城镇里住宅的通称。 士女:男子和女子。馗( ku):通 “逵 ”,四通八达的大道。 自非:假如不是。圣贤:指曹操。 斯:这。休:美善,指和乐美好的生活。 诗人:指诗 魏风 硕鼠的作者。乐土:安乐幸福的地方。诗 魏风 硕鼠: “逝将去汝,适彼乐土。 ” 客:指 诗人自己。 赏析 全诗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写征吴途中所见山河破碎的荒凉景象。开头二句先点出自己的感受: “悠悠涉荒路,靡靡我心愁。 ”。接着,作者以沉痛的笔调具体地描绘了饱受战火蹂躏的残破河山: “四从军诗五首 其五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4 页 望无烟火,但见林与丘。 ”人烟断绝,空旷孤寂的荒野,这是大背景。“城郭生榛棘,蹊径无所由。 ”昔日人口稠密、富庶繁华的城镇,此时成了一片废墟。人烟稀少,杂草丛生,残垣断壁,国破家亡,这正是动乱的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 “雚蒲 ”六句,诗人把镜头从远处拉回到身边,对周围的环境作进一步的渲染。蒲苇满泽的荒野,黄昏时分 的凉风,随波漂浮的扁舟,凄厉哀鸣的寒蝉,凌空飞翔的鹳鹄,组成了一幅萧瑟凄凉的画面。身处此境的 “客子 ”,当然要 “泪下不可收 ”了。这里的景物并不是随意拾掇的,而是为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的需要精心选择的。当然,这也是为反对军阀混战这个主题服务的,虽然没有一句直接抨击的言辞,但诗人把强烈的感情渗透在景物的描写之中,因而句句都隐含着批判的锋芒。 然而,重重黑暗的尽头,忽然透出了一道曙光。在弥望的荒芜焦土之中,一片充满生气的乐土,出现在面前。这就是作者笔下的谯郡曹操的故乡。 “朝入谯郡界,旷然消人忧。 ”这是作 者的总体感受,一踏上谯郡的地界,所有的忧愁便烟消云散,心情豁然开朗。这与前半部分的 “靡靡我心愁 ”截然相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作者笔下的环境,也是另一番光景:先写质朴的田园风光: “鸡鸣达四境,黍稷盈原畴。 ”宁静、富庶、和睦,便如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描写一般: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两者所表现的画面和所寄寓的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之情,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只不过一个是理想,一个是稍带夸张的从军诗五首 其五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5 页 现实,接着,作者又写到繁华的都市风貌: “馆宅充廛里,女士满庄馗。 “谯郡是曹操 的故乡,诗人把谯郡的生活写得那么美好,自然是对曹操的热烈歌颂,这虽然是一种历史的局限,但在当时却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状态,在战乱频仍的年代,人们总是热切盼望出现一位好皇帝,治理好天下,使人民过着幸福安定的生活。所以这种写法,也并不是不自然的。最后,诗人对这理想乐土发出了由衷赞美: “诗人美乐土,虽客犹愿留。 ”“乐土 ”,是作者所向往的幸福之地。留恋故乡,是人之常情;客居异地总是不愿久留的。诗人自己在流寓荆州时也曾说: “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登楼赋)可是此诗结尾却说:这里虽然不是自己的故乡,也愿意长 久地生活在这里。这就更强烈地表现了诗人对曹操的赞美,反映了人民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 此诗的创作意图主要是通过荒土和乐土的对照,表达自己反对军阀混战、向往幸福安定生活的愿望。作品前后两个部分基本上是一一对应,这是作者的精心安排,体现了作者的这一创作意图。这两幅截然相反的画面并列在一起,造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深化了主题,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王粲( 177-217),字仲宣,山阳郡高平(今山东微山)人。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 “建安七子 ”之一,由于其文才出众,被称为 “七从军诗五首 其五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6 页 子之冠冕 ”。初仕刘表,后归曹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