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灵歌》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docx

返回 相关 举报
《湘灵歌》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湘灵歌》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湘灵歌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1 页 湘灵歌 近现代:鲁迅 原文 昔闻湘水碧如染,今闻湘水胭脂痕。 湘灵妆成照湘水,皎如皓月窥彤云。 高丘寂寞竦中夜,芳荃零落无余春。 鼓完瑶瑟人不闻,太平成象盈秋门。 译文 从前听人赞美湘江的流水,明净秀丽有如碧绿的绸缎; 现在欣闻湘江边红旗如林,映照得湘水宛如胭脂红遍; 湘灵听到红军胜利的喜讯,拭净泪水忙上楼梳妆打扮; 满面春风尽情地唱呀跳呀,朝着东方的红霞引颈探看。 国统区里死一样冷静沉寂,白色恐怖就像是黑夜漫漫; 革命志士如花木横遭摧折,早就没有了春意只有严寒。 祝大捷红色区城锣鼓喧天,国统区故作不闻只顾酒酣; 南京小朝廷一片自吹自擂,正把自欺欺人的老调重弹。 注释 湘灵:湘水的女神。 碧如染:湘水碧得像用颜料染出来似的。 湘灵歌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2 页 脂胭痕:像抹过胭脂一样显出红色。胭脂:比喻鲜血,水呈红色,有血流成河的意思,说明死难者的众多和惨烈。 皎、皓:都是洁白的意思。窥:看。彤:红色。 高丘:战国时楚国的山名。屈原在离骚里用高丘指代楚国。这里用来指祖国。竦( sng)中夜:在夜半感到冷气逼人。竦,担心,害怕。 芳荃( qun):一种香草。自楚辞后,诗人常以它喻君子。此处当喻革命者 。无余春:残剩的春光。这一句是说春天已经过去,芳荃零落无余。 瑶瑟:精美的瑟,瑟是一种乐器。 牛僧儒答: “太平无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亦谓小康。 ”意思是说所谓太平,并没有具体的现象,当时的那种情况也就算可以了。这里反用这个典故来讽刺国民政府粉饰太平。盈:充满了。秋门:古都洛阳的西门。这里是用来指国民政府南京。 赏析 湘灵是神话中的湘水之神,屈原曾以湘夫人为题写过她们。这时的鲁迅,同当年的屈原有相似的悲愤心情,这时的中国也同当年楚国一样的黑暗和腐败,因此,鲁迅在这一时期写作的诗歌大多跟 离骚同调。如送 O.E.君携兰归国中的 “椒焚桂折佳人老 ”,无题中的 “花树已萧森 ”,此诗中的 “芳荃零落 ”等,都可看出鲁迅对屈原的湘灵歌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3 页 学习与借鉴。 这首诗的正面是写 “秋象 ”,全诗都笼罩在一派秋色的肃杀的氛围中,这正是中国那时一片政治氛围的象征。首句: “昔闻湘水碧如染 ”,暗点一个 “秋 ”字,但 “昔 ”时的秋是美丽的;接着,诗人不避重,用了“今闻湘水 ”一语,一个 “闻 ”字把今、昔紧紧联系起来,作了鲜明对比:富有诗情画意的 “碧如染 ”,一变而为触目惊心的 “胭脂痕 ”。这一巨变,不仅震惊,连作为神的湘灵也没有想到。她 照常梳妆打扮,妆成临水而照,才发现湘水已经变色。 “皎如皓月窥彤云 ”,一个 “窥 ”字写出了湘灵惊骇的神态,她简直不敢正视那惨烈的情景。这句诗意,可能取意于刘安评离骚的话: “嚼然泥而不滓 ”。作者鲁迅在这里除了写湘灵的神貌,还在于说明:阴云不能毁损皓月的皎洁,比喻革命者的精神是摧毁不了的。 “芳荃零落无余春 ”,比喻革命力量被摧残殆尽,社会了无生气。颈联既是湘灵鼓瑟歌唱的内容,也是作者鲁迅真情实感的写照。他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写道: “在一个深夜里,我站在客栈的院中, 人们都睡觉了,连我的女人和孩子。我沉重的 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很好的青年,我在悲愤中沉静下去了,然而积习却从沉静中抬起头来 ”这段话可以说是对上述两句诗的最切实的注释。 “鼓完瑶瑟人不闻 ”,比喻由于军阀的禁锢和封锁,人们难以知道生活中发生的悲惨事实。 “太平成象盈秋门 ”,末句明写出 “秋 ”字,与首句的暗点遥遥呼应。 湘灵歌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4 页 全诗爱憎分明,对比强烈。激荡的湘水与寂寞的高丘,鲜艳的红云与漆黑的寒夜,皎美的湘灵与零落的芳荃,互相反衬,层层加深。这首诗的格调,尤其是前四句描绘和歌颂红色革命根据地的那种明快和优美的境界,在鲁迅诗作中是比较特殊的。 鲁迅( 1881 年 9 月 25 日 1936 年 10 月 19 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 “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