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崖门谒三忠祠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1 页 崖门谒三忠祠 清代:陈恭尹 原文 山木萧萧风又吹,两崖波浪至今悲。 一声望帝啼荒殿,十载愁人来古祠。 海水有门分上下,江山无地限华夷。 停舟我亦艰难日,畏向苍苔读旧碑。 译文 又吹起了萧萧的山风,崖门山下,海浪至今还在悲鸣。 荒殿里杜鹃声声啼血,奔波十年的愁苦人,前来拜竭三位忠臣。 既然海水尚被崖门分隔,何以江山没有地界限制异族入境? 舟泊崖门,我也感受到败亡日的艰难,怀着敬畏之心,阅读布满苍苔的碑文。 注释 崖门:即崖门山,在广东新会县南海中,南宋末年为抗元的最后据点。 三忠祠:为纪念民族英雄文天祥、陆秀夫和张世杰所建的祠堂,建于陆秀夫投海处。 萧萧:摇动的样子。 望帝:又名杜宇,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后国亡身死,化为杜崖门谒三忠祠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2 页 鹃鸟,每逢暮春便作哀啼,其声令人痛楚酸恻。 十载愁人:诗人自称。诗人作此诗时明朝灭亡已十年,故云。 海水有门分上下,江山无地限华夷:谓海水尚有上、下门分别其流,被占领的国土则无从区别华夷界限。 苍苔:青苔。 旧碑:指表彰三忠的碑文。 赏析 开头两句 “山木萧萧风又吹,两崖波浪至今悲。 ”苍凉沉郁,感慨遥深,为全诗奠定了悲壮的基调。诗人登上崖门山,听到 萧萧的风声,似乎又见到了风雨飘摇,岌岌可危的国家局势;看见两崖的波浪,似乎又映现陆秀夫从容抱帝赴海的悲壮景象。南宋的这一幕在几百年后,南明又再次重演,诗人悲恸万分。 “至今悲 ”三字,点明了诗人不是在单纯吊古,而更是在伤今,语极浑厚有力。 “一声望帝啼荒殿 ”,诗人借望帝的传说抒写亡国之痛。三忠祠的荒凉的大殿上,猛然传来一声杜鹃的啼叫,骤然令诗人想起其声中的亡国哀思,因而悲不自胜。下句 “十载愁人拜古祠 ”,大殿只有杜鹃声,而无人声,可见人们已久不来祭拜了。他们或是忘却了这三位英烈,或是迫于高压不敢来此。从清兵 入关到本年,正好是十年。在这十年中,诗人时时刻刻是个 “愁人 ”,是为故国忧愁的人。这句将诗人谒祠崖门谒三忠祠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3 页 的用心昭示于读者:正是为了一释十年的愁苦,使愁怀有一恸之处。 “海水有门分上下,江山无地限华夷 ”变客观叙事为主观抒情。 “海水有门分上下 ”,波涛汹涌、横无际涯的大海,在海港入口处尚有上、下海门之别。 “江山无地限华夷 ”紧对上句,大好的锦绣河山被异族占领,以至于无法分别华、夷的界限。这两句即景成对,表现了对清朝统治者的极大义愤,又能属对工切,是诗中警句。 “停舟我亦艰难日,畏向苍苔读旧碑 ”,诗人以三位忠烈的事 迹激励自己,永葆节志。永历帝失败之后,陈恭尹曾避于江汉一带,现返回广东,故曰 “停舟 ”。虽然结束了避难逃离的亡命生涯,但生活依然充满了艰难险厄。即便如此,诗人也决不改变初衷。 “畏向苍苔读旧碑 ”言自己惧怕去诵读表彰三位英烈的碑文。言下之意,对自己未能像三位英烈那样舍身明志,却苟活于世深感不安。这是诗人的自责之词,但苟活尚且不安,屈节当然更不可能,所以,这句也表明了诗人誓不与清统治者合作的决心。 这首诗在韵脚的使用上很有特点,韵部本身便造成低回恳挚的语境,再加上诗人那沉重压抑的情感,使全诗从内容到形式取得了 高度的统一和较强的艺术效果。 崖门谒三忠祠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4 页 陈恭尹( 1631 1700),字元孝,初号半峰,晚号独漉子,又号罗浮布衣,汉族,广东顺德县(今佛山顺德区)龙山乡人。著名抗清志士陈邦彦之子。清初诗人,与屈大均、梁佩兰同称岭南三大家。又工书法,时称清初广东第一隶书高手。有独漉堂全集,诗文各15 卷,词 1 卷。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