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8-2019中国管理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报告 目录 一 新时代启程管理新篇章 .4 (一)改革开放 40年书写中国管理智慧 . 4 (二)高质量发展要求治理体系纵深优化 . 5 (三)乡村振兴战略开创“三农”管理新格局 . 6 (四)“双一流”建设促进中国教育管理变革 . 7 (五)金融科技重塑监管规则体系 . 8 二 中国管理趋势洞察:企业创新生态 .9 三 中国管理热点聚焦 .11 (一)中美经贸摩擦:重塑全球治理体系 . 11 (二)蓝天保卫战:推进绿色生态发展 . 12 (三)互联网 + 精准扶贫:助力扶贫攻坚战 . 13 四 中国管理价值评价 .14 (一)管理价值评价结果 . 14 五 2017 2018年中国管理现状调查 .23 (一)管理期刊统计概况 . 24 (二)管理热词分析 . 26 (三)论文作者和合著情况 . 33 (四)热点研究领域相关高校和地区的活跃度统计 36 (五)企业管理热点统计 . 40 (六) 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情况 . 44 (七) 2018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情况 50 (八)管理实践及学术奖项分析 . 52 (九)管理会议统计分析 . 61 (十)管理咨询业调研 . 64 一 新时代启程管理新篇章 (一)改革开放 40年书写中国管理智慧 年是中国改革开放 周年。 年, 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为标志, 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征程。 年前的 年中国 总值只有 多亿元, 而 年中国 总值达 亿元, 年中国的 ( 名义 ) 预计将达到约 万亿美元, 超过 个欧元区国家的 万亿美元, 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比重 左右, 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 。 经过 年的时间, 我们建成了世界 上最大的高速公路网、 高铁运营网和移动宽带网, 形成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 织就了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 成为世界经济稳定复苏的重要引擎。 通过 年的努力, 我们历经从计划经济到商品经济再到市场经济的探索, 从无到有地构建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并不断进行完善, 扭转了 “ 文革” 的动荡混乱局面, 走向依法治国的道路并不断提高国家治理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 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 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 由之路。” 实践充分证明,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是可以结合的, 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 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与 “ 正确发挥政府作用” 的有机结合。 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 立足基本国情, 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借鉴有益经验, 不断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调整和完善, 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和方式, 我们用 年的时间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改革道路, 书写了中国的管理智慧。 (二)高质量发展要求治理体系纵深优化 习近 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 优化经济结构、 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要推进经济 “ 三个转型”: 一是要从 “ 数量追赶” 转向 “ 质量追赶”; 二是要从 “ 规模扩张” 转向 “ 结构升级”; 三是要从 “ 要素驱动” 转向 “ 创新驱动”。 数据显示, 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呈现形稳、 质优、 势好的积极特征。 前 个月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 和 , 上半年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 , 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 , 我国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 发展质量效益稳步提升, 经济保持总体平稳、 稳中向好态势, 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进展。 推动高质量发展, 从根本上说在于创新体制机制, 构建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体制环境,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这是一个治理体系纵深优化的重要问题, 需要进行广域的管理架构的设计。 管理蓝皮书 中国管理发展报告 () 课题组通过数据分析、 专家访谈、 媒体监测、 案例分析等多种规范化的研究路径进行研究热点聚焦, 进一步验证了 “ 高质量” 是当前管理界的核心关注点, 并在报告中选取了国企改革的标杆性管理人物宋志平等进行专访, 深度探讨 “ 高质量” 发展在当前社会经济管理发展中的重要价值和实施准则, 以期能够有助于探讨高质量发展治理体系的优化方略。 (三)乡村振兴战略开创“三农”管理新格局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 农业、农村、 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 必须始终把解决好 “ 三农” 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年 月 日, 公布了 年中央一号文件, 即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月 日,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做政府工作报告时说, 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月 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审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 年) 。 从中央连续的战略部署和工作计划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当前乡村振兴是一件迫在眉睫的紧急任务。 管理蓝皮书 中国管理发展报 告 ( ) 课题组对 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管理和经济类研究项目进行数据统计, 与 “ 农民” “ 农村” “ 农业” 相关的项目有 项, 占该类研究项目总数的 ; 涉及 “ 贫困” “ 脱贫”“ 扶贫” 等项目 项, 占该类研究项目总数的 ; 提及 “ 乡村振兴” 的项目 项, 占该类研究项目总数的 。 由此可以反映出解决农村问题已经成为当下经济发展最核心的任务。 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不断提高村民在产业发展中的参与度和扩大 受益 面, 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 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 在这样的要求下, 就要考虑通过实现 “ 三农” 管理格局进行横纵双向性深化, 其中要具体考虑乡村基础设施、 产业体系规划、 人居环境配置、 新型职业化农民培训等一系列内容, 在统筹推进农村改革过程中, 思考借助管理工具来推进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双一流”建设促进中国教育管理变革 年, 教育部、 财政部、 国家发改委制定出台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 ( 暂行) ,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 设进入了全面启动和实施阶段, 在短短 个月时间内, 北京、 上海等 多个省市出台了各自未来 年大学的发展和学科建设方案 。 管理蓝皮书 中国管理发展报告 ( ) 课题组通过 “ 管理价值” 评价体系, 遴选出教育改革管理的代表人物施一公进一步立足中国国情, 践行中国高等教育管理改革, 探索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 “ 世界双一流建设” 作为一项新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 将会在执行的过程中遇到诸多新问题、 新情况, 对于内在规律和运行机制无法预见, 必须在 实践中摸索发展方向, 当前我们并没有现成的模式和经验可以照搬, 如何从高校管理和教育体制管理双重层面来促进建设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 积累、 升华和创新。 (五)金融科技重塑监管规则体系 技术的不断累积和跃迁, 商业模式的不断变革和创新, 为金融行业的发展格局和势态演变提供了多种可能。 从管理角度来看, 合规有效的监管对于未来金融科技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会对金融科技发展的方向、 界域、 规模、 层级、 体量产生决定性影响。 据管理蓝皮书 中国管理发展报告() 课 题组统计, 年总计召开 次管理和财经类会议 ( 包括尚未举办的), 这些会议中, 国际性会议 次, 国内会议 次, 区域性会议 次, 对 次会议的主题进行统计, 发现金融科技是当下经济类会议最关注的热点。 以 研究为例, 通过采用大数据等信息化的技术手段, 可以筛选有效信息, 提升数据的有效利用率, 建立更具时效价值的信用评估体系, 有利于提升小微金融的活力和抵御恶性借贷资金风险, 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以上这些宏观和微观层面的管理方法和路径, 在重塑网络安全监管规则体系方面为金融科技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路。 二 中国管理趋势洞察:企业创新生态 创新是驱动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 也是持续变化环境中组织竞争优势提升的关键。 在全球科技变革与产业快速演进的背景下, 科技创新成为全球范围内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基础。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推进要素驱动、 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发展的社会转型, 聚焦 “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与 “ 建设世界级创新企业” 的两大战略目标, 推动国家竞争优势的快速发展。 然而, 伴随着全球化的浪潮与信息技术驱动的社会变革, 创新所依赖的技术基础、 市场条件等逐渐呈现不稳定性、 不确定性、 复杂性以及模糊性。单一组织无法拥有掌握创新所需的所有资源, 组织创新实践越来越依赖于产业链上下游组织、 产学研合作伙伴、 政府机构、 科技与金融中介服务机构的开放式创新, 实现创新的异质性成员协同, 营造健康的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氛围, 成为企业间竞争乃至生态系统间竞争的重要基础。 作为组织科层与自由市场之外的第三种组织模式, 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与实践受到高度的重视, 并成为国家、 区域、 企业等层面 的战略聚焦。 创新生态系统成为实践领域兴起的重要管理方式, 也为其概念内涵、 理论框架、构建与演进机制讨论等议题的延伸提供了重要指导方向。 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聚焦于开放式创新背景下开展对企业及其生态组织中多元异质性主体 之间的合作、 协同创新、 生态战略构建等核心议题的研究, 强调知识交互与资源互补条件下的价值创造。 管理蓝皮书 中国管理发展报告 () 趋势篇中提到的 “ 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框架”, 强调焦点组织内外平衡的整合观点。 从内部出发, 焦点企业需要有效审计自身关于核心 能力的技术要素与非技术要素, 打造公司自身的核心能力优势, 并保证其专属性; 从外部出发, 焦点企业需要有效协同来自创新生态系统供给端 ( 包括研究机构、 高校、 供应商、技术与金融服务机构等)、 需求端 ( 领先用户、 消费者、 竞争对手、 利基市场用户等)、 制度端 ( 政府、 行业公共机构等) 等合作伙伴的创新资源与交互关系。 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为未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