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安全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报告.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中国安全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报告.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中国安全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报告.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中国安全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报告.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中国安全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报告.pdf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亲,该文档总共7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strategy research report of Chinas safety industry中国安全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报告2019 / 12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Institute of Public Safety Research, Tsinghua University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Institute of Public Safety ResearchTsinghua University版权声明本研究报告属权于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并受法律保护。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本研究报告文字或者观点的,应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院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编写指导 范维澄(院士)/ 袁宏永 / 苏国锋 / 黄全义 / 陈涛研究团队 许欢 / 陈志豪 / 梁晶 / 伍壮 / 李昕伟陈琴 / 王天瑜 / 程明 / 曾成宇 / 王菲菲 / 苗雨加孙维珂 / 刘兵 / 邓焕芳 / 尹倩倩 / 王雅琪刘洋 / 乔靖雯 / 朱海潮06 07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成立于 2003 年,致力于发展公共安全科学技术,旨在面向国家公共安全重大需求,瞄准世界公共安全科技前沿,以新型管理机制吸引、聚集和培养国际一流人才,实现理工文管大跨度、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公共灾害防治科学理论、方法学、防控与应急管理及其综合集成等关键技术;建设公共安全综合开放式研究平台,构建公共安全科学理论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学科体系,形成公共安全技术的持续创新能力,成为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公共安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体现公共安全科教国家水平的国际化基地,民众提高公共安全素质的培训、体验、演练基地,公共安全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源头;为公共安全不断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创新贡献。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Institute of Public Safety ResearchTsinghua University简 介INTRODUCTION09前 言技术的智慧安全系统能力,围绕风险监测预警产品、安全防护防控产品、应急处置救援产品、应急教育培训体验等领域进行大范围的技术研发和业态创新,部分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甚至输出到发达地区和国家,成为具有代表意义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安全产业呈现出的六大发展态势:创新能力明显提高、产品服务模式新颖、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发展环境持续优化、行业应用不断深化、产业链条逐步闭合,为这一产业构筑了一片广阔的蓝海。此次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汇聚多方力量,广泛调研,充分借鉴采纳各有关高校院所、研究单位、企业等机构的已有研究,结合研究团队的思考分析和研判,形成中国安全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本报告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本次报告旨在全面反映我国安全产业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在安全产业研究方面的成果与业界分享,从战略角度为实现中国安全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期望与各界同仁一起,共同推动我国安全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更好地开展本报告的调研工作,项目组广泛收集材料,充分听取了多方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提高报告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但限于时间和能力所限,内容疏漏在所难免,烦请各界不吝指正!123国内外安全产业概况分析。对我国安全产业的基本内涵进行阐述,并对我国安全产业的特征与产业划分方式进行分析。同时分析借鉴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安全产业建设经验,为我国公共安全产业发展方向提供借鉴;我国安全产业环境分析。 运用战略研究视角和工具,对国内安全产业发展所处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等进行深入剖析;对我国目前颁布的安全产业政策、安全产业未来的经济潜力、安全文化产业发展方向以及公共安全技术发展趋势进行具体阐述。我国安全产业优劣势分析。对当前国内安全产业发展优势、存在劣势、现实机会和潜在威胁进行论证和表述。在此基础上,展望我国安全产业后续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几大亮点。国泰民安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朴素的愿望。安全产业以满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城市安全发展等重大需求为其根本使命。随着安全发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为更好地预防和控制事故的发生、减轻事故灾难与自然灾害的危害,安全产业专兼用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进一步扩大,市场空间广阔,成长潜力巨大,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安全产业以发展检测监控、安全避险、安全防护、灾害防控及应急救援等技术和产品为主要方向,为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等安全保障活动提供专用技术、产品和服务。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型产业和科技先导产业,“安全产业”自 2010 年被国家文件首次正式提出后,其发展目标和重点领域逐渐清晰,产业发展有序推进,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构筑了一道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壁垒。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习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也强调:“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要发挥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特色和优势,借鉴国外应急管理有益做法,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工业和信息化部、应急管理部、财政部、科技部四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安全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聚焦风险隐患源头治理,以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为目标,以提升安全保障能力为重点,以示范工程为依托,着力推广先进安全技术、产品和服务,提升各行业领域的本质安全水平;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强化政府引导,着力推动安全产业创新发展、集聚发展,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到 2025 年,安全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自此,安全产业正式成为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兴战略产业,其发展方向和重要任务,都以文件的形式被正式赋予国家使命。随着国家对安全产业发展的重视和投入,以及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对安全生产和城市安全发展的内生性需求,安全产业加快了安全产品自主研发和产业化、规模化进程,在发展传统安全产业的基础上,融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PREFACE11P/36一、政策环境分析 38(一)我国政策概况 38(二)政策现状分析 42(三)政策执行情况解读 50二、经济环境分析 64(一)我国经济环境概述 64(二)安全产业经济潜力及预期 65(三)经济环境影响分析 69第三部分我国安全产业环境分析 三、社会环境分析 70(一)我国安全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70(二)我国居民安全意识提高 74(三)我国安全产业社会需求分析 78四、技术环境分析 82(一)我国公共安全技术现状 82(二)公共安全技术趋势分析 89P/14 P/24一、安全产业相关基本概念 16(一)公共安全 16(二)产业与产业化 18(三)我国安全产业基本内涵 19二、我国安全产业特征与范围 20(一)我国安全产业特征 20(二)产业划分 22第一部分我国安全产业概念与范围一、国外安全产业定义 26二、国外安全产业发展概况 28(一)美国安全产业概况 28(二)英国安全产业概况 33(三)德国安全产业概况 34(四)日本安全产业概况 35第二部分国际安全产业发展概况目 录CONTENTS13P/124一、发挥制度优势保 障安全产业发展 126二、加强技术研发提高自主安全可控水平 128三、培育安全消费观发展安全文化教育 130四、创新产业模式建设社会化服务体系 132第五部分中国安全产业高质量发展展望引用资料 134参 考资料 135致 谢 137CONTENTSP/98一、发展优势 100(一)安全产业市场需求大 100(二)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强 101(三)新兴技术融合空间大 106(四)产业发展布局范围广 107二、存在劣势 108(一)产业集中度不足 108(二)服务保障不到位 109(三)产业结构待调整 110(四)政策标准数量少 113(五)技术攻坚空间大 113第四部分我国安全产业优劣势分析 三、现实机会 114(一)经济发展态势稳健 114(二)产业转化方向合理 115(三)技术发展环境优良 117四、潜在威胁 118(一)自然灾害态势不稳 118(二)群众安全意识欠缺 120(三)本土市场易受冲击 121五、我国安全产业发展的 SWOT 模型矩阵 122目 录14 15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Institute of Public Safety Research, Tsinghua University第一部分 我国安全产业概念与范围17从性质上看,公共安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系统是指若干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按一定方式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系统具有开放性。在外部,那些不断与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诸多要素构成了系统赖以存在的环境;在内部,不同的子系统和要素构成了系统本身的内容与结构。这些内外要素及其组合的复杂状况,决定了一个系统的复杂程度。之所以说公共安全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因为:第一,公共安全所面临的外在影响因素是复杂的,涉及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它们相互交织,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公共安全,构成公共安全的生态系统;第二,公共安全所包含的子系统和要素是复杂的,其子系统在空间范围上包括全国性公共安全和地区性公共安全,在内容上包括经济安全、政治安全、文化安全等。公共安全的要素则更加复杂,包括参与主体、活动内容、目标、任务、手段等;第三,无论是公共安全的外在影响因素还是其内在的构成要素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中,使本已错综复杂的结构和体系变得更加捉摸不定、模糊不清。从运作来看,公共安全是社会内部不同要素间持续互动与博弈的过程。传统的国家安全主要是不同国家间博弈的结果,也就是说,对某一具体国家而言,其安全状态是与外部力量展开较量的结果。公共安全与之不同,它更多的是内部要素间互动与博弈的结果。不同要素间的和谐与合作带来的是公共安全的理想状态,反之,不同要素间的矛盾与冲突往往使公共安全陷入威胁与困境。 从地位来看,公共安全处于承上启下的特殊位置。 它既不同于作为统一整体的国家安全,又不同于单个公民个人的安全,而是处于整个国家安全体系的中间层次。作为一种内在基础,公共安全向上承载着国家安全;作为外部条件,公共安全向下罩护着公民个人安全。因此,它具有承接上下、衔接内外的特殊地位和功能。(一)公共安全近年来,频发的突发事故凸显出现代社会对安全科技的迫切需求,突发事件的多发性和高危害性使“公共安全”受到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然而,由于公共安全问题的复杂性,迄今仍然缺乏对公共安全全面性和系统性的阐述。公共安全问题具有子系统、多层次、多属性、不确定性、动态性和开放性等特点。所谓公共安全,即:公共+安全,公共是指公共性,涉及到大多数人的利益,因此公共安全涉及的主体是大多数人的利益;安全与危险对立,即避免危险、威胁、侵害、损失等,以维持正常、稳定的外部环境和秩序。公共安全作为安全这个复杂系统中的一个层面,落脚点是“安全”,视野范围是“公共”。所谓“公共”,即公众的、共同的意思,“公共安全”即公众共同的安全。从管理角度来说,公共安全是指公共领域的基本价值、基本规范以及基本利益等未受到威胁、从而能够沿着公共生活的固有逻辑或者人们的预期正常前进的状态。结合公共安全的实践来看,它具有以下几个特性1: 从动力上看,公共安全源于公共利益。 公共利益是维系公共生活运转的重要力量,它决定着公共生活的广度与深度,规定着公共生活的内容与方式,影响着公共生活的存在与发展状态。公共安全关乎公共生活的基本价值能否得以维系,关乎公民的生命财产能否获得保障,关乎社会组织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因此,公共安全本身即是一种重要的公共利益,是全社会共同追求生存与发展的根本目的。同时,公共安全又是一种特殊的公共利益,其价值在于保障其他公共利益的实现,离开了公共安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利益也就无从谈起。在这个意义上,公共安全又是全社会共同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手段。可见,公共安全在公共利益问题上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公共利益是考虑公共安全问题时的关键因素之一,离开了它,就无法正确把握公共安全的运作逻辑。 Basic concepts related to the safety industry一、安全产业相关基本概念18 19(三)我国安全产业基本内涵2010年国务院发布文件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提出“把安全检测监控、安全避险、安全保护、个人防护、灾害监控、特种设备安全设施及应急救援等安全生产专用设备的研发制造,作为安全产业加以培育”,这是我国首次提出培育安全产业的要求。2012年8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安全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安全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将安全产业定义为“为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等安全保障活动提供专用技术、产品和服务的产业”,并提出以检测监控、安全避险、安全防护、灾害防控及应急救援等技术和产品以及安全服务为主要发展方向。2018年6月2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应急管理部、财政部、科技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安全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安全产业是为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等安全保障活动提供专用技术、产品和服务的产业,是国家重点支持的战略产业。公共安全产业旨在当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以及其它一些危及大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的不确定性事件发生前后或发生时,利用相关装备、设备、技术、信息等手段,为应急救援活动提供相关软硬件产品和服务的各类社会经济组织的集合。公共安全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是社会分工深化的结果。从起源看,公共安全产业源自传统产业,却与传统产业不尽相同。因此,公共安全产业的产业边界与内涵有着相当的模糊性和动态性,与其他产业部门的交叉和渗透较深。公共安全产业不能被单纯地归为第一、二、三产业,它是一个跨产业、跨领域、跨地域,与其他经济部门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新兴综合性产业。公共安全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核心是三大要素,即管理体系的完善、创新体系的构建与产业体系的布局,这三大要素缺一不可。目前我国管理体系建设相对完备,先后出台40多部公共安全相关法律、40多件行政法规、60多件部门规章,公共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初步形成,多层次的应急管理体系初步构建,这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处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先进的管理体系相对应的公共安全创新体系和产业体系相对落后,亟需改善。(二)产业与产业化在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中,产业主要指经济社会的物质生产部门,一般每个部门都专门生产、制造某种独立的产品,这样每个部门就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产业部门,如“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等。而“产业化”的概念正是从“产业”的概念发展而来的,即某种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效益实现为目标,依靠专业服务和质量管理,形成的系列化和品牌化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安全产业 指为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评估与恢复重建提供专用产品和支撑(含技术)、服务的产业。安全产业一般是为预防、处置突发事件提供产品和服务而形成的产业活动的集合,也是以安全与健康防护为目的的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商品流通、服务等一系列活动组合而成的综合型产业。安全产业涉及领域十分广泛,以保障自身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的安全稳定,满足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需求(包括预防与准备、预警与监测、处置与救援各个阶段的需求)为目的,涵盖了从事研发、制造、生产、销售并提供各种相应服务活动的部门、单位和社会组织的总集合体。作为一个新兴复合型产业,安全产业不是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相应产业之间的简单加总,也不是相关产业装备、技术和产品在突发事件中的简单运用,而是为各类突发事件提供有效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处置与救援等措施和手段的有机产业综合体。安全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人类美好生活的关键要素之一。对于社会建设而言,安全作为永恒的主题,其发展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和谐稳定息息相关。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各类意外事故和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所致后果极具破坏力和影响力。防范和控制安全风险、减少并遏制事故发生是促进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有之义。安全产业是能为应对意外事故和自然灾害提供支撑,以满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等安全发展重大需求为基础的产业,能为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提供物质保障、技术支持和专业服务,同时提高基础设施和生产经营单位的本质安全水平,提升应对处置意外事故和自然灾害的能力,提升全社会抵御风险的能力。安全产业关系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大局,对于保障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