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8年度商务部课题 全球价值链 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研究报告 主办司局: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完成时间: 2019年 10月 I 课题组组成 1、 课题指导委员会 课题指导委员会主要负责整个课题的统筹、策划和协调,由商务部政策研究室、海关总署统计分析司、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四个部门的有关领导组成。课题指导委员会设在商务部政策研究室,具体成员如下: 杨正位(商务部政策研究室主任) 李魁文(海关总署统计分析司司长) 王春英(国家外汇管理局总经济师兼国际收支司司长) 赵同录(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司长) 徐清军(商务部政策研究室二级巡视员) 2、 课题专家组 课题专家组主要负责对课题进行咨询和评估。专家组成员包括: 王直博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美国乔治梅森大学) 郭杰民博士(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 刘遵义教授(香港中文大学) 郑国汉教授(香港科技大学) 孟渤博士(日本亚洲经济研究所) 王铁栋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刘仕国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 II Bradford Jensen教授(美国乔治敦大学) Ranil Salgado博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3、 课题研究组 课题研究组负责整个课题的具体实施。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作为课题负责单位,杨翠红研究员任课题研究组组长。课题研究组主要成员如下: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杨翠红、陈锡康、张卓颖、田开兰、高翔、徐然、孔亦舒、史依颖、张俊荣 、祝灵秀、姜青言、张瑜 海关总署统计分析司:李魁文、金弘蔓、乔进明、翟小元 、 李芊、时鹏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赵同录、 陈杰 、曾宪欣 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王春英、周济、韩健、胡红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祝坤福、裴建锁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蒋雪梅 中央财经大学:段玉婉 III 内容摘要 本报告是在 2017 年度课题全球价值链与贸易增加值核算报告的基础上撰写的 2018 年度后续报告。在 2017 年度的 课题 中, 本课题组编制完成了 2015年反映加工贸易的 42部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尝试性地编制了 2012年区分企业规模异质性 (大型、中型和小型企业)的投入产出表 ;并初步提出了测算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拉动增加值和就业的方法框架。在 2017 年度报告中,本课题基于上述成果以及中国反映加工贸易的非竞争型时间序列投入产出表等, 对我国贸易增加值和 贸易拉动 就业及其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 , 内容包括:( 1)单位出口增加值的分部门结构及年度间变动分析,主要围绕 “ 单位出口增加值的高低是否可以作为判断出口质量的主要指标 ” 这一问题展开;( 2)中国与八大贸易伙伴(欧盟、美国、东盟、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间双边 的货物和服务贸易对双方的 增加值和 就业影响分析;( 3) 区分企业规模异质性的出口贸易增加值比较分析;( 4)中国在不同经济体设立境外企业对中国和投资目的地的增加值和就业影响分析。 本年度报告对贸易增加值核算相关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多个 维度 的扩展。在数据更新方面, 基于各主要贸易伙伴最新发布的投入产出数据,测算并更新了 2015-2018 年四个年度中国与八大贸易伙伴间双边贸易对双方增加值和就业的拉动效应,并结合往期报告的测算结果,进行了时间序列的研究和分析 。在方法框架方面, 采用了以计量经济模型和投入产出模型集成为核心的“系统综合集成分析法”,对中美贸易摩擦导致的双边关税壁垒对中美双方及世界经济的影响进行了测算分析。 在实证分析方面, 针对中美贸易摩擦这一 2018-2019年世界热点问题进行了研究,测算并分析了中美双方的额外征税清单对对方经济和就业的影响;并初步讨论了在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中国对美出口转移的发生情况。 本年度报告共分为 6章:第一章是对中国出口增加值、不同类型出口 (加工贸易、一般贸易、服务贸易) 增加值、分部门 /产品出口增加值的详细分析;第二章是对中国和主要贸易伙伴间双边贸易的增加值,以及在贸易增加值核算和贸易总值统计口径下中国和美国、欧盟等主要贸易伙伴间的贸易差额变动进行总括性的比较研究;第三章是中国和主要贸易伙伴间按协调制度章别分类 货物 贸易增加IV 值以及服务贸易增加值的比较分析;第四章为 中国 对外贸易对中国及其主要贸易伙伴就业的拉动作用研究和比较分析;第五章是基于 以计量经济模型和投入产出模型集成为核心的“系统综合集成分析法”,对 美国针对中国的关税壁垒对中美双方以及世界经济和就业带来的潜在冲击,以及中国发起相应的贸易反制措施所带来的影响进行了测算和分析; 第六章基于 2017 年美国区分进口来源地和按 协调制度章别分类 的详细进口数据对美国自中国进口产品的可替代性进行了测算,并基于 2018年和 2019年 1-7月中国区分出口目的地和按 协调制度章别分类 的详细出口数据对涉及相应额外关税清单商品及其他相关商品的出口转移情况进行初步测算与分析。 兹将每章的主要内容和结论简要介绍如下: 在第一章中,利用课题组编制的 2010 年 65 部门、 2012 年 139 部门 、 2015年 42部门三张反映加工贸易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及按 HS8位商品编码分类统计的详细出口数据和服务贸易数据,对中国 2010-2018年出口拉动的增加值进行了核算和变化分析,并从分部门、分章别商品以及服务 贸易 出口细项三个方面详细分析了中国出口增加值的特点及其变动情况。分析结果表明:出口对拉动中国经济增长起了重要作用,但在传统的贸易总值统计体系下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被一定程度高估,以增加值角度核算的出口增加值与当年 GDP 的比率,比以总值统计的出口额与当年 GDP 的比率下降了超过 5 个百分点;从出口总值或增加值来看,中国加工贸易出口占比均在下降;加工贸易出口拉动的增加值普遍低于一般贸易出口和服务贸易出口,因此出口结构是影响单位出口增加值的重要因素,而随着加工贸易出口占比的下降,我国单位出口增加值率逐渐提高;分商品类别来看,中国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单位出口具有较高的增加值,而技术密集型产品单位出口的增加值含量相对较低。 在第二章中,本课题组对美国、欧盟、东盟、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八大贸易伙伴进行 出口 贸易增加值核算, 2018 年中国对这八大贸易伙伴的出口占中国当年货物出口总 额的 64.0%。 同时 ,本课题组 利用贸易伙伴 最新官方发布 的投入产出表核算 并更新 了 2015-2018 年各年度 中国从贸易伙伴国进口拉动的该国 /经济体增加值。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对印度和新西兰单位货物V 出口拉动的国内增加值最高,对韩国 、日本 和美国单位货物出口拉动的国内增加值最低;分部门来看,中国对八大贸易伙伴的出口中,仍是纺织服装、家具制造等传统 劳动密集型制造 业和农业类产品单位出口的增加值含量较高,而 电子产品、机械制造类产品和化工产品 单位出口增加值含量较低;从中国单位进口给贸易伙伴带来的增加值来看,给澳大利亚、美国带来 的增加值最高。另外,和贸易总值统计相比,以增加值核算的中美贸易顺差、中欧贸易顺差、中印贸易顺差、中韩贸易逆差均大幅下降, 2018年 中美贸易顺差下降幅度高达 39%。 由于中国和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 /进口的商品结构有很大不同,不同产品的劳动或技术密集程度、生产过程中投入结构等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第三章中,课题组按协调制度章别 /服务贸易项目 分类,对中国对美国、欧盟、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进口 /出口结构、商品 /服务贸易 增加值以及贸易差额进行了详细分析。从总体水平上来看,中美、中欧及中日货物贸易相类似, 在按协调制度章别分类的商品贸易增加值中,中美、中欧及中日在双边货物贸易中获取的单位出口增加值差距有明显减小,但在进出口比重较高的商品(尤其第 84、85 章商品)中,中国向美国 /欧盟 /日本单位出口的增加值仍远低于美国 /欧盟 /日本向中国出口的增加值。 与货物贸易不同的是,中国和主要贸易伙伴基本都保持服务贸易逆差,其中最高的是新西兰,中新服务贸易逆差高达 3781.1亿美元,其次是印度;中韩、中日服务贸易逆差较低,中美服务贸易逆差较 2017年下降 10.2%,而中欧服务贸易逆差则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除中印贸易逆差主要来源 是运输业外,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服务贸易逆差均主要来源于旅行业。考虑服务贸易后,中国和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顺差均有所减小。 在第四章中,课题组对 2010-2018年中国出口对本国就业的拉动、中国从主要贸易伙伴进口对贸易伙伴就业的拉动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中国出口对本国就业的影响表现出以下特点:中国单位货物出口对本国就业的拉动作用虽然相对较小,但因为总出口额大,出口对促进国内就业作用显著;单位服务贸易出口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显著高于货物贸易出口;分部门来看,单位货物贸易出口拉动的就业水平差距很大,劳动密集型部门远高于 技术密集型部门;对八大贸易伙伴单位货物出口带来的就业数量差异主要是由中国对这些地区的出口商品结构和贸易类型共同决定的。从贸易伙伴进口对贸易伙伴就业的影响而言,中国单位进口品VI 对印度就业的拉动作用最大。 在第五章 和第六章 中, 课题组对 2018-2019 年的热点问题 -中美贸易摩擦进行了针对性研究。在第五章中,课题组对中美贸易摩擦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基于以计量经济模型和投入产出模型集成为核心的“系统综合集成分析法”,就美国对原产于中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方案以及中国的反制方案对对方以及世界经济的影响进行了初步测算与分析 。 结果表明, 截至 2019年 9月 15日美国宣布实施的对中国进口产品征收额外关税方案在其生效后的 1-3 年内总计将导致我国对美出口额下降 1358 亿美元,中国向美国出口减少 28.4%,出口增加值减少859 亿美元,拉低中国 GDP 增速约 0.63 个百分点(以 2018 年中国 GDP 为基准),出口拉动的就业将减少 523万人。中美贸易摩擦不仅将对涉税商品所在部门造成影响,更将进一步沿着国内生产链间接冲击其上游原材料部门以及辅助生产的生产性服务业部门,如金融、运输和批发零售部门。此外,由于世界生产分工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而且中美 贸易中加工贸易比重非常高,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也绝不仅仅止步于中美双方。中国出口的减少将对世界其他国家 /地区,乃至美国自身,带来明显的负面影响。 在第六章中,本课题组基于 2017 年美国区分进口来源地和按 协调制度章别分类 的详细进口数据对美国自中国进口产品的可替代性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美国自中国进口商品的可替代性较弱,且美国自中国进口的最终消费品与资本品的可替代性要远弱于中间产品;对于资本品,可替代性很有可能是美国制定征税清单的主要考虑因素。此外,课题组也基于 2018年和 2019年 1-7月中国区分出口目的地和按 协调制度章别分类的详细出口数据对涉及相应额外关税清单商品及其他相关商品的出口转移情况进行初步测算与分析。结果显示: 2019年 1-7月,在涉及第一批 500 亿美元商品及相关商品的对美出口中,共发生了 37 亿美元的出口转移,集中在电气设备、电子元器件等产品,其中一般贸易出口主要转移至东盟和欧盟,加工贸易出口主要转移至欧盟、东盟和中国台湾;在涉及第二批2000亿美元商品及相关商品的对美出口中,共发生 69亿美元的出口转移,集中在金属制品、电气、电子设备以及纺织品等,其中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均主要转移至东盟和欧盟。 i 目录 课题组组成 . I 内容摘要 . III 第 1 章 中国出口增加值核算及变化分析 . 1 1.1 中国出口增加值的总体状况分析 . 1 1.2 中国分部门 /产品货物出口增加值分析 . 9 1.2.1 分部门产品单位出口增加值分析 . 9 1.2.2 分部门产品出口增加值及结构分析 . 13 1.2.3 按协调制度章别分类商品单位出口增加值及结构分析 . 16 1.2.4 按协调制度章别分类商品总体出口增加值及结构分析 . 17 1.3 中国分项目服务贸易出口增加值分析 . 20 1.3.1 分项目单位服务贸易出口增加值分析 . 20 1.3.2 分项目服 务贸易出口增加值及结构分析 . 21 第 2 章 中国和主要贸易伙伴贸易的增加值核算及变动分析 . 23 2.1 中国对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增加值核算与分析 . 23 2.2 中国从主 要贸易伙伴进口的增加值核算与分析 . 35 2.3 总值口径统计和增加值口径核算下中国和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差额变动 . 38 第 3 章 中国和主要贸易伙伴分商品货物贸易增加值与服务贸易增加值比较分析 . 41 3.1 中美贸易分商品进 /出口的增加值分析 . 41 3.1.1 中美贸易商品结构分析 . 41 3.1.2 中美贸易中的商品增加值分析 . 44 3.1.3 中美贸易中的商品贸易差额分析 . 47 3.2 中欧贸易分商品进 /出口的增加值分析 . 48 3.2.1 中欧贸易商品结构分析 . 49 3.2.2 中欧贸易中的商品增加 值分析 . 52 3.2.3 中欧贸易中的商品贸易差额分析 . 54 3.3 中日贸易分商品进 /出口的增加值分析 . 56 3.3.1 中日贸易商品结构分析 . 56 3.3.2 中日贸易的商品增加值分析 . 58 3.3.3 中日贸易中的商品 贸易差额分析 . 62 3.4 中韩贸易分商品进 /出口的增加值分析 . 63 3.4.1 中韩贸易商品结构分析 . 63 3.4.2 中韩贸易中的商品增加 值分析 . 65 3.4.3 中韩贸易中的商品贸易差额分析 . 68 3.5 中印贸易分商品进 /出口的增加值分析 . 69 3.5.1 中印分商品贸易结构分析 . 69 3.5.2 中印贸易中的商品增加值分析 . 72 3.5.3 中印贸易中商品贸易差额分析 . 73 ii 3.6 中澳贸易分商品进 /出口的增加值分析 . 74 3.6.1 中澳贸易商品结构分析 . 74 3.6.2 中澳贸易中的商品增加值分析 . 77 3.6.3 中澳贸易中商品贸易差额分析 . 78 3.7 中新贸易分商品进 /出 口的增加值分析 . 79 3.7.1 中新贸易商品结构分析 . 79 3.7.2 中新贸易中的商品增加 值分析 . 82 3.7.3 中新贸易中商品贸易差额分析 . 83 3.8 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服务贸易增加值分析 . 85 3.8.1 中美贸易 中的服务贸易 . 85 3.8.2 中欧贸易中的服务贸易 . 90 3.8.3 中日贸易中的服务贸易 . 92 3.8.4 中韩贸易中的服务贸易 . 98 3.8.5 中印贸易中的服务贸易 . 102 3.8.6 中澳贸易中的服务贸易 . 106 3.8.7 中新贸易中的服务贸易 . 110 第 4 章 中国对外贸易对本国及贸易伙伴就业影响的比较分析 . 114 4.1 中国出口对本国就业的影响分析 . 114 4.2 中国和主要贸易伙伴间货物贸易对就业影响分析 . 120 4.2.1. 中国对主要贸易伙伴货物出口对本国就业影响 . 120 4.2.2. 中国从主要贸易伙伴进口对贸易伙伴就业影响 . 121 第 5 章 中美贸易摩擦对中美两国及世界经济的影响分析 . 124 5.1 中美 贸易摩擦历程梳理 . 124 5.2 截至 2019 年 9 月 15 日美国宣布实施的加征额外关税对中国经济和就业影响 . 126 5.3 中国对自美国进口商品加征额外关税方案对美国经济和就业的影响 . 129 5.4 极端情景分析: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商品进一步提高额外关税税率对我国经济和就业影响 . 132 5.5 美国对自中国进口商品加征额外关税方案对中国国内分部门增加值潜在影响分析 . 133 5.6 美国对自中国进口商品加征额外关税方案对世界其他经济体的影响 . 134 第 6 章 中美贸易摩擦下中国出口转移初探 . 135 6.1 中美贸易摩擦下美 国的进口替代与中国的出口替代 . 135 6.2 美国自中国进口商品可替代性分析 . 136 6.3 中美贸易摩擦下中国出口转移的整体分析 . 138 6.4 中美贸易摩擦下中国出口转移的分行业分析 . 143 6.5 中美贸易摩擦下中国出口转移的转移目的地分析 . 145 参考文献 . 149 附录 . 156 iii 附录 1: 贸易增加值和贸易对就业拉动作用的核算方法 . 156 附录 1.1 单国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 . 157 附录 1.2 中国出口增加值和就业拉动的核算方法 . 158 附录 1.2.1 反映加工贸易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 DPN模型) . 159 附录 1.2.2 中国 DPN表编制 . 162 附录 1.2.3 贸易数据处理 . 163 附录 1.3 中国进口增加值核算方法 . 165 附录 1.3.1 主要贸易伙伴投入产出表和就业的数据来源 . 165 附录 1.3.2 进口数据处理 . 166 附录 2a: 2010 年投入产出表 65 部门分类描述 . 168 附录 2b: 2012 年投入产出表 139 部门分类描述 . 170 附录 2c: 2015 年投入产出表 42 部门分类描述 . 173 附录 3: 海关协 调制度( HS)章别分类商品描述 . 174 附录 4: 2010-2017 年中国分部门货物出口的增加值 . 178 附录 5: 2010-2017 年海关协调制度章别分类商品出口增加值 . 194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