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旗舰努力2018: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上海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旗舰努力2018: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上海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旗舰努力2018: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上海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旗舰努力2018: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上海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旗舰努力2018: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系列课题报告 201903 号SIIS Task Force Report 2019 NO.03Copyright 2019 by the Shanghai Institutes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All Rights Resrved.All views expressed in this publication are the sole responsibility of the authors. 本报告版权属于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本报告仅代表课题组成员个人观点课题组成员王玉柱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张 春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西亚非洲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旗舰努力 2018: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2018 年 11 月份,在巴布亚新几内亚莫尔兹比港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中国将同各国一道,坚持共商共建共享,高质量、高标准、高水平建设“一带一路”,为亚太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更大发展机遇。这是继 2018 年 8 月,习主席提出推动“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后,中国政府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新定位。这一战略定位不仅指明了“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方向,也明确标识了未来“一带一路”研究的内容和主题。自习近平主席 2013 年底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迅速组织研究力量,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展开多方位研究。过去 5年多时间里,上研院已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开展多项课题调研,举办了数十场国际国内研讨会,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大量有价值的决策参考材料。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由“大写意”转向“工笔画”,上研院也将“一带一路”建设与服务上海社会经济发展更紧密地结合起来。研究院于 2018 年正式全面启动“上海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系列研究,并成立“一带一路”与上海研究中心,加强与包括上海市外办、上海市商务委、上海研究院等政府和研究机构开展广泛合作,并计划定期发布围绕上海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年度性系列报告。本系列报告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即当年上海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标志性项目或工程、数据分析和案例分析,希望能为上海及其他省市的相关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和企业提供有益参考。我们将 2018 上海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研究聚焦于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分析进口博览会作为新型国际贸易合作平台对推动全球经济治理创新的重要角色,研究进口贸易对于国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的促进效应。在案例分析部分,我们重点聚焦上海本地企业“走出去”的投资实践,挖掘促进“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经典案例。比如,技术进步驱动可持续发展、高端装备制造合作推动地区工业化、金融创新与融资缺口解决等。建立更加综合和动态的数据分析框架是本系列报告的一大亮点。研究团队结合国内其他研究机构有关“一带一路”建设数据库建设方面的成果,在建立两个绩效评估和影响评估模型基础上,通过设立经济影响、政治影响分析和社会影响三个分指标,一方面分析既有的、静态的影响;另一方序言面分析未来的动态的影响,为全景式地展现一个区域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情况提供了一个更加立体的数据分析图景。2019 年,我国将举办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互动的蓝图将更加明晰。充分发挥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桥头堡功能是党和国家赋予上海的重要使命,是上海建设“五个中心”和文化大都市、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平台。深入研究和探索上海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重要角色,对于系统性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上研究院将继续密切关注“一带一路”建设的最新进展,深入研究上海的实践创新,努力为国内其他省市区推动对外开放战略提供重要的政策和实践样本,更好地发挥上海改革开放排头兵和创新发展先行者角色。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 陈东晓1进口博览会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一带一路”实践的重要政策抓手,是上海发挥“一带一路”桥头堡功能之核心政策平台。进口博览会是中国在促进国际贸易体系优化发展方面的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将通过贸易平衡促进、全球产业布局优化和经贸政策沟通协调,推动塑造可持续的国际经济合作空间。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进口博览会的设立是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高端消费和高质量资本品进口将有助于提升供给端质量,有效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进口博览会同时也是上海提升自身发展能级和进一步塑造全球卓越城市的重要政策载体,有助于上海更好地发挥改革开放排头兵和创新发展先行者之引领者角色,推动长三角地区协同发展和服务国内改革发展之全局。内容摘要“一带一路”倡议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开放贸易体系 城市能级关键词1 参考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6 天 +365 天” 一站式交易服务平台:e-ciie 。2 中国新闻网:第 124 届广交会出口成交近 300 亿美元 N.2018 年 11 月 04 日。chinanews/cj/2018/11-04/8667952.shtml3 柴哲彬、孙阳: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重大行动,人民网, 2018 年 3 月 12 日,inance.people/n1/2018/0312/c1004-29861421.html。4汪洋主持召开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筹备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新华社,2017 年 8 月 24 日,gov-/guowuyuan/2017-08/24/content_5220232.htm。2首届进口博览会已完满落幕,共吸引来自 172 个国家和地区、3617家企业参会,参展总面积达到 30 万平方,超过 40 万名境内外采购商到会洽谈采购,1实现意向成交额 578.3 亿美元,这一数字高于之前闭幕的第 124 届广交会出口成交额 298.6 亿美元。2进口博览会的成功举办,对“一带一路”建设而言至少有三重战略意涵:一是让开放的中国市场更好地惠及“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家,特别是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参与并融入全球化进程3,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二是以“一带一路”建议为基础,与沿线国家一道共同致力于建设开放型经济、确保自由包容性贸易、反对一切形式的保护主义,促进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普遍、以规则为基础、开放、非歧视、公平的多边贸易体制;三是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有助于促进中国国际贸易平衡,改善供给结构,引导国内企业走向创新发展之路,有利于帮助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推动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4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口博览会是中国主动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一项重大决策。在经过国家遴选和地方申请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被确定为主办单位。进口博览会落户上海,意味着上海获得了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平台,必将重大推动上海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和政策系统化,促进上海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平台完整化。而2018年11月首届进口博览会的成功举办,更将为上海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更多鲜活的创意和更为坚实的基础。自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社会一直未能寻找到有效的实现强劲、可持续、平衡和包容性增长的路径。在 2008 年金融危机一、 进口博览会、“一带一路”与开放包容的国际贸易体系3“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之日起,一直受到来自各方面的质疑。在各类国际质疑外,国内政策层面也在不断探寻政策设计之合理性。实际上,“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初的政策设计初衷在于,通过开放市场以更好地促进对外合作;这基本延续了 1978 年以来邓小平推动改革开放的政策设计理念。与“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几乎同步,中国在上海推动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即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下文简称“上海自贸试验区”),后者具有典型的开放型试验经济特征。上海自贸试验区改革和“一带一路”倡议本质上是中国推动新一轮对外开放和更广泛的国际发展合作的重要政策实践。更为准确地说,“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目标之一,是促进开放包容的国际贸易体系的发展,重点是通过其中的贸易畅通促进世界经济朝向包容和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自 2008 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失衡的中国因素成为重要国际议题。鉴于其庞大的经济体量,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角色遭受较大质疑。对于金融危机的发生机制,国际上很多批评将矛头直指中国,认为中国粗放型出口产业、固定汇率制度及因此引发的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国际资本逆向流动是导致美国经济过度虚拟化的重要因素。尽管将金融危机归因于中国的指责并不合理,但进入后危机时代,中国仍对自身在世界经济平衡中的角色定位进行了重新思考并作出重大调整。当前宏观政策领域的一系列改革都体现了相关政策调整思维。金融危机也是中国传统增长模式的转折点,中国亦充分意识到粗放型增长模式对世界其他地区可能形成的增长抑制,意识到世界不均衡增长对世界冲击迟迟未能消退的情况下,自 2016 年起,民粹主义、保护主义等沉渣泛起,给国际社会特别是开放包容的国际贸易体系带来严重冲击。这也使得“一带一路”倡议所强调的贸易畅通被赋予更为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首倡者,习近平主席提出举办进口博览会的战略倡议,不仅从内涵上进一步丰富了“一带一路”倡议的政策和手段体系,更从战略上为维护和促进开放包容的国际贸易体系作出了新的贡献。在这一意义上,上海作为进口博览会的主办方之一,不仅抢占了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先机,更可为开放包容的国际贸易体系建设贡献更大力量。(一)“一带一路”与开放包容的国际贸易体系4中国的改革实践发展历程表明,对标国际市场是中国改革的重要理论支撑和现实依据。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改革进程具有较强的外部“倒逼”特征。一方面,国内政策改革以国际市场通行规则为参照。比如,上海自贸区等政策措施最初以 TPP 高标准贸易规制为标杆;另一方面,主动开放市场将助力国内改革朝向广度和深度发展,来自外部市场的竞争压力成为推动国内特定利益部门改革的重要动力机制。比如,在系统性金融风险控制方面,中国正以开放市场的方式逐步打破国内金融系统的自我封闭和内部保护。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冲击,以及因此引发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危机。实际上,早在 2008 年金融危机之前,中国便已意识到世界经济失衡问题及因此可能引发的危机,国内政策层面推出一系列增加内需和降低外贸依存度的政策举措。中国对世界失衡问题的认识最初体现在“包容性增长”理念的提出和政策实践推进。“包容性增长”区别于排斥性增长或零和增长,“包容性增长”作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发展方向最早体现在“十二五规划”中,反映了中国对可持续增长的反思和发展政策的再平衡思想。在 2018 年 8 月底召开的“一带一路”倡议五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主席进一步提出,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向高质量发展转变。高质量发展在党的十九大文件中首次被提出,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将实现从数量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性转变。很多外国学者将其视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领域的“第二次革命”。国内层面推动高质量发展表现在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对人民生活福祉的关注,相比“一带一路”倡议设立之初中国企业在海外大规模投资引发的争议,在高质量发展阶段,“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更加注重发展的双向溢出。一方面更好地的促进国内的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将推动沿线国家实现高质量和包容性发展。在国际合作层面,意味着以项目数量和投资规模扩张导向的发展模式将受到抑制,投资者更加注重与当地的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发展项目的精雕细琢。这种从“大写意”到“工笔画”的政策思路转变,将有助于降低国际市场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误解和误读,对促进自由包容的国际贸易体系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二)进口博览会推进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5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我国重点加大对落后产能和生产方式的淘汰和整改,对于降低低效和过剩供给具有积极促进作用。一方面,中国充分意识到贸易失衡给中国自身发展带来的不可持续性影响,粗放型贸易增长形成了不可估量的环境代价;另一方面,如何通过扩大进口,提升国内营商环境竞争力,事关改革全局和具体政策的设定。为应对上述两方面挑战,进一步扩大进口的贸易政策变得日渐合理。近年来,中国在扩大进口方面推出一系列重磅政策举措,标志着中国对外贸易政策正发生实质性调整。实际上,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历程中,一直缺乏明确的贸易政策定位。但随着国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和深入推进,中国作为全球贸易大国正经历自身发展角色的重要调整,对外贸易政策定位也渐趋明晰。2017 年 12 月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促进贸易平衡,这一理念的改变标志着中国在对外贸易政策调整已酝酿成熟。这一提法将成为中国对外贸易战略调整的重要风向标,意味着中国正从战略层面改变一直以来奉行的出口导向贸易政策。通过主动打开市场大门和增加从国际市场进口,更好地推动世界贸易平衡。扩大进口是短期内促进贸易平衡的最有效手段。一方面,增加进口有助于从总量上改善贸易平衡状况,改变贸易的结构性失衡。近年来,我国进口贸易增长对贸易平衡产生显著影响;另一方面,中国企业“走出去”将形成更多的进口创造效应。中国通过开放国内市场,为境外投资企业生产商品回流本国市场打通渠道,与生产有关的中间品贸易增长能够有效推动新一轮全球产业布局调整和优化,更好地推动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动发展。危机也是中国传统增长模式的转折点,中国亦充分意识到粗放型增长模式对世界其他地区可能形成的增长抑制,意识到世界不均衡增长对世界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冲击,以及因此引发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危机。从 2017 年 5 月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到 2018 年 11 月 10 日首届进口博览会成功落下帷幕,进口博览会的召开实现了诸多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创新,特别是在国际制度和国际贸易体系建设方面。从国际制度创二、 首届进口博览会的制度性创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