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省道清涧县城至辛关段二级公路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全本.doc

返回 相关 举报
205省道清涧县城至辛关段二级公路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全本.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2页
205省道清涧县城至辛关段二级公路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全本.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2页
205省道清涧县城至辛关段二级公路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全本.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2页
205省道清涧县城至辛关段二级公路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全本.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2页
205省道清涧县城至辛关段二级公路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全本.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前 言 1、 项目实施背景 原 有清涧 石楼公路西起清涧县秀延镇东沟大桥,与城区街道及 210 国道相连,东至石楼县县城所在地, 全 长 110km,向东可在交口县境内与 209国道相接。该段道路是连接秦晋两省的一条便捷道路,也是清涧、石楼两县黄河两岸社会经济发展的交通枢纽。目前,清石黄河大桥在辛关村黄河两岸已于 2010年底建成通车,山西境内辛关至石楼段二级公路已建成通车,陕西境内清涧县城至辛关段 59km原 有道路仅为四级及等外公路,通行能力明显不足,已成为清涧 石楼公路的运输“瓶颈”路段,升等改造迫在眉睫。因此,建设 205省道清涧县城至辛关段二级公路 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 工程起点位于 清涧县城 宽州镇 以北上十里铺村 , 终点位于高杰村镇西辛关村、清石黄河大桥西岸, 主线全长 43.373km,是 清涧县一纵一横的“十字”型主骨架公路网的补充和完善。 工程 建成后, 可使清涧、石楼两县长期以来靠渡口、绕行进行货运、客运的问题得以解决,对 完善 清涧县区域路网、改善区域交通运输条件、促进沿线乡村公路建设以及吸引周边县市过境车辆等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根据现场调查,目前主线路基土石方工程、桥涵及隧道工程已基本完成,完成量约占总工程量的 85%, 连接线尚未开工建设。 2、 评价工作简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 清涧 县交通运输局 于 2014 年 2 月 10 日委托我 中心 承担 205 省道清涧县城至辛关段二级公路工程 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接受委托后,我 中心 随即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对工程 路线 及其周围环境进行了现场踏勘,通过全面现场调查、资料收集和公众参与意见征询,取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依据 施工图设计 及相关技术资料,在工程分析、环境影响识别和因子筛选等基础上,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相关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要求,编制完成了本报告书 。 3、 建设项目特点 本工程 属于改建工程, 主线全长 43.373km,其中新建及旧路改建里程 39.130km,完全利用里程 4.243km。 新建连接线 1条,长 4.921km。 目前主线路基、桥隧工程已基本完成,连接线暂未开工建设。 本工程位于 黄土梁峁沟壑区 ,属于山岭重丘区,涉及桥梁 22 座, 涵洞 196 2 道,其中主线 173道,连接线 23道 ,短隧道 2 座,高填 路段长 50m, 深挖路 段长 110m,工程量相对较大。 本工程沿线 200m 范围 内 涉及 27 处村庄 、 2 所学校 和 1 所卫生院, 均 位于 主线两侧 ,连接线沿线无敏感点分布 ; 工程主线 涉及居民拆迁安置问题 ,目前拆迁安置工作已结束 。 参照 陕西省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保护条例 及水源井周边的环境条件划分的保护 区 范围, 本工程 K21+750 K23+535段经过老舍窠乡饮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K32+890 K34+670 段经过高杰村镇饮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且在 K33+707、 K34+016处桥梁形式跨越榆林无定河湿地。 4、 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 本工程施工期及运营期间施工扬尘、车辆尾气、施工噪声和交通噪声对沿线两侧 敏感点 的影响。 本工程建设新增占地,带来土地资源减少、植被 破坏等问题。 工程建设需拆迁部分居民房屋,带来的居住环境、生活质量改变等问题。 工程建设与运营期对水源地、无定河湿地产生的影响。 5、 报告书主要结论 生态环境 :本 工程位于 黄土峁状丘陵沟壑水土流失敏感区 , 受气候和人为活动的影响,区域天然次生林分布稀少,植被覆盖率较低。随着农业开发和退耕还林还草的实施,自然植被尤其是森林植被比例逐渐减少,人工植被比例逐渐增加。自然植被以灌丛和草丛为主,人工植被以刺槐、杨树、油松等乔木林和农业植被为主 。 工程沿线评价范围内未发现国家级和省级保护野生植物; 沿线评价范围内野 生动物分布较少,主要以常见野生动物和常见鸟类为主,未发现国家级和省级保护野生动物。 工程建设对 生态影响主要是占地影响 、 植被破坏以及施工期的弃土影响。在严格落实减缓措施及水土保持方案后, 不利影响将得到一定缓解、补偿和恢复 。 声环境 : 沿线村庄敏感点大多距路线较远,且位置高于路基,处于声影区内,或者有土丘遮挡, 因此 交通噪声虽然较大,但敏感点噪声预测值不高,超标现象较轻。对公路沿线近期和中期超标的 15个村庄 112户采取临路一侧安装隔声窗的降噪措施;对 22个村庄 77户和老舍窠中心小学与幼儿园运营期加强跟踪监测,预留 降噪费用;对沿线的学校和卫生院路段设置警示设施、限速牌。 3 地表水环境 : 工程 沿线河流较多,主要分布有无定河、川口河、大岔则沟和黄河, 均 属类水域, 其中 K5+147、 K23+475、 K24+200、 K34+016等多处跨越河流,K5+147 K7+000和 K22+000 K33+800沿河伴行 。 施工期 禁止在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内设置临时工程; 施工营地 设双 瓮 漏斗式卫生厕所定时收集,少量盥洗类生活污水用于场地绿化或洒水抑尘 ;生产废水经沉淀后回用;隧道施工废水设混凝沉淀池处理回用,废水不外排。 运营期在桥梁路段设标志 牌 、防撞护栏、排水系统 ,编制危险品运输事故应急预案。 地下水环境 : 本工程隧道穿越地层属于 第四系中更新统离石黄土,其富水性较弱,加之隧道施工标高基本都在本区地下水水位标高之上,其施工期间基本无地下水流出及涌出现象。 隧道施工对地下水水位影响很小,对地下水流场几乎无影响。 环境空气 : 施工期对环境空气的 影响 主要是施工扬尘、沥青烟污染, 评价 要求拌和场站位置选择在敏感区下风向 300m外,并对施工区域定时洒水、用帆布遮盖散装物料等, 可减小对沿线环境的影响 。运营 各 期沿线 NO2均能 满足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2012)中二级标准 。 固体废物 : 施工 期 固体废物主要产生于施工人员生活驻地、建筑材料的临时堆放用地 、 施工作业场地等 。生活垃圾 集中收集 后 运至 清涧县 生活 垃圾填埋场 处置;少量筑路材料妥善保存,可供周边地区修建乡村道路或建筑使用 。 社会环境 : 目前主线路基工程已建设完毕,征地、拆迁工作已结束,建设单位已 按照相关的 拆迁 补偿政策 对 被 拆迁 住户进行了 合理补偿 , 做到了赔偿款落实到户 ,但对被征地的村庄和个人为进行相应的补偿。评价要求建设单位必须严格 按照国家及地方相关的 征 地补偿政策 对工程主线已占用的和连接线即将占用的耕 地进行合理补偿,在做好征地补偿后可以减缓工程占用耕地的影响。 本工程的建设有利于完善清涧县区域路网、改善区域交通运输条件,促进经济发展。 公众参与 : 2014年 2月 12日 ,在沿线以张贴公告的形式进行了一次公示; 2014年 4月环评报告书公示稿完成后, 在 榆林交通信息网站和榆林日报 上 公开发布(刊登)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信息第二次公告,提供了环境影响报告书 全本 索取方式和查看链接网址。 本次共 实际回收 普通 公众参与调查表 100份,企事业单位团体调查表 13份,其中 99%公众支持工程建设,无反对意见 。 本工程属于 产业结构 调整指导目录 ( 2011年本) (修正)中鼓励类, 符合当前国家产业政策、当地发展规划等要求。项目的建设对提高 清涧县 路网的服务水平,推 4 动沿线地区资源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工程推荐路线方案选线合理,公众赞同程度较高,在采取报告中相应环保措施后,工程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可以减轻或者消除,从环境保护角度来看,工程建设是可行的。 在报告书编制过程中,得到了建设单位、设计单位、 清涧 县 环境保护局、规划、林业、 水利、土地、文物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5 1 总 则 1.1 编制依据 1.1.1 评价任务依据 环境影响评价委托书, 清涧县交通运输局 , 2014年 2月 10日。 1.1.2 相关法律 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989年 12月 26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2003 年 9月 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2000 年 9月 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2008 年 6月 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1997年 3月 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2005年 4月 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2011年 3月 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2002年 10月 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004年 8月 2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1998年 1月 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 2004年 8月 2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2004 年 8月 2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1998年 4月 29日。 1.1.3 相关 行政法规依据 1.1.3.1 国务院行政法规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 253号, 1998年 11 月 1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国务院令 第 3号, 1988年 6 月 3日; 土地复垦条例, 国务院 令第 592号, 2011年 3月 5日 ;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务院办公厅, 2013年 9月 12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 278号, 2000 年 1月 29日;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 344号, 2002年 1月。 1.1.3.2 陕西省行政法规 陕西省河道管理条例, 2004年 8月 3 日; 陕西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 2000年 4 月 1日; 6 陕西省森林管理条例, 2004年 8月 3 日; 陕西省实施 办法, 2007年 4月 1日; 陕西省实施 办法, 1999年 9月 8日 ; 陕西省湿地保护条例, 2006年 6月 1 日 ; 陕西省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保护条例, 2002年 3月 28 日。 1.1.4 部门 相关 规章依据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 ,环保 部令第 2号, 2008 年 9月 2日;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2011 年本) (修正)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第 21号令, 2013年 5月 1日; 交通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交通部令 2003 年第 5 号, 2003 年 6 月 1日; 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水利部、国家计委水政 19927号文, 1992年 4月 3日 ;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环保部第 16 号令, 2010 年 12 月 22日。 1.1.5 相关规范性文件 1.1.5.1 部门发布的规范性文件 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家环保总局,环发 200737 号, 2007年 3月 15日; 关于印发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的通知,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628号, 2006年 2月 14日; 关于切实加强风险 防范严格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通知,环境保护部,环发201298号, 2012年 8月; 关于在公路建设中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若干意见,交通部 , 交公路发 2004164号, 2004 年 4月 13日; 关于开展交通工程环境监理工作的通知,交通部,交环发 2004314 号, 2004年 6月 15日; 关于加强公路规划和建设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 ,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交通部 , 环发 2007184 号 , 2007年 12月 1日 ; 关于发布 的通 知 , 交通部 , 交公路发 7 200445号 , 2004年 1月 8日 ; 关于认真贯彻执行公路铁路建设用地指标的通知 , 国土资源部、交通部、铁道部, 国土资发 2000186 号 , 2000年 6月 20 日 ; 关于发布 的通知 , 环境保护部, 环发20107号 , 2010年 1 月 11日 ; 关于加强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改善城乡声环境质量的指导意见 , 环境保护部, 环发 2010144号 , 2010年 12月 15日 ; 突发环境事件应 急 预案管理暂行办法,环发 2010113号 , 2010年 9月; 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规定,交通部 20132号 , 2013年 7月; 关于 进一步推进建设项目环境监理试点工作的通知, 环境保护部,环发20125号, 2012年 1 月 ; 关于加强西部地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 环境保护部, 环发 2011150号 , 2011年 12月 29日 。 1.1.5.2 陕西省发布的规范性文件 关于印发 的通知,陕发改产业 200797号, 2007年 2月 15日; 陕西省环境保护局关于印发 的通知 , 陕环发 2007118号; 陕西省环境保护厅 关于 认真贯彻环保部 5 号令切实 加强建设项目 环评 管理工作的通知 ,陕环发 200936号, 2009年 5月 11日; 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工作的通知,陕环发 200814 号 , 陕西省环境保护局、陕西省建设厅, 2008年 3月 4日; 陕西省水利厅关于进一步规范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陕水河库发 20108号, 2010年 3月 26日; 陕西省水利厅关于印发陕西省占用损毁河道工程及防洪影响补偿办法的通知,陕 水发 201033 号, 2010年 4月 20日;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陕政发 19996 号 ,1999年 2月 27日 ; 榆林地区地面水域适用功能区划分方案,榆林地区环境保护局, 1992 年 10月; 8 陕西省水功能区划, 陕政办发 2004100号 , 2004年 9月 22 日; 关于印发 的通知,陕建发 2013293号,2013年 10月 21日; 陕西省“治污降霾 保卫蓝天”行动计划( 2013年) ,陕政办发 201320号,2013年 4月 9日。 1.1.6 相关规划文件 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清涧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清涧县县城总体规划; 榆林市“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清涧县十二五县乡公路改造规划图。 1.1.7 有关技术规范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 (HJ2.1 201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HJ2.2 2008);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 (HJ/T2.3 93);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 环境( HJ610 201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 (HJ2.4 2009);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 (HJ19 2011);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 JTGB03-2006);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GB01-2003); 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 JTGB04-2010); 公路工程施工监理规范( JTJ077 95);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 GB50433-2008);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 GB50434-2008);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 (HJ/T169 2004);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SL190-2007);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适用区划分技术规范 ( GB/T15190-94);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GB/T16453-2008)。 1.1.8 项目文件 205 省道清涧县城至辛关段二级公路两阶段施工图设计,榆林市公路勘察设 9 计院, 2012年 8月; 205 省道清涧县城至辛关段二级公路详细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榆林市公路勘察设计院, 2012年 8月; 关于 205省道清涧县城至辛 关段二级公路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执行标准的函,清涧县环境保护局,清环函 2014 4号; 建设单位提供的与工程有关的其他文件。 1.2 评价目的 根据 项目的 工程特点、环境影响特征以及 项目 所在地周围的环境状况,分析预测项目 建设对当地自然、生态、社会及生活环境的影响,提出消除和减缓不利影响的措施,从环境保护角度出发,评价项目建设的环境可行性,为项目设计提供依据、为建设单位在项目实施中和竣工后的运营管理提供依据,为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决策和监督管理提供依据,同时为沿线政府制定发展规划、环境功能区划、生态规划和进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3 评价因子与评价标准 1.3.1 环境影响识别 在对 工程 沿线现场踏勘的基础上,结合环境状况和工程性质,对 工程 的环境影响因素进行筛选,筛选结果见表 1.3.1 1。 表 1.3.1-1 环境影响因素识别 施工行为 环境资源 前期 施工期 运营期 占地 拆迁 路基 路面 桥涵 隧道 材料 运输 机械 作业 运输 行驶 绿化 复垦 社会 发展 就业劳务 +2S +2S +2S +2S +2S +2L +2L +2L 经 济 +2L +3L +2L 农业 -2L +2L +3L 水利 -1S +3L -1S 土地利用 +3L +1L -2S +3L 物质 资源 土质 -1L +2L 地面水文 -1S 地面水质 -1S -1S -1S -1L 水土保持 -2S +3L +3L 生态 环境 植被 -1L -1S -2S -1L +3L +3L 水土保持 -2S -2S -2S +3L +3L 生活 质量 声环境 -2S -2S -2L +2L 空气质量 -2S -2S -2S -1L +2L 居住 +2L -2S -1L +2L +2L 美学 +2L -1S -1S -1S +2L 注: +表示有利影响, -表示不利影响, 1=轻微; 2=中等; 3=显著。 S表示短期影响, L 表示长期影响,空白 : 无相互作用。 10 1.3.2 评价因子筛选 本次环境影响评价因子筛选结果见表 1.3.2 1。 表 1.3.2-1 评价因子筛选结果表 类 别 评价因子 环境空气 现状评价因子 PM10、 NO2 施工期评价因子 TSP、沥青烟 运营期评价因子 NO2 地表水环境 现状评价因子 pH、石油类 NH3-N、 COD 施工期评价因子 COD、 NH3-N、石油类、 SS 运营期评价因子 SS、石油类 地下水环境 现状评价因子 地下水水位、水质 影响评价因子 分析评价 声环境 现状评价因子 等效连续 A声级 影响评价因子 等效连续 A声级 固体废物 影响评价 因子 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弃土 生态环境 现状评价因子 土壤、土地利用现状、植被、动物、生态系统、水土流失、无定河湿地 施工期评价因子 土地利用、土壤、植被、动物、景观、水土流失、农作物、无定河湿地 运营期评价因子 植被、动物、水土流失、景观 社会环境 现状评价因子 区域社会经济概况、交通运输现状、饮用水水源地 影响评价因子 社会经济、征地拆迁、沿线基础设施、饮用水水源地 景观 影响评价因子 自然景观、人文景观 1.3.3 评价标准 依据 清涧县 环境保护局下达的评价标准( 清 环函 2014 4号)执行。 1.3.3.1 环境质量标准 环境质量标准见表 1.3.3 1。 表 1.3.3-1 环境质量标准 标准名称 标准号 执行标准 项 目 标准值 类 别 限 值 单 位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及其修改单 GB3095-1996 二级 PM10 日均值 0.15 mg/m3 NO2 日均值 0.12 小时均值 0.24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类 pH 值 6 9 无量纲 COD 20 mg/L NH3-N 1.0 石油类 0.05 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 GB/T14848-93 类 pH 值 6.5 8.5 无量纲 高锰酸盐指数 3.0 mg/L 氨氮 0.2 硝酸盐氮 20 亚硝酸盐氮 0.02 总硬度 450 11 续表 1.3.3-1 环境质量标准 标准名称 标准号 执行标准 项 目 标准值 类 别 限 值 单 位 声环境质量标准 GB3096-2008 2类 等效 A声级 昼 间 60 dB( A) 夜 间 50 4a类 等效 A声级 昼 间 70 夜 间 55 特殊 敏感点 等效 A声级 昼 间 60 夜 间 50 注: 声环境质量执行标准为:距道路红线 35m 以内区域执行 4a 类标准, 35m 以外区域执行 2 类标准。 根据 环发 201211 号 文 关于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2012)的通知,本工程运营期沿线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95-2012) 中二级标准限值,即 NO2小时值和日均值分别执行0.2mg/m3和 0.08mg/m3。 1.3.3.2 污染物排放标准 污染物排放标准见表 1.3.3 2。 表 1.3.3-2 污染物排放标准 标准名称 标准号 执行 标准 项 目 标准值 类 别 限值 单 位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16297- 1996 二级 颗粒物 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 1.0 mg/m3 沥青烟 / 烟气黑度 1 林格曼黑度级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89781996 一级 pH 一切排污单位 6 9 无量纲 SS 其他排污单位 70 mg/L 黄河流域(陕西段)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DB61/224-2011 一级 COD / 50 mg/L 氨氮 12 石油类 5.0 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12523- 2011 / 施工场界环境 噪声排放限值 昼 间 70 dB( A) 夜 间 55 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 GB20891- 2007 第 阶段 130 Pmax 560 CO 3.5 g/KWh HC 1.0 NOX 6.0 75 Pmax 130 CO 5.0 HC 1.0 NOX 6.0 37 Pmax 75 CO 5.0 HC 1.3 NOX 7.0 18 Pmax 37 CO 5.5 HC 1.5 NOX 8.0 8 Pmax 18 CO 6.6 HC / NOX / 0 Pmax 8 CO 8.0 HC / NOX / 固体废物 执行 GB18599-2001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中相关要求 12 1.3.3.3 其他标准 由于评价区属于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 地貌类型 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 且土壤侵蚀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故本次生态评价标准 采用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SL190-2007) 中 4.1.2 土壤 水力侵蚀强度分级 标准 , 具体见表 1.3.3-3。 表 1.3.3-3 土壤水力侵蚀强度分级标准 级别 平均侵蚀 模数 t/(km2 a) 平均流失厚度( mm/a) 微度 1000 0.74 轻度 1000 2500 0.74 1.9 中度 2500 5000 1.9 3.7 强烈 5000 8000 3.7 5.9 极强烈 8000 15000 5.9 11.1 剧烈 15000 11.1 1.4 评价工作等级与评价重点 根据工程建设规模、沿线地区环境特征及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技术导则的要求 ,确定本工程的评价工作等级与评价范围。 1.4.1 评价工作等级 1.4.1.1 生态环境 根据环境影响评 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 HJ19 2011)规定,本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判定见表 1.4.1 1。 表 1.4.1-1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判定表 影响区域生态敏感性 工程占地(水域)范围 面积 20km2 或长度 100km 面积 2km2 20km2 或长度 50km 100km 面积 2km2 或长度 50km 特殊生态敏感区 一级 一级 一级 重要生态敏感区 一级 二级 三级 一般区域 二级 三级 三级 本工程 本工程 川口中桥及 无定河大桥位于无定河湿地 范围内 ,属于重 要生态敏感区,但 路线 全长 48.294km 50km,占地面积为 1.13km2 2km2,根据导则要求,生态评价等级为三级。 1.4.1.2 环境空气 本 工程 为二级公路,全线位于农村地区,沿线不设 服务区、车站等集中式排放源,运营期大气污染物主要为汽车尾气,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HJ2.2 2008)规定,本次环境空气评价等级定为三级。 1.4.1.3 地表 水环境 本 工程 沿线不设服务区、收费站等设施, 运营期 无 固定废水排放源 ,因此本次 地表 水环境评价等级为三级。 13 1.4.1.4 地下水环境 根据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影响( HJ610 2011),本 工程 沿线不设服务区、车站等服务设施,仅为运营期季节性路面雨水排水,不会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同时本 工程 不涉及取用地下水工程,短隧道施工可能会造成局部地下水疏排,引起地下水流场及地下水水位的短期变化, 但 不会出现地面沉降、地裂缝、土壤盐渍化等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综合考虑,评价仅对地下水环境影响作定性分析。 1.4.1.5 声环境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 HJ2.4 2009)规定,判定本 工程 噪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一级,见表 1.4.1 2。 表 1.4.1-2 环境噪声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判定依据表 判别依据 区域声环境 功能区划 建设前后敏感目标 噪声级增高量 受噪声影响范围内的人口 一级评价标准判据 0类 5dB( A) 显著增多 二级评价标准判据 1类、 2类 3 5dB( A) 增加较多 三级评价标准判据 3类、 4类 3dB( A) 变化不大 本 工程 2类 5dB( A) 增加较多 评价等级 一级评价 1.4.2 评价重点 按工程特点、区域环境特征及环境功能区划等,确定评价重点为: 生态环境影响评 价; 声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规划符合性及选址 选线 合理性。 1.5评价范围与环境敏感区 1.5.1 评价范围 依据 1.4.1 节评价工作等级判定结果,结合各环境要素导则要求,确定本工程评价范围见表 1.5.1 1。 表 1.5.1-1 环境评价范围一览表 环境要素 评价等级 评价范围 生态环境 三级 道路中心线两侧 200m区域及弃土场等临时占地区域 环境空气 三级 道路中心线两侧 200m区域 地表水环境 三级 道路中心线 两 侧 200m区域 水体,跨越水体上游 100m,下游 1000m水域 地下水环境 定性分析 道路中心线两侧 200m区域,隧道施工区域适当扩大 声环境 一 级 道路中心线两侧 200m区域 14 1.5.2 环境敏感区 根据相关资料 及现场踏勘,确定了本工程社会环境、生态环境、水环境、声环境和环境空气等的保护目标。 1.5.2.1 社会环境保护目标 本工程社会环境保护目标主要为区域经济发展、土地利用以及被征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沿线居民的日常出行、交通便利性等 ,见表 1.5.2 1。 表 1.5.2-1 公路沿线社会环境保护目标 序号 内容 评价时段 保护目标 具体说明 1 耕地资源 施工期、运营期 耕地资源 永久占地、临时占地 2 生活环境 施工期、运营期 沿线居民 沿线居民日常出行、交通便利性、生活质量等 3 工程拆迁 施工期 沿线村庄 居民居住条件 4 饮用水源地 施工期、运营期 老舍窠乡饮用水源地、高杰村镇饮用水源地 参照陕西省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保护条例及水源井周边的环境条件划分的保护区范围 ,工程 K21+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