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组织“走出去”:现状、挑战及政策建议.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中国民间组织“走出去”:现状、挑战及政策建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中国民间组织“走出去”:现状、挑战及政策建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中国民间组织“走出去”:现状、挑战及政策建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中国民间组织“走出去”:现状、挑战及政策建议.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民间组织“走出去”: 现状、挑战及政策建议GEI研究报告二零一六年十一月GEI研究报告作者:季琳张经纬编辑:朱蓉季琳张经纬二零一六年十一月中国民间组织“ 走出去”:现状、挑战及政策建议全球环境研究所(GEI)2004年在北京注册成立,是一家非营利性环境机构。GEI从全球视角出发,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探寻中国及全球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法,为政府提供前瞻性的政策建议;并通过开展示范项目,推广在投资贸易与环境、能源与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社区发展领域的最佳时间。自成立以来,GEI已在中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以及南亚、东南亚和非洲等地多国实施项目。在投资、贸易与环境领域,GEI致力于推动中国政府出台与投资贸易相关的环境政策,对企业境外投资的环境行为进行规范和指引;增强东道国环境治理能力,推动东道国政府制定相应的环境政策,规范投资者的环境行为;提高中资企业合规能力,履行环境和社会责任,防控投资风险。GEI已推动并参与制定国家林业局、商务部于2007、2009年发布的中国企业境外可持续森林培育指南和中国企业境外可持续森林经营利用指南,商务部、环境保护部于2013年发布的对外投资合作环境保护指南;并在老挝、缅甸、莫桑比克、刚果(金)等东南亚和非洲国家开展关于可持续投资的示范项目、实地研究和能力建设活动。机构介绍本报告版权属全球环境研究所(GEI)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在使用、复制、抄录、传播本报告的全部或部分内容时,均应注明内容来源。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报告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纠纷、行政处理或其它损失,GEI不承担责任。对于不遵守本声明或其它违法、恶意使用本报告内容者,GEI保留追求其法律责任的权利。版权与免责声明感谢福特基金会对本研究的资金支持及在报告撰写过程中提供的帮助。感谢李宗敏女士在其任福特基金会项目官员期间在研究框架设计和联络协调方面的悉心指导,及其离任后对报告给予的反馈和建议。同时也感谢GEI执行主任金嘉满女士、福特基金会项目官员Katherine Wilhelm女士、李萍女士及GEI投资、贸易与环境项目经理任鹏在研究过程中的大力支持;以及GEI项目官员张经纬、季琳、朱蓉、Kendall Bitonte、Joyce Tang以及实习生李珂的翻译和校对工作。致 谢中国民间组织是参与国际事务、开展民间外交、促进多方合作的一支重要力量,近年来越来越多来自国内外的呼声,希望中国民间组织,特别是关注环境与发展领域的民间组织“走出去”。这一方面体现在,中国开始在全球生产、消费、贸易和投资等领域扮演关键角色,在负责任投资、绿色金融、绿色供应链、碳减排等全球和区域性的环境、气候与可持续发展等议题上,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来自中国民间组织的参与、观点和声音;而对于中国海外投资的东道国来说,当地的民间组织和社区也亟需与中国的民间组织沟通交流,了解中国的相关政策,推动当地国的环境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帮助和规范企业投资的环境社会行为。另一方面,随着近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南南合作发展战略的进一步深化,政府和企业逐渐开始重视民间组织在海外能够发挥的桥梁作用;而环境、气候与可持续发展的挑战超越国界,也推动着关注这些议题的中国民间组织开始思考,是否应该将工作拓展至海外,以实现更长远的机构使命和宗旨。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和客观需求下,我们于2016年开展了这项有关中国民间组织“走出去”的研究,通过文献检索、问卷调查和走访调研等形式,以期了解目前中国民间组织“走出去”的现状、近期“走出去”的意愿和现阶段面临的主要挑战。研究结合其他国家的相关政策、方法和国内外实践,为中国的政府部门、企业及民间组织,特别是从事环境和发展工作的民间组织,提供政策建议、实践经验与跨部门合作模式的借鉴。全球环境研究所(GEI)作为中国率先“走出去”开展海外项目的环境领域民间组织,也将我们“走出去”的经验、挑战和思考融入到了研究之中。目前侧重于环境与发展领域中国民间组织“走出去”的研究非常少,本报告希望能够藉此抛砖引玉,以飨读者,为后续更为深入的研究、政策推动、能力建设和在地实践项目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前 言我们谨此向福特基金会致谢,感谢其对本研究的资金支持及在报告撰写过程中提供的帮助。感谢李宗敏女士在其任福特基金会项目官员期间在研究框架设计和联络协调方面的悉心指导,及其离任后对报告给予的反馈和建议。同时也感谢GEI执行主任金嘉满女士、福特基金会项目官员Katherine Wilhelm女士、李萍女士及GEI投资、贸易与环境项目经理任鹏在研究过程中的大力支持;感谢专家组成员商务部国际经济贸易合作研究院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中心张建平主任、国际发展合作研究所毛小菁副主任和范伊伊女士、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李小云教授、清华大学公共慈善研究院邓国胜教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周太东先生、山水自然保护中心闻丞先生对研究和报告的贡献;以及GEI 项目官员张经纬、季琳、朱蓉、Kendall Bitonte、Joyce Tang 以及实习生李珂的翻译和校对工作。全球环境研究所报告摘要1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2015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在此项中国民间组织“走出去”的研究过程中,GEI 通过对40 余份中英文学术文献及相关资料进行检索,梳理了中国海外投资、对外援助及民间组织“走出去”等方面的背景信息与现状。2016 年4 月,GEI 发布了一份网络问卷调查,通过在微信、微博、GEI 官网及中国发展简报等社交平台和媒体,主要面向环境发展类民间组织进行推广和数据收集(见附件一)。问卷共收回32 个回复,其中有效机构30 家。此后,GEI 对7家环境发展类民间组织进行了访谈,深入了解它们“走出去”的意愿、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对于未来的展望。项目共邀请了10 位来自政府研究部门、大学、企业及NGO 的专家,参与讨论研究前期的框架设计,并在后期对报告讨论稿提出意见。通过两次圆桌讨论,GEI 还与近20 家国内外民间组织和基金会,就中国民间组织“走出去”的议题分享信息、展开讨论,为报告提供了宝贵的信息资源。自中国于2001年正式提出“走出去”战略以来,中国企业赴海外投资的步伐明显加快。据商务部统计,2015年中国对外投资实现连续13年快速增长,创下1456.7亿美元新高,相较2002年增长了54倍,年均增幅35.9%;截止2015年底,中国2.2万家境内投资者在(国)境外设立3.08万家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分布在全球188个国家(地区)1。2015年也是中国对外投资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这一年,中国对外投资流量跃居全球第二,并首次超过吸引外资规模,成为资本净输出国。近年来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助力“走出去”战略的又一大举措。在“一带一路”战略中,中国强调与沿线国家的沟通磋商,推动与沿线国家的务实经济合作,为我国企业海外投资创造了新的机遇。随着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国在海外包括投资在内的一系列活动密切关注。提升综合实力、展现负责任大国形象成为中国国际关系与外交发展的重要议题。一方面,中国需要加强与其它国家之间的沟通交流,破除旧有的封闭形象,并强化互利互惠的“共赢”关系,消除“中国威胁论”、“新殖民主义”等不准确的国际舆论。另一方面,中国的海外投资对东道国环境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需得到有效防控,尤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重点发展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等领域,迫切需要推动环境友好投资与可持续、包容性增长。基于这些客观背景,中国政府和民间组织需要紧随企业“走出去”的步伐,通过发展对外援助增进与其它国家间的互信合作,并通过民间交流实现多层面的沟通了解,有效地协助解决环境、社会等一系列跨境问题。自2001 年起,中国已经将对外援助与“走出去”战略紧密结合,是促进合作共赢、推动外交发展的良好举措。2000 年至2011 年,中国援外财政支出总计为1078.19 亿元,超出前50 年援外财政支出总额200 亿元 ;而在2010-2012 的三年间,中国对外援助金额达到893.4 亿元人民币,是中国1950-2009 这60 年累计对外援助金额(2562.9 亿元人民币)的35%。除了官方对外援助资金规模大幅度增长,中国也有一些民间组织相继“走出去”在东南亚、非洲等地区开展对外援助活动,促进民间交流的同时也丰富了民间外交的方式。“走出去”开展对外援助相关活动的民间组织包括:紧急人道主义援助:开展国际人道主义援助的中国民间组织以基金会及其下属的专业救援队为主,扮演的角色可以分为救援、灾情评估、募集和发放救灾物资、灾民安置以及灾后重建。以2015年发生的尼泊尔大地震为例,参与的有壹基金、爱德基金会、中国扶贫基金会及其下属救援队、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及其下属蓝豹救援队,以及蓝天救援队等。教育援助:在海外开展教育活动的民间组织目前仅有中国扶贫基金会和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两家,主要涉及学校修建和奖学金、助学金的发放。医疗援助:开展医疗活动的主要是中国红十字会和中国和平发展基金会。其中,中国和平发展基金会在缅甸、蒙古等国家开展了一系列“光明行”活动,对当地白内障病人实施免费手术治疗,为当地捐赠手术器材,还邀请当地医疗人员赴中国交换接受培训。尽管如此,相较于企业和政府,作为第三部门的中国民间组织在“走出去”的进程中远远落后。据民政部统计,截至2014 年底,中国共有国际及涉外组织类的社3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对外援助(2014)。会组织529个,只占2014 年度60.6 万个社会组织总数的0.09%,关心海外事务的社会组织比例仍非常少。具体到环境发展类民间组织,目前还较少有环境发展类的民间组织关注到中国海外投资的环境社会影响,而在其中目前已经“走出去”开展调研或和实地项目的机构只有3 个。尽管近年对于国内环境发展领域的民间组织数量并没有比较全面的统计数字,但单就环境类,统计截止2008 年底全国环境领域的民间组织为3539 家2;以此计算,关注中国海外投资环境社会影响,且“走出去”开展调研或实地项目的民间组织占环境类民间组织的比例少于千分之一。“走出去”的民间组织寥寥,从文献分析来看,一方面确是民间组织普遍缺乏“走出去”的主观驱动力,工作重点在国内相关领域和问题,还未将视角扩大至海外地区;另一方面,在本研究的调研走访中也了解到,缺乏海外执行项目的能力和资金支持,以及国内在民间组织对外物资捐赠、税收、外汇管理等相关政策上的瓶颈,是现阶段民间组织“走出去”面临的主要挑战。具体来说:政策制约影响民间组织开展海外项目相关的一些政策法规,其制定的出发点及适用范围在很大程度上仍为接收国外捐赠,对国内民间组织向海外捐赠、开展海外项目等方面的相关规范缺失,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的条款中规定了境外捐赠财产入境手续和减免进口税的条件,但并未提及境内机构向境外捐赠的相关事宜。因而在实际办理过程中出现没有规定可依、部门间踢皮球和处理办法不一致等情况。资金短缺从基金会、政府、企业和个人等民间组织常规的资金来源来看,目前国内仅有约1%的基金会(52家)关注国际事务2,这一数据包括了资助型基金会和操作型基金会,因此实际可能会资助其它操作型民间组织开展海外与国际性项目的基金会少于52家;愿意向民间组织捐赠用于海外项目的企业和个人也较少。以中国扶贫基金会为例,其作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操作型公募基金会,2014年收到的国际项目捐款为439万元,占全年接收总捐款的0.7%。此外,政府官方援助目前以基础设施和物资援助为主,占到援助金额的近90%3,执行方通常为工程公司、生产商或政府部门下属单位,尚没有民间组织参与执行的渠道与机制。海外项目执行能力薄弱GEI关于民间组织“走出去”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0个未来有意愿“走出去”开展项目的民间组织选择面临的挑战包含资金支持的14个、人力资源的13个,机构经验的8个,而信息渠道和当地国资源则相对较少机构选择(分别为3个和5个)。后续走访也了解到,许多中国民间组织通过参与相关领域国际倡议及会议,已经迈出了“走出去”的第一步,不乏与海外资源进行交流联络、获取信息渠道的机会。然而,民间组织“走出去”执行项目需要的人力和经验仍然不足,主要由于中国民间组织缺乏吸引国际化人才的实力,也没有积极进行“走出去”的尝试,缺乏海外实践的积累,在海外项目中无法具备竞争力。报告选取了以下4个案例,分别介绍了民间组织与企业(海外投资)、政府-企业-2 数据来源:基金会中心网(2016年6月22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