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网联定义汽车新终端,进击万亿市场.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智能网联定义汽车新终端,进击万亿市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智能网联定义汽车新终端,进击万亿市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智能网联定义汽车新终端,进击万亿市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智能网联定义汽车新终端,进击万亿市场.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智能网联定义汽车新终端,进击万亿市场.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行业深度报告 智能网联定义汽车新终端,进击万亿市场 行业深度报告 行业报告 汽车和汽车零部件 2020 年 03 月 02 日 请务必阅读正文后免责条款 中性 ( 维持 ) 行情走势图 相关研究报告 行业动态跟踪报告 * 汽车和汽车零部件 *汽车行业最重要的 5 件事 2020-02-25 行业深度报告 *汽车和汽车零部件 *海外龙头研究系列:现代汽车全球化成败得失 2020-02-21 行业动态跟踪报告 *汽车和汽车零部件 *安波福财报分析:改革领军者、稳步拓展业务 2020-02-19 行业动态跟踪报告 *汽车和汽车零部件 *经销商短期承压、龙头抗风险能力更强 2020-02-17 行业动态跟踪报告 *汽车和汽车零部件 *短期影响剧烈、长期加速洗牌 2020-02-14 证券分析师 王德安 投资咨询资格编号 S1060511010006 021-38638428 WANGDEAN002PINGAN 陈苏 投资咨询资格编号 S1060519090002 010-56800139 CHENSU109PINGAN 曹群海 投资咨询资格编号 S1060518100001 021-38630860 CAOQUNHAI345PINGAN 朱琨 投资咨询资格编号 S1060518010003 021-20662947 ZHUKUN368PINGAN 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或影响深远: 定位于移动出行工具的传统汽车正在向融合出行、娱乐、办公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智能汽车演进,为全球汽车产业带来深刻变革。战略作为国内智能汽车产业顶层规划,或产生深远影响,中国有望重塑全球汽车产业格局。 智能化促使汽车底层技术架构变革: 相比于以动力传动和底盘系统为核心的传统汽车,智能汽车的核心能力由软件定义。这促使汽车高度分散的电子电气架构正在走向集中,芯片、软件、网络的重要性将因此提升,车内电子部件更加智能化,各类传感器愈发重要。 智能座舱发展势头迅猛,是现阶段重要发力点: 智能座舱通过搭载更加智能化的设备,促进 “人 -车 -路 -云 ”交互,给予乘车人更佳的体验及更多的服务。作为高性价比的卖点,智能座舱发展迅猛,车企正在加大投入。现阶段, “一芯多屏多系统 ”是该领域最为重要的技术发展方向。 自动驾驶中期以 ADAS 为主,高级别自动化普及仍需时日: 自动驾驶是一系列复杂技术的综合效果。中期看, L3 及以上高级别自动化技术难以大规模商用,未来几年仍将以 ADAS 普及为主, Tier-1 为主导力量。未来随着高级别自动驾驶技术普及, IT 势力有望赢得更大话语权。 V2X 尚处于试点阶段,落地进程有望加速: V2X 是以无线通信将车与各类事物连接的一项车联网技术,现有 DSRC 与 C-V2X 两类技术标准,中国大陆支持 C-V2X。目前, V2X 仍处于试点阶段,但 2020-2021 年起有望开始加速推广,尤其 V2I 可能成为未来数年的投建重点。 汽车电子趋于智能化,也更注重交互体验: 在智能网联与自动驾驶的带动下,汽车电子系统的智能化程度提升,功能更加丰富,并融入更多网络服务。如传感器数量迅速增加、车身控制相关电子系统自动驾驶化、座舱内设备功能日益丰富且交互方式人性化等是现阶段的集中体现。 汽车产业革命正在途中,新变化不断: 针对下 一发展阶段,我们猜测汽车电子电气架构将更加集中,超越 DCU 架构,集成智能座舱服务与智能驾驶功能的统一操作系统将开始广泛部署,相应的各类汽车电子系统软硬逐步解耦,趋于数字化与标准化, V2X 或成为 “新基建 ”的重要构成。 投资建议:政策助力产业链升级,聚焦长期价值。 总体上,我们认为智能汽车发展主要由市场力量主导,但战略可在产业生态协同、法律法规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加速产业链升级,从而为产业链各环节带来长期投资机会 。 投资标的方面,汽车电子及零部件建议关注德赛西威、保隆科技、均胜电子、科博达,智 能网联汽车测试评价建议关注中国汽研;计算机领域推荐中科创达(智能座舱)、四维图新(高精度地图),建议关注千方科技(智慧交通)、锐明技术(商用车视频监控); -20%-10%0%10%20%Mar-19 Jun-19 Sep-19 Dec-19沪深 300汽车和汽车零部件证券研究报告 汽车和汽车零部件 行业深度报告 请务必阅读正文后免责条款 2 / 20 通信领域推荐移为通信(车联网通信模组)、高新兴(车联网平台),建议关注移远通信(车联网通信模组)。 风险提示: 1)政策落实不及预期。战略作为产业顶层规划,需借助更具可执行性的措施或配套政策方可落实,如战略落地情况不佳,或无法达到其提出的规划目标。 2)技术进步迟缓。汽车智能化涉及汽车底层技术架构变革以及芯片、操作系统、人工智能等多类前沿技术,如技术进步迟缓,将拖累产业发展和相关企业业绩增长。 3)产业发展缺少协同。汽车智能化需要整车制造、交通、通信、计算机、电子等多个行业共同推动,且需要法律法规支持,如 产业发展缺少协同,不利于其实现。 股票名称 股票代码 股票价格 EPS P/E 评级 2020-02-28 2018A 2019E 2020E 2021E 2018A 2019E 2020E 2021E 中科创达 300496.sz 69.30 0.41 0.59 0.80 1.05 169.0 117.5 86.6 66.0 强烈推荐 四维图新 002405.sz 17.12 0.37 0.18 0.24 0.30 46.3 96.9 71.3 57.1 推荐 移为通信 300590.sz 53.61 0.75 1.00 1.26 1.78 71.5 53.4 42.5 30.1 推荐 均胜电子 * 600699.sh 26.27 1.39 0.88 1.09 1.39 18.9 29.9 24.1 18.9 暂无评级 科博达 * 603786.sh 66.60 1.34 1.26 1.47 1.78 49.7 52.9 45.3 37.4 暂无评级 中国汽研 * 601965.sh 8.44 0.42 0.48 0.56 0.65 20.1 17.6 15.1 13.0 暂无评级 注: 带 *公司利润预测为 wind 一致评级 汽车和汽车零部件 行业深度报告 请务必阅读正文后免责条款 3 / 20 正文目录 一、 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或影响深远 . 5 二、 智能化促使汽车底层技术架构发生变革 . 6 三、 智能座舱:发展势头迅猛,现阶段重要发力点 . 7 四、 自动驾驶:中期 ADAS为主,高级自动化普及需时日 . 9 五、 V2X:尚处于试点阶段,落地进程有望加速 . 11 六、 汽车电子:趋于智能化,更注重交互体验 . 14 七、 对下一阶段产业发展趋势的猜测 . 17 八、 投资建议:政策助力产业链升 级,聚焦长期价值 . 18 九、 风险提示 . 18 汽车和汽车零部件 行业深度报告 请务必阅读正文后免责条款 4 / 20 图表 目录 图表 1 汽车产业技术发展及商业模式变革的方向 . 6 图表 2 “软件定义汽车 ”要求汽车电子电气架构趋于集中 . 6 图表 3 下一发展阶段可能形成的汽车技术架构 . 7 图表 4 智能驾驶舱的主要体现形式 . 8 图表 5 “一芯多屏多系统 ”是现阶段智能座舱的重要技术趋势 . 8 图表 6 国内液晶仪表快速渗透但远未饱和 . 9 图表 7 国内前装 HUD 乘用车比例仍极低 . 9 图表 8 不同级别自动驾驶的定 义及其预计规模化应用起点 . 10 图表 9 中国 ADAS 系统(前装 +后装)市场规模预测 . 10 图表 10 全球新售汽车自动驾驶级别占比预测( 2019 年一季度预测) . 10 图表 11 自动驾驶产业链及部分代表性企业 . 11 图表 12 V2X 的基本内 涵和典型用途 . 11 图表 13 DSRC 与 C-V2X 通信机制与优劣比较 . 12 图表 14 3GPP C-V2X 技术标准演进时间表 . 13 图表 15 V2X 产业链与典型的智能网联解决方案 . 13 图表 16 C-V2X 可能的商用推进路线 . 14 图表 17 车内外各类传感器迅速增加 . 15 图表 18 典型 ADAS 功能模块的技术方案及其基本功能 . 15 图表 19 车载信息娱乐终端持续升级 . 16 汽车和汽车零部件 行业深度报告 请务必阅读正文后免责条款 5 / 20 一、 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或影响深远 汽车产业生态庞杂,涉及众多高端技术,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构成,其发展对于技术进步及经济增长均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 2 月 24 日,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工信部、科技部等 11 部委联合印发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表明政府层面对于智能汽车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 传统上,汽车基本定位于单纯的代步出行工具。但随着电子信息科技的发展,汽车工业与电子信息科技加速融合,传统的 “功能汽车 ”正在向智能汽车进化,其功能定位将逐步升级为囊括出行、娱乐、办公等多类属性于一身的移动智能空间。可以说,汽车产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革命。在此进程中,汽车产业的技术体系、产业链构成、竞争格局、商业模式等均将发生彻底的变革,中国也因此获得难得的赶超机会,或可重塑全球汽车产业格局,战略出台或产生深远影响。 战略将 “到 2025 年,中国标准智能汽车的技术创新、产业生态、基础设施、法规标准、产品监管和网络安全体系基本形成 ”以及 “展望 2035 到 2050 年,中国标准智能汽车体系全面建成、更加完善 ”定为战略愿景,提出构建 “协同开放的智能汽车技术创新体系 ”、 “跨界融合的智能汽车产业生态体系 ”、 “先进完备的智能汽车基础设施体系 ”、 “系统完善的智能汽车法规标准体系 ”、 “科学规范的智能汽车产品监管体系 ”、 “全面高效的智能汽车网络安全体系 ”六项关键任务以及相应的保障措施,内容可谓全面覆盖智能汽车发展的主要方面及核心矛盾,作为顶层规划,预计将对国内智能汽车产业的生态构建和发展形成显著推力。 实际上,战略的征求意见 稿早已于 2018 年 1 月印发,至今跨越两年时间方正式发布,其中应蕴含着智能汽车产业协同发展的复杂性以及国家部委的谨慎态度。与征求意见稿相比,正式文件有不少改动,尤其以下方面体现较为明显: 1)目标更加现实 。 如标准智能汽车体系基本形成以及全面形成的时点均向后推移 5 年或以上、 L4级别汽车仅在特定场景下实现市场化应用即可 。 2)弱化部分量化指标 。 例如取消智能汽车新车占比、 LTE-V2X 覆盖率等,以更灵活的定性表述替代,更加符合新兴产业发展进程不确定的特性 。 3)弱化对自主可控的要求,转而强调构建更加开放的体系 。总体 来看,战略的正式文件相比征求意见稿更加强调目标的现实性与产业生态的开放性,我们相信这是起草者与相关各方深入沟通、研究的结果,战略规划应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目前来看,电动化、智能网联化、自动驾驶化是汽车技术演进的三大趋势,在此基础上,汽车产业的商业模式也将发生变革,共享出行与远程服务将成为重要业态。在报告中,我们对汽车智能化所带来的部分重要影响进行简要的探讨,以便对智能汽车产业形成更深刻的理解。 汽车和汽车零部件 行业深度报告 请务必阅读正文后免责条款 6 / 20 图表 1 汽车产业技术发展及商业模式变革的方向 资料来源: PWC、平安证券研究所 二、 智能化促使汽车底层技术架构发生变革 由于汽车的功能定位正在从单一的移动出行工具向融合娱乐、办公、生活等多类属性于一身的移动智能空间转变,软件定义汽车成为趋势 即相比于传统 “功能汽车 ”以动力传动和底盘系统为核心,智能汽车的核心能力将由灵活的软件定义,并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获得额外赋能。 为了实现软件定义汽车的目标,需对汽车技术架构进行根本性变革,硬件系统须实现更高程度的标准化、数字化、集中化。传统汽车中, EEA(电子电气架构, Electrical/Electronic Architecture)由数十乃至上百 个 ECU(电子控制单元, Electronic Control Unit)构成,对应形形色色、数量众多的嵌入式系统,存在 算力冗余、缺乏协同、内部通信复杂 等一系列问题,汽车功能难以通过软件自由定义。而在汽车智能化的过程中,通过将一些部件软硬件解耦和标准化,将大量分散的 ECU 及嵌入式系统整合集中,形成数量少、集成度高、更为标准化的功能单元和操作系统,才能得到统一的功能调用接口,软件方可对所有硬件进行统一控制,实现对汽车的个性化定义。 最为典型的例子是在现阶段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的智能汽车 Tesla Model 3,其 电子电气架构 仅由中央计算模块 CCM、左右车身控制模块 BCM LH 和 BCM RH 三大部分构成,整体已实现高度集成。 图表 2 “软件定义汽车 ”要求汽车电子电气架构趋于集中 资料来源: BOSCH、 UBS Evidence Lab、平安证券研究所 汽车和汽车零部件 行业深度报告 请务必阅读正文后免责条款 7 / 20 当前阶段,汽车产业参与者正在推动基础控制器的标准化,以功能域( Domain)为导向将高度分散的 ECU 进行集中整合,形成集中度更高的 DCU(域控制器, Domain Control Unit)架构。 DCU 利用 CPU/GPU 等芯片集中控制每个域,相比于传统的以 ECU 为基本单元的分布 式 EEA,更便于实现软件定义和管理。 结合 “新四化 ”的长期趋势和现阶段发展方向来看,下一阶段的汽车 EEA 至少应会形成动力总成、智能驾驶舱(体现智能网联化)、智能驾驶(体现自动驾驶化)三个 DCU。 相应的,用以驱动智能座舱及车身智能控制的芯片和软件将愈发重要,且实时与车辆交互的网络服务的辅助作用将越来越大。 更长远看, DCU 架构还将进一步融合,逐步形成统一的 “汽车大脑 ”,并极可能从汽车本地转向云端。 图表 3 下一发展阶段可能形成的汽车技术架构 资料来源:建约车评、车东西、 NVIDIA、平安证券研究所 上述基础架构的变革对 芯片的计算 /通信能力 以及 软件的代码量和复杂度 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两者在汽车中的价值量理应大幅提升,尤其是软件价值占比。 在两者的支持下,车内电子部件的智能化程度将明显提高,自动化车身控制和交互体验受到更多关注。如采用更为形象的类比,未来的智能汽车应更像是今日的智能手机 以芯片 SoC为核心硬件,其功能与服务主要由软件、网络及高度电子化的智能设备提供。 更为具体的看, 智能座舱、自动驾驶、 V2X 是现阶段汽车智能化的集中体现,车内电子部件也正在三者的带动下快速升级,各类传感器变得愈发重要。 三、 智能座舱:发展势头迅猛,现阶段重要发力点 相比传统座舱,智能座舱通过搭载智能化 /网联化的车载设备或服务,使得 “人 -车 -路 -云 ”之间的交互内容更加丰富、形式和过程更加便利,且较为容易进行个性化定制,给予驾驶人和乘车人更佳的体验。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当前的智能座舱主要体现在中控大屏、数字化仪表以及一些语音、视觉交互上,少数车型也装有 HUD( Head-Up Display)、后座娱乐屏、流媒体后视镜等设备。 汽车和汽车零部件 行业深度报告 请务必阅读正文后免责条款 8 / 20 图表 4 智能驾驶舱的主要体现形式 资料来源:亿欧、荣威 RX5 MAX 座舱、平安证券研究所 在技术实现层面,中控大屏、数字仪表、流媒体后视镜等屏幕需由安卓、 QNX 等操作系统驱动,而如 HUD、各类传感器等设备也需要嵌入各类智能算法,这均需与车内的芯片 SoC 相结合,进行适当的优化方能发挥出应有的效能。 传统驾驶舱之中,中控台、仪表盘等均是分离式系统,由独立芯片驱动。随着芯片算力和通信能力的提升, “一芯多屏多系统 ”已迅速成为当前智能座舱中最为重要的技术趋势 即由同一芯片 SoC同时支持中控大屏、数字仪表、后座娱乐屏等。 基于硬件虚拟化等技术的 “一芯多屏多系统 ”具有多种好处: 1)由同一芯片 SoC 驱动降低 了多屏多系统(如数字仪表通常是 QNX,中控屏是安卓)之间的通信压力,更加便于实现多屏、多设备之间的交互 。 2)尽管支持 “一芯多屏 ”的高端芯片相比传统芯片单价高出约 60%70%,但因所用芯片数量减少,还是可降低座舱的生产成本 。 3) “一芯多屏 ”可解决底层硬件及上层设备的分散性问题,在统一的集成驱动下,更方便构建统一的座舱 “大脑 ”,实现软件定义个性化的功能,也更容易实现与云端的全通式交互。 图表 5 “一芯多屏多系统 ”是现阶段智能座舱的重要技术趋势 资料来源:电子发烧友、百度图片、平安证券研究所 目前,智能座舱仍属 新兴事物,总体处于发展中前期,成长空间充裕。 作为吸引消费者购车的高性价比卖点,是近几年车企在汽车智能化方面最为注重的发力点,发展势头迅猛。 汽车和汽车零部件 行业深度报告 请务必阅读正文后免责条款 9 / 20 首先,从座舱内智能电子设备的渗透率看,虽然新车中智能中控屏已较为普及,但存量车中的安卓系统(应用生态丰富、拓展性好)仅为约 4-5 成,还需至少数年方能完成替代;同样具有代表性的数字仪表在新车型中的装配率至 2018年仅为 20%左右,即使 2019年渗透率继续提升,也远未饱和;如 HUD、后座娱乐屏、流媒体后视镜等,现今渗透率均极低。 其次,从单车角度看,当前智能座舱主要聚焦车 身状态显示、地图导航、影音娱乐等基本功能,而如 360 度环视、 DMS( Driver Monitor System)、 HVAC( Heating、 Ventilation、 Air-conditioning and Cooling)等高级功能仅刚开始推广,功能模块持续增加可带动智能座舱的单车价值量提升。 图表 6 国内液晶仪表快速渗透但远未饱和 图表 7 国内前装 HUD 乘用车比例仍极低 资料来源:盖世汽车、平安证券研究所 资料来源:立木信息咨询、平安证券研究所 四、 自动驾驶:中期 ADAS为主,高级自动化普及需时日 自动驾驶是汽车智能化的另一个重要的长期发展方向,其中涉及大量的计算机技术应用。首先,成熟的自动驾驶技术允许驾驶人从驾车任务中不同程度解放出来,给予其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享受车内服务;其次,自动驾驶功能可更好的协调车、路、人之间关系,提升交通效率。 自动驾驶是一系列复杂技术的综合效果,故而采用目标功能对其不同级别进行定义。根据被普遍接纳的 SAE International 的定义,自动驾驶功能自低级向高级可划分为 5 个等级,其中 L1/L2 为辅助驾驶, L3 及以上为高级别自动化。随着自动驾驶级别自 L1-L5 提升,机器系统 在驾驶中的参与权逐步提升,其应用场景也不断扩大。 当前阶段,符合 L2 定义的 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 Advanced Driving Assistance System)正在加速普及,是多数车企在汽车自动化方面的投入重点。 而对于 L3 及以上的高级别自动驾驶,由于技术难度大、高成本、配套设施不完善、立法缺位等因素,大规模商用仍需时间。 市面上看,目前仅有奥迪 A8 等极个别量产车型可大致达到 L3, Tesla 则被普遍认为位于 L2.5 级别,Waymo 的技术或可大致达到 L4 级别,但目前仅处于试点商用阶段,正式商用的时 点仍极不确定。 汽车和汽车零部件 行业深度报告 请务必阅读正文后免责条款 10 / 20 图表 8 不同级别自动驾驶的定义及其预计规模化应用起点 资料来源: SAE International、平安证券研究所 目前,囊括 ACC( 自适应巡航系统 ) 、 FCW( 前向碰撞预警系统) 、 LDW( 车道偏离警示系统 ) 等功能在内的 ADAS 技术已较为成熟,但粗略估计,当前渗透率仍仅为 10%左右。 未来 2-3 年, ADAS 将会是自动驾驶领域渗透最快的技术, L2 级别的汽车将会迅速放量,因而最具商业价值。 相比而言,尽管未来 2-3 年会有更多车型达到 L3 标准,但总体上仍局限于少数高端车型之中,大规模放量仍需时日。对于技术难度更高的 L4/L5 技术,商用进程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主要取决于技术进步与立法情况。 不过,在环境相对简单的港口、园区等地, L4 技术或将规模应用。此外,因 L3 技术在紧急情形下需将控制权转交驾驶人,易造成风险, Waymo 等少数企业选择直接布局 L4,或许也将影响 L3 的发展进程。 图表 9 中国 ADAS 系统(前装 +后装)市场规模预测 图表 10 全球新售汽车自动驾驶级别占比预测 ( 2019 年一季度 预测) 资料来源:北京恒州博智汽车研究中心、平安证券研究所 资料来源: UBS、平安证券研究所 作为一项复杂的前沿技术,自动驾驶的实现涉及环境信息感知、车辆信息感知、高精度地图、计算平台、车内辅助、车联网、车身控制等多个环节,需要芯片公司、软件算法公司、传感器厂商、地图厂商、网络服务提供商、汽车电子部件厂商、整车集成商等多类企业共同参与,目前已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 其中,由自动驾驶芯片、感知 /决策算法构成的计算平台是自动驾驶的核心,可以认为是车辆自动行驶的大脑;高精度地图是车辆实现精准定位、识别路况的重要辅 助,当前技术水平下,对于 L3 及以上级别的汽车不可或缺;以 V2X(见下一章节)为核心的车联网若成熟,借助 “人 -车 -路 -云 ”的多维网络交互,对自动驾驶给予重要辅助;汽车电子方面,如摄像头、雷达等车内外传感器的数量和种65 80 101 134 182 250 346 468 634 879 1206 23.3%26.5%32.5%35.6% 37.2%38.4%35.3% 35.6%38.5% 37.3%0%10%20%30%40%50%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E 2021E 2022E 2023E市场规模 :亿元 同比增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