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计算机|证券研究报告行业深度 2020年4月6日 Table_Industr yRank 强于大市 公司名称 股票代码 股价(人民币) 评级 300451.SZ 创业慧康 22.10 买入 300253.SZ 卫宁健康 22.69 买入 300078.SZ 思创医惠 11.66 买入 002065.SZ 东华软件 12.43 未有评级 002777.SZ 久远银海 40.85 未有评级 300288.SZ 朗玛信息 11.58 未有评级 资料来源:万得,中银国际证券 以2020年4月6日当地货币收市价为标准 相关研究报告 Table_relatedreport 2020年 4月行业观点20200401 鲲鹏产业链公司首批年报发布点评20200331 公安信息化预算点评20200317 中银国际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具备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 Table_Industry 计算机 Table_Analyser 杨思睿 (8610)66229321 sirui.yangbocichina 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证书编号:S1300518090001 孙业亮 010-66229041 yeliang.sunbocichina 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证书编号:S1300519080001 Table_Title “演化”系列医疗信息化专题报告之三 当医疗IT下沉扩容时 沿着新冠疫情后期补短板的逻辑路径,医疗 IT 在院端覆盖范围将更加下沉并加强,互联网医院和医共体两大新形态建设将加速,存在倾斜向公共卫生端可能性。我们测算,各个细分市场规模将达到数百亿级别,其中公卫信息化五年总体市场规模可达 225 亿,互联网医院市场达 105 亿/年,医联体三年市场规模达达185亿,市场扩容在即,行业领头羊全力备战将拉动业绩弹性上扬,全行业有望迎来高光时刻。 支撑评级的要点 剑指下沉市场,扩容百亿级别。疫情暴露出来的医疗IT短板主要在三四线城市公共卫生机构和农村的基层卫生,该类机构数量占比超过 95%,市场空间广大。在政策端放松和经济条件支撑的基础上,医疗 IT在短板领域将会扩容到百亿级别以上,迎来最佳发展时期。 公卫倾斜投入,弹性可达数倍。公共卫生将有望得到倾斜化投入,信息化投入主要集中在疾控应急、居民健康系统、各类特定人群信息化系统等。政府专项债和财政追加资金是主要增量资金来源,其中用于公共卫生事业的专项债比例有望大幅提升。公卫信息化五年年均市场规模可达55亿,增长弹性可达数倍,前期优势厂商有望充分受益。 差异区别演化,精瞄互联网医院和医共体。疫情对互联网医院和医共体发展催化显而易见。(1)互联网医院是远程医疗最佳落地模式,可有效弥合医资力量鸿沟。但三级医院互联网医院化率仅 10%,未来互联网医院信息化市场可达 105亿/年,互联网医院对院端整体信息化投入带动效应将非常明显。(2)医共体是分级诊疗较好的落地模式,2020年政策建设时点非常明确且刚性,总体市场规模将达 185亿。 各方备战,突破和领跑的变局。市场扩容数百亿意味着行业景气度不断提升,传统的HIT龙头和互联网厂商纷纷介入,发力点和目的性均不同:卫宁健康及创业慧康等传统HIT龙头从项目建设逐渐渗透到平台运营,正逐步实现运营分成收入。阿里健康及平安好医生等互联网厂商则运用互联网思维,高举高打,重点在于用户数据及股东平台贯通,以便未来实现数据变现。诸如朗玛信息等部分第二梯队厂商在不断发力,有望实现新的突破。 重点推荐 根据补短板逻辑,未来重要的医疗组织变革方式将是互联网医院和医共体建设,预算投入的倾斜方向是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在信息化领域,在原有的电子病历升级提速的基础上,互联网医院建设也将提速。重点推荐互联网医疗领域的创业慧康、卫宁健康,医疗物联网领域的思创医惠,关注三级医院中具备领先优势的东华软件,医保系统建设领域的久远银海和深耕互联网医院的朗玛信息。 评级面临的主要风险 疫情对经济活动冲击加剧;政策传导机制存在时延;政府财政资金追加不及预期。 目录 医疗IT补短板剑指下沉市场 . 4 疫情暴露医疗IT短板在下沉市场 . 4 信息化基础与支付能力改善,新基建政策效力改观 . 5 公卫信息化扩容 225亿,源头活水自然来 . 7 差异化投入方向:互联网医院和医共体 . 9 互联网医院弥合医资力量鸿沟 . 9 分级诊疗与医共体继续深化 . 13 数百亿市场中谁更有机会? . 16 市场格局分散,连横合纵机会均存 . 16 传统龙头向下渗透能力有差异 . 16 第二梯队迎区域性逆袭窗口 . 19 投资建议 . 21 风险提示 . 22 图表目录 图表 1. 拥有 70%人口的下沉市场“抗疫”极具重要性 . 4 图表 2. 国内医疗机构分类及数量(截止到2019年11月底). 5 图表 3. 基层医卫机构占比近 95% . 5 图表 4.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超过城镇居民(2014-2018年) . 6 图表 5. 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速超过城镇居民(2014-2018年). 6 图表 6. 互联网医疗纳入医保相关政策 . 7 图表 7.全国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信息系统 . 8 图表 8. 部分公共卫生领域的信息系统 . 8 图表 9. 互联网医院建设基本标准 . 10 图表 10. 互联网医院已进入规范发展期 . 10 图表 11. 互联网医院数量数量依然偏少 . 11 图表 12. 互联网医院整体市场规模 . 11 图表 13. 互联网医院建设将带动全局IT系统发展 . 12 图表 14. 浙江省互联网医院平台功能 . 12 图表 15. 邵逸夫医院互联网化建设成效显著 . 13 图表 16. 广泛意义上的医联体分类 . 14 图表 17. 典型的医联体项目建设 . 14 图表 18. 互联网医院及IT系统建设主要参与者 . 16 图表 19. 医联体 IT市场主要参与者 . 16 图表 20.纳里健康(卫宁与阿里合作)的区域医共体解决方案 . 17 图表 21.两互联网医疗公司 2019财年营收表现喜人 . 17 图表 22. HIT龙头厂商客户覆盖及全国布局(截止 2019H1) . 18 图表 23. 创业慧康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 18 图表 24. 朗玛信息深耕“互联网+医疗”产业 . 19 附录图表:报告中提及上市公司估值表 . 23 医疗IT补短板剑指下沉市场 疫情暴露医疗IT短板在下沉市场 新冠疫情对中国的医疗卫生系统建设将产生深远影响。随着国内疫情初步得到控制,我国开始重视疫情后的投入重点,其中最主要的经验教训之一就是医疗系统的“补短板”(我们尤其关注医疗信息化的补短板)。2020年 2月15号,中央深改委会议上指出,针对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 到底要补什么短板?我们引用上交大安泰经管学院教授、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特聘研究员陈宪的观点。 (1)疫情期间的长板:在防治阶段,尽管存在早期防控措施没有及时到位的问题,但整体上体现了我们的长板。 (2)疫情期间的短板:防治阶段开始得晚了,错失了发布疫情预警的“黄金窗口期”,原因是疫情发生(预警)阶段,比较明显地暴露了短板。预警滞后也可称作应急反应滞后,直接影响防控和防治的及时跟进,进而在难以估量的程度上扩大了疫情规模,并使后续不得不采取更加严厉的措施。有一条非常关键,一定要建立“自下而上”的公共卫生信息传输渠道,杜绝再次发生应急反应滞后问题。 图表 1. 拥有70%人口的下沉市场“抗疫”极具重要性 资料来源:199IT、酷云互动,中银证券 “自下而上”意味着要重点突破下沉市场。过去我们的医疗IT建设在一线城市、省会城市部署的较为领先,“自上而下”的需求意味着低线城市、农村地区的建设需要快速补齐。(1)下沉市场人口占中国人口70%,三线及以下城市人口增速超过一二线城市;(2)基层医疗机构数量近百万个,占国内医疗机构的绝大多数(94.6%)。所以,下沉市场是补短板的重中之重。 根据京东数科发布的2019 中国人口迁移和城镇化发展研究报告,低线级城市的增速快于高线级城市的增速,四五线城市的消费总额增速领跑其他线级城市,显示出下沉市场具有较大的消费潜力。大量高购买力人口从高线往低线城市迁移提升了低线城市的消费质量和消费结构。 根据国家卫健委数据,2019年11月底国内共有医疗机构 101.4万家,相较同期总数的 100.4万家增加近 1万家(其中医院增加 1,496、基层医卫机构增加 9,560、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减少 1,788家),基层医卫机构是下沉市场的主力。 图表 2. 国内医疗机构分类及数量(截止到 2019年 11月底) 分类 分级 数量 医院 三级 2,681 二级 9,478 一级 11,014 未定级 10,799 合计 33,972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 35,176 乡镇卫生院 36,179 诊所(医务室) 242,410 村卫生室 620,718 其他(未能细分) 25,060 合计 959,543 专业公共卫生机构 妇幼保健机构 3,068 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 1,131 卫生监督所(中心) 3,106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 5,486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456 其他(未能细分) 1,206 合计 17,453 其他机构 3,002 总计 1,013,970 资料来源:国家卫健委,中银证券 图表 3. 基层医卫机构占比近 95% 基层医疗机构9 4 .6 3 %医院3 .3 5 %专业公共卫生机构, 1. 72 %其他0. 30 %资料来源:国家卫健委,中银证券 信息化基础与支付能力改善,新基建政策效力改观 医疗 IT面向医疗机构和政府卫健部门,整体具有较强的政策市场属性(医院端信息化投入相对偏商业化)。如果说过去的医疗信息化是“培优”,政策落地效果不一;那么此次“补缺”需求来自罕见的疫情,预计将催生更为强力的政策。 同时,政策推动终究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去填补“自下而上”的市场仍会遇到落地难的问题,如果出现新政策,会不会还是“雷声大雨点小”?考虑近年来下沉市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用户习惯及支付能力的改善,使得下沉市场特性接近一线地区,相信商业化带动的新政策全面落地会更为顺利。 (1)首先,下沉市场接受准一线化医疗服务具备经济基础。市场都会谈到的是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的人均增速差异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农村居民人均收支增速近年来一直高于城镇居民,这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医疗付费能力提升的基础物质条件是存在的。 图表 4.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超过城镇居民(2014-2018年) 9.0%8.2% 7.8% 8.3% 7.8%11.2%8.9%8.2% 8.6%8.8%0%2%4%6%8%10%12%2014 年 2015 年 2016 年 2017 年 2018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银证券 图表 5. 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速超过城镇居民(2014-2018年) 8.0%7.1%7.9%5.9%6.8%12.0%10.0% 9.8%8.1%10.7%0%2%4%6%8%10%12%14%2014 年 2015 年 2016 年 2017 年 2018 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速 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速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银证券 (2)其次,和其他商业化下沉市场不同,农村医保政策对支付能力的补充尤为重要,而现在的保障力度已有大幅提升。一方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上对全国农村居民形成有效覆盖;另一方面,有利于下沉市场的互联网医院等医疗 IT系统逐步纳入医保支持范围。 例如,自 2018年 4到今年 2月疫情期间,医保支付关于互联网网医院放松政策一直在加码。2020年2月28号,国家卫健委发文要求,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费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经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批准设置互联网医院或批准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的医疗保障定点医疗机构,按照自愿原则,与统筹地区医保经办机构签订补充协议后,其为参保人员提供的常见病、慢性病“互联网+”复诊服务可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目前如武汉、上海、浙江等省市已经出台政策规定实行,预期今年上半年各地卫健委和医保局部门会出台政策文件,将辖区内的互联网医院服务纳入医保支付。 图表 6. 互联网医疗纳入医保相关政策 时间 部门 政策 相关内容 2018 年4月 国务院 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 推进“互联网+”医疗保障结算服务,其主要内容包括:加快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对接整合,实现医疗保障数据与相关部门数据联通共享,逐步拓展在线支付功能,推进“一站式”结算;继续扩大联网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大力推行医保智能审核和实时监控等 2018 年9月 国家卫健委 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试行) 医疗领域应用互联网开展的业务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涉及诊断、治疗的医疗核心业务;另一类以健康咨询、信息服务为主,不涉及医疗核心业务,属于医疗服务的辅助、支持范畴 2019 年9月 国家医保局 关于完善“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和医保支付政策的指导意见 “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和线下支付范围内项目价格相同,进行统一管理,在医保支付政策上,线上线下项目政策平等 2020 年2月 国家卫健委 关于加强信息化支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 提出积极组织各级医疗机构借助“互联网+”开展针对新冠肺炎的网上义务咨询、居家医学观察指导等服务,拓展线上医疗服务空间,引导患者有序就医,缓解线下门诊压力 2020 年2月 国家卫生健委 关于在疫情防控中做好互联网诊疗咨询服务工作的通知 要充分发挥互联网诊疗咨询服务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科学组织互联网诊疗咨询服务工作,有效开展互联网诊疗咨询服务工作,切实做好互联网诊疗咨询服务的实时监管工作 2020 年2月 国家卫生健委、国家医保局 关于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开展“互联网+”医保服务的指导意见 对符合要求的互联网医疗机构为参保人提供的常见病、慢性病线上复诊服务,各地可依规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互联网医疗机构为参保人在线开具电子处方,线下采取多种方式灵活配药,参保人可享受医保支付待遇。医保部门加强与互联网医疗机构等的协作,诊疗费和药费医保负担部分在线直接结算,参保人如同在实体医院刷卡购药一样,仅需负担自付部分 资料来源:国家卫建委,国家医保局,中银证券 公卫信息化扩容225亿,源头活水自然来 首先可以参考 IDC最近的调研和数据结论,在医院端,IDC调查发现88%的三级医院为应对疫情而对信息化做了改进或新建,96%的三级医院受疫情启发而制定了信息化升级计划。 根据 IDC预测,本次突发的新型冠状病毒公共卫生事件带动的医疗领域 IT投资在 2020年将达到 38.9亿元,投资带来的医疗信息化建设项目将会持续两到三年的时间,在 2021年和2022年的因疫情防控所带动的医疗 IT投资将会达到 69.4亿和 96.9亿元,三年总计大约投资 200亿元人民币用于新冠肺炎救治和疫情防控相关的医疗信息化改造。并预测信息化升级和建设从下半年陆续开始,明年将成为建设高潮。 其次就是突发公共事件对于公共卫生信息化加码投入和带动效应是有迹可循的。(1)参考 2003 年非典后,央地两层级共耗资7.3亿建立“全国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信息系统”(即网络直报系统),以便在医院接诊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后,能快速上报审核,卫生部门与疾控系统也能快速分析、研判疫情。但由于新冠属于新发疾病,并且直报系统在培训和日常跟踪上不及时,导致未能发挥最大效力。2020年1月25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直报系统上线“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动态监测功能”。(2)根据国家卫健委 2017年3月发布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以下简称规范)中的“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规范”,在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流程中涉及 IT系统建设的主要有传染网络直报系统、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省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等。 图表 7.全国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信息系统 资料来源:卫健委,中银国际证券 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市场规模可达 55亿/年。从 2017年电子病历评级升级为代表的院端信息化建设提速,主要围绕医院等诊疗机构进行建设,疫情过后的趋势可能是围绕区县乡镇进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根据对规范的梳理,部分公共卫生领域涉及信息系统建设的主要如下。 图表 8. 部分公共卫生领域的信息系统 系统 招标方举例 价格(万元) 电子健康档案信息系统 襄阳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扩展升级项目 438 区域人口健康卫生信息平台 新疆建设兵团 2400 疫苗使用和预防接种全程管理项目 济南市疫苗使用和预防接种全程管理体系 234 疫苗冷链监测平台 长沙市疫苗冷链监测平台 61 老年人保健大数据管理项目 虹口区老年人保健大数据管理项目 44 青少年近视防控数据采集平台项目 深圳市眼科医院 78 资料来源:中国采招网,中银证券 未来五年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市场空间可达 225 亿。假设疫情过后,在十四五期间大力投入并改造现有的公卫信息系统,十四五期间公共卫生投入可能为 2,000-3,000亿,按照信息化占比 8-10%,五年内总预算可达225亿左右,每年市场规模为55亿。 我们认为在财政偏紧的约束下,公卫事业投入资金仍有一定的源头。鉴于当前疫情对财政收入的冲击主要表现在降税减费导致税基减少,因此财政资金主要依靠外部资金筹措进行。今年 3 月份,监管部门明确今年专项债增加应急医疗救治设施、公共卫生设施两大投入方向,同时在疫情影响下,医疗卫生领域的专项债占比也在快速提升,由 1月份的 2.21%提升到 2月份的 6.12%,总体来看公共卫生资金的源头依然有“活水来”。 差异化投入方向:互联网医院和医共体 考虑到公共卫生领域的迫切性,下沉市场医疗补短板建设既要长期贯彻,更要短期起效,而医疗信息化是促成短期效果的重头戏。我们认为,远程医疗(互联网医院)和分级诊疗(医共体)是医疗IT领域在下沉市场和一线城市不同之处。 互联网医院弥合医资力量鸿沟 远程医疗是指使用远程通信技术、全息影像技术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发挥大型医学中心医疗技术和设备优势,对医疗卫生条件较差的及特殊环境提供远距离医学信息和服务。它包括远程诊断、远程会诊及护理、远程教育、远程医疗信息服务等所有医学活动。 远程医疗平台以软硬件集成为主。目前远程医疗中心建设主要集中在各地三甲医院,然后对接远距离卫生医疗条件较差的医疗机构。远程医疗平台主要是集成硬件(远程视频语音硬件),软件(会诊辅助系统、远程协作系统)等。 以国家远程中心会诊平台为例,包括病历数据平台和视讯系统两部分。病历数据平台可以与不同的视讯系统配合使用,视讯系统可以兼容多种终端和通讯方式。一般采用音视频交互式远程会诊,同时兼容多学科会诊和多层级会诊。 疫情催化远程医疗平台发展。本次疫情导致部分受影响区域封闭,人员流动性受限,而线下医生资源暂时不能很好匹配患者。这为远程医疗发展带来黄金时机。比如根据光明网报道,2月 15日黄冈市启动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远程医疗中心,新的远程医疗系统将利用云平台,向下覆盖黄冈 11个县市区,向上连接本省以及外省远程医疗平台,实现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超声、心电等诊断,并可满足远程教育培训、视频会议等任务,实时查阅电子病历、共享同步信息等功能,全面铺开 5G医疗服务。可见远程医疗平台建设主要集中在区域统筹的地市级,然后上接省级,下沉到县区级。 互联网医院是指按照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中规定的基本标准和规章制度,依托线下实体医院和医疗资源,借助“互联网+”技术手段,建设具备远程会诊、远程门诊、远程病理诊断、远程医学影像诊断和远程心电诊断等功能的新型医疗机构组织形态。 互联网医院业态发展迎来最佳时刻。如前所述,从技术和本质上看,互联网医院是打破医疗资源不均衡且消除物理空间障碍的最佳有效手段。同样在供需两端看,在需求方面,根据卫健委统计数据,患者对病床、医药等需求只增不减,并且疫情对诊患双方产生远程需求;在供给方面,在一二线城市医生及医疗器械资源相对集中,而广大县域医院特别是中西部不发达省份县域医院,医疗资源相对稀缺,因此互联网平台为拟合双方需求提供了有效的供给,特别是在疫情发展期,互联网平台上的问诊需求得到有效解决。 图表 9. 互联网医院建设基本标准 资料来源:蛋壳研究院,国家卫健委,中银证券 图表 10. 互联网医院已进入规范发展期 资料来源:动脉网,蛋壳研究院,中银证券 三级医院互联网医院化率仅 10%,未来增长弹性将是数倍。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情况的报告,截至2019年11月底全国已有269家互联网医院,“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政策体系基本建立。同时全国已有 19个省份依托互联网或专网建成省统一规划的远程医疗网络平台,实现异地就医定点医疗机构查询共享服务。2019年 11月底全国共有 2681家三级医院,互联网医院占三级医院比例仅为 10%。同时国家卫健委表示下一步将着力推动实现二级以上医院普遍提供线上服务,三级医院实现院内信息互通共享等“硬任务”,同时指导各地加快“互联网+医疗健康”监管平台建设。根据现状数据和政策发力重点领域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互联网医院建设提升空间巨大。根据易观发布的中国医院互联网化专题研究报告 2017预测,未来五年医院互联网化率有望提升到80%,未来10年互联网将成为医疗机构的基础设施,全面重塑就诊全程,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综合以上数据可见,未来互联网医院增长的弹性将是数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