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9-2020中国公共信用数字化市场 发展研究报告 目 录 一、市场概述 . 1 (一 ) 公共信用数字化建设市场定义 . 1 (二 ) 公共信用数字化建设意义 . 2 1、支撑数字中国建设,提升发展能级 . 2 2、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管控经济风险 . 2 3、增强社会诚信水平,降低社会矛盾 . 2 (三)中国公共信用数字化市场发展历程 . 3 二、市场现状 . 5 (一 ) 市场规模 . 5 (二 ) 市场结构 . 6 1、区域结构 . 6 2、产品结构 . 7 3、投资主体结构 . 8 (三 ) 市场特点 . 10 1、信用标准体系加快完善,标准应用初现成效 . 10 2、信用立法缓步发展,公共信用类立法滞后 . 11 3、政府主导建设项目较多,建设内容标准化程度高 . 11 4、公共信用平台建设以实现信用数据互联互通为主 . 12 5、国家部委的单项目建设资金呈先升后降的趋势 . 12 三、竞争格局分析 . 13 (一 ) 主要厂商分析 . 13 1、金电联行(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简称金电联行) . 13 2、北京拓普丰联信息工程有限公司(简称拓普丰联) . 13 3、陕西西部资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西部资信) . 14 4、南京莱斯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莱斯信息) . 14 (二 ) 市场竞争格局 . 14 1、依供应商分类的细分市场竞争格局 . 15 2、依投资主体分类的细分市场竞争格局 . 16 四、市场趋势与预测 . 19 (一 ) 创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驱动市场高速增长 . 19 (二 ) 多技术融合引领公共信用数字化跃升发展 . 20 (三 ) 信用可视化将加速公共信用透明化建设 . 20 (四 ) 市场规模预测 . 20 五、赛迪建议 . 22 (一)加快信用立法工作,促进公共信用制度化 . 22 (二)加快建立与数字经济相适应的公共信用体系 . 22 (三)建立守信激励机制,推进公共信用数字化应用 . 22 (四)大数据是未来公共信用数字化建设的核心力量 . 23 一、市场概述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保障,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 要抓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要 求对突出的诚信缺失问题,既要抓紧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又要完善 守法诚信激励机制和违法失信惩戒机制,使人不敢失信、不能失信。党的十 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 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在此背景下,由政府主导推进公共信用数字化建设,加快信用数据 汇集整合,搭建信用信息平台, 拓展信用数据应用,夯实专项治理、信用监管和联合惩戒等举措,成为破除 社会诚信缺失和信用交易风险等问题,震慑坑蒙拐骗、制假、售假等严重失信行为,促进经济社会步入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手段。 (一 ) 公共信用数字化市场定义 参照上海、宿迁等地方信用法规中的定义, “ 社会信用 ” 指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在社会和经济活动中遵守法定义务或 者履行约定义务的状态,其兼具市场经济属性和社会管理属性。社会信用体体系建设规划纲要( 2014-2020年 ) ( 国发 2014 21号)定义 “社会信用 体系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治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政 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四大领域。商务诚信和社会诚信这 两个领域是当前信用体系建设的焦点,其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各级政府和企业则是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力量。 本报告中的 “ 公共信用 ” 隶属于 “ 社会信用体系 ” ,特指各级政府主导的社会诚信建设。 “ 公共信用数字化 ” 则是由各级政府 (含各省市、各部委和国务院直属机构等 ) 担任付费主体,以健全社会诚信为主要目标,通过公 开招投标,开展信用平台搭建,拓展信用数据应用的一类项目的统称。 (二 ) 公共信用数字化建设意义 1、支撑数字中国建设,提升发展能级 公共信用数字化作为数字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将提升社会诚信和商务诚信水平,还将间接提升数字政府和数字经济的建设质量,为中国产业经济的转型升级,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科技创新的交流合作的奠定坚持的信用基础,助力中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切实提升发展能级。 2、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管控经济风险 健全公共信用数字化建设,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改善市场信用环境、降低交易成本、 防范经济风险的重要举措。通过整合生产、流通、金 融、税务、交通运输和电子商务等 13个领域的市场信用数据,并以此为基础 落实红黑名单、信用监管和联合惩戒,助力小微企业融资,有助于减少政府对经济行政干预,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提升经济运行效率,完善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 3、增强社会诚信水平,降低社会矛盾 推进公共信用数字化建设,是增强社会诚信、促进社会互信的重要抓手。通过整合互联网应用及服务、社会保障、教育科研、知识产权、医药卫生、文化体育旅游和重点职业人群等领域的社会信用数据,并以此为基础施行重点人群的职业信用记录 ,环境行为信用评价,破除学历造假、学术不端、盗 版侵权、黑中介、网络诈骗、造谣传谣等失信行为,有助于规范社会运行秩序,减少社会矛盾,创新社会治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中国公共信用数字化市场发展历程 中国公共信用数字化市场起源于国内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发展于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起始于 1999年,历经 2003年、 2007年和 2012年的三次大转折之后,形成了当前的全面和快速发展局面。在此过程中, 中共中央、国务院等相继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若干问题的决定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征信业管理条例 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 ( 2014-2020年 ) 等一系列文件,并设立了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 ”制度,明确国家发改委、中国人民银行 “ 双牵头 ” ,其成员单位由 2012年最初的 18家增加至 2018年的 47家。近年来,国家发改委进一步以国务院关于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 ( 国发 2016 33号)为指引,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点转移至信用信息应用,加快健全失信惩戒机制,先后签署了 30个联合惩戒备忘录,产生了极为显著的社会效果。 整体而言,国内公共信用数字化市场的发展可概括为两个阶段: 初步发展阶段: 1999 2013年。这期间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 在社会信用体系领域开展积极探索,随着对体系及其作用探讨的不断深入, 体系的性质、作用、框架、功能和运行机制,目标、任务、施工次序和边界 更加清晰,逐步确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更广泛全面的 “社会信用体系 ”。西 方的信用体系仅局限于经济金融领域,与我国商务诚信领域和部分 社会诚信 领域基本一致,但不涉及经济社会治理,也不涉及政务诚信和司法公信领域。 快速发展阶段: 2014年至今。这期间国务院等政府机构陆续出台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 2014-2020年 ) 关于运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的若干意见失信企业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合作备忘录等 一批政策文件。截至 2018年底,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会同 60多个部门已签 署40个联合奖惩备忘录。各级政府加快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健全信用软件系 统,完善信用硬件基础设施,大力推进信用基础数据的汇集、整合和在线展 示。与此同时,基于海量信用基础数据,逐步开展专项治理、信用惠民、信用监管、红黑名单、联合奖惩、信用评价、联合惩戒等应用。 二、市场现状 截至 2018年底,公共信用数字化建设在一些基础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 重要的进展。当前,我国已建成统一的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并基本实现全覆盖; 建成一批国家公共信用基础设施(如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等 ) ,信用公示共享 水平大幅提升;信用红黑名单制度、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逐步 建立并完善;以信用数据为核心的经济社会治理机制逐步形成,信用专项治 理、分类监管、协同监管效果初显。整体而言,由各级政府主导的公共信用 平台类项目仍在持续建设中,海量信用数据整合工作初见成效,各类 “ 信易 +” 应用加速布局。 基于上述公共信用市场发展大背景,本报告全面梳理了 2016-2018年中央及地方政府在信用体系建设方面的财政资金投入。相关数据主要源自 “ 中国政府采购网 ” 及 “ 剑鱼招标 ” 微信公众号,以 “ 信用 ”“ 征信 ”“ 诚信 ” 等 关键字检索,从超过 10万条带关键字的招标信息中人工甄别获取有效的基础 数据,并通过 “ 中国招 标网 ”“ 中国采招网 ”“ 千里马 ”“ 比比招标采购网 ” 以及各省市、地级市乃至区县政府采购网站进行逐一验证,最终得到有效招标信息合计 1008条。 (一)市场规模 我国公共信用数字化市场从 2015年开始快速增长,其市场规模从 2015 年的 2.4亿元快速增长至 2018年的 10.1亿元。 2015年,国家工商总局开始投入资金建设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并积极对接国家各部委投建的信用平 台;2016年,国家信息中心全面启动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项目 (二期 ) 建 设,各级政府发改委也开始大量布局社会信用和公共信用系统,相关项目总 数 及资金规模快速攀升; 2017-2018年延续了 2016年的发展势头,但由于部委层面新建的信用平台投入下降,导致 2018年整体市场增长放缓。 图 1 2016-2018 年中国公共信用数字化市场投资金额(亿元) 9.8 10.1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 2019, 07 (二)市场结构 1、区域结构 各地积极推动公共信用数字化市场发展。 2016-2018年,各级地方政府累计成功招标 865个项目(不包含各级部委招标的 143个项目 ) ,累计的总投 资额达 17.8亿元。从总投资金额的区域分布情况来看,广东省、安徽省、山东省、河北省、河南省、江苏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 8个省份处于第 一梯队,其累计的投资额均超过 9000万元,份额均超过 5.0%;山西省、福建 省和四川省等 13个省份处于第二梯队,其累计的投资额均位于 4000万 -9000 万元的区间,份额均超过 2.0%;西藏自治区、甘肃省和青海省等 10个省份处于第三梯队,其累计投资额均低于 3500万元,其中湖南省项目总投入最少, 仅为 972.8万元。 表 1 2016-2018 年各省(区、市)公共信用数字化市场投资金额 省(自治区、直辖市) 2016-2018年中标项目总金额(万元) 份额 广东省 11075.0 6.2% 安徽省 10916.0 6.1% 山东省 10675.9 6.0% 5.1 省(自治区、直辖市) 2016-2018年中标项目总金额(万元) 份额 河北省 9622.5 5.4% 河南省 9376.6 5.3% 江苏省 9260.3 5.2% 广西壮族自治区 9255.1 5.2% 贵州省 9024.2 5.1% 山西省 8322.5 4.7% 福建省 8199.9 4.6% 江西省 6590.7 3.7% 内蒙古自治区 6272.0 3.5% 上海市 6212.1 3.5% 湖北省 6163.0 3.5% 吉林省 5986.5 3.4% 海南省 5612.5 3.1% 天津市 5145.0 2.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4912.9 2.8% 浙江省 4862.9 2.7% 云南省 4684.5 2.6% 四川省 4131.7 2.3% 西藏自治区 3288.7 1.8% 北京市 3082.5 1.7% 甘肃省 3007.9 1.7% 重庆市 2329.5 1.3% 辽宁省 2299.7 1.3% 黑龙江省 1960.5 1.1% 宁夏回族自治区 1904.0 1.1% 陕西省 1833.1 1.0% 青海省 1485.3 0.8% 湖南省 972.8 0.5% 合计 178465.6 100.0%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 2019, 07 注:统计的国内各区域数据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2、产品结构 公共信用数字市场化的主要产品为软件、硬件、软硬件一体化和其他服务四大类。软件产品主要为商务信用、社会信用等平台和信息系统的开发,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