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证券研究报告 行业研究/深度研究 2020年04月08日 机械设备 增持(维持) 计算机软硬件 增持(维持) 王林 执业证书编号:S0570518120002 研究员 wanglin014712htsc 谢春生 执业证书编号:S0570519080006 研究员 021-29872036 xiechunshenghtsc 胡剑 执业证书编号:S0570518080001 研究员 021-28972072 hujianhtsc 黄斌 执业证书编号:S0570517060002 研究员 billhuanghtsc 李斌 执业证书编号:S0570517050001 研究员 libinhtsc 关东奇来 执业证书编号:S0570519040003 研究员 021-28972081 guandongqilaihtsc 郭梁良 执业证书编号:S0570519090005 研究员 021-28972067 guolianglianghtsc 1宇信科技(300674 SZ,增持): 稳健成长,持续创新2020.04 2机械设备: 行业周报(第十四周)2020.04 3计算机软硬件: 央行或加速推进数字货币研发进程2020.04 资料来源:Wind 新基建起航,中国创新时代砥砺前行 华泰证券“新基建”系列研究报告 面向“十四五”,新基建将对中国产生历史性影响 以 5G 网络、云计算、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化网络和智能化产业应用将是新基建的核心内容。在 2020 年特殊的经济形势下,新基建肩负着稳定经济增长的作用。但对于新基建的实质,我们建议需要站在一个更高瞻远瞩的视角去看待。新基建有望承担的是加速社会及经济结构优化和升级的重任,在即将到来的“十四五”时期及未来,将对中国产生历史性影响。通过梳理受益新基建的具体产业链领域,建议关注下列十家国产化行业龙头企业,包括:中兴通讯、海康威视、金山办公、中微公司、北方华创、浪潮信息、数据港、中国软件、宁德时代、宝信软件。 七大领域或是新基建核心发展方向,实施主体更需要依靠市场化力量 我们认为,新基建投资有望重点涉及七大领域:5G、数据中心、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对比于传统基建,新基建具有投资拉动效应(或倍数)大、技术升级速度快、商业模式相对不成熟等特点,因此建议在新基建的资金来源和实施等主体方面,政府充当战略引导者,投资和实施主体需要更多地依靠市场力量。 5G网络及应用:抢占下一轮信息科技制高点 5G网络作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底层技术,有望带来整个信息基础设施的革命性升级。当前国内的运营商、设备商、终端商都在不断加快推进 5G设备研发和产业发展进程。5G网络大带宽、低时延、高连接数的特点将激发超高清视频、工业互联网、车联网、云游戏、VR/AR等下游应用的蓬勃发展。建议关注5G设备龙头中兴通讯、5G安防应用龙头海康威视。 数据中心及云计算:数据赋能百业 传统软件和数据向云上迁移是 IT 产品形态演进趋势。在云化浪潮中,底层资源将迎来确定性的需求高景气。服务器是云计算的硬件支撑和虚拟化资源来源,数据中心是促进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云计算等发展的数据中枢和算力载体。建议关注服务器龙头浪潮信息、IDC 服务商数据港、办公SaaS龙头金山办公。 数据智能融合传统产业:应用潜力无限,工业互联网是关键领域之一 人工智能产业已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人工智能应用的成熟,既催生了新的市场,也为传统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是新基建的重要内容。在制造、医疗、金融、无人驾驶等领域,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的融合能够反哺产业效率提升,具有较大应用潜力。工业互联网将是关键领域之一,有助于提升中国存量制造产能的效率和竞争力。建议关注宝信软件。 核心技术和装备的国产化是新基建成败的决定因素 我们认为,芯片和软硬件国产化、国产半导体设备及智能机器人都是新基建的底层基础。1)新基建及应用将产生大规模的芯片需求,芯片及半导体设备国产化战略价值突显、进程有望提速;2)IT 国产化要求从“云”到“端”实现全产业链的安全、可控,为国产软硬件提供崛起机遇;3)智能机器人是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的硬件基础,5G时代工业互联网与工业机器人发展相辅相成。综合考虑今年需求趋势和国产化进展,“新基建”投资驱动下半导体设备的受益程度有望最为突出,建议关注中微公司、北方华创。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风险,海外疫情持续时间超预期的风险,新基建相关产业新技术发展速度低于预期的风险。 (21)(9)4162819/04 19/06 19/08 19/10 19/12 20/02(%)机械设备 计算机软硬件沪深300一年内行业走势图 相关研究 行业评级: 行业研究/深度研究 | 2020年04月08日 正文目录 稳增长、促转型,把握新基建浪潮中的七大产业机遇. 3 七大领域:5G、数据中心、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 . 3 新基建政策不断深化 . 5 新基建推动中国社会向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转型 . 6 5G下游应用:抢占下一轮信息科技革命制高点 . 7 工业互联网:制造强国之路 . 7 工业机器人:工业互联网核心支撑 . 7 V2X车联网:技术加速落地 . 10 超高清视频:5G催化成熟 . 13 大数据与云计算:数据赋能百业 . 14 IDC:超大型IDC方兴未艾 . 14 云计算:企业上云加速 . 17 云计算基础设施 . 17 服务器是云计算的硬件支撑 . 18 云计算发展带动服务器需求增长 . 18 边缘计算基础设施 . 20 5G的发展加速了边缘计算的崛起 . 21 算力基础设施市场规模 . 22 人工智能:产业融合 AI,反哺实体经济 . 25 基础硬件层:国际芯片巨头建立先发优势,中国初创企业寻求突破 . 25 技术层:算法和计算力是核心驱动力,开源化和通用性是趋势 . 26 行业应用:AI技术应用的主战场 . 27 核心技术和装备的国产化是新基建成败的决定因素 . 29 国产芯片产业链:支撑“新基建”的产业命脉 . 30 国产CPU芯片 . 30 国产半导体设备 . 31 国产操作系统:信息化强国之基 . 36 “新基建”十大核心行业龙头企业梳理 . 39 风险提示 . 40 行业研究/深度研究 | 2020年04月08日 稳增长、促转型,把握新基建浪潮中的七大产业机遇 七大领域:5G、数据中心、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 新基建担负着不一样的历史使命。传统基建稳需求、注重补短板,新基建关注新兴产业、谋未来发展。我们认为,以5G网络、云计算、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化网络和智能化产业应用将是新基建的核心内容。在 2020 年特殊的经济形势下,新基建肩负着稳定经济增长的作用,但对于新基建的实质,我们建议需要站在一个更高瞻远瞩的视角去看待,新基建有望承担的是加速社会及经济结构优化和升级的重任,在即将到来的“十四五”时期及未来,将对中国产生历史性影响。 传统基建稳需求、注重补短板,新基建关注新兴产业、谋未来发展。根据去年以来中央的会议精神,本轮扩基建不同于以往靠“铁公机”拉动,传统基建更注重补短板、惠民生,以及决胜脱贫攻坚战领域。本次疫情事件暴露出了国内医疗卫生领域短板,或成为倾斜领域。主要投向包括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救助设施、老旧小区改造、城市停车场、城乡冷链物流、市政管网、自然灾害防治、污水垃圾处理等,以及农村公路、信息、水利、高标准农田、农业机械化等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新基建”兼顾短期逆周期调节及中长期高质量发展要求,将成为基建投资领域新的发力点。早在2018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的概念由此产生,并被列入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2019年两会期间和同年7月的政治局会议中再次强调以 5G、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基建在逆周期调节中将承担更为重要的角色,要进一步加快推进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进入 2020 年,新基建作为对冲疫情影响和推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抓手,近期在多次会议中被频繁提及。从 1 月 3 日的国常会、到 2 月14日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2月21日的政治局会议、2月23日的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和 3月4日的政治局常委会议,频率之高可见其重要程度。 结合国内相关政策、会议对新基建重点领域的展望,综合考虑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所必不可少的产业需求,我们认为,新基建投资有望重点涉及七大领域:5G、数据中心、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从产业链角度,有望较为受益的具体产业包括:半导体设备、国产芯片、国产基础软件、服务器、存储、IDC、云计算、工业机器人、工业互联网、V2X车联网、超高清视频、人工智能的基础层、技术层及应用层(智能驾驶,AI+安防、金融、医疗、司法、教育等)。 行业研究/深度研究 | 2020年04月08日 图表1: 新基建七大领域产业趋势概况 重点领域 产业趋势概况 5G 5G网络作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底层技术,有望带来整个信息基础设施的革命性升级。从全球视角看,5G是下一轮信息科技革命的制高点,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再到5G物联网,将催生万物互联,带来全新的生产生活方式;从中国的情况看,大国崛起需要雄厚的科技支撑,当前国内的运营商、设备商、终端商都在蓄力5G,不断加快5G设备研发和产业发展进程。 数据中心 大数据的特征是4个“V”(海量Volume,多样Variety,价值Value,高速Velocity),或者说特点有四个层面:第一,数据体量巨大。大数据的起始计量单位至少是P(1000个T)、E(100万个T)或Z(10亿个T);第二,数据类型繁多。比如,网络日志、视频、图片、地理位置信息等等。第三,价值密度低,商业价值高。第四,处理速度快。 云计算 云计算底层基础设施是云计算、大数据、AI等产业发展的共同基础。网络流量的增加是云计算基础设施需求增长的核心变量。换言之,只要数据不断增加,对于底层计算、存储资源的消耗也就不断增加。未来有三大产业趋势驱动云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云计算加速,2)5G应用带动AIOT快速落地,3)B端企业线上迁移。云计算基础设施投资主要包括服务器和数据中心建设。 工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是连接智能制造产业“云”与“端”的纽带,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发展与智能制造设备(工业机器人、智能机床等)相辅相成,互为依托。智能制造升级所需要重点投入的领域可概括为“云”、“网”、“端”三大领域:一是“云”:工业大数据及云计算;二是“网”:覆盖产业链整体的工业互联网;三是“端”:与工业互联网融为一体的工业机器人、智能机床等工业智能终端设备。 物联网 目前,国内外物联网产业发展方向可以概括概况为三大主线:1)需求侧的消费性物联网,即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相融合的移动物联网,创新高度活跃,孕育出可穿戴设备、智能硬件、智能家居、车联网、健康养老等规模化的消费类应用;2)供给侧的生产性物联网,即物联网与工业、农业、能源等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形成行业物联网,成为行业转型升级所需的基础设施和关键要素;3)城市发展进入新阶段,基于物联网的城市立体化信息采集系统正加快构建,智慧城市成为物联网应用集成创新的综合平台。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是一种用智能方式帮助人类应对世界的研究及应用领域。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人工智能产业链大致可分为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三个环节。人工智能具有算力、算法、数据三要素,在强大算力以及海量数据的支持下,精确、稳健的算法解决各类场景问题。 传统基础设施 数字化改造 传统意义上的基础设施涵盖面很广,包括铁路、公路、机场、港口、水利设施、能源、通信等领域。5G、AI、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型基础设施的飞速发展,将有望发挥引领作用,促进传统基础设施加快数字化改造,实现数据深度共享、业务高度智能,打造出融合新型和传统基础设施为一体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提升各领域建设质量、运营效率、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 资料来源:国家发改委,华泰证券研究所 行业研究/深度研究 | 2020年04月08日 新基建政策不断深化 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新型基建”概念,重点配套新兴产业发展,具体包括 5G网络、数据中心、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无人配送、在线消费、医疗信息化等领域。同时会议中还强调要“加大城际交通、物流、市政基础设施等投资力度”,并“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短板,加强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设”。所以,更广义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还可以包括轨道交通、环保建设等补短板领域。新型基建体量尚小但发展前景大,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将是政策持续支持方向。可以看到,无论是专项投向新基建的比例,还是PPP项目中新基建的占比,都在不断提升。2020年至今新增专项债投向新基建的比例达到 24%,明显高于 2019 年全年 3%的占比;20172020 年国内 PPP 项目中新基建占比总体呈提升趋势,2020年2月占比达13.4%。 图表2: 新增专项债投向比例 图表3: 新基建项目在PPP中占比不断提高 资料来源:Wind,华泰证券研究所 资料来源:Wind,华泰证券研究所 2020年高层明确定调“新基建”作为逆周期调节的方向。“新基建”并不是新名词,早在2018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了 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定位。随后“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被列入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以来,为了对冲新冠疫情对经济造成的冲击,逆周期调节政策发力,并与过去的传统基建不同,高层定调推进“新基建”。2020年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领域投入,加快 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要注重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 图表4: 2018年以来“新基建”相关政策梳理 会议时间 主要内容 2018年12月19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2019年3月3日和3月5日两会 强化逆周期调节,除了传统基建以外,以5G、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基建设将承担更为重要的角色。 2019年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 要稳定制造业投资、实施补短板工程、加快推进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 2020年1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出台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支持政策,推进智能、绿色创造。 2020年2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 改革委员会会议 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以整体优化、协同融合为导向,统筹存量和增量、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打造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2020年2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加大试剂、药品、疫苗研发支持力度,推动生物医药、医疗设备、5G网络、工业互联网等加快发展。 2020年2月23日中央统筹推进新冠 肺炎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 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债券资金和政策性金融,优化投向结构。一些传统行业受冲击较大,而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在线消费、医疗健康等新兴产业展现出强大成长潜力。要以此为契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2020年3月4日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 要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领域投入,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资料来源:中国政府网,华泰证券研究所 051015202530354045新基建交通运输 土地储备棚改城乡社区农林水医疗卫生 学校教育其他未指明分类(%) 2018 2019 2020至今9101112131417-09 18-01 18-05 18-09 19-01 19-05 19-09 20-01(%) PPP项目中新基建占比行业研究/深度研究 | 2020年04月08日 新基建推动中国社会向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转型 新基建对提升中国存量资产效率、改善中长期产业竞争力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对关系到国计民生及国家主导产业的重点领域。“十三五”期间中国整体基础设施建设延续高投入状态,相较于交通运输、电力水利等传统基建,新基建存在短期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总量相对较小的特征。目前社会各界对新基建能否较大力度促进经济增长仍存在观点分歧和担忧。我们建议要用有别于“固定资产投资驱动经济增长”的逻辑来看待新基建的价值,主要转变两个思路: 1)要用更加“高瞻远瞩”的眼光看待新基建的对中国社会的价值。对于新基建,不能仅评估其投资规模对短期经济的拉动作用,更应该从中长期战略价值来理解其发展意义。新基建的实施有望优化中国庞大的存量制造产能效率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推动中国社会向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结构调整和全面转型升级; 2)要用更加“市场化”的方式为新基建创造投融资环境。传统基建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财政资金、银行间接融资和 PPP 投资模式等,投资的规划和实施以政府部门主导。但是新基建由于具有技术升级需要持续大规模研发投入、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相对不成熟等典型特征,未来政府部门可能逐步转变为动员发起方和战略投资方。中国新基建相关产业依靠市场化竞争不断实现技术升级和进步,并依托境内外资本市场实现直接融资、投资收益变现和持续扩张。 行业研究/深度研究 | 2020年04月08日 5G下游应用:抢占下一轮信息科技革命制高点 2019 年是 5G 基建元年,带来 5G 上游的电子、通信产业链业绩回暖。2020 年,伴随着5G基础设施覆盖率的提升和 5G终端的普及,5G下游应用有望成为下一个投资热点。 工业互联网:制造强国之路 工业互联网平台面向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需求,构建基于海量数据采集、汇聚、分析的服务体系,支撑制造资源泛在连接、弹性供给、高效配置。工业软件用主要涵盖研发设计、生产执行、经营管理三大类。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软件的形态从本地部署的复杂系统软件向云化轻量级工业 APP转变。 全国各类型平台数量总计已有数百家之多,具有一定区域、行业影响力的平台数量也超过了 50 多家。既有航天云网、海尔、宝信、石化盈科等传统工业技术解决方案企业面向转型发展需求构建平台;也有树根互联、徐工、TCL、中联重科、富士康等大型制造企业孵化独立运营公司专注平台运营;还有优也、昆仑数据、黑湖科技等各类创新企业依托自身特色打造平台。 相比于传统的工业运营技术和信息化技术,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复杂程度更高,部署和运营难度更大,其建设过程中需要持续的技术、资金、人员投入,商业应用和产业推广中也面临着基础薄弱、场景复杂、成效缓慢等众多挑战,将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尚处在发展初期。一是在技术领域,平台技术研发投入成本较高,现有技术水平尚不足以满足全部工业应用需求;二是在商业领域,平台市场还没有出现绝对的领导者,大多数企业仍然处于寻找市场机会的阶段;三是在产业领域,优势互补、协同合作的平台产业生态也还需持续构建。 5G 催化下工业互联网市场有望提速。工业互联网是以机器、原料、控制、信息系统、产品的网络互联为基础,通过对工业数据的全面深度感知、实时传输交换、快速计算处理、高级建模分析实现智能控制、运营优化和生产组织方式变革。而5G技术有力的提升了数据传输的效率,提升了工业互联网的能力。随着 2020 年 5G 商用逐步落地,工业互联网发展有望进一步提速。 自主的工业互联网应用生态是大势所趋。相较于基础工具型软件,中国工业软件企业在系统平台和云应用领域与国外厂商起步时间更为接近,技术水平差距较小,因此有望形成中国自主的工业应用生态。新冠疫情下,研发、管理等环节远程实施成为刚需,工信部推动工业APP普及率提升,培养用户习惯,为未来工业互联网的进一步建设打下基础。 我们看好工业互联网龙头标的,建议关注用友网络、宝信软件、能科股份。 工业机器人:工业互联网核心支撑 工业机器人是工业互联网在硬件环节的核心支撑,“新基建”投资有望进一步激活中国制造业对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装备的需求。机器人作为工业互联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大量相关系统、工艺参数、软件工具、企业业务需求和制造能力,引导汇聚和链接着大量工业资源,通过交互协同和迭代优化,为智能的产生提供必要基础,为制造业智能化的发展创造前提条件。同时,工业机器人能够充分发挥工业互联网平台的重要作用,成为工业全要素链接的枢纽,向上对接工业应用,向下连接海量设备,持续沉淀和积累海量具备应用推广价值的工业经验与知识模型,通过更为科学、高效的工业资源配置方式及路径,驱动制造业体系和生态的智能化升级与运转。 工业互联网对工业机器人的技术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为产业应用提供了更多可能和场景,充分激活制造业对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需求。1)协助机器人实现互联互通与数据共享:通过基于工业互联网的大数据技术实现机器人相关数据分析与共享,减轻劳动强度,改善作业环境,从整体上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2)有效降低机器人损耗及维修成本:通过远程实时数据监控管理和报警,及时同步生产管理状况,使机器人在工作期间有效地降低行业研究/深度研究 | 2020年04月08日 物耗,有效避免变形、划伤、碰伤,减少维修造成的停产成本。3)支撑机器人开展定制化生产:通过工作模型的设计与优化,使机器人快速适应多品种、小批量的定制化生产,产品快速更新换代,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有效节约投资,形成规模效益。 中国具备诞生世界领先机器人公司的基础,本土企业成长潜力大。从“机器换人”到“智能制造”,国内工业机器人需求有望改善。我们认为国内工业机器人需求有望复苏,2020 年或出现温和增长,长期成长空间广阔,原因是:1)人口结构的变化将长期推动中国制造业进行智能制造升级;2)伴随技术发展,工业机器人的实际应用效果从“机器换人”升级为“智能制造”,从仅仅是替代人工变为提升企业制造效率、稳定产品品质及降低库存;3)国家及地方政策支持力度大,助力智能制造升级,为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有利环境;4)贸易摩擦缓和或将促使制造业恢复投资意愿,2019Q4 工业机器人行业数据已经出现改善迹象(2019 年 10 月国内产量当月增速同比转正达 1.7%,11、12 月增速分别提升至 4.3%、15.3%),虽然新冠疫情或对 2020Q1 机器人产业景气度产生一定负面影响(2020 年 1-2月国内机器人累计产量同比下滑 19.40%),但随着国内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和制造业复工复产有序推进,我们认为机器人温和复苏的趋势不会改变。 图表5: 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及预测 资料来源:联合国人口司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2019(Medium fertility variant),华泰证券研究所 图表6: 中国工业机器人月度产量增速变化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华泰证券研究所 0%10%20%30%40%50%60%70%80%90%100%1950 1955 1960 1965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2010 2015 2020E 2025E 2030E 2035E 2040E 2045E 2050E15-64 0-14 65+78%57%47%61%90%61%103%64%46%57%34% 35% 35%7% 6% 9%(16%)(3%) (7%)(12%)(14%) (7%) (9%) (11%) (7%)(19%)(15%)2% 4%15%-20%0%20%40%60%80%100%120%01-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2017 2018 2019行业研究/深度研究 | 2020年04月08日 汽车行业目前仍是国内工业机器人最主要的下游应用,随着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和转型的不断深化,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将有望更深入衍射到 3C、半导体、新能源、物流仓储等领域,需求更加多元化,增量空间广。汽车制造行业生产程序相对标准化,工业机器人应用发展较早,技术成熟,自动化程度较高。消费电子行业的自动化模式与汽车行业类似,均可在产品零部件生产和整装等环节进行自动化生产,但消费电子行业目前除了个别厂商外,自动化渗透率仍然处于较低水平,自动化升级的空间仍然广阔。对比 2010、2018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销售结构可以发现,汽车行业均位居第一应用领域,但占比由 50%下降到35%,3C需求由13%扩张到23%,除金属加工以外的其他行业占比由 27%提升至32%,行业总体容量增长的同时需求分布呈逐渐多元化的趋势。我们认为受益于随着智能制造及工业物联网的应用领域不断横向延展,2019 年及以后机器人下游需求多元化的趋势有望延续。 图表7: 201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的需求结构 图表8: 2018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的需求结构 资料来源:IFR,华泰证券研究所 资料来源:IFR,华泰证券研究所 中国工业机器人密度仍明显低于全球其他制造强国,“新基建”投资或有助于中国智能制造程度和工业机器人密度的提升。自动化生产的单元产品(机器人)是衡量一个国家自动化水平的重要指标。虽然中国工业自动化行业规模呈现较快增长趋势,但生产制造业中自动化率仍低于欧美发达国家。lFR 数据显示,中国自 2013 年开始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最大市场,2018年中国销量达15.4万台,占全球比重达36%。但是,按照机器人使用密度(平均每万名制造业工人所使用的工业机器人数量)为标准,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密度为 140台/万人,虽然已经超过全球平均水平,但仍然显著低于美国(217台/万人)、德国(338台/万人)、韩国(774 台/万人)、日本(327 台/万人)等制造业强国。我们认为,中国正处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历史机遇期,半导体、面板、消费电子智能终端、新能源等高端制造业产能稳步扩张,其对自动化、智能化生产所产生的工业机器人多元化需求将提高中国制造业整体工业机器人密度,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有望进一步扩容。 图表9: 2018年全球及部分经济体工业机器人销量对比 图表10: 2018年全球及部分经济体工业机器人密度对比 资料来源:IFR,华泰证券研究所 资料来源:IFR,华泰证券研究所;工业机器人密度为平均每万名制造业工人所使用的工业机器人数量 汽车50%3C13%金属加工10%塑料及化学品10%食品饮料烟草1%其他16%汽车35%3C23%金属加工10%家用电器5%锂电5%食品医疗3%塑料加工2%光伏2% 半导体2%仓储物流0%其他13%051015202530354045全球 中国 美国 日本 德国 韩国 印度(万台)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全球 中国 美国 日本 德国 韩国 印度(台/万人)行业研究/深度研究 | 2020年04月08日 5G 护航,工业机器人企业有望与工业互联网深度融合,打造全流程闭环数据传输分析系统,提升自动化和人工智能效率。5G技术的普及,有望赋予机器人更加完善的交互能力,更强大的分析和数据处理能力,很大程度上优化机器人的性能。通过 5G 提供的低时延+高稳定性的数据流传输,系统可以精确分析到每一台机器人主机。通过监控系统对机器人各项历史数据的分析及学习,对实时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实现局部故障预警,机械寿命分析等功能,可帮助客户提前排查生产中的各项问题,有效提升生产效率。与此同时,将客户处的机器人运转数据返回至企业,用于新一代机器人的技术研发与更新,实现数据的全流程闭环。与工业物联网的融合,有望提升企业在价值链中的增加值,提升企业经营的回报率和智能制造升级的投资意愿。 工业机器人与工业互联网的发展相辅相成,2020 年或是中国机器人产业的新起点,未来有望孕育世界领先企业。结合人口结构、应用场景、产业政策、企业投资信心等多种因素综合分析,我们判断 2020 年或是中国机器人产业的新起点,未来主要发展趋势包括:1)市场份额或进一步集中,研发可持续增长;2)5G商用时代机器人企业有望与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深度融合;3)协作机器人需求有望快速扩张,或是本土企业重点突破的领域之一;4)中国有望在新一轮发展期诞生世界领先机器人企业。目前国内有望受益于“新基建”投资发力、工业互联网加快推广等积极因素的工业机器人代表企业包括:机器人(新松机器人)、埃斯顿等。 V2X车联网:技术加速落地 车联网V2X,利用通信实现数据感知。车联网通信作为移动网络派生发展出来的新的分支,在通信技术要求和应用场景特点上有其独特性。车联网通信通常统称为 V2X,根据通信对象的不同可分为 V2V(车-车)、V2I(车-基础设施)、V2P(车-人)、V2R(车-路)等方式。 图表11: V2X应用场景举例 V2X类别 应用场景举例 具体应用场景举例 V2V:车与车之间的信息交互 前碰撞预警 提示驾驶员前方有碰撞风险,提前减速避让。 失控预警 将车辆失控信息至少提供给周边左右1.5m、前后150m的车辆,周边车辆收到信息后提示驾驶员进行紧急避让。 紧急电子刹车灯 当车辆进行紧急制动时,向周边车辆发送急刹预警信号,驾驶员接收到预警信号后提前做好减速、避让准备。 禁止通过预警 在双向两车道的道路上行驶时,后方车辆想要超过前方车辆,必须要临时占用对向车道,当本车与对向车辆有超车碰撞隐患时,及时提醒驾驶员谨慎通过。 左转辅助 在驾驶员想要进行左转向时,此时对向如果有车辆正在靠近,系统及时提醒驾驶员注意前方车辆。 交叉路口辅助 交叉路口是交通事故高发区,车辆通过复杂路口时通过V2V技术相关通讯,理解对方行驶意图,减少事故发生的概率。 盲区/变道预警 由于车体和内外后视镜在设计上与生俱来的角度问题,车身的左右后侧方都存在一个无法根除的驾驶者视觉盲区,借助于V2V技术,驾驶员变道前能够及时察觉到盲区车辆,减少事故的发生。 V2I:车与基础设施之间的信息交互 红灯预警 当车辆接近有交通信号灯的路口,预知红绿灯时间,如判断车辆无法及时通过此路口时,及时提醒驾驶员减速停车。 弯道限速预警 车辆从平直路面进入转弯工况时,接收到相关弯道限速信号后及时提醒驾驶员减速慢行。 限速施工区域预警 当车辆行驶至限速区域(如学校)附近时,通过路边V2I设备向驾驶员传递显示提示或者当车辆超过限定车速时提示驾驶注意车速。当车辆行驶至限行区域(如燃油车限行、单双号限行、货车限行)、施工区域附近时,通过车载V2I设备向驾驶员提示前方即将进入限行区域。 天气预警 当车辆行驶至恶劣天气的地带时,如多雾、雨雪天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