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1 报告编号19RI0388 消费研究团队 头豹研究院 | 食品饮料系列概览 400-072-5588 2019 年 中国复合调味品行业概览 报告摘要 复合调味品是指用两种或者两种以上调味品配 制, 经特殊加工制成的调味品, 典型的复合调味品 有火锅调料、 鸡精、 中式复合调料和西式复合调料 等。复合调味品属于消费频次低、购买人群广泛、 家庭刚需型的产品, 2014 年至 2018 年, 中国复合 调味品市场规模由 654.0 亿元人民币增长至 1,132.5 亿元人民币, 年复合增长率为 14.7%。 复合 调味品行业产业链的上游市场参与者主要为原材 料种植业、 养殖业、 食品添加剂加工制造业以及包 装行业, 中游环节主体为复合调味品制造商, 下游 涉及销售渠道和销售者。 654.0 751.0 854.0 985.2 1,132.5 1,300.4 1,550.7 1,890.1 2,100.6 2,450.9 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预测2020预测2021预测2022预测2023预测 亿元 中国复合调味品行业市场规模(按销售额计),2014-2023预测 中国复合调 味品行业市场规模(按销售 额计) 年复合增长率 2014-2018年 14.7% 2019预测-2023年预测 17.2%姚朝芳 邮箱: csleadleo分析师 行业走势图 相关热点报告 食品饮料系列深度研究 中国团餐行业研究报告 食品饮料系列概览 2020 年中国饮料酒行业概 览 休闲服务系列深度研究 2019 年中国素食餐厅行 业研究报告 热点一:复合调味品逐渐替代单一调味品 随着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居民消费需求不断升级,中 青年人群的消费习惯不断发生改变,对饮食健康以及便 捷性要求较高。单一的调味品难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 口味需求,以及便捷性的需求。而种类多样的复合调味 品可满足消费者快速做出专业厨师水平美食的要求,同 时满足消费者对风味多样性的烹饪要求。 热点二:复合调味品定制化趋势 随着消费群体迭代的年轻化,用于做某一类菜或某一类 食品,且具有特定功能、风味化成分较多的复合调味料 更受欢迎。这类复合调味料,有效简化了烹饪的过程, 满足了消费者在家就可做出专业厨师水平的美食的要 求。餐饮行业方面,菜品标准化高,复合调味品标准化 要求也较高,且需求量大,需要复合调味品企业为其提 供定制化的调料产品。 热点三:复合调味品趋向健康化发展 复合调味品不仅强调口感和风味设计,更要考虑到其健 康性。为顺应消费者健康消费的趋势,主打“减盐”“有 机”“健康”概念的复合调味品纷纷上市,在实现科学减盐 的同时,满足人体对口味和营养元素的需求,备受消费 者青睐。 2 报告编号19RI0388 目录 1 方法论 . 5 1.1 研究方法 . 5 1.2 名词解释 . 6 2 中国复合调味品行业市场综述 . 7 2.1 中国复合调味品的定义与分类 . 7 2.2 中国复合调味品行业的市场规模 . 9 2.3 中国复合调味品行业发展历程 . 9 2.4 复合调味品产业链分析 . 12 2.4.1 上游分析 . 12 2.4.2 中游分析 . 13 2.4.3 下游分析 . 14 3 中国复合调味品驱动及制约因素分析 . 16 3.1 驱动因素 . 1 6 3.1.1 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续攀升 . 16 3.1.2 城镇化进程加快 . 17 3.1.3 连锁餐饮的蓬勃发展为行业创造新的商业机会 . 1 8 3.2 制约因素 . 1 8 3.2.1 产品同质化严重 . 18 3.2.2 行业集中度低 . 19 3.2.3 食品添加剂超标严重 . 19 4 中国复合调味品行业政策及监管分析 . 20 3 报告编号19RI0388 4.1 行业支持政策 . 20 4.2 行业监管政策 . 23 5 中国复合调味品行业市场趋势分析 . 25 5.1 产品呈定制化趋势 . 25 5.2 产品呈健康化趋势 . 26 5.3 产品呈高端化趋势 . 26 6 中国复合调味品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 27 6.1 竞争格局分析 . 27 6.2 复合调味品企业分析 . 28 6.2.1 太太乐 . 28 6.2.2 美鑫食品 . 30 6.2.3 安徽强旺 . 32 4 报告编号19RI0388 图表目录 图 2-1 复合调味品的类别 . 7 图 2-2 中国复合调味品行业市场规模,2014-2023 预测 . 9 图 2-3 中国复合调味品行业发展历程 . 11 图 2-4 中国复合调味品行业产业链 . 12 图 2-5 中国复合调味品行业渠消费渠道结构,2018 年 . 15 图 3-1 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2014-2018 年 . 16 图 3-2 中国城镇化率,2014-2018 年 . 17 图 4-1 中国复合调味品行业支持政策 . 22 图 4-2 中国复合调味品行业监管政策 . 24 图 6-1 中国复合调味品行业产品消费结构,2018 年 . 27 图 6-2 主要复合调味品企业营业收入和净利润情况,2018 年 . 28 图 6-3 美鑫食品营销网络 . 31 5 报告编号19RI0388 1 方法论 1.1 研究方法 头豹研究院布局中国市场, 深入研究 10 大行业, 54 个垂直行业的市场变化, 已经积累 了近 50 万行业研究样本,完成近 10,000 多个独立的研究咨询项目。 研究院依托中国活跃的经济环境,从大健康,信息科技,食品,新能源行业等领域 着手, 研究内容覆盖整个行业的发展周期, 伴随着行业中企业的创立, 发展, 扩张, 到企业走向上市及上市后的成熟期, 研究院的各行业研究员探索和评估行业中多变 的产业模式,企业的商业模式和运营模式,以专业的视野解读行业的沿革。 研究院融合传统与新型的研究方法, 采用自主研发的算法, 结合行业交叉的大数据, 以多元化的调研方法, 挖掘定量数据背后的逻辑, 分析定性内容背后的观点, 客观 和真实地阐述行业的现状, 前瞻性地预测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研究院的每一份 研究报告中,完整地呈现行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研究院秉承匠心研究, 砥砺前行的宗旨, 从战略的角度分析行业, 从执行的层面阅 读行业,为每一个行业的报告阅读者提供值得品鉴的研究报告。 头豹研究院本次研究于 2019 年 6 月完成。 6 报告编号19RI0388 1.2 名词解释 (1) 糟卤:也称糟油,由陈年酒糟中提取香气浓郁的糟汁,再配入辛香调味汁,精制而 成。其主要用于烹调热炒菜肴,如糟溜鱼片等。 (2) ok 汁:一种调料,主要突出酸甜,香型的一种调味品,复合型果味调味料,主要 原料有果汁、番茄沙司、胡萝卜、糖、果酸等。 (3) 调理食品:又称“速冻调理食品” 、 “速冻食品” ,指以农产品、畜禽和水产品等为 主要原料,经前处理及配制加工后,采用速冻工艺,并在冻结状态下储存、运输和 销售的包装食品。 (4) ISO9001: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制定的关于质量管 理和质量保证方面的国际标准,用于证实企业具有提供满足顾客要求和适用法规要 求的产品的能力。 (5) BRC 认证:是由英国零售商协会(British Retail Consortium)于 1998 年制定的 食品技术标准,用以对零售商的供应商进行评估。BRC 认证已经发展成为国际公认 的食品规范。 (6) 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外观、风味和品质,以及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 食品中的物质。 (7) 转基因:又称基因拼接或 DNA 重组,将一种或几种生物体的基因转移到特定生物 中,并与其本身的基因组进行重组,以培育出新的品种。 7 报告编号19RI0388 2 中国复合调味品行业市场综述 2.1 中国复合调味品的定义与分类 调味品是添加到食物中赋予食物特定风味的调味汁或调味料。 单一调味品指由单一主要 材料组成的调料, 典型的单一调味品有味精、 酱油、 醋、 腐乳、 香料、 调味品酒以及蚝油等。 复合调味品是指用两种或者两种以上调味品配制, 经特殊加工制成的调味品, 典型的复合调 味品有火锅调料、鸡精、中式复合调料和西式复合调料等。 复合调味品种类丰富,分类方法不一,可按结构、用途、所用原材料、饮食习惯、味型 和加工制成品进行分类(见图 2-1) 。 图 2-1 复合调味品的类别 来源: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按形态分类: 复合调味品可分为液态复合调品、 固态复合调味品和复合调味酱: 液态 复合调味品指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调味品为主要原料, 添加或不添加其它辅料, 加工而成的 呈液态复合调味品, 主要产品有鸡汁调味品、 糟卤等; 固态复合调味品以两种或两种以上 8 报告编号19RI0388 的调味品为主要原料, 添加或不添加辅料, 加工而成的呈固态复合调味品, 主要产品有鸡精 调味品、鸡粉调味品、牛肉调味品、排骨调味品、海鲜粉调味品等;复合调味酱指以两种 或两种以上的调味品为主要原料,添加或不添加其它辅料,加工而成的呈酱状复合调味品, 主要产品有风味酱、沙拉酱、蛋黄酱等。 按用途分类:复合调味品可分为佐餐型、烹饪型和强化风味型。 按所用原料分类:复合调味品可分为肉类、禽蛋类、水产类、果蔬类、粮油类、香辛料 类等。 按饮食习惯分类:复合调味品可分为传统菜肴调味汁、中式小吃调味汁、西式调味汁、 面条蘸汁和生鲜蔬菜味汁等。 按味型分类:复合调味品主要分为咸鲜味型、葱椒味型、酸甜味型、辣香味型、香甜味 型和鲜肉香型:咸鲜味型主味由咸味和鲜味构成,如蒜茸豆豉酱、西瓜豆豉、炝汁、豉油 王、煎封汁等;葱椒味型主要以葱、姜、蒜、花椒为主要调味品,具有浓郁的蒜、姜等香 味,如葱椒泥、葱椒绍酒、葱油汁、蒜酱、蒜茸酱、蒜姜调味料等;酸甜味型主味由酸味 和甜味构成,但酸味重于甜味,如 OK 汁、柠汁(西柠汁)、茄 汁(粤)、青梅酱、草莓酱、辣甜 沙司、京都汁等;辣香味型主要包括马拉盏酱、辣酱油、川锅酱、芥末糊、辣甜豆豉酱、 咖喱油、 辣葵花酱等; 香甜味型主要包括黑香酱、 复合奇妙酱、 椒梅酱、 五香粉、 精卤水、 果仁、果酱等;鲜肉香型主味呈各种肉香,如火腿汁、蚝油、鸡香油、鸡精和蟹油等。 按加工制成品分类:复合调味品可分为酱类、汁类、鲜味粉料类、油料类和其他类: 酱类主要包括沙茶酱、柱侯酱、鱼香酱、茄茸酱、果仁果酱、番茄沙司等;汁类主要包括 OK 汁、煎封汁、香槟汁、西柠汁、唧汁、红油汁等;鲜味粉料类主要包括鸡精、牛肉精 等;油料类主要包括蟹油、香味油、菌油、香辣烹调油、鸡香油等;其他类:如西瓜豆 豉、渣辣椒、泡辣椒等 9 报告编号19RI0388 2.2 中国复合调味品行业的市场规模 复合调味品属于消费频次低、 购买人群广泛、 家庭刚需型的产品。 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 不断提高,中国复合调味品市场消费量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2014 年至 2018 年,中国复 合调味品市场规模由654.0亿元人民币增长至1,132.5亿元人民币, 年复合增长率为14.7%。 未来五年,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消费升级趋势延续,以及餐饮行业回暖,中国复 合调味品市场规模将进一步增长,预计在 2023 年增长至 2,450.9 亿元人民币,年均复合增 长率为 17.2%(图 2-2) 。 图 2-2 中国复合调味品行业市场规模,2014-2023 预测 来源: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2.3 中国复合调味品行业发展历程 中国复合调味品行业的发展主要经历了起步阶段、 快速发展阶段和高速发展阶段三个阶 段,现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见图 2-3 ) 。 (1) 起步阶段(1990 年以前) 中国复合调味品发展历史悠久,中国最早出现的复合调味品是在北魏时期开始流行的 “八角齑” , 是一种有名的蒜齑复合调味品, 由醋、 盐及 8 种香辛料配制而成, 距今已有 1,400 10 报告编号19RI0388 多年的历史。此外,中国还有传统的十三香、五香粉等复合香辛料,用黄豆、蚕豆等为原材 料配制的各种复合酱,如豆瓣辣酱、芝麻辣酱、牛肉辣酱、鸡肉辣酱等花色酱,以及糟卤、 耗油等配制的调味品。 中国的复合调味品实现批量工业化生产是在 20 世纪 30 年代至 70 年 代之间, 但当时还没有采用 “复合调味品” 这个专用产品名词。 中国正式采用 “复合调味品” 这个专用名词是从 20 世纪 80 年代初开始。1982 年至 1983 年期间,天津市调味品研究所 开发了专供烹调中式菜肴的“八菜一汤”复合调味品(清炒虾仁调料、咖喱鸡丁调料、酱爆 肉丁调料、虾籽豆腐调料、糖醋鱼调料、鱼香肉丝调料、番茄肉片调料、辣子鸡丁调料、酸 辣汤调料) ,并开始使用“复合调味品”这个专用产品名称。随后,上海、北京、武汉、四 川、广州等地相继开发了多种烹调专用复合调味品,如蚝油牛肉调料、茄汁鱼片调料、糟熘 里脊调料、米粉肉(粉蒸肉)调料、盐鸡调料、涮羊肉调料以及蒜蓉辣酱、金钩豆瓣辣酱、 麻辣酱等调味酱。各种品牌的鸡精、牛肉精也开始大量上市。1987 年,中国食品工业协会 正式制定了调味品名词术语(ZB X 66005-1987) 标准,对复合调味品专用名词、术语 及定义标准进行规定。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中国拥有自主研发和生产技术的肉骨膏粉 生产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这一系列借助美拉德反应和酶解技术生产的产品, 具有浑厚的 肉香和烤香,备受消费者青睐。 (2) 快速发展阶段(1990 年-1999 年) 1990 年以后,在各种新政策及生产技术不断提高的推动下,中国复合调味品行业进入 了快速发展阶段。 20 世纪 90 年代, 复合调味品在技术上实现了酵母抽提物、 肉类抽提物等 高档天然调味基料的国产化, 为复合调味品提供了的原料选择空间, 促使复合调味品种类日 渐丰富,出现了特鲜味精、甜味剂、酵母提取物及食用香精香料等新颖调味品。同时,国际 复合调味品企业也开始进入中国, 这虽然对中国复合调味品行业的发展造成较大冲击, 但国 际复合调味品资本不仅带来了巨额的资金, 还给中国复合调味品行业带来了先进的管理方式 11 报告编号19RI0388 和营销思路、 新颖的产品以及超前的消费理念, 极大地促进中国复合调味品的消费升级和行 业的快速发展。 (3) 高速发展阶段(2000 年至今) 为适应复合调味品的发展并与国际接轨,2007 年,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发布了调味品 分类(GB/T209032007) ,对复合调味品重新做了定义和分类,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复合 调味品行业的发展。2007 年,中国发酵制品和调味品企业已实现总产值 914 亿元,其中复 合调味品的增长率高达 20%,是所有调味品中增长最迅速的一类。与此同时,中国也涌现 出了一批调味品知名企业, 如佛山海天调味有限公司、 上海太太乐食品有限公司、 广东佳隆 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王守义十三香集团、山西水塔公司等。2017 年复合调味品产业的 产量为 49.5 万吨,同比增长 14.9%,在调味品行业的 17 大分支产业中,复合调味品产业 的同比增长率仅次于蚝油, 位居第二位。 2018 年, 复合调味品行业的市场规模已突破 1,000 亿元。 图 2-3 中国复合调味品行业发展历程 来源: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12 报告编号19RI0388 2.4 复合调味品产业链分析 复合调味品行业产业链的上游市场参与者主要为原材料种植业、 养殖业、 食品添加剂加 工制造业以及包装行业,中游环节主体为复合调味品制造商,下游涉及销售渠道和销售者 (见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 。 图 2-4 中国复合调味品行业产业链 来源: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2.4.1 上游分析 中国复合调味品行业产业链上游的参与者是复合调味品原材料的供应商,涉及种植业、 养殖业、 食品添加剂加工制造业以及包装行业等多个行业。 复合调味品原材料占产品成本比 重较大,以安记食品和天味食品等复合调味品企业为例,其原材料成本占比均超过 70%。 上游原材料价格的变动会直接影响复合调味品企业的生产成本,进而影响产品的利润空间。 复合调味品行业上游农产品种植业主要涉及大豆、 玉米、 小麦、 辣椒、 姜、 花椒、 胡椒、 茴香、大蒜、洋葱等。农产品的种植、价格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受天气状况及病虫危 害等因素影响大; 上游种植环节决策信息的缺乏, 如农民对当年价格较敏感, 某种农产品 当年价格高,下一年种植量就大,导致供需不匹配;种植地区的影响,中国疆域南北跨度 13 报告编号19RI0388 大,不同地区因为土壤、天气、水分等因素的不同,所生产的农产品质量存在差异;农产 品生产、流通中间环节多,种子、农药、化肥、饲料、收购、运输、储藏、销售等价格都会 影响农产品价格。 而农产品的种植面积、 产量、 价格会直接影响复合调味品行业的生产成本 及质量,因此保证稳定的货源与控制采购成本成为中游复合调味品制造商的关注重点。 鸡、 鸭、 猪等畜禽类农产品作为复合调味品的主要原材料之一, 其价格波动受到供求关 系、 饲料成本及传染病等因素的影响。 当中国主要畜禽养殖地区发生大规模的疫情或自然灾 害, 复合调味品行业采购符合质量监控规定的原材料难度加大, 从而面临原材料价格上涨和 原材料供应中断或供应数量不足的风险。 此外, 禽流感等动物瘟疫的发生将会降低消费者对 于禽类制品的购买力, 导致市场上禽类制品供求关系不平衡, 从而对复合调味品行业整体的 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复合调味品的包装材料主要以玻璃和塑料为主。 中国包装行业整体发展态势良好, 且中 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包装大国, 中国包装行业企业众多, 能充分满足中国复合 调味品行业的需求。因此,包装材料对复合调味品行业的利润影响较小。 2.4.2 中游分析 中国复合调味品行业产业链中游主体是复合调味品制造商, 其主要是根据配方将原材料 按照一定比例调配加工制造成复合调味品。 其中, 复合调味品配方的研发创新是企业保持市 场竞争力的重要环节。 配方的研发直接影响着产品最终的味道和功能等, 也决定了产品能否 获得目标消费者的认可以及能否在市场中畅销, 因此配方的研发是产业链中附加值最高的环 节。 产品配方的研发完成后进入生产环节, 生产环节对企业生产加工的机械化程度与自动化 水平要求高,企业还需经过 ISO9001、BRC 等一系列认证,建立完善的生产设施维护、保 14 报告编号19RI0388 养和检修机制, 以降低生产过程中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概率。 在机械化的生产过程中, 如果 出现参数设置异常、 机器故障等问题, 均会导致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出现差异, 影响产品的质 量和口感,给复合调味品制造商增加产品质量风险。 中国监管部门对食品安全的日益重视, 以及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的不断提高, 促使中国 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与政策不断完善, 对食品市场准入、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 食品添加剂 标准、 食品标识与标签标准的要求进一步提高。 复合调味品加工制造企业应及时应对法规与 标准的改变,并开展相关认证,更改产品配方和食品标签,调整生产流程,对产品进行重新 检测,确保产品符合食品相关规定。 2.4.3 下游分析 复合调味品行业产业链下游涉及复合调味品的销售渠道和消费者, 其中销售渠道包括商 超、便利店、百货店等线下渠道,以及淘宝、天猫、京东等线上渠道。现阶段,复合调味品 主要销售渠道为线下渠道, 线上渠道占比较小, 如海天、 安记食品等线上销售占比均为个位 数。 线下渠道方面, 随着复合调味品行业的发展, 除传统的营销方式外, 还产生了一些新的 变化: 关联营销, 如盒马鲜生在寿司售卖处旁边陈列芥末酱, 在海鲜售卖处旁边陈列海鲜 酱等;联合营销,如徐鸿飞小鲜蛋与大润发、太太乐签署战略合作。其中徐鸿飞小鲜蛋作 为上游养殖及生产企业, 负责提供食材和原料; 太太乐作为中游复合调味品企业, 负责产品 的研发和生产;大润发作为下游的终端渠道,负责销售;三家企业战略联动,形成产供销一 条龙的优质格局;附带营销,选择美菜、有菜、下厨房、抖音等作为推广媒介,通过设立 与复合调味品相关的品牌美食专区, 创造情景式的营销互动, 吸引目标消费群的关注与参与。 线上渠道方面, 得益于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中国电子商务行业发展迅速, 未来线上 15 报告编号19RI0388 渠道将逐渐发展为复合调味品主流的销售渠道之一。以 80 后、90 后为主体的消费群体更 多选择方便快捷的线上购物方式, 而企业通过线上渠道也可实现购物数据留痕, 通过对用户 的购买行为、物流信息、评价分享等数据的分析,锁定目标消费群体,并精准推送消费者关 注的复合调味品来引导和促进消费者进行消费。 但单纯的线上经营中, 消费者缺少直观的消 费体验。而传统的线下经营中,线下门店受地理位置、店铺大小、营业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客户来源有限, 消费者购物时间也受限。 未来复合调味品企业将通过打通线上线下销售的界 限,线上线下两种渠道优劣互补,实现线上线下深度融合。通过两种渠道的结合,实现线上 下单、线下送货,确保消费者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便捷的方式完成购买流程。 消费是复合调味品产业链的终端环节, 复合调味品的终端消费者包括餐饮消费者、 食品 加工企业和家庭消费者。 现阶段, 中国复合调味品消费主要集中在餐饮消费和食品加工, 占 比分别为 45.1%和 30.7%,家庭消费占比仅为 24.2%, (见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 。其中餐 饮渠道在选购时更加看重产品的质量以及风味的稳定程度, 对单品的粘性强。 食品加工渠道 采购要求与餐饮渠道相似, 但对于成本的关注度更高。 家庭渠道消费者较为关注品牌及价格, 容易受促销和宣传的影响,产品粘性较弱。 图 2-5 中国复合调味品行业渠消费渠道结构,2018 年 16 报告编号19RI0388 来源: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3 中国复合调味品驱动及制约因素分析 3.1 驱动因素 3.1.1 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续攀升 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持续攀升为符合调味品消费升级奠定基础。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 食口味的变化, 调味品逐渐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 复合调味品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2014 年至 2018 年, 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 20,167.1 元增长至 28,228.0 元, 年复合增长率 为8.8% (见图 3-1) 。 随着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 居民消费需求不断升级, 中青年人群的消 费习惯不断发生改变, 对饮食健康以及便捷性要求较高。 单一的调味品难以满足消费者多样 化的口味需求, 以及便捷性的需求。 而种类多样的复合调味品可满足消费者快速做出专业厨 师水平美食的要求, 同时满足消费者对风味多样性的烹饪要求。 未来, 复合调味品将逐渐替 代单一调味品,成为居民消费的首选调味品。 图 3-1 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2014-2018 年 来源:国家统计局,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17 报告编号19RI0388 3.1.2 城镇化进程加快 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动餐饮行业持续扩容, 复合调味品作为餐厅食品加工不可或缺的加 工辅料,其需求量也随之增加。 2014 年至 2018 年,中国城镇化率由 54.8%增长至 59.6%,中国城镇化率持续攀升 (见图 3-2) 。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影响下,居民生活节奏逐渐加快。而生活节奏的加快导 致居民备餐时间大幅度减少, 居民对饮食的便捷性要求提高, 在外就餐次数增多, 从而促进 了餐饮行业的蓬勃发展。 2014年至2018年, 中国餐饮收入由26,860.2亿元增长至42,715.9 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为 11.3%。 同时, 在快节奏的生活下, 消费者对餐厅的烹饪速度提出了 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餐厅尤其是快餐店自制复合调味品效率低,且难以标准化,因 此餐饮企业更倾向大量采购复合调味。 由此可见, 城镇化进程加快以及生活节奏加快, 共同 推动着消费者消费习惯的改变, 而复合调味品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因而具有极大的市 场增长潜力。 图 3-2 中国城镇化率,2014-2018 年 来源:国家统计局,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18 报告编号19RI0388 3.1.3 连锁餐饮的蓬勃发展 在餐饮行业连锁化趋势愈加明显的推动下, “中央厨房+门店”的经营模式促进复合调 味品需求的增加。 “中央厨房+门店”的标准化餐饮连锁经营模式是餐饮行业未来主要的发 展趋势,中国已有超过 70%的连锁餐饮企业自建了中央厨房,且均在不同程度上实行了标 准化生产。 受益于此, 具备研发、 定制化服务能力的复合调味品企业可根据餐饮企业的需求 为其定制适用于某款菜品烹饪的复合调味品, 从而大幅度简化厨师的烹饪过程, 也有利于餐 饮企业的特色化、标准化和规模化。复合调味品企业还可以全面为餐饮企业提供菜品研发、 成本控制、烹饪流程优化、品质控制等服务,帮助餐饮企业研究分析消费者偏好,不断推出 新的菜式, 指导厨师使用标准化复合调味品, 从复合调味品的供应商变为复合调味品解决方 案的提供者。 3.2 制约因素 3.2.1 产品同质化严重 复合调味品企业多由传统调味品企业发展而来, 沿袭其传统制造工艺, 以作坊式和手工 生产为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