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Climate Change-Induced Poverty in Rural Areas: the Global and Chinas Perspectives气候变化对农村贫困的影响、认知与启示中国社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石尚柏、郑艳、孟慧新等2018 年2 月01气候变化与和贫困是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气候变化所引发和加剧的贫困现象被称为“气候贫困”。这一概念由国际乐施会在2007年率先提出之后,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在中国,气候变化直接和间接加剧贫困,成为贫困地区致贫甚至返贫的重要原因。2009-2015年,香港乐施会先后开展了一系列与气候变化和贫困相关的项目,发布了气候变化与贫困:中国案例研究、气候变化与精准扶贫等研究报告,通过案例研究、社会调研和宏观分析揭示了中国正在发生的气候贫困现象,指出气候变化使得贫困人群成为最大的受害者,尤其是中国的连片特困地区是气候变化脆弱性最突出的区域。然而,目前国内外对于气候贫困的概念和机理尚未达成共识,在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的宏观大背景下,引发和加剧农村贫困的原因非常复杂,现有国内研究还缺少专门从“气候贫困”的概念和视角进行的全面、系统的分析。对此,本报告对国际和国内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提炼出国内外应对气候贫困的政策经验和典型案例,对气候贫困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提出了应对气候贫困的理念和策略设计,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为中国认识和应对“气候贫困”问题提供分析思路和解决方案,推动国内气候变化议题从概念到实践的进展。本报告将“气候贫困”界定为:气候变化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个体或社区生计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不利影响,引发或加剧贫困脆弱性,从而产生短期或长期贫困的现象。气候贫困包括已发生的贫困和潜在贫困(即气候变化导致的贫困脆弱性)。本质上,气候贫困是气候变化因素与贫困相叠加并放大其不利影响的结果,其根源是风险与社会经济资源的不均衡、不公平分配。一、国际社会气候贫困研究进展贫困受到社会、经济、制度、文化、政治等多重驱动因子的影响,不仅体现为物质匮乏,也表现为社会经济、心理文化或身份地位上的剥夺感和缺失感。阿玛蒂亚森将贫困区分为长期贫困(chronic poverty)和暂时贫困(transient poverty)。联合国和世界银行采用人均每天消费额低于2美元或1.5美元的最低标准界定“收入贫困(income poverty)”,按照人均2美元的贫困标准,全球共有24亿贫困人口,其中半数生活在印度和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会引发营养不良和饥饿,家庭食品消费比重达到50-60%的贫困家庭,大多存在“食物贫困(food poverty)”,全球处于极端贫困的饥饿人口约有10亿人。气候变化的致贫效应: IPCC报告指出,气候变化将削弱许多国家减小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成为贫困群体不得不承受的一项额外负担。引发贫困的气候风险主要来自: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变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增大,气候变化趋势引发的长期灾害风险(slow-onset risk)等,所导致的生产力下降、生计损失及健康影响。从气候变化风险的诱发因素来看,气候贫困可以分为气候容量型贫困、气候灾害型贫困。气候容量型贫困受到长期气候变化引发的暖干化、荒漠化、盐碱化等环境风险影响,导致气候资源的承载力下降、人口和土地矛盾加剧,长期陷入贫困陷阱;气候灾害型贫困是指遭受突发性的极端天气气候灾害影响所致的致贫或返贫现象。气候变化对贫困的影响具有双重效应,一是加剧现有贫困人口的贫困程度,二是增加了新的贫困人口数量(包括大量的城市新贫民)。气候变化对贫困的影响机制可以从全球尺度和社区尺度进行分析。(1)从全球视角看,极端气候灾害事件往往诱发全球性的粮食危机,食品消费支出和农业生产成本的增加,催生出许多新的贫困人口。未来气候贫困新增人口中,将有相当比例来自城市新贫民,这些新贫困人口许多是来自农村地区、逃避气候灾害并寻求就业机会的经济移民。(2)从社summary摘 要目录 / contents摘 要 .01 前 言 .04 1. 国际社会对气候贫困的认知与实践 .06 1.1 气候贫困问题的背景 . 071.2 国际社会对气候贫困问题的最新认知 . 11 1.3 气候贫困的方法学 . 17 2. 中国气候变化与贫困研究现状 .21 2.1 气候贫困的分布状况 . 22 2.2 气候贫困的形成机制 . 27 2.3 减排与应对气候贫困的协同机制 . 37 3. 国内外经验与启示 .38 3.1 气候贫困问题的本质及其复杂性 . 39 3.2 国际社会的减贫努力及其理念转型 . 39 3.3 国外应对气候贫困的机制设计 . 42 4. 中国应对气候贫困的挑战及政策建议 .54 4.1 中国应对气候贫困的挑战 . 55 4.2 中国应对气候贫困的策略和建议 . 57 参考文献 .62 02 03区生计的视角来看,气候变化会削弱农村家庭和社区福利(物质、经济、生态、人力和社会文化资本),降低其适应能力,加剧贫困脆弱性和气候脆弱性,使之陷入贫困陷阱。气候贫困的地区和行业分布:农业是对气候变化最敏感的产业,全球有2/3的贫困人口生活在农村地区并以农业为生。气候变化对于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非常显著,尤其是对于那些处于山区、沿海、干旱半干旱、高寒地带、湿地、草原等敏感生态系统的农业社区,会削弱其生态服务功能,影响居住在该地区的居民生计。气候变化的脆弱群体包括:儿童、妇女、老年群体、原住民、小农户、长期患病和残疾家庭等社会脆弱群体,往往也是最弱势的气候贫困群体。根据世界银行预测,到2030年,如果采用有利于减贫的气候适应政策,则气候变化引发的新增贫困人口约为300万-1600万;否则未来新增气候贫困人口将高达3500万-1.22亿人口。未来气候贫困高风险国家或地区主要集中在非洲和亚洲地区。其中,亚洲等地区的快速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受到气候变化、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等多重复杂因素的影响。东亚地区由于人口城市化的影响,贫困人口比重将逐渐减少,但是需要关注从农村地区流动到城市的新移民群体中的气候贫困问题。2008-2015年,与收入和城市化的贡献相比,中国和印度等国家气候因素对贫困的贡献率将占到50%左右;到2050年,中国沿海地区因为海平面上升导致的贫困风险人口将从2008年的600万增加到2200万。国际社会应对气候贫困的政策和实践:贫困与全球安全、可持续发展密切关联,国际社会已达成共识:发展是最好的减贫政策。2015年以来,在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推动下,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被纳入减贫议题和目标之中。应对气候贫困,既需要加强社会经济系统的安全防护网,也要加强对气候变化风险的预测和预防。各国应对气候贫困的经验包括:(1)加强国际社会减小气候贫困的合作机制;(2)加强能力建设和适应科技创新,提升社区恢复力;(3)应对气候变化、防灾减灾和减贫的协同政策设计;(4)强化政府责任,构建气候贫困的安全防护网体系;(5)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气候风险分担体系;(6)城镇化背景下的非农化和农业市场化途径。二、中国的气候贫困研究进展中国的气候贫困问题具有不同于国际社会的一些独特性、复杂性,应对气候贫困具有诸多现实挑战:(一)气候贫困类型多样、分布范围广,应对难度大;(二)中国减贫工作进入攻坚阶段,“气候贫困”精准扶贫难度大;(三)气候贫困政策亟需理论和方法学支持;(三)城镇化进程加剧了应对气候贫困风险的难度和复杂性。中国贫困地区与生态脆弱区和气候敏感带高度耦合,农业领域和社会脆弱群体是易于遭受气候变化影响进而陷入气候贫困的脆弱行业和群体,即中国气候贫困的分布具有地域性、行业性和群体性特征 :(1) 地域性气候贫困 :中国11个老少边穷连片特困区是气候贫困高发区域,其中,最脆弱区域集中于农林农牧交错区域,森林与沙漠、石漠化过渡地带,森林与农地交错地带等生态脆弱区域。主要分布省份:甘肃、云南、广西、重庆、宁夏、贵州、青海、安徽、西藏、广西、四川等省份是中国气候变化脆弱性最高的地区,也是连片贫困集中地区。(2)行业性气候贫困:各行业按照气候贫困的风险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畜牧业 林业 渔业经济作物 种植业 其它农业行业(如农村小工商业,手工业、务工等)。(3)群体性气候贫困:极端贫困家庭、少数民族妇女、文盲半文盲(缺乏教育、技能和就业渠道)、因病返贫家庭、子女教育负担重、疾病老弱等低保群体等,是气候贫困的高发群体。此外,城市低收入阶层、因灾致贫后进入城市打工的农村务工群体也是未来潜在的气候贫困人群。气候贫困的形成既包括气候变化对生计的影响,也包括社会结构中既有的贫富差距、性别的权力结构,以及在扶贫开发和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的制度和政策的重要影响机制。特别是,相关政策和制度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公共部门与社区以及市场和民间社会中各方的良性互动至关重要:(1)气候变化对生计的影响:气候变化引起的资源变化,限制了生存所需各种资本的获得和谋生活动的进行,影响贫困人口的生计;(2)贫困本身加剧的气候贫困:通过变卖消费型资产以平滑生产型和固定型资产的风险规避行为使得贫困户能够免于陷入长期贫困中,而内蒙古牧区则在自然灾害背景下呈现急剧贫富分化,贫困户陷入长期性的气候贫困中;(3) 由于气候变化引起的次生灾害发生类型频度与烈度变化而导致因为资金、技术匮乏而造成的额外损失导致的贫困。如新疆、内蒙古草原因为干旱出现的蝗灾、鼠灾;云贵川山区低温阴雨导致的稻瘟病、马铃薯晚疫病等。(4)社会制度对气候贫困的影响:草原双承包制度和草原保护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牧民气候变化的适应,而性别的权力关系则使得农村妇女更容易受到气候变化冲击,陷入气候贫困;(5)适应政策对气候贫困的影响:适应政策与基层社区和群众的自发性适应行动,以及与研究机构、NGO、私营部门和媒体等各个层面的互动与合作的协同发展影响适应成效;(6)低碳农业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贫困的发生。三、应对中国气候贫困的政策机制设计应对气候贫困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系统性挑战。我国的气候贫困问题受到气候变化、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等多重复杂因素的影响,由于气候变化脆弱性与社会经济文化等多重脆弱性相互叠加的影响机制,很难量化测算气候变化的致贫效应。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能够起到减小贫困的积极作用。目前中国的扶贫政策还未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因素,这方面的研究也相对薄弱。未来三十年是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持续、快速提升时期,各种人为与自然灾害风险将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迫切需要协同适应气候变化、防灾减灾和可持续发展。对此,需要充分借鉴国际社会的经验,推动我国减贫工作的理念转型,在精准扶贫、气候变化、防灾减灾等规划项目中加强政策协同,开展试点示范和实践创新。应对中国气候贫困的政策机制包括:(1)将应对气候变化纳入扶贫战略,减少贫困脆弱性;(2)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对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投入;(3)协同灾害风险管理与适应气候变化,提升贫困地区应对气候风险的恢复力;(4)建立公平、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气候贫困的保护网;(5)建立气候贫困和减贫的监测和评估体系,提升精准扶贫瞄准度;(6)设立国家专项资金,开展气候扶贫试点;(7)利用市场机制,建立完善农业应对气候灾害风险的分担机制。04 05气候变化不仅是环境问题,更是发展问题。发展的过程是管理各种风险的过程。气候变化本质上是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项更为复杂的风险,因为它既影响到了特殊风险和共生风险两者各自的危害性,同时又加强了两者之间的转化性。基于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及发展路径,气候变化风险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是不均衡的。气候敏感区的人们受到的影响更大一些。特别是,气候变化对处于不同社会经济结构之中的人群具有不同的影响,其中对于贫困群体的生计影响最大。随着气候变化事实的不断显现,贫困国家与贫困群体的生计受气候变化影响相对较大,贫困和自然气候因素之间的强相关性逐渐凸显。因为气候变化对于贫困群体的影响从来都不是单独发生的,而是嵌于整个社会经济结构之中的。贫困群体受到气候变化和不平等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双重影响。从根本上讲,气候变化风险与其他许多因素一起共同构成对于穷人生计脆弱性的威胁,这些因素包括就业机会匮乏、资源获取不足、社会政治领域的边缘化,市场波动、不稳定的政策、脆弱的基础设施、薄弱的社会保障系统、缺乏规划等。贫困是 21 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气候变化所引发和加剧的贫困现象被称为“气候贫困”。这一概念最早由国际乐施会在2009年的报告科学证据的应验-气候变化,人与贫困 中提出,之后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影响,逐渐成为一个学术界、决策者和社会公众所共同关注的议题。近年来,香港乐施会先后开展了一系列与气候变化和贫困相关的项目,发布了气候变化与贫困:中国案例研究(2009)、气候变化与精准扶贫(2015)等研究报告,通过案例研究、社会调研和宏观分析揭示了中国正在发生的气候贫困现象,指出气候变化使得贫困人群成为最大的受害者,尤其是中国的连片特困地区是气候变化脆弱性最突出的区域。随着我们对气候贫困的认识逐渐深化,国内外对气候贫困的关注度也在逐渐提升。2014年IPCC最新的第五次科学评估报告中专门有一章论述“气候变化、生计和贫困”,指出气候变化对贫困的影响是复杂和多维度的,将适应气候变化纳入发展规划是实现减贫目标的重要手段,然而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行动也可能引发和加剧贫困问题。2015年中国气象局发布的中国极端气候事件、灾害风险管理和适应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中,也提到了要协同应对中国贫困农村地区的适应与减灾等可持续发展目标。然而,目前国内外对于气候贫困问题的认识和应对,还存在不少尚待解决的政策难点和研究空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国际社会对于气候贫困的概念尚未达成共识,对于引发气候贫困的内在机制还需要扎实、深入的科学研究与评估,国内外应对气候贫困的实践经验还有待发掘与梳理等。在中国,气候变化直接和间接加剧贫困,成为贫困地区致贫甚至返贫的重要原因。中国95%的绝对贫困人口生活在生态环境极度脆弱的老少边穷地区。贫困地区和对气候变化格外敏感的生态与环境脆弱地带,在地理空间分布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气候变化导致了冰川退缩、干旱加剧、森林植被萎缩、水土流失加剧、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等灾害,使得这些生态脆弱区的环境进一步恶化。中国贫困地区人口受气候变化恶果影响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已经成为气候变化的最大受害者。近几年,国内学界对于气候变化引发的贫困问题也有了不少关注。例如一些研究者从气候变化脆弱性的视角解读了气候贫困问题,一些案例研究指出气候变化导致的干旱化趋势恶化了宁夏、内蒙古、青海、新疆、云南等地的农村社区生计和灾害影响。然而,在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的宏观大背景下,引发和加剧农村贫困的原因非常复杂,现有国内研究还缺少专门从“气候贫困”的概念和视角进行的全面、系统的分析,尤其是对于中国气候贫困的现状、分布特点、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等有待进行深入的研究。对此,迫切需要在了解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对中国的气候贫困问题进行系统梳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为中国认识和应对“气候贫困”问题提供分析思路和解决方案,推动国内气候变化议题从概念到实践的进展。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提出要把交通条件和发展相对落后的连片特困区作为新时期扶贫开发主战场。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承诺到2020年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也是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重要一步。中国的减贫工作已经进入攻坚阶段,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城镇化提升、推动西部大开发、落实生态文明转型、履行国际气候变化减排义务等。作为扶贫开发主战场,中国的14个连片特困地区大多是气候变化影响和贫困问题交互影响的气候贫困地区,它们是应对气候变化和精准扶贫的重中之重。在中西部地区未来城镇化提升进程中,既要实现农民向市民的转变,也要密切关注气候贫困的城市化。在中国背景下,气候贫困具有许多不同于国际社会的问题和特点,深入梳理国内外的气候贫困现状、问题和经验,对于中国减贫战略的精准落实具有重要的决策参考意义。本报告内容包括四个部分。第一章分析、梳理了国际社会在气候贫困领域的最新认知与实践,包括气候贫困的概念、理论、研究方法等。第二章分析了中国气候贫困的主要类型、分布特征,及中国在气候变化与贫困方面的研究现状与典型案例。第三章总结了国际社会应对气候贫困的政策和经验。第四章分析了中国应对气候贫困面临的现实挑战,并结合国际经验提出了中国应对气候贫困的政策建议和实施途径。本报告可以为中国扶贫政策制定者、研究人员和实践者提供参考。preface前 言国际社会对气候贫困的认知与实践0607气候贫困1.1 气候贫困问题的背景减小贫困和应对气候变化都是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气候变化是全球最受关注的环境问题,更是关涉到各国长远利益的发展问题。减小贫困是全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目标。气候贫困这个衍生概念揭示了气候变化与贫困之间存在着复杂而确定的关联机制。尽管国内外学界对这一概念的认识和界定尚未达成一致,这一议题对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减贫等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性已经日益凸显。1.1.1 气候变化与贫困的相关概念本文所指的“气候变化”是指自然变率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下的气候要素的平均或极值的变化。气候变化脆弱性(Vulnerability)是指暴露在气候变化风险之下时,社会经济系统所具有的易损性、敏感性及适应性等内在特质(IPCC,2012)。气候变化导致的贫困风险是由极端天气或气候事件、人口和社会经济系统的暴露度、系统脆弱性三个因素共同决定的。其中,气候事件(HAZARD)、暴露度(EXPOSURE)都属于外部因素,贫困脆弱性是了解群体内在特质的重要环节。 “贫困”是一个具有丰富涵义和多重定义的多维度概念。贫困不仅体现为物质匮乏,也表现为社会经济、心理文化或身份地位上的剥夺感、缺失感和弱势感(IPCC,2014)。贫困分为长期贫困(chronic poverty)和暂时贫困(transient poverty)(Sen, 1981,1999)。最贫困的群体往往陷入长期贫困,难以依靠自己的力量逃离贫困陷阱。“贫困陷阱(Poverty trap)”可以视为某种“最低资产阈值”,低于这一水平的家庭无法成功1 “critical minimum asset threshold, below which families a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educate their children, build up their prodcutive asstes, and move ahead economically over time”.2 “气候贫民”的生存与生活,discover.news.163/09/1210/10/5Q5RUJTU000125LI.html ,2009.12.10.地实现其教育子女、资本生产和提升经济地位的目标 (Carter, et al., 2008) 1。气候变化会加剧贫困并导致贫困的代际传递效应(WB,2014;IPCC,2014)。人均每日消费低于1.25美元被认为是陷入贫困陷阱的标准(Sachs,2006)。贫困脆弱性(vulnerable to poverty)是指易于遭受贫困的潜在特征,是预测贫困人口的重要参考,也称为“前贫困 (ex ante poverty)”或潜在贫困(Haughton & Khandker, 2009)。对全球贫困人口的统计有不同的测度标准,例如世界银行认定的全球贫困人口为12亿人,依据国际贫困线(Internaional Poverty Line, IPL),标准是每天消费水平低于1.25美元的人口;UNDP依据多维贫困指数(Nultidimensional Poverty Index),以基本服务(教育、健康、生活水平)的缺失、基本能力(core human functionings如残疾)进行综合衡量,测算出全球共有17亿贫困人口。1.1.2 气候变化与贫困的关联效应:气候贫困1. 气候贫困的定义气候变化将削弱许多国家减小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IPCC(2014)。气候变化所引发和加剧的贫困现象被称为“气候贫困”。这一概念最早见于国际乐施会,2007年,乐施会在巴厘岛会议上率先提出“对抗气候贫穷”的倡议2,将“气候贫穷(Climate Poverty)”界定为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及产生的灾害所导致的贫穷或使得贫穷加剧的现象。1国际社会对气候贫困的 认知与实践国际社会对气候贫困的认知与实践0809气候贫困2009年乐施会报告科学证据的应验 - 气候变化,人与贫困 ( Suffering the Science:Climate Change, People, and Poverty)中以最新的科学事实及贫困群体的故事,指出:气候变化是数以亿计贫困群体的发展危机,并呼吁全球尽快解决这一人道主义危险。因为饥饿、灾害和疾病正在成为一种“新常态the new normal”,如果不采取行动,过去50年来最贫穷国家的减贫努力将付之东流。2009年5月乐施会发布的生存的权利报告预计,到2015年,全球气候危机影响的人数将增长54%,达到3.75亿人;到2050年,全球估计将有2亿人因为饥饿、环境退化和土地流失而被迫迁移。人们往往关注“收入贫困”,而忽视在全球气候变化下的“生态贫困”和“气候贫困”。在中国扶贫的障碍部分来自于对“气候贫困”的识别和统计比较困难。2009年6月17日: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与国际扶贫组织乐施会今天共同发布气候变化与贫困中国案例研究报告,通过案例调研揭示了中国正在发生的气候贫困现象,指出气候变化已成为中国贫困地区致贫甚至返贫的重要原因。95%的中国绝对贫困人口生活在生态环境极度脆弱的地区,已经成为气候变化的最大受害者。报告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逐渐成为一个国内外学术界、决策者和社会公众所共同关注的议题(乐施会,2009)。2015年,乐施会发布研究报告气候变化与精准扶贫,发现中国的连片特困地区与生态脆弱区和气候敏感带高度耦合;特困地区具有气候暴露度高,敏感性高,适应能力弱的特点;特困区的气候脆弱性远远高于全国平均值。中国扶贫发展目标的实现正面临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如何将应对气候变化与精准扶贫发展的战略目标有机结合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乐施会,2015)。综合乐施会系列报告可以看出,气候变化和贫困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气候变化能够直接或间接引发或加剧贫困现象。因此,气候贫困实际上是指“气候变化引发的贫困(Climate Change Induced Poverty)”。本报告将“气候贫困”界定为:气候变化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个体或社区生计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不利影响,引发或加剧贫困脆弱性,产生暂时贫困或长期贫困的现象。气候贫困包括已发生的贫困和潜在贫困(即气候变化导致的贫困脆弱性)。本质上,气候贫困是气候变化因素与贫困相叠加并放大其不利影响的结果,其根源是风险与社会经济资源的不均衡、不公平分配。乐施会系列报告气候变化与贫困Climate Change and Poverty中国案例研究A Case Study of China3 绿色和平/Simon LimFinding the Money A Stock Taking of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Finance and Governance in Nepal中国北京市朝阳区朝外北街吉庆里小区十号楼蓝筹名座E座二区802室电话: (86) 10 6551 2635 6551 2636电邮: bjooxfam.hk网站: oxfam,cn, oxfam.hk北京办公室中国11个集中连片特困区气候脆弱性适应能力及贫困程度评估报告气候变化与精准扶贫气候变化与精准扶贫乐施会微博二维码 乐施会微信二维码2. 气候变化与贫困的关联机制气候变化对贫困的影响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一是气候变化导致的气候要素长期和平均趋势的变化,如平均气温、降水的变化。二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率、强度变化导致的灾害风险,如热带气旋、风暴潮、极端降水、河流洪水、热浪与寒潮、干旱等。三是气候变化趋势引发的长期灾害风险(slow-onset risk),如干旱化、盐碱化、荒漠化、海平面上升、海洋升温,以及在环境变化下导致的次生地质灾害及病虫害(蝗灾、鼠灾、作物病虫害和家禽家畜病害等)等。气候变化的致贫效应通过气候风险的不同途径起作用,主要表现在:干旱地区的生计退化、家庭资产损失、粮食安全和灾害加剧社会弱势群体的长期贫困、劳动生产率下降或人员伤亡、农业产出下降、水资源短缺等等(Olsson, et al.,2014)。从气候变化风险的诱发因素来看,气候贫困可以分为气候容量型贫困和气候灾害型贫困。气候容量型贫困受到长期气候变化引发的暖干化、荒漠化、盐碱化等环境风险影响,导致气候资源的承载力下降、人口和土地矛盾加剧,长期陷入贫困陷阱;气候灾害型贫困是指遭受突发性的极端天气气候灾害影响所致的致贫或返贫现象。IPCC报告指出,气候变化是贫困群体不得不承受的一项额外负担,贫困和社会不平等现象是导致气候变化脆弱性的两大突出因素(Olsson et al.,2014)。气候变化对贫困具有威胁放大器(threat multiplier)的作用,气候变化风险与贫困人口具有各自不同的地域、行业和群体分布特征,气候变化脆弱性与贫困脆弱性也各有不同的驱动因素,气候贫困是二者相叠加的结果。世界银行报告气候变化和贫困:一个分析框架指出,气候变化对贫困的影响具有双重效应,一是加剧现有贫困人口的贫困程度,二是增加了新的贫困人口数量(包括大量的城市新贫民)。由于贫困群体常常处于社会经济和市场体系之外,维持基本生存,他们对于市场的参与度和影响微乎其微,贫困加剧导致的社会福利影响常常难以量化体现在GDP等宏观经济指标的变化之中(WB,2014)。这使得许多国家在减贫实践中往往忽视气候贫困问题的严重性及其影响程度。气候变化对贫困人口带来的影响主要是负面的,气候变化相关风险(climate related hazards)会加剧贫困和生计压力,恶化不平等现象,引发新的脆弱性,尤其是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贫困人口受到的不利影响最大(IPCC,2014)。此外,贫困对于应对气候变化也有反向作用(WB,2016),例如,在贫困压力下,家庭和社区会增加人口生育、开垦更多土地和自然资源以维持生计,造成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并削弱其长期适应能力。1.1.3 全球气候贫困的分布及其预测全球财富与贫困分布体现出地域分化的特征,发达国家大都位于温带气候适宜地区,而最贫困的国家往往位于气候和贸易条件较差的热带内陆区域(Sachs et al.,2001)。评估气候变化对贫困的影响,需要充分考虑贫困的地理空间分布及各国的社会安全网体系。从全球贫困的地理分布来看,按照1.25美元贫困线,全球约有70%的全球贫困人口居住在发展中国家农村地区(IFAD,2011)。这些以农业和自然资源为主要谋生手段的地区,是气候变化影响下的高脆弱地区,也是全球气候贫困的高发群体(如图1-1)。在1.25-2美元之间的贫困人口,有10亿人分布在中等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有1700万人。其中人均每天消费低于2美元的贫困人口共有24亿人,一半人居住在印度和中国。(Olsson, et al.,2014)国际社会对气候贫困的认知与实践1011气候贫困全球贫困分布在国家间和国家内部都存在差异。从全球来看,以全球收入不平等衡量的国家之间的贫困差距呈现不断缩小的趋势,与此同时,一些快速发展中的低收入国家或中等收入国家的国内收入不平等正在逐渐扩大,例如中国比较典型(Olsson et al.,2014)。从不同文献的预测结果来看,气候变化对全球贫困的总体影响不是很大(仅相差十分之一),但是贫困影响的区域分布将有很大差异。对未来全球气候贫困规模的预测,取决于气候变化情景的假设、各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减贫政策等因素。IPCC报告指出,从未来趋势看,全球贫困人口的总量可能减少3000-6000万人,或略高于现状水平,但是地区和国家分布会有所变化。未来气候贫困高风险国家或地区主要集中在非洲和亚洲地区。东亚及加勒比地区由于人口城市化的影响,贫困人口比例呈现减少趋势。但是需要关注从农村地区流动到城市的新移民群体中的气候贫困问题。2008-2015年,与收入和城市化的贡献相比,中国和印度等国家气候因素对贫困的贡献率将占到50%左右;到2050年,中国沿海地区因为海平面上升导致的贫困风险人口将从2008年的600万增加到2200万(Wheeler,2011)。世界银行报告大冲击:管理气候变化对贫困的影响预测未来全球处于极端贫困线下的农业贫困人口规模,认为气候贫困主要取决于农业产出、健康、劳动生产率和灾害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也取决于各国采取的发展路径。在两种气候变化情景下(高影响和低影响情景),农业产出下降都是气候变化引发贫困的最主要驱动因素。到2030年,如果采用有利于减贫的气候适应政策(繁荣情景则气候变化引发的新增贫困人口约为300万-1600万;如果是消极和缺乏包容性的发展政策(贫困情景),则未来新增气候贫困人口将高达3500万-1.22亿人口。(如图1-2,WB, 2016; WB, 2015)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GNP)北回归线南回归线1995年数据无数据财富与气候密切关联。如图所示,比较世界地图上的人均GNP与气候区差异,位于温带地区的国家相比热带地区国家更富裕。在同一气候区,靠近沿海或河道地带的国家相比内陆国家更为富裕。图 1-1:全球财富与气候带的关系 1.1.4 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与贫困问题的关注国内外对气候变化和扶贫发展这两个全球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但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联机制却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乐施会,2015)。随着对气候贫困的认识逐渐深化,国际社会对气候贫困的关注度也在逐渐提升。关注这一议题的国际机构主要是以下几类:(1)联合国机构:如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UNDP、UNEP、GEF、国际农业发展基金(IFAD)等。 (2)世界银行:自1990年代以来发布了一系列相关报告,研究全面而深入。例如世界银行最新报告管理气候变化对贫困的影响指出:气候变化、灾害、健康和贫困之间具有关联效应,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减小贫困的主要威胁。2015年中国气象局发布的中国极端气候事件、灾害风险管理和适应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中,也提到了要协同应对中国贫困农村地区的适应与减灾等可持续发展目标。(3)地区发展机构:如经济合作组织(OECD),非洲发展银行(Africa Development Bank),亚洲发展银行(Asia Development Bank)等。(4)发达国家的海外发展援助机构(ODA),如英国国际发展部(DFID)、海外发展研究所(Overseas Development Institute),美国USAID,等开展了一系列与气候变化、发展、减贫、适应、能源及人道主义援助有关的国际项目(McGuigan et al., 2002)。(5)国际学术机构和科学团体:如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系列科学评估报告。例如,2014年IPCC最新的第五次科学评估报告中专门设计一章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