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Living Mountain Wisdoms: The Pathways of Naxi Bioculture Communities in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along The Yangtze River流动的山地智慧 :金沙江纳西社区的气候变化适应之道i目录引言 . i第一章 本土本方 . 1一.、气候变化下的世界. 1二.、石头城是如何建成的. 4三、去石头城. 5四、曾经的湿热河谷. 5五、老虎不见了. 8六、三个问题. 9七、到石头城. 10八、在热风里. 12九、风景:身体与精神的尺度. 14十、粮食的信仰:“有饭有水可移山”. 15十一、植物的信仰:“哪里有栗树,哪里就是家”. 16十二、山地的应对. 17十三、山地的火种. 19第二章 山地时空 . 21一、纳西时间. 21二、“十年九旱”. 23三、水少了. 24四、水稻不种了. 25五.、“隐性农业革命”. 27六、“最后一代农民”. 28七、社会经济的复合变迁. 30第三章 纳西山地生活特质 . 33一、大山大河的讲述. 34二、平衡的山地. 36三、生物文化维度的人. 40四、纳西梯田:多维度链接的生命. 42五、牲口的贡献. 44六、生物文化多样性的验证. 46七、石头城菜谱:天地的供养. 49八、明天的传统. 51第四章 因种子而活化的乡村 . 52一、种子是一门“大生意”. 53二、与科学联姻:参与式选育种行动. 54三、女性的“种子梦”. 55四、“寻亲记”:狂风突袭育种基地. 56五、“宝山加多宝”:女性的力量. 57六、活态社区:“种子银行”的现代性适应. 58七、种子的足迹:女性生存角色的改变. 60八、为山地女性,为种子发声. 61九、文化再生. 63十、“我的革命根据地”. 64第五章 共同行动与可见未来 . 65一、末日之书. 66二、未来之书. 68三、最贫困的人群. 70四、小农生态文化创新系统. 72五、山地行动. 75结语 . 79后注 . 86目录.indd 1 2018/12/11 12:30:43ii引言“地球第三极” 青藏高原,向东南翻涌而下,露出地底深埋的宝藏。它带着海洋的记忆,以仍在挤压、断裂、隆起的高山与深切的大河为体,孕育生命和文明的种子,随势远播。“金沙水拍云崖暖 ”, 金沙江离开雄鹰飞不过的唐古拉山,穿行于青、藏、川、滇四省区之间,来到了鹿群靡集石鼓古湖。八万年前,最后一次冰河期结束。金沙姑娘受到古长江谷地的吸引,告别了原本一路南行的澜沧江、怒江姐妹,转身而去。1挣脱玉龙、哈巴雪山兄弟的阻拦,留下“长江第一湾”和 “虎跳峡”等遗迹,“女儿国”“花马国”“玉龙第三国”的子孙,从此一去不复,东流到海。1 赵希涛、曲永新、张永双等,滇西北丽江地区石鼓古湖的发现及其在现代金沙江河谷发育中的意义,地质通报,2007 年第 8期。“在晚更新世早期末次间冰期时 , 本区作为青藏高原的一部分 , 可能又经历了一次强烈的上升运动,石鼓古湖约于 8-9万年前被泄空,现代金沙江得以形成。”2 和立宣、杨洪、石涛,“水稻世界屋脊”丽江宁蒗永宁特殊稻作示范区高寒稻规范化栽插完成,云南农业信息网,2015 年 6月 2日。3 鸟越宪三郎,段晓明译,倭族之源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4 中国西部江河因火山、原始森林和沼泽的滋养,雨季往往水质发黑。金沙江、雅砻江、澜沧江在历史文献中都曾被称为“黑水”。此外,流域内还有丰富的低地热区及地热资源。5 摆夷,今傣族先民。金沙江河谷傣族目前主要分布在丽江市永胜县到昆明市禄劝县近千公里的金沙江及其支流沿岸,他们是金沙江稻作历史的开创者。在瘴气弥漫的河谷低地居住并从事农耕的大部分人口属于侗泰语族的泰语支,他们也可能是新石器时代最早在到金沙江河谷定居的人类。6 泸沽湖畔女儿国,格姆女神山脚下,温泉水滋养着永宁坝子,人们至今仍在种植古老的山地稻种 “软红米”。2016 年,国家农科机构 实施的高寒稻区 “极量创新”“ 丽粳9号 ” 百亩连片示范区进行实收测产,其中高产田块亩产607.4千克,百亩平均亩产435.1千克,创造了2670米高海拔区域水稻种植的最高单产纪录。塔城攀天阁 普米 、傈僳、纳西等民族混 居地,产稻区 平均 海拔2680米,共有稻田1700亩,被誉为世界高海拔产稻区,所产特种稻谷 老黑谷,被评为云南十大名米之一。一万年,地球气候相对稳定在人类习以为常的状态。以大地的产出为供养,人类对食物的基本需求开启了农业。金沙江是长江文明的上游,也是亚洲农业起源地之一,农耕与游牧文化在此融合发展。以“老黑谷”“软红米”为代表的山地稻作,种植地海拔超过 2680 米,被誉为“水稻世界屋脊”。2日本学者鸟越宪三郎主张,稻作起源于金沙江流域,并由此传往亚洲各地。3东巴经中说,纳西一路迁徙到黑水4,向以孔雀、大象为吉祥物的摆夷5学会了水稻种植。纳西稻作丰富了长江流域原始稻作文化的内容。6与此同时,纳西先民也带来了游耕游牧的高地生活。iii丽江地图(丽江府志略)丽江境内,最高海拔为玉龙雪山主峰,5596米;最低点,新庄河于华坪县塘坝河口汇入金沙江观音岩水库,其正常蓄水位为海拔 1134 米,高低间落差达 4462米。玉龙雪山年平均气温在3以下,最热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下,最冷月平均气温在-5以下,基本不出现日平均气温大于10以上的日子 。7华坪气象站(海拔 1180 米)2016 年测得,年平均气温 20.2 C,最高温出现在 6月 4日,37.1C,属基本正常。8从 热带低热河谷气候,到高原季风气候, 高山大河立体而丰富多样的自然生态,为纳西山地立体农业提供了优质资源基础,在文明的交融中展现出农业业态的本土性与多样性本质。本土本方,是人与自然的互动,结合了两者的再生产实践。山地农业社区与大自然发生更多、更直接的联系,并相互塑造。由此在特定生境形成的知识系统、生活样式,也随它们所处的环境共兴衰。7 陈翠、杨少华、郭承刚,丽江玉龙雪山重要野生药用植物生态分布调查,载现代农业科技,2006 年 11期。8 丽江市气象台,丽江市 2016年气候公报,2017 年 1月 13日发布。特别是,农业活动、农业人口暴露在气候条件之下。气候条件的改变和波动对其具有重要作用。人类行为包括农业方式,也对地球生态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当工业文明和全球流动的资本裹挟着权力来到金沙江河谷,一切的改变,是如此迅猛。农耕、游牧时期,气候变化的主导因子是太阳活动强度变化和轨道因素,火山活动也起着重要作用; “工业革命”后,温室气体的驱动作用超过太阳活动贡献成为第一位因素。当人类由祈求、汲取转向掠夺,由江河、森林到煤炭、石油,再到全球化的资本渗透,现代化进程中改变人类希望的消费主义,使“自然”步步后退。iv2009-2013 年,云南遭遇“ 百年一遇 ” 的全省性特大旱灾,“干旱范围之广、时间之长、程度之深、损失之大,均为云南省历史少有”。清代以来,特别是最近半个多世纪日趋严重的天然森林被砍伐和山地开垦造成的水土流失、生态逐渐恶化是云南气候最终酿成史无前例的四年连旱的根源。而一些片面追求经济发展急功近利而不顾生态环境的政策失误是导致环境灾变的推动因素。云南省气候中心和云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2010年的数据显示,100年来,云南平均增温速率为每10年0.031 C;近50年来,平均增温速率为0.242C,略高于全国的增温。云南省年降水日数由 20世纪50年代的每年270 天锐减到目前的约150天,年雾日数由180天减少到30天。连续的干旱和植被破坏已使巧家、元谋、丽江等金沙江河谷地区干旱日趋明显,水土流失和荒漠化进程显著加速,干热河谷灾变已经形成。9这一切都在提示我们对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应该做适当的调整。它本身的生物文化多样性应与产业相匹配,不能一味寻求规模和增长。联合国粮农组织指出,山地社区及其生态文化系统维持着提供食物、农业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资源:丰富的遗产多样性,适用性强的地方品种,以及持续演化的野生近缘作物;传统的农业生态一体化实践、多样化农业和低碳农业的创新;可持续、集体管理生态文化系统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等。在社会的进程中,当地社区居民应当被视为是平等的合作者。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和本土知识的传承,社区居民掌握了一套特有的知识与技能,比任何一个“外来者”都熟悉自己的发展限制、潜力及机会。这样的传统智慧,埋藏在本土语境中,以族群信仰、生产生活的细节,在居民的日常生活里展开。不仅仅在其形成的文9 郑建萌、任菊章、张万诚,云南近百年来温度雨量的变化特征分析,载灾害学第 25卷第 3期,2010 年 9月。10 丹尼尔A. 科尔曼,梅俊杰译,生态政治建设一个绿色社会,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年。在“译者的话”中,梅俊杰认为,科尔曼强调确立健全的价值观,强调合作与社群精神,强调壮大基层民主力量等,比起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补漏式”设想,视角更加宽广。然而,“这套良好的另类思想”如何能大规模实施,并促成建立生态社会的改造运动,“我是不抱乐观态度的”。此外,乔克 杨( Jock Young)指出,“正像共同体的崩溃一样,认同却在被创造出来。”而社群主义想象中的“共同体”,并不是斐迪南滕尼斯(Ferdinand Tnnies)所说,前定的、安全地建立在牢固基础上的共同体(Gemeinschaft)。化中具有重要价值,它还为世界其他地区持续供给人类知识的力量,对那些力图改善贫穷人口生活的科学家和政策制定者也有重大意义。“像使用一个音叉一样使用锤子”,而不是粉碎、重塑。谁也无可逃遁、彼此角逐成性的全球资本主义体系,推动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管它是正牌的资本主义国家,还是非资本主义国家,都不甘心成为竞争中的失败者,倾尽全力去扩大生产、降低成本、拓展市场、操控资源。全球性的生态环境失衡在这一格局中已经铸成,且难以自我纠正。10气候变化这一生态危机的根源正在于对权力和经济增长的无穷追求,践踏人文需求和生态意识,使民众保护和复原生态环境的行动失去用武之地。“不增长就死亡”的狭隘价值观削弱了人们关怀地球的能力。而土地和劳动的商品化,割裂了与生活的天然连接,与此相关的族群、社区、手艺、传统智慧丧失了存在的源泉。由自然意志推动,以统一和团结为特征的古老社会,被分隔、分裂替代。“共同利益”的观念越来越模糊不清,劳动及其知识被贬低,成为消费行为的附属物,而劳动者变成一个个散落的个体,对政治参与和集体行动的热情日渐衰弱。v 在整个人类历史中,文明成果存在于:从短暂的人类生命和一闪即逝的人类行为中,过滤和积淀出坚硬的内核,从短暂中设想出持久,从非连续性中设想出连续性,从而在为生命无限的人类服务时,通过使用有限生命的男人和女人,来超越人的有限性的限制和约束。 11然而,在文明断裂和碎片化的 21 世纪,“发展进步”主张“历史用不着重视”或者“不加考虑”。12马克思说,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并不是随心所欲的,或者在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我们正处于持续性的危机时代,气候变化只不过是分裂与矛盾的人类需要共同应对的全球性问题之一。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还要孤独,也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和相互改变,但全球性意识还在诞生的阵痛中。11 齐格蒙特鲍曼,欧阳景根译,流动的现代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年,第 215页。12 流动的现代性,第 223、224 页。齐格蒙特鲍曼认为,人类文化与道德依存于对过去的记忆和对未来的信赖。如果存在一两个我们应反复强调、永远不应厌倦的词,那就是:对话、行动。我们呼吁人们通过各种方式来促进对话,尊重来自不同文化的人,将对话视为一种特殊的接触和互动形式,重建社会结构和组织。所有人都不应只是一个旁观者。我们需要尽可能多的社会成员参与进来,以集体行动达成共识,建设公正、关爱和包容的世界。李霖灿、和才翻译的东巴经创世纪1第一章 本土本方2015、2016 和 2017 年是有天气记录以来全球气温最高的三年;2017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850年左右的前工业化时期上升了大约1.1摄氏度。这是 2017 年 11 月 6 日, 在第23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召开之际,世界气象组织(WMO)公布的地球气候变暖最新报告中的内容。此前,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 2013)指出,科学家们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更确定人类活动应该对全球变暖负责,是人类活动造成了自 20世纪50 年代以来的大部分气候变化问题。这一事实的根源,是经济发展和生产方式的系统性变革,自 20世纪50 年代开启的“大加速”时代。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FAO)2016 年主题报告粮食及农业状况:气候变化、农业和粮食安全 认为:气候变化的预计影响包括:温度上升、极端天气频发、水资源短缺、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土地退化、生态系统破坏以及生物多样性丧失;最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干旱、洪水、飓风、暴雨1 2017年12月份环境研究快报刊登的一篇研究论文认为,全球变暖使得飓风哈维这类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概率增加了3倍。暴雪和山火等极端事件,更加频繁地发生,破坏性更加巨大。1该报告指出,气候变化 null有可能严重影响农业为最脆弱人群提供粮食的能力,并阻碍为实现消除饥饿、营养不良和贫困所取得的进展”。它对农牧林渔业等基础生产的影响,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剧。对农民来说,生产力的下降直接意味着“贫困”。气候变化干扰着千千万万依靠农业获得收入的农村人口的生计。而全球大部分的“贫困人群”正来自以务农维生的农村人口,通常为自耕小农。农业和农村的积累,是人类文明发展所依赖的源泉。小农提供了社会价值的“大多数”,默默地生活在农村,却构成“大多数贫困和粮食不安全人群”,承受社会变迁的后果,直接面对从气候到土壤到森林等领域农业自然资源基础的广泛退化: null气候变暖 干旱加剧山火频发碳排放增加”。“减贫、农业合作、促进贸易、生态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应该作为当前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FAO,2016)。一 、气候变化下的世界2“大加速”时代 ,全球变迁并不止于气候变化,还包含人类活动特别是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农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在这一变革趋势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改造和重构,传统的农业生产和食物体系被工业化生产方式重新组织,主要表现为高产品种、化学投入品和机械等资本要素的大量使用。农业生产模式的转换在提供充足食物的同时也给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负面效应:生态系统的恶化、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小农生计的困顿等(IPES-FOOD, 2016)。气候变化、全球化及当前主流的工业化农业及其食物体系被锁定在一系列恶性循环之中,高度依赖化学投入品和高产品种让农业生态系统在气候变化条件下变得更加脆弱和缺少恢复力,而农民在几千年传统农耕实践中积累的具有适应性的传统方法、技术和知识正在被边缘化甚至遗忘。几乎是一种 权力与资本的魔术,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现实策略,往往基于经济发展的贡献,看重技术化更新和产业化带来的贡献。对于自身拥有的传统知识和实践,对知识和实践的核心“人”,那些传统的持续发明者、创新者,往往加以 null原始”“ 落后”“不文明”“地方主义” 等污名而竭尽全力地贬低、弃置,或者又以“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原生态”等美名来袭夺、盗用。世界正面临巨大的挑战,各个国家之间、各个国家内部,不平等的现象日益剧增,财富的分配和权利的不平等,尤其在很多国家年轻人的失业数量日益增长,暴力和极端主义蔓延,人道主义危机威胁着世界的安全;自然资源枯竭和环境严重恶化的不利影响,包括干旱和不可逆转的气候变化问题,同样触及人类生存和地球本身的安全。这一系列挑战是复杂的,需要采取整体的思维、集成性方法来解决。地球及其生态系统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母亲”是许多国家和地区共同使用的表述。为消除贫困和不平等、保护地球、创造包容性的经济增长, 2015 年9 月, 联合国 193个会员国 首脑会议一致通过了 null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它呼吁各国现在就采取行动,为今后 15 年实现 17 项可持续发展目标(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而努力。 2016年 1月 1日,议程正式启动。32030 年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规划建立在 “千年发展目标”所取得的成就之上,增加了气候变化、经济不平等、创新、可持续消费、和平与正义等新领域。17 项目标相互联系,一个目标的实现往往依赖于其他目标相关问题的解决。它们指向三个关键维度经济、社会和环境,述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民的需求,并强调“不会落下任何一个人”。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指出, 17 项可持续发展目标是人类的共同愿景,也是世界各国领导人与各国人民之间达成的社会契约,“它们既是一份造福人类和地球的行动清单,也是谋求取得成功的一幅蓝图”。22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cn.undp/content/china/zh/home/sustainable-development-goals.html。石头城建筑一隅(张华 绘)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