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1 第一部分: 气候变化相关知识 摘要 自上世纪 80 年代末起,气候变化就从一个科学问题,逐渐成为全球性的、涉及科学、政治、外交、经济等多个方面的现实问题。 种种证据表明,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量迅速增加,其导致的温室效应引起全球温度的迅速增加,并在可预期的未来将引起更高的温度增幅。升温会导致全球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高温酷暑频发、极端暴雨频率增加、干旱强度和持续时间增加、热带气旋活动增加等,对全球生态、经济和社会产生重要影响,对消除贫困和全球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这震撼了全球科学界、政界与普通民众,并促使全球 各国和联合国采取应对措施。自 90 年代初起,气候变化成为国际合作和会谈的主要话题之一。 气候变化之所以能够成为 21 世纪以来最饱受争议的一个话题,不仅仅是因为气候变化本身是一个难度极高的科学课题,更因为隐藏在气候变化之后的极大的政治利益的分割。 本章主要介绍全球气候变化的基本事实、基本理论和基本问题,讨论气候变化问题面临的主要挑战,并对气候变化问题在传播中所遭遇的常见质疑、报道中常见的陷阱和民众理解误区进行深刻的分析与解释,对反对者与搅局者所持的主要观点进行批驳。希望将为媒体工作者报道气候变化问题提供基本的指南 ,避免在气候变化新闻报道和解读中出现常识性错误和误导。 气候变化传播手册 2 提纲 1. 基本概念:气候,气候变化,全球变暖,温室气体 2. 气候变化包含的科学内容和核心问题: 1) 全球变暖的事实 2) 主要由人类活动引发 3) 灾害性后果 4) 气候变化相关内容中,哪些是确凿事实,哪些存在争议,哪些获得科学界主流认可? 5) 当前气候变化领域的研究进展与成果 3. 全球变暖是骗局吗?澄清常见的误导: 1) 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多次全球或半球范围内的气温大幅振荡,气候本来就是变化的,变冷变暖都正常。 2) 自 1998 年以来,温度增暖已经停滞了。 3) 最近几个冬天常看到严寒、极寒的新闻报 道,可见全球并未变暖。 4) 全球变暖是由太阳活动引起的。 * 气候变化领域的搅局者和利益集团 4. 气候变化的影响 1) 气候系统的脆弱性 2) 对天气的影响 3) 对大气环境(如雾霾)的影响 4) 对国计民生的影响 5) “2 ” 阈值是怎么来的?如果超过 2 将会怎样? 5. 应对气候变化的手段有哪些?能否使用气候工程手段? 1) 地球工程 2)应对气候变化的创新案例:浮基学校 附录:备注、缩略词和名词解释 气候变化传播手册 3 1. 基本概念:天气、气候、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 在了解气候变化之前,有必要区分下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天气 指的是一个地区在短时间内的 大气状况,一般从几天到两周,包括是否下雨、刮风、闪电、气压、湿度多少、云量多少等。最典型的就是天气预报,例如预报 8 月 28 日北京最高温度为 28 ,最低温度 17 ,北风 2-4 级,晴间多云,这就是对未来天气状态的描述。 而 气候 则指大气状况的长期平均状态,通常为 30 年平均,用于衡量一个地区平均天气状态。 举个例子,如果说北京春季多风沙,指的是北京地区的气候状态;而如果新闻里说北京今天有沙尘暴,则说的是北京地区今天的天气状况。 在最早关于气候的研究中,一般把气候看作一个地区的稳定状态,或者背景状态,强调其 “ 稳定性 ” ,然而随着 “ 气候变化 ” 概念的兴起,一个地区的气候也是不断变化的,这逐渐成为科学界的共识,也被广大民众所接受。 1972 年,竺可桢先生发表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就描述了中国古代气候在百年尺度上的变化,根据他的考证,我国分别在商末周初(公元前 1000 年前后)、魏晋南北朝(公元 400 年前后)、南宋(公元 1200 年前后)和明末清初(公元 1700 年前后)处于温度较低的寒冷期。在这些寒冷期之间,则夹着温暖期。比如公元 600-1000 年的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比较温暖的时期,这时候梅树可以在长安(西安 )生长;而公元 1300 年以后,我国历史进入明清冷期,这期间黄河 -山东段在 11 月频繁地出现冰冻。有的年份中京杭大运河南段(吴江 -嘉兴)也在 11 月就开始大面积封冻,冰厚 3 尺多,船只需要有 “ 壮士凿冰 ” 才能每天前行 3-4 里。江西的柑橘常常被冻死,连贡品也无法保证。华南的广州也开始出现结冰的现象。 国外也有冷暖交替的类似记录。比如公元 10-14 世纪时,曾经出现过的 “ 中世纪温暖期( Medieval Warming Period) ” 。在这段时间里,由于气候的异常温暖,阿尔卑斯山冰川线后退,欧洲酿酒用的葡萄出现了大丰收( 葡萄是一种喜暖温的植物),谷物的收获期也提前了,以至于传统的啤酒节都提早举行。 在地球历史上还经历过多次更大时间尺度上的、气候变化,正如系列动画电影冰河时代中所展示的一样,地球经历过多次冰期 -间冰期的冷暖交替,它们大都以千年以上为单位,每一次都给当时的地球生物带来严峻的挑战,或物种繁荣,或物种灭绝,可谓沧海桑田。 气候变化传播手册 4 上面所说的,是地球自身节律所产生的气候变化。而全球变暖则与之不同,它是自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上世纪 70 年代以来,主要由人类活动所引发的 全球气温上升现象, 也是现代文明以来,人类遭遇到的第一次 全球气候带来的环境危机。 引起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是大气中的 温室气体 ,主要是二氧化碳。关于二氧化碳含量观测,最权威的是美国夏威夷 Mauna Loa 观测站的观测。 30 岁的查里斯 大卫 基林( Charles David Keeling)从 1958 年开始,在夏威夷的莫纳罗亚山( Mauna Loa)观测站(海拔 3397 米)进行二氧化碳观测,一直持续至今。其观测所获得的这条二氧化碳变化曲线被称作 “Keeling 曲线 ” 。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已经从 1958 年的315ppm 上升到如今的 410ppm 以上。 图 1.著名的 Keeling 曲线。图片来源: scripps.ucsd.edu/programs/keelingcurve/ 2017 年 5 月 16 日,夏威夷莫纳罗亚观测站测量的二氧化碳浓度超过 411 ppm,是过去 80万年里的最高值。研究进一步估计,这可能是过去 200-300 万年里最高的数值。 气候变化传播手册 5 图 2. 2017 年 5 月 16 日夏威夷莫纳罗亚观测站测量的二氧化碳浓度超过 411 ppm。图片来源: scripps.ucsd.edu/programs/keelingcurve/ 这条曲线显示过去半个多世纪全球二氧化碳在持续增加。作为最主要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吸收地表面向上的长波辐射,对地球起到保温作用。稳定的二氧化碳浓度水平是地球气候保持基本稳定的基础;然而,二氧化碳迅速增加带来的则是对全球增暖的担心和恐惧。 从 1958 年的 315ppm 到现在的 411ppm,全球的二氧化碳浓度已经增加了 30%。进入 21世纪以来, Keeling 曲线以每年 2.2ppm 的速度快速增加,叠加在长期 增加趋势上还有振幅为5ppm 的年循环,其中 5 月份有一年里最大值, 9 月有一年里的最小值。 Keeling 曲线的变化就像地球的心跳一样,每跳一次,数值增加一点,全球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就增强一些 。 气候变化传播手册 6 2. 气候变化包含的科学内容和核心问题 1) 全球变暖的事实 过 去 100 多年以来,全球变暖的步伐从未停止过,甚至愈演愈烈。自 2014 年以来,年平均气温连破历史纪录, 2016 年成为 NOAA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137 年历史温度 记录中最热的一年,全球年平均气温相比 20世纪全球平均气温 13.9C 增暖 0.94C。 对于最近这次气候变化,在过去 30 年里,科学家们的观点是明确和基本一致的,其主要内容为:全球正在变暖,并且有加速增暖迹象。这次变暖是温室效应所导致的,温室气体增加主要来自于人类活动的化石燃料燃烧,所以,必须采取应对措施,否则,全球变暖会引起灾害性结果。 科学家们的上述观点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 IPCC)的评估报告中有明确数值依据: 18802012 年间,全球气温上升 0.85 。而气温每上升 1 ,粮食产量就下 降约 5%。 19812002 年间,由于气候变暖,全球玉米、小麦和其他主要作物的产量均每年大幅下降 4000 万吨。 全球变暖导致海洋升温,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 19012010 年,由于变暖和海冰融化,全球海洋面积扩大,海平面平均上升 19 厘米。自 1979 年以后,北极的海冰面积以每十年 107 万平方千米的速度缩小。 以 目前的温室气体浓度和排放水平来看,除非出现异常情形,否则,到本世纪末,全球气温很可能比 18501900 年高出 1.5 。海洋变暖,海冰将继续融化,预计到 2065 年,海平面将平均上升 2430 厘米, 到 2100 年,平均上升达到 4063 厘米。即使现在停止排放,气候变暖的多方面效应也会持续几个世纪。 自 1990 年以来,全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几乎上升 50%。 20002010 年十年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速度高于此前 30 年中任一个 10 年的增长速度。 目前,还有可能通过一系列科技手段和人类活动行为改变,将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化前平均气温之上 2 以内。如果进一步在制度和技术上出现重大变革,把全球暖化控制 2 之内的机会就会超过一半。 对于以上问题,科学界的认识是一致的。以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 IPCC) 关于气候变化的第五次评估报告( AR5)为例,有包括 63 个国家的 209 位顶级科学家参与了这一项目,来自 39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