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国工 业百强 县(市 ) 、 百强区 发展报 告 (2020 年)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2020 年11 月版权声明 本白皮书版权属 于中国信息通信 研究院, 并受法 律保护。 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白皮书文字或者观点的, 应注明“来源: 中 国信息通信研究 院”。 违反上述 声 明者, 本 院将追究其相关 法律责任。前 言 改革开 放 40 年 来, 中国工业 经济发 展 取得瞩目 成就。作为 国 民 经济基本 单元和 区 域经济的 重要组 成 部分, 县 域工业 也获 得了长足 发 展。2020 年中央 经济 工作 会议提 出着力 推动 高质量 发展, 要坚 持巩 固、 增强、 提升、 畅通的方 针, 以创 新驱动和 改革开 放 两个轮子, 全 面 提高 经济整体 竞争 力, 加快现 代化经 济体 系建设 。2020 年政 府工 作报告在“依靠改 革 激发市场 主体活 力 , 增强发 展新动 能” 中明确提 出 “支持制 造业高质 量 发展”。 十九届 五中 全会提出 我国已 转 向高质量 发 展 阶段 , “ 十四五 ”期 间要实 现产业 基础 高级化 、产业 链现 代化水 平 明显提高 的发展 目 标。 推动 制造业 高 质量发展 , 建设 制 造强国, 基础 在县域, 活 力在县 域, 难点也 在县域 。 新形势下 , 支持 县域加快 实现 创新驱动 发展, 是 打造发展 新引擎 、 培育发展 新动能 的 重要举措 , 对 于推动县 域经济 社 会协调发 展、建 设 制造强国 具有重 要 意义。 县 域工 业竞争 力评价 立足 新发展 理念, 围绕 促进工 业(制 造业) 高质量发 展, 旨 在挖 掘典型经 验示范 , 夯 实工业基 础, 促 进质 效提升。 与县 (市) 相对, 市辖区作 为城市 主 体的一部 分, 工业 布局、 发展 方 向、 配套 产业、 管 理模式和 制约因 素 都有所不 同, 更 多 代表了城 市经 济 的发展 情况。 因此 ,结合 市辖区 实际 ,也开 展了工 业竞 争力评 价。 工 业百强 县(市 ) 、百 强区是 两类县 级行 政单位 工业发 展的 典型样 本 和先进示 范,工 业 增加值分 别达到 4.5 万亿 元和 5.8 万 亿元 ,占全 国 工业增加 值比重 分 别达到 14.8% 和 19.1% ,是 我国实 施创 新驱动发 展 战略, 推动 城乡区 域协调发 展, 发展 开放性经 济, 推动 形成“双循 环” 发展新格 局的重 要 载体。 本 文分 两篇, 第一篇 是2020 年 中国 工业 百强 县(市 )发展 报告 , 展 示了工 业百强 县( 市)评 价理念 及结 果,绘 制了工 业百 强县( 市) 的发展图 谱, 梳理 了县域工 业发展 的 新机遇, 总 结了制 约县域工 业发 展存在的 问题, 提 出了促进 县域工 业 高质量发 展的对 策 建议。 我 国工 业百强县 ( 市) 主 要聚集在 东部省 份 , 江苏、 浙 江数量 和排名都 较为 领先, 不同 梯队由 东向西逐 步扩散。 百强县 (市 ) 是我 国县域工 业经 济的稳定 器, 其经 济贡献突 出, 需求 总体平稳, 创新驱 动加快, 区 域 战 略地位 凸显。 但也 存在区 域间发 展不 平衡、 产业集 聚协 同程度 低、 创新体系 建设薄 弱 、 园区管理 模式滞 后等问题。 我国县 域工业面 临协 同化发展 、 中心 城 市辐射带 动作用 增 强, 城镇 化提速 、 产城融合 发展 模式创新 加快, 双 循环构建 、 工业 经 济内生发 展动力 激 活, 集群 式发 展、县域 特色产 业 提质增效 加快等 机 遇。 第二篇是2020 年 中 国工业百 强区发 展 报告, 展 示了工 业百 强区评 价理念及 结果, 总 结了工业 百强区 的 发展新特 点, 分析 了市辖区 工业 发展新蓝 图, 并 提 出了对策 建议。2020 年 广东 、 江 苏继续 领跑工业 百 强区。工业百强区是工业经济发展的“ 领头羊” ,工业质效提高的“ 主 力军” , 引领创 新的“活力源” , 向 融入 区域发展 大战略 , 打造“智造 重 镇”,推 动产业联 动 发展方向 迈出了 坚 实的步伐 。 目 录 第 一篇 2020 年中 国工业 百强 县(市 )发 展报告 . 1 一、我国县域工业竞争力评价. 1 二、2020 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图谱. 8 (一)江浙领跑,百强数量排名齐佳 . 8 (二)梯次分布,由东向西逐步扩散 . 10 (三)贡献突出,是全国工业稳定器 . 12 (四)需求较稳,结构优化调整加快 . 14 (五)创新驱动,投入产出并行快进 . 17 (六)融合提速,区域协同发展深化 . 18 三、我国县域工业发展新机遇. 19 (一)协同化发展,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增强 . 19 (二)城镇化提速,产城融合发展模式创新加快 . 20 (三)双循环构建,工业经济内生发展动力激活 . 21 (四)集群式发展,县域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加快 . 21 四、我国县域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2 (一)区域间的发展分化依然显著 . 22 (二)产业集聚协同程度有待提升 . 23 (三)创新体系的建设还比较薄弱 . 23 (四)园区管理模式升级较为滞后 . 24 五、促进县域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24 (一)招引服务触角前延,积极承接中心城市要素外溢 . 25 (二)精准定位规划先行,做大做强核心优势产业集群 . 25 (三)发挥数字经济引领,加快构建开放创新生态体系 . 25 (四)打造营商环境高地,充分释放市场主体发展潜力 . 26 第 二篇 2020 年中 国工业 百强 区发展 报告 . 28 一、市辖区工业竞争力分析. 28 (一)2020 年中国市辖区工业竞争力评价 . 28 (二)2020 年中国工业百强区分布情况 . 31 二、工业百强区高质量发展新特点. 33 (一)工业经济发展的“ 领头羊” . 33 (二)工业质效提高的“ 主力军” . 34 (三)引领创新发展的“ 活力源” . 35 (四)城镇化建设的“ 先行者” . 36 三、市辖区工业经济发展新蓝图. 37 (一)制造业转型加速,创设“ 智造重镇” . 37 (二)融入区域大战略,打造创新产业集群 . 38 (三)推动绿色发展,增强发展动力 . 38 (四)筑巢引凤,加速人才集结 . 39 四、促进市辖区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发展建议. 39 (一)联动发展中推动产业升级 . 39 (二)走出“ 双循环” 发 展新道路 . 40 (三)合理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 . 41 图 目 录 图 1 2020 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分布图. 8 图 2 2020 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重点省份县(市)数量对比图. 9 图 3 2020 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各省位次分布. 10 图 4 中国工业百强县(市)四大板块分布变化图、辐射图. 11 图 5 2020 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梯队与省份对应图. 12 图 6 2020 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主要指标占全国比重图. 13 图 7 2020 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规上工业增速概览图. 14 图 8 部分工业投资总量较大的县(市)工业投资增速图. 15 图 9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 500 亿元的县(市)图. 16 图 10 出口总额超过 500 亿美元的县(市)图. 16 图 11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前 20 名县(市) . 17 图 12 2020 年工业百强县(市)城市群分布示意图. 19 图 13 工业增加值超千亿市辖区分布情况. 33 图 14 工业增加值超千亿市辖区. 34 图 15 2020 年工业百强区分省人均工业增加值和人均 GDP. 35 图 16 2020 年工业百强区专利申请前 10 名. 36 图 17 2020 年 100% 城镇化率工业百强区分布情况 . 37 表 目 录 表 1 2020 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 2 表 2 2020 年中国创新百强县(市). 5 表 3 2020 年中国工业百强区. 28 表 4 2020 年工业百强区省份分布变化. 31 表 5 2020 年工业百强区板块分布变化. 32 表 6 2020 年工业百强区各省位次分布. 32 中国工业百强县(市) 、百强区 发展报告(2020 年) 1 第一篇 2020 年 中国工业百强县 (市)发展报告 一、我国 县域工 业竞争力 评价 2019 年中央经济 工 作会议将“ 推动制造 业高质量发展” 作为 七项 重点任务 之首 。 2020 年中央经 济工作 会 议提出着 力推动 高 质量发展 , 要坚持巩 固、 增强 、 提升、 畅 通的方 针, 以创新 驱动和 改革开放 两个 轮 子 ,全 面提 高经济整体竞争力,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2020 年政府工作报告在“ 依靠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中明确提 出“支持 制 造业高质 量发展” 。 2020 年十 九届五 中全 会提出以 推动高质 量发展 为 主题, 加快 构建以 国内大循 环为主 体 、 国内国际 双 循环相互 促进的 新 发展格局。 县域是 实现高质 量发展 的 基础单元, 也 是夯实区 域经济 高 质量发展 的底部 基 础。 当前及 未来一 段时间, 制 造 业高质量 发展也 是 县域工业 砥砺前 行 的主基调 。 县 域工 业竞争 力评价 立足 新发展 理念, 围绕 促进工 业(制 造业) 高质量发 展, 结 合 县域工业 基础夯 实 、 质效提 升、 结 构 优化的迫 切需 求,充分 考虑数 据 可获得性 、延续 性 和公平性 ,在 2019 年评价体 系 的 基础上 继续优 化迭 代,形 成综合 质效 、创新 、协调 、绿 色、开 放、 共享 6 大维 度,定 量为主、 定性为 辅 ,如增加 了国家 层 面关于质 量、 绿色、 创新 、 融合 等园区、 企 业、 平 台等的认 定, 作为 高质量发 展相 关缺失指 标的适 当 补充。 依据 2020 年中 国县 域工业竞 争力评 价 体系,采 用层次 分 析法, 测算得出 我国 2020 年工业 百强县 ( 市) ( 如表 1 ) 。 同 时,为衡 量县中国工业百强县(市) 、百强区 发展报告(2020 年) 2 域 培育发 展新动 力、 拓展发 展新空 间、 深入实 施创新 驱动 发展战 略、 构建产业 新体系 的 进展, 采 用反映 创 新投入水 平、 创 新 投入强度 、 创 新产出成 果、 创新 应用水平 相关指 标 测算县域 创新指 数 , 得出我国 创 新百强县 (市 ) (如 表 2)。 表 1 2020 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 1排名 省 (区 、市) 地 级市 县( 市) 1 江苏 无锡市 江阴市 2 江苏 苏州市 昆山市 3 江苏 苏州市 张家港市 4 福建 泉州市 晋江市 5 江苏 苏州市 常熟市 6 浙江 宁波市 慈溪市 7 陕西 榆林市 神木市 8 江苏 无锡市 宜兴市 9 江苏 苏州市 太仓市 10 湖南 长沙市 长沙县 11 湖南 长沙市 浏阳市 12 山东 烟台市 龙口市 13 浙江 宁波市 余姚市 14 湖南 长沙市 宁乡市 15 福建 泉州市 南安市 16 浙江 绍兴市 诸暨市 17 山东 青岛市 胶州市 18 河北 唐山市 迁安市 19 江苏 镇江市 丹阳市 20 江苏 泰州市 泰兴市 21 内蒙古 鄂尔多斯 市 准格尔旗 22 浙江 温州市 乐清市 23 江苏 南通市 启东市 24 江苏 常州市 溧阳市 25 江苏 南通市 海安市 26 江苏 泰州市 靖江市 27 福建 泉州市 惠安县 1(1)报告中行政区划统计截止 2020 年 7 月 31 日。 (2)带表示为省内第一名。 中国工业百强县(市) 、百强区 发展报告(2020 年) 3 排名 省 (区 、市) 地 级市 县( 市) 28 江苏 南通市 如皋市 29 福建 福州市 福清市 30 山东 威海市 荣成市 30 江苏 徐州市 邳州市 32 浙江 金华市 义乌市 33 贵州 遵义市 仁怀市 34 浙江 嘉兴市 桐乡市 35 山东 东营市 广饶县 36 浙江 嘉兴市 海宁市 37 江苏 南通市 如东县 38 内蒙古 鄂尔多斯 市 鄂托克旗 39 福建 泉州市 石狮市 40 内蒙古 鄂尔多斯 市 伊金霍洛 旗 41 浙江 嘉兴市 平湖市 42 河南 郑州市 巩义市 43 浙江 温州市 瑞安市 44 河南 许昌市 长葛市 45 江西 南昌市 南昌县 46 山东 枣庄市 滕州市 47 陕西 榆林市 府谷县 48 浙江 台州市 温岭市 49 浙江 嘉兴市 海盐县 50 内蒙古 鄂尔多斯 市 乌审旗 51 浙江 湖州市 长兴县 52 新疆 巴音郭楞 库尔勒市 53 福建 福州市 闽侯县 54 福建 漳州市 龙海市 55 江苏 扬州市 高邮市 56 江苏 盐城市 东台市 57 安徽 滁州市 天长市 58 安徽 合肥市 肥西县 59 河南 郑州市 新密市 60 江苏 扬州市 仪征市 61 江苏 镇江市 扬中市 62 山东 烟台市 招远市 63 江苏 宿迁市 沭阳县 64 山东 青岛市 平度市 中国工业百强县(市) 、百强区 发展报告(2020 年) 4 排名 省 (区 、市) 地 级市 县( 市) 65 湖北 省直管 仙桃市 66 浙江 湖州市 德清县 67 河南 许昌市 禹州市 68 浙江 绍兴市 新昌县 69 山东 济宁市 邹城市 70 河北 邯郸市 武安市 71 浙江 金华市 永康市 72 山东 潍坊市 寿光市 73 山东 潍坊市 诸城市 74 浙江 嘉兴市 嘉善县 75 湖北 宜昌市 宜都市 76 山东 泰安市 新泰市 77 湖南 株洲市 醴陵市 78 河南 郑州市 新郑市 79 河南 郑州市 荥阳市 80 山东 泰安市 肥城市 81 浙江 台州市 玉环市 82 湖北 省直管 潜江市 83 福建 泉州市 安溪县 84 河南 洛阳市 新安县 85 宁夏 银川市 灵武市 86 浙江 宁波市 宁海县 87 山东 烟台市 莱州市 88 湖北 黄石市 大冶市 89 浙江 绍兴市 嵊州市 90 河南 郑州市 登封市 91 辽宁 大连市 瓦房店市 92 湖北 孝感市 汉川市 93 安徽 马鞍山市 当涂县 94 江苏 镇江市 句容市 95 江苏 泰州市 兴化市 96 河南 焦作市 孟州市 97 河南 焦作市 沁阳市 98 山东 滨州市 邹平市 99 广东 揭阳市 普宁市 100 江苏 徐州市 新沂市 数据来 源: 中国 信息 通信 研究院 中国工业百强县(市) 、百强区 发展报告(2020 年) 5 表 2 2020 年中国创新百强县(市) 排名 省 (区 、市) 地 级市 县( 市) 1 江苏 苏州市 昆山市 2 江苏 无锡市 江阴市 3 江苏 苏州市 张家港市 4 浙江 宁波市 慈溪市 5 浙江 宁波市 余姚市 6 江苏 苏州市 常熟市 7 浙江 绍兴市 新昌县 8 江苏 苏州市 太仓市 9 浙江 绍兴市 诸暨市 10 江苏 无锡市 宜兴市 11 浙江 温州市 乐清市 12 浙江 湖州市 长兴县 13 浙江 湖州市 德清县 14 江苏 镇江市 丹阳市 15 江苏 南通市 海安市 16 浙江 嘉兴市 海宁市 17 江苏 镇江市 扬中市 18 湖南 长沙市 长沙县 19 浙江 嘉兴市 平湖市 20 浙江 温州市 瑞安市 21 浙江 嘉兴市 桐乡市 22 浙江 嘉兴市 嘉善县 23 福建 福州市 闽侯县 24 江苏 南通市 如皋市 25 浙江 金华市 义乌市 26 浙江 湖州市 安吉县 27 江苏 南通市 启东市 28 浙江 台州市 玉环市 29 福建 泉州市 晋江市 30 浙江 宁波市 宁海县 31 浙江 金华市 永康市 32 江苏 镇江市 句容市 33 江苏 常州市 溧阳市 34 浙江 台州市 温岭市 35 浙江 嘉兴市 海盐县 36 浙江 绍兴市 嵊州市 37 江苏 泰州市 靖江市 38 福建 泉州市 南安市 中国工业百强县(市) 、百强区 发展报告(2020 年) 6 39 江苏 泰州市 泰兴市 40 山东 烟台市 龙口市 41 浙江 杭州市 桐庐县 42 浙江 台州市 临海市 43 福建 福州市 福清市 44 江苏 扬州市 高邮市 45 山东 滨州市 邹平市 46 安徽 合肥市 肥西县 47 江苏 南通市 如东县 48 山东 潍坊市 高密市 49 山东 淄博市 桓台县 50 山东 潍坊市 诸城市 51 山东 潍坊市 寿光市 52 河南 许昌市 襄城县 53 安徽 滁州市 天长市 54 山东 东营市 广饶县 55 山东 潍坊市 青州市 56 江苏 扬州市 仪征市 57 浙江 宁波市 象山县 58 浙江 杭州市 建德市 59 山东 济宁市 邹城市 60 安徽 宣城市 宁国市 61 浙江 温州市 永嘉县 62 山东 烟台市 招远市 63 江西 南昌市 南昌县 64 福建 泉州市 惠安县 65 山东 烟台市 莱州市 66 四川 成都市 彭州市 67 河南 许昌市 长葛市 68 浙江 金华市 东阳市 69 山东 潍坊市 昌邑市 70 山东 滨州市 博兴县 71 江苏 盐城市 东台市 72 四川 成都市 简阳市 73 广东 惠州市 博罗县 74 山东 泰安市 新泰市 75 山东 临沂市 沂水县 76 湖北 宜昌市 宜都市 77 江苏 徐州市 丰县 78 江苏 泰州市 兴化市 中国工业百强县(市) 、百强区 发展报告(2020 年) 7 79 山东 济南市 平阴县 80 河南 焦作市 孟州市 81 山东 聊城市 阳谷县 82 安徽 马鞍山市 当涂县 83 山东 枣庄市 滕州市 84 四川 成都市 崇州市 85 江苏 盐城市 建湖县 86 山东 聊城市 高唐县 87 山东 泰安市 肥城市 88 湖南 株洲市 醴陵市 89 山东 泰安市 宁阳县 90 江苏 扬州市 宝应县 91 河南 许昌市 禹州市 92 湖北 襄阳市 谷城县 93 山东 烟台市 莱阳市 94 江苏 徐州市 新沂市 95 湖南 长沙市 宁乡市 96 河北 邯郸市 武安市 97 安徽 芜湖市 无为市 98 山东 威海市 荣成市 99 江苏 宿迁市 沭阳县 100 江苏 徐州市 邳州市 数据来 源: 中国 信息 通信 研究院 中国工业百强县(市) 、百强区 发展报告(2020 年) 8 二、2020 年中国 工业百强 县(市 )图谱 (一)江浙领跑 ,百强数量排名 齐佳 百强分布 于 17 个 省 (区、市 ),江 苏 浙江山东 合计占 据 56 席。 江苏、浙江、山东一直是工业百强县(市)数量最多的 省 份,2020 年分别入围 23 个、19 个和 14 个 ,三 省 合计达到 56 个, 超 过其他省 百强县 (市) 数 量 的总和。 河南、 福 建、 湖北依次 为 10 个、8 个和 5 个, 湖南、 内蒙 古 各 4 个, 安徽 3 个 , 陕西、 河北各 2 个, 贵州、 江 西、 新 疆、 宁夏 、 辽宁、 广东各 1 个 (如图 1 ) 。 除了四 个直辖市 未 参选, 山西 、 吉林 、 黑龙江 、 广西 、 海 南 、 四川 、 云 南、 西藏 、 甘肃 、 青 海均无 百强县 (市 )。纵 向对比 ,近 五年江 苏、浙 江百 强县( 市) 数 量 总体 呈上 升态势 , 新动 能集 聚助力 竞 争力 提升 成效明 显 ;2020 年, 河南、 湖南、 湖北、 安徽 等百强 县 (市) 数量有 所 增多, 中部 省 份承接产 业转移 、 工业提质 增效有 所 突破。 数据来 源: 中国 信息 通信 研究院 根据 统计 数据 整理 图 1 2020 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分布图(单位:个) 中国工业百强县(市) 、百强区 发展报告(2020 年) 9 各省县域 工业实 力 悬殊, 江 苏浙江 强县 本地覆盖 面超过 三 分之一 。 工业大省 中, 河南、 山东、 湖南、 湖北 、 内蒙古等 县 ( 市) 数 量较多, 基本在 80 个以上 ; 福建、浙 江、江 苏 不足 60 个。 各 省 百 强县(市 ) 数量占其 全省县 ( 市)数量 比重分化显 著 。 如, 江苏 40 个县(市 ) 中, 百强 县 ( 市) 数量占比 接近 60%, 即江苏 平均两 个 县 (市 ) 中就 有一个是 工业百 强 县 (市 ) , 浙 江该比 重接近 40% ; 与此 同时, 河 南、 湖北、湖 南工业 百 强县(市 )占全 省 县(市) 数量比 重 尚不足 10%, 显示县( 市)多 而 不强(如图 2 ) 。 数据来 源: 中国 信息 通信 研究院 根据 统计 数据 整理 图 2 2020 年中国工业百强县 (市) 重点省 份县 (市) 数量对比图 (单位: 个) 江苏、 福建、 浙 江 、 陕西、 湖南均 有 县 (市) 入围十 强 。 各省排 名首位的 县 (市) 依次是江 苏江阴 市 (1 ) 、 福建 晋 江市 (4)、 浙 江 慈 溪 市(6 ) 、陕 西神木 市(7 ) 、湖 南长沙 县(10 ) 、 山东龙口 市(12)、 河 北迁安 市(18 ) 、内 蒙古准 格尔旗 (21 ) 、 河南巩 义市(42)、 贵 州 仁 怀市(33 ) 、江西南 昌县(45 ) 、新疆库 尔勒市 (52 ) 、安徽 天长 市中国工业百强县(市) 、百强区 发展报告(2020 年) 10 (57 ) 、湖 北仙桃市(65 ) 、宁 夏灵武市(85 ) 、辽 宁瓦房店市 (91 ) 和广东普 宁县(99 ) (如图 3)。 数据来 源: 中国 信息 通信 研究院 根据 统计 数据 整理 图 3 2020 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各省位次分布 (二)梯次分布 ,由东向西逐步 扩散 东部县 (市) 超 过 三分之二, 中 部县 (市) 有所增加。 我国工业 百 强县 (市) 分布基 本呈 现东多 西少、 南强 北弱格 局。2020 年东部 入围县 ( 市) 数 量 虽然较上 年减少 7 个, 但依 然是最 重 要的强县 聚集 地,2020 年 合 计达到 67 个 ,超过 百强 总数三分 之二;中部 23 个, 较上年增加 6 个; 西部 9 个, 与上年 持平; 东北 地区 1 个, 为新进 的 辽宁瓦房 店市。 中国工业百强县(市) 、百强区 发展报告(2020 年) 11 数据来 源: 中国 信息 通信 研究院 根据 统计 数据 整理 图 4 中国工业百强县(市)四大板块分布变化图、辐射图 2工业百强 县 (市 ) 形成四个 梯队。 对 县域工业 竞争力 评 价指标及 竞 争力 指数按 照系统 聚类 法测算 ,2020 年工 业百强 县(市 )可 分为 四个梯队 (如图 4 ):1-6 名 构成的 第一梯队 ,格局 最 为稳定;7-30 名构成的 第二梯 队, 核心力量 基本稳定 3 ; 32-62 名构 成的第 三梯队, 63-100 名构成 的第 四梯队 , 三四 梯队 间级差较 小, 内部 调整活跃 。 第 一梯队全 部位于 苏 浙闽,江 苏占据 4 席。第一 梯队 6 个 县(市) 中, 江苏 4 个、福 建、 浙江各 1 个, 依次 是江阴市 、昆山 市 、张家港 市、 晋江市、 常 熟市和 慈溪市, 其 中晋江 市近三年 已表现 出 竞争力快 速提 升势 头,2020 年 首次 超过 常熟市 ,位列 第四 。第二 梯队仍 以东 部县 (市) 为 主, 占 比达 80% 。 第二 梯队 25 个县 (市) 中江苏 10 个 ,浙 江、 山东 、 福建 、 湖 南各 3 个, 陕 西、 内蒙 、 河 北各 1 个 。 东部 县 ( 市) 合计占比 80% , 中 部长沙县 、浏阳 市 、宁乡市 均位于前 20 名 ,西部 神木市位 居第七 名 。 三四梯队分 布相 对均衡, 中西 部县 (市) 约占 42图中百强县(市)数量小于 1 的省或城市不显示名称。 330 名有两个县(市)并列。 中国工业百强县(市) 、百强区 发展报告(2020 年) 12 成。 第三、 四梯队 中, 东部、 中部、 西部、 东 北地区县 (市) 数量 依 次是 41 个、20 个、7 个和 1 个, 中 西部合计 占比已 近 40%。其中 河 南、湖北 、安徽 、 江西等省份 百强 县 (市)全 部落入 三 四梯队。 数据来 源: 中国 信息 通信 研究院 根据 统计 数据 整理 图 5 2020 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梯队与省份对应图 (三)贡献突出 ,是全国工业稳 定器 百强对全 国经济 贡 献总体超过 10%。 2020 年 中国工 业百强 县 (市 ) 含 78 个县级 市、18 个县和 4 个 旗,GDP 合计达到 9.4 万亿元 , 一般 公共预算 收入 6820 亿元,规 模以上 工 业企业超 过 5 万户 ,从业人 数 超过 1000 万 人, 工 业增加值约 4.5 万 亿元 。 总体 上 , 工业百 强县 ( 市) 以全国 3.5% 的 县级 行政区划 数、6.5%的人口以及 超过 12% 的从 业人 员,贡献 了全国 10.5% 的 GDP 、14.8% 的工业增 加值 和 15.9% 的规上 工业企业 利润总 额 , 经济社会 贡献突 出; 与此同 时, 百 强县 (市) 在中国工业百强县(市) 、百强区 发展报告(2020 年) 13 全国工业 投资、 消 费、 出口中 占比依 次达到 12.8% 、 8%和 10%以上, 是工业增 长的重 要 拉动力量 。 数据来 源: 中国 信息 通信 研究院 根据 统计 数据 整理 图 6 2020 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主要指标占全国比重图(单位:% ) 百强工业 较快增 长 有力支撑 了全国 工 业平稳运 行。 面 对国 内外风 险挑战明 显上升 的 复杂局面 , 作为 县域 经济重要 稳定器 , 百强 县 ( 市) 保持定力 ,稳 增长 取得明显 成效。2020 年百 强 县 (市) 中,96 个县 (市)规 模以上 工 业增加值 增速实现增长,其 中 68 个高 于全国平 均 水平 (2019 年, 5.7%) , 16 个保持 两位 数增长 , 有力 地支 撑了县域 、 乃至全国 工业平 稳 运行。 中国工业百强县(市) 、百强区 发展报告(2020 年) 14 数据来 源: 中国 信息 通信 研究院 根据 统计 数据 整理 图 7 2020 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规上工业增速概览图(单位:% ) (四)需求较稳 , 结构优化调整 加快 投资依然 发挥对 经 济增长的 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