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中国移动社交用户研究报告.pptx

返回 相关 举报
2017-2018中国移动社交用户研究报告.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2017-2018中国移动社交用户研究报告.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2017-2018中国移动社交用户研究报告.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2017-2018中国移动社交用户研究报告.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2017-2018中国移动社交用户研究报告.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中国移动社交用户研究报告,2,报告摘要,使用移动社交应用来“认识新朋友”、“学习知识、了解资讯”、“减少孤独”、“自我表达”的用户人数比例均超过50%,每天多次使用是常态;53.9%用户会同时在2-3个移动社交应用上发布动态;移动社交对于广大用户来说,其意义不止于社交工具而已,,移动社交是一种现代生活方式,80%以上用户在移动社交应用中交到好友;60%用户会在线下见面或聚会;83.2%的用户会有意识的呈现自己不同特征和性格。超90%用户会进行好友管理与分组设置在家休息时、睡前和乘坐交通工具时,是移动社交用户的的,移动社交生活有情感也有伪装,移动社交用户喜爱信息流广告和视频广告;对广告制作水准和内容精准匹配的要求胜过看见爱豆。,消费方面,44.7%的用户会在移动社交直接购买看中的品;付费原因主要为交流方便、信赖朋友、对平台有好感。,承载着更多用户的爱与归属、尊重及自我实现的需求。移动社交广告因精准而获得认可,活跃时段,移动社交的使用场景是休闲、放松和愉悦的。移动社交助推消费行为产生,研究对象:近半年内使用过移动社交应用的中国网民。通过XX自有平台iClick社区收取样本,N=1012,3,1,总览:中国移动社交发展现状特征:谁在玩?玩什么?和谁玩?使用:手机在手,天下我有聚焦:移动社交广告的吸引力消费:社交驱动购买加速度,12345,4,48361.8,49676.4,53667.7,2.7%,0.9%54127.3,2.2%55318.2,0.9%55842.6,-0.1%55784.8,-1.4%55004.0,-0.7%54640.3,2.1%55796.6,1.8%56797.7,3.5%58792.0,2016.6,2016.7,2016.8,2016.9,2016.1,2016.11,2016.12,2017.1,2017.2,2017.3,2017.4,2017.5,独立设备数(万台),增长率(%),中国移动社交应用用户规模移动社交应用用户规模近5.9亿,仍在稳步增长根据XX数据监测产品XX数据显示,2017年5月中国移动社交APP的月度独立设备数接近5.9亿,移动端用户规模持续上升,2016年经历较快增长后增速放缓,2017年用户规模仍然稳步增长。XX-2016年6月-2017年5月中国移动社交APP月度独立设备数走势8.0%,5,中国移动社交应用用户使用习惯养成6.6亿手机网民中,即时通讯应用使用率最高XX整理CNNIC年度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数量达6.95亿,占网民整体规模的95.1%,较2015年提升5%。入网手机由于随身携带、时刻在线,已经取代PC,成为现代网络生活的新中心。安装于手机等移动设备的移动应用也日益成为用户生活离不开的一部分,其中,即时通讯类应用的用户使用率高达91.8%,高居第一。而即时通讯应用所代表的移动社交类应用由于其满足了用户的生活、社交、情感、资讯等多种需求而培养了大规模忠实用户。,2017年5月中国网民移动应用使用率,0.5,1.2,24.0%,39.5%,60.8%    66.2%3.02.3,69.3%    74.5%4.23.6,81.0%    85.8%5.65.0,90.1%    95.1%7.06.2,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07-2016年中国移动网民规模,手机网民规模(亿人),手机网民占整体网民比例(%),6,40.9,41.3,48.6,47.0,48.1,52.6,52.6,50.5,51.5,50.4,47.0,49.2,3.4%,3.3%,3.8%,3.6%,3.7%,3.8%,3.8%,3.7%,3.6%,3.6%,3.3%,3.4%,201606,201607,201608,201609,201610,201611,201612,201701,201702,201703,201704,201705,日均有效使用时间(亿分钟),日均有效使用时间占比(%),中国移动社交网络用户使用时长日均有效使用时间呈螺旋上升态势,占比较为稳定根据XX移动端数据产品XX2016年6月-2017年5月数据显示,中国移动社交APP日均有效使用时间从2016年6月的40.9万分钟增长到了2017年5月的49.2万分钟,期间时有增减,总体呈现螺旋上升态势,其中以2016年11月与12月为最高点,达52.6万分钟;另一方面,中国移动社交APP日均有效使用时间占总体有效使用时间比重较为稳定,一般在3.3%至3.8%之间浮动。XX-2016年6月-2017年5月中国移动社交APP日均有效使用时间走势与占比,7,31.6,47,79.6,146.8,817.8567.5376.2239.6,48.7%,69.4%,84.4%,63.2%,57.0%,50.9%,44.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e,2018e,2019e,中国社交广告市场规模预计2019年中国社交广告将超800亿,议价能力不断提升2016年中国社交广告规模为239.6亿元,预计到2019年将超过800亿元。中国及全球的社交网络营销整体均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广告技术不断进步,展示广告与效果广告的结合提升了社交广告的效果,立足于社交网络而不断发展的原生信息流广告、视频广告等形式的演变更将社交广告推向高速发展期。2012-2019年中国社交网络广告市场规模及预测,社交网络广告规模(亿元),增长率(%),8,2,总览:中国移动社交发展现状特征:谁在玩?玩什么?和谁玩?使用:手机在手,天下我有聚焦:移动社交广告的吸引力消费:社交驱动购买加速度,12345,其他,已婚无子女,0.3%,9,移动社交用户性别、年龄、感情状态性别比与网民比例接近,用户年轻化明显1)XX调研发现,移动社交用户总体性别比例与网民男女比例较为一致。2)而在年龄方面,CNNIC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40岁以上网民占比23.1%,移动社交用户40岁以上用户则仅有4.3%,用户年轻化明显。3)用户的感情状态分布中,已婚有子女用户占比最大,为46.3%;其次为单身用户,占比33.7%。,来源:N=1012,数据来源自XX及XX,和mUseTracker,图表由XX研究及绘制。,来源:N=1012,数据来源自XX及XX,图表由XX研究及绘制。,单身33.7%恋爱中12.7%,已婚有子女46.3%,2017年中国移动社交用户感情状态分布独身主义0.7%6.3%,44.9%,55.1%,中国网民男女比例53:47,26.7%28.8%26.6%,13.7%,4.3%,40岁以上35-40岁31-35岁25-30岁24岁以下,2017年中国移动社交用户年龄分布,年龄分布(%),10,江苏:1.07上海:1.47山东:1.903北京:2.67浙江:0.97,移动社交用户地域分布用户多位于东部经济发达区,北京男性占比最大1.   中国移动社交用户在地域上呈阶梯状分布,用户占比从东部沿海的重度使用区到西部内陆的轻度使用区逐渐降低。用户人数占比最高的前六名地区分别为,广东:11.5%,江苏:11.26%,上海10.47%,山东8.9%,北京8.7%,浙江5.6%。2.   在这几个地区中,北京地区的移动社交用户男女比例高达2.67:1,男性占比全国最高;其次为山东和广东,男女比例男女比例2017年中国移动社交用户地域分布情况广东:1.9,地区用户人数占比(%)第一梯队5.6%-11.5%第二梯队2.2%-4.6%第三梯队1.3%-1.6%第四梯队0.6%-0.9%第五梯队0.5%以下来源:N=1012,数据来源自XX及XX,图表由XX研究及绘制。,11,移动社交用户学历和收入分布本科用户占比过半,51.8%用户收入区间为3000-8000元1.   2017年中国移动社交用户中,占比最大的为本科学历用户,比例为55.5%;其次为大专学历,占比19.5%;从用户收入结构来看,收入在3000-5000元之间的用户占比最大,为28.4%;收入在5001-8000元之间的用户占比23.5%,位居第二,两者合计超过50%。2.   XX分析认为,与CNNIC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网民结构数据相对比,移动社交用户学历分布相对上移,本科及以上用户占据主流;移动社交用户收入也相对更高,3000元以下用户仅占18.5%,与统计报告网民收入结构中60.2%的数据形成鲜明对比。,55.5%,14.6%19.5%9.8%,0.6%,高中及以下大专本科硕士/MBA/双学位博士,2017年中国移动社交用户学历分布,18.5%28.4%23.5%13.7%,9.6%,4.0%2.4%,3000元以下3000元5000元5001元8000元8001元10000元10001元15000元15001元20000元20000元以上,2017年中国移动社交用户收入分布,人数比例(%)来源:N=1012,数据来源自XX及XX,图表由XX研究及绘制。,人数比例(%)来源:N=1012,数据来源自XX及XX,图表由XX研究及绘制。,12,68.2%,49.4%,48.5%40.5%,25.3%22.0%,21.2%,朋友推荐,看到社交媒体分享,明星推荐,用户获知并使用的移动社交的途径“朋友推荐”多为首要途径,垂直社交则有例外1.   “朋友推荐”的口碑传播,是用户获知并使用移动社交的首要途径,人数占比为68.2%;而一些垂直社交则较为特殊。例如,对于婚恋社交,“看到社交媒体分享”为该类型用户获知并使用应用的首要途径,对于同性社交来说,“明星推荐”能够吸引该类型40.9% 的用户,较一般社交类型更多。2.   XX分析认为,“朋友推荐”成为用户获知并使用移动社交的首要途径,凸显了“社交”元素在移动社交中的首要地位;垂直社交则由于用户人群的异质性,用户的兴趣与应用功能性占据了主要因素,因而对于社交媒体分享传播更加依赖。2017年中国移动社交用户获知使用移动社交应用的途径,婚恋交友 66.7%,移动应用商店推荐陌生人社交 56.4%    网络媒体上的广告综艺节目植入广告线下活动,同性社交 40.9%,人数比例(%)来源:N=1012,数据来源自XX及XX,图表由XX研究及绘制。,13,3个36.7%,2个30.3%,4个12.5%,5个,6.1%5个以上9.0%,5.4%,2017年中国移动社交用户同时拥有的移动社交应用数量1个,用户同时拥有的移动社交应用三分之一以上用户会同时拥有3个移动社交应用1.   XX调研发现,36.7%的用户会同时拥有3个移动社交应用,30.3%的用户会同时2个移动社交应用;还有9%的用户甚至同时拥有5个以上的移动社交应用。多种移动社交应用满足用户不同的需求,用户也会根据不同的场景和希望展现的自己的形象来选择应用。2.   XX调研针对用户经常使用的不同类型的移动社交应用进行矩阵分析发现,用户在同时使用不同类型的移动社交时存在一定的聚集规律。综合社交、兴趣社交和图片社交三类应用拥有更多共同的用户。,来源:N=1012,数据来源自XX及XX,图表由XX研究及绘制。,来源:N=1012,数据来源自XX及XX,图表由XX研究及绘制。,2017年中国移动社交用户同时拥有的社交应用矩阵分析(400用户以上同时拥有),图片社交,627,410商务社交同性社交,婚恋交友综合社交,陌生人社交,校园社交,兴趣社交,母婴社区匿名社交,436,426,14,移动社交用户使用的应用类型情况综合社交、兴趣社交经常用,功能性社交受关注在用户经常使用的移动社交应用类型中,综合社交、兴趣社交、图片社交、商务社交和校园社交分别依次位列前五;在用户最常使用的应用类型中,综合社交、兴趣社交依然是用户最常使用的应用类型,牢牢占据着移动社交中的头部位置,而商务社交、婚恋交友等更具有功能性的社交产品也会受到更多关注。,来源:N=1012,数据来源自XX及XX,图表由XX研究及绘制。,来源:N=1012,数据来源自XX及XX,图表由XX研究及绘制。,82.4%72.9%,48.2%47.0%44.9%44.2%39.8%35.4%32.8%22.4%,综合社交兴趣社交图片社交商务社交校园社交陌生人社交匿名社交婚恋交友母婴社区同性社交,2017年中国移动社交用户经常使用的社交应用类型,经常使用,人数比例(%),40.1%,18.5%,9.0%7.7%7.4%4.1%3.9%3.9%3.4%2.2%,综合社交兴趣社交商务社交婚恋交友校园社交匿名社交陌生人社交母婴社区图片社交同性社交,2017年中国移动社交用户最常使用的社交应用类型,最常使用,人数比例(%),15,159.8,106.3,94.070.670.364.8,14.811.02.1,校园社交兴趣社交98.7  陌生人社交,综合社交匿名社交图片社交同性社交,母婴社区婚恋交友商务社交,18岁及以下用户在不同社交应用中的TGI,109.2106.4104.3,102.9102.8,77.956.8,36.4,陌生人社交校园社交综合社交,图片社交兴趣社交99.9  婚恋交友89.4    同性社交,匿名社交商务社交母婴社区,19-24岁用户在不同社交应用中的TGI,141.5133.4121.6,119.6117.7112.8107.0,106.0,母婴社区婚恋交友商务社交,匿名社交同性社交图片社交校园社交,兴,陌生人社交97.7 趣社交97.1 合社交,综,25-30岁用户在不同社交应用中的TGI,不同类型移动社交应用的用户聚集情况25-30岁用户对社交功能性更加看重18岁以下的用户较多的聚集在校园社交中,TGI指数为159.8,大幅领先其他类型;在18岁以下向19-24岁成长的过程中,年轻用户从对校园社交的热衷渐渐转变为对陌生人社交的热衷;随着年龄增长,25-30岁这一批成长起来的年轻用户更多成为了母婴、婚恋和商务社交的用户,除了社交表达情绪之外,对社交的功能性更加看重,也更加务实。综合分析可见,不同年龄段对移动社交应用的需求有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与年龄增长和用户身份的变化有关。2017年中国不同年龄段的移动社交用户对社交类型的选择TGI,来源:N=1012,数据来源自XX及XX,图表由XX研究及绘制。,16,不同类型移动社交应用的用户聚集情况移动社交中的男女有别:女性-母婴,男性-商务性别不同,对移动社交类型的偏爱也呈现了较为明显的差异化特征。其中,男性用户对于商务社交、匿名社交、婚恋社交的兴趣较大,TGI指数均超过115,对于陌生人社交的兴趣也接近110;而女性用户只对母婴社区兴趣较强,在母婴社区中的TGI指数较高为117.8,在其他社交类型中只略微超过100。,117.8,104.8103.3103.3100.2,母婴社区同性社交综合社交图片社交兴趣社交99.2  校园社交92.6    陌生人社交86.7            婚恋交友85.5                 匿名社交79.4                        商务社交,2017 年中国女性用户在移动社交应用中的聚集情况,女性用户在不同社交应用中的TGI来源:N=1012,数据来源自XX及XX,图表由XX研究及绘制。,126.7117.6116.0108.5101.3100.4,97.497.495.985.3,商务社交匿名社交婚恋交友陌生人社交校园社交兴趣社交图片社交综合社交同性社交母婴社区,2017年中国男性用户在移动社交应用中的聚集情况,男性用户在不同社交应用中的TGI来源:N=1012,数据来源自XX及XX,图表由XX研究及绘制。,17,93.4,141.7,104.0,85.779.188.376.4,34.142.333.2,3000元以下,102.0,93.796.399.0,110.0116.6115.3115.1101.1,5001-8000元,110.9105.9,156.4156.1164.0138.6102.8117.7125.8119.6,8001-10000元,80.6101.3,79.9,79.977.466.787.592.672.582.798.1,3000-5000元,97.3,106.7,149.3134.5130.2144.1111.6135.8123.8112.1,10000元以上,综合社交校园社交图片社交陌生人社交匿名社交兴趣社交婚恋交友同性社交,母婴社区商务社交,不同类型移动社交应用的用户聚集情况高收入人群在商务、婚恋、匿名、母婴社交类型集中度更高1.   根据调研数据显示,不同月收入人群在移动社交使用上的行为存在差异性。月收入3000元以下的用户以学生群体为主,该群体更多聚集于校园社交;而月收入8000以上的用户开始成为各个类型移动社交中的社交达人,在商务社交、母婴社区和婚恋交友等社交中都表现得积极活跃。2.   XX分析认为,高收入人群在各功能性社交平台中有更强的内容输出能力和意愿,对于社交平台的利用能力也相对更高,交流更多、更广泛,因而相对低收入人群而言更显活跃。2017年中国收入不同移动社交用户在不同社交类型中的聚集情况(TGI指数),来源:N=1012,数据来源自XX及XX,图表由XX研究及绘制。,18,14.42%13.26%12.70%11.97%,24.70%20.34%19.87%18.68%18.56%17.62%15.57%,52.94%,73.16%,46.63%50.70%54.88%47.09%,37.95%31.07%31.79%36.81%26.53%49.52%46.70%,10.08%,22.36%21.40%19.53%21.36%,22.89%31.64%29.80%25.82%31.13%20.48%26.89%,2.65%   15.82%24.61%,16.59%14.65%12.89%19.58%,14.46%16.95%18.54%18.68%16.56%12.38%10.85%,6.84%9.72%,豆瓣知乎陌陌百度贴吧,抱抱nicebluedin微博探探脉脉,微信QQ空间,熟人,陌生人,熟人与陌生人各占一半,没有明显区分,移动社交用户与线上好友关系情况不好意思,不是很熟1.   虽然移动社交的主要功能是促进用户之间情感联结的形成,但当前的移动社交应用中的用户关系多以“半熟“为主。2.   在主要的移动社交应用中,微信和QQ空间中的“以熟人为主” 的用户比例超过一半;在陌陌、知乎、豆瓣、百度贴吧等不同类型的应用中,也都有五成左右的用户的社交结构中以陌生人为主;微博、nice、in、抱抱和blued则介于两者之间。2017年中国移动社交用户与线上好友关系情况分布,熟人社交,陌生人人社交,人数比例来源:N=1012,数据来源自XX及XX,图表由XX研究及绘制。,19,移动社交用户与线下好友见面情况八成以上用户交到好友,六成线下见面聚会1.   总体来看,81.6%的用户在移动社交上交到了朋友,57.4%的用户会在线下和网友见面,16.9%的用户在移动社交中交到了很多好朋友,经常聚会,将线上的友情在线下升级,移动社交确实帮助用户拓展了线上线下的朋友圈;相较于网友见面,移动社交用户更愿意尝试参加多人线下活动与聚会。具体而言,61.1%的用户参加过线下聚会,其中13.9%的用户经常参加,15%的用户不仅参加多次且认为收货很大,29%的用户表示今后后尝试聚会。2.   XX分析认为,通过线上的交流,最终落地到线下沙龙的形式,形成真实的社群,获得更多知识并把社交关系价值合理扩大是用户更能够接受的社交方式。,15.0%13.9%,32.2%29.0%,9.9%,是,我参加了很多次,收获很大是,我经常参加,2017年中国移动社交用户参加线下聚会情况,是,我偶尔会参加否,我没有参加过,以后可能会尝试否,我没有参加过,以后也不会尝试人数比例(%)来源:N=1012,数据来源自XX及XX,图表由XX研究及绘制。,16.9%,40.5%,24.2%18.4%,是,我交到了很多好朋友,经常见面交流和聚会是,我交到了几个好朋友,偶尔见面,2017年中国移动社交用户与线下好友见面情况,是,我交到了1-2个好朋友,但没有见面否,我没有和好友进行过更深入的交流人数比例(%)来源:N=1012,数据来源自XX及XX,图表由XX研究及绘制。,20,1,总览:中国移动社交发展现状特征:谁在玩?玩什么?和谁玩?使用:手机在手,天下我有聚集:移动社交广告的吸引力消费:社交驱动购买加速度!,12345,21,移动社交用户个人动态发布情况每周1-3次动态发布,除了自我表达,更愿和朋友分享1.   据调研数据显示,80.8%的移动社交用户选择至少每周发布1次个人动态,每周发布1-3次是常态;此外,19.2%用户每天都会发布1-2次动态,8.2%的用户每天会发布3次以上动态。2.   移动社交用户发布动态的主要原因排名第一位的是“与好友分享自己的近况”,占比38.1%,说明用户十分重视并充分享受社交网络提供的与朋友间的互动;其次是 “表达个人情绪”,25.2%的用户会将自身的情感在移动社交的虚拟平台中进行释放。,38.1%,25.2%,10.9%9.1%,8.6%,4.6%3.1%0.4%,与好友分享我的近况表达个人的情绪,想让更多的人认识我/关注我得到别人的评论和点赞,一个人无聊打发时间,想获得更好的会员等级向别人炫耀我的生活其他,2017年中国移动社交用户发布个人动态的主要原因分布,人数比例(%)来源:N=1012,数据来源自XX及XX,图表由XX研究及绘制。,8.2%,19.2%,24.5%,29.0%,12.2%,6.3%,0.7%,每天3次以上,每天1-2次,每周4-6次,每周1-3次,每月2-3次,每月1次及以下,从未发布过动态,2017年中国移动社交用户发布个人动态的频率分布,人数比例(%)来源:N=1012,数据来源自XX及XX,图表由XX研究及绘制。,22,53.9%,24.4%,11.6%10.2%,移动社交用户个人动态发布情况超过五成用户在2-3个常用平台发布,“存在感”很重要1.   在发布个人动态的平台选择上,53.9%的用户会选择2-3个常用的社交平台来发布自己的个人动态;11.6%的用户会在不同的社交平台发布不同的动态(OS:朋友,辛苦你了);10.2%的用户会将同样的动态发布在所有社交平台上(OS:真是大自然的搬运工)2.   在车水马龙的宽阔马路上、在高楼林立的霓虹光影里,个人微弱的“存在感”难以被敏感察觉。被关注、被认可、被赏识、被尊重的需求如何得到更好的满足?在移动社交平台上轻触屏幕就能刷一刷 “存在感”,有点赞就更好了 。2017年中国移动社交用户发布个人动态的平台个数选择,不同社交平台发布的动态不同只会在一个社交平台上发布动态,其他平台都不发布会选择常用的2-3个社交平台发布个人动态同样的动态会发布在所有社交平台上人数比例(%)来源:N=1012,数据来源自XX及XX,图表由XX研究及绘制。,23,移动社交用户的自我呈现及形象管理我会那么容易被人一眼看透?1.   XX调研发现,1)48.8%的用户偶尔会在移动社交中呈现自己不同的属性特征与性格,34.4%的用户则直接表示自己确实会去有意识呈现;2)分组设置则体现着用户的社交关系管理60.1%的用户会对熟人和陌生人进行分组;46.3%的用户会对每一类好友进行分组;34.9%的用户会对父母及亲人设置查看权限;29.9%的用户会对某些好友特别关注;只有9.1%的用户选择不分组设置。2.   作为一个社会人,在社会交往中大多数人都会去扮演属于自己的社会角色,呈现出符合自己和别人预期的形象特征。而在网络社会中,由于存在时空的虚拟性,用户有更多的自主权去选择呈现出怎样的自己。,60.1%46.3%34.9%29.9%,9.1%,会对熟人及陌生人进行分组会对每一类好友进行分组会对父母及亲人设置查看权限会将常关注的好友进行特别管,不会进行好友管理,2017年中国移动社交用户在社交平台上的分组设置,人数比例(%)来源:N=1012,数据来源自XX及XX,图表由XX研究及绘制。,34.4%,48.8%,16.8%,会,偶尔会,不会,2017年中国移动社交用户是否会有意识地呈现自己不同的属性特征与性格的情况,人数比例(%)来源:N=1012,数据来源自XX及XX,图表由XX研究及绘制。,24,70.8%63.1%61.9%57.6%55.8%,47.6%47.5%,28.36%,16.70%15.81%9.29%9.78%13.34%4.05%,认识新的朋友,扩大交友圈学习某一领域专业知识或了解更多资讯/八卦找到志趣相投的伙伴/伴侣打发时间,减少孤独感满足自我表达的意愿仅仅是社交工具发泄与吐槽的渠道,移动社交用户的使用原因分析“社交”和“求知”居前,优质内容潜力大1.   用户使用移动社交应用的原因首先是为了社交,对此深挖细分,XX调研发现,用户的社交需求一为“求新” 、二为“求同” 70.8%的用户使用移动社交的主要原因是希望“认识新朋友、扩大朋友圈”,61.9%的用户希望“找到志趣相投的伙伴或伴侣”。2.   移动社交使用的第二大动因为“求知”,63.1%的用户将“学习某一领域专业知识或了解更多资讯/八卦”作为使用移动社交应用的主要原因。XX分析认为,即使碎片化学习的效果待考,移动社交应用却确实已经成为许多人的学习/资讯入口;由此看来,移动内容需求会继续扩大,内容创作者确有发挥空间。2017年中国用户使用移动社交应用的主要原因和最主要原因,满足自身的炫耀情绪主要原因,2.57%最主要原因,28.0%人数比例(%),来源:N=1012,数据来源自XX及XX,图表由XX研究及绘制。,25,TGI,恋爱中 134,硕士/MBA/双学位    79,19-24岁 124,40岁以上 32,仅仅是社交工具,满足自身炫耀情绪,认识新朋友扩大交友圈,学习某一领域专业知识或了解更多资讯/八卦,找到志趣相投的伙伴/伴侣,打发时间减少孤独感,满足自我表达的意愿,发泄与吐槽的渠道,博士 238,已婚有子女 114,已婚无子女 144,高中及以下 74,高中及以下 68,单身 71,博士 70,19-24岁 77,19-24岁 118,31-35岁 128,36-40岁 75,40岁以上 59,博士 87,19-24岁 111,博士 132,31-35岁 118,40岁以上 86,40岁以上 70,高中及以下 74,移动社交用户使用原因上的聚类分析已婚人群倾向工具属性,恋爱中的人偏爱撒狗粮由于用户年龄、婚恋状况等的不同,在移动社交应用的使用原因上也会存在着一定差别。不同人群对移动社交应用的认知也有所不同,有的偏重情绪表达,有的更看重社交的工具属性。例如,恋爱中的人更倾向于“满足自身炫耀情绪“ ,已婚人群则倾向将移动社交应用仅仅当做社交工具,不同人群之间差异很大。2017年中国不同类型用户在使用移动社交应用主要原因上的TGI分布注:图中数值均为TGI值,TGI大于100代表这一类人群的该项特征更明显,小于100则反之。,18岁及以下 49来源:N=1012,数据来源自XX及XX,图表由XX研究及绘制。TGI:目标人群中具有某一特征的群体所占比例/总体中具有相同特征的群体所占比例*标准数100。TGI大于100,则代表目标群体在该项的特征更明显。,/,/,/,/,26,59.0%    56.1%,51.7%    51.4%    49.1%,36.8%    35.0%    34.8%    34.2%,28.8%    27.2%,23.2%,19.8%,8.2%,在家休息时,睡觉前,乘坐交通工具时,旅行途中,排队或等人时,午休时,餐厅吃饭时,户外游玩时,在图书馆咖啡厅时,看电视电影时,逛街时,上课上班时,起床前,锻炼健身时,洗澡时,用户使用移动社交的场景分布主要是闲暇场景:在家休息时、睡前、公交上1.   在移动社交的主要使用场景中,用户多会选择“在家休息时”(72.9%)、“睡前”( 59% )、“乘坐交通工具时”( 56.1% )、“旅行途中”( 51.7% )、“排队或等人”( 51.4% )。有趣的是,在洗澡、健身和起床前这三个场景中,更多男性使用移动社交。2.   这些时段多较为闲暇,用户将使用移动社交的行为看作是一种休闲活动或者伴随性活动。从使用场景来看,移动社交的使用行为是休闲、放松和愉悦的。2017年中国移动社交用户使用移动社交的场景分布72.9%,2,人数比例(%)来源:N=1012,数据来源自XX及XX,图表由XX研究及绘制。,27,移动社交用户应用使用频次和日均时长移动社交是你的时间宇宙还是时间黑洞?XX调研发现,近一半的用户每日使用移动社交应用三次以上,更低的流量成本与更便捷丰富的使用场景为移动社交应用的频繁使用提供了基础,移动社交头部应用也逐渐成为平台级入口;80%以上的用户每天试用移动社交应用的时长在1小时以上,移动社交对于多数用户而言成了手机中的必备工具。,46.2%,35.7%,10.7%,5.7%,1.3%,0.5%,每天3次以上每天2-3次每天1次2-3天一次,4-6天一次,每周一次,2017年中国移动社交用户近半年来使用社交应用频次,使用频次分布(%)来源:N=1012,数据来源自XX及XX,图表由XX研究及绘制。,19.9%,28.0%,35.4%,13.2%,2.9%,0.7%,3个小时以上,2-3小时,1-2小时,0.5-1小时,16-30分钟,15分钟以内,2017年中国移动社交用户使用移动社交的日均时长,日均时长分布(%)来源:N=1012,数据来源自XX及XX,图表由XX研究及绘制。,28,影响移动社交使用黏性的要素分析内容丰富性、社交需求和用户体验成为三大驱动力无论是促使增加还是减少使用频率的因素中,内容都是第一位的因素。对于用户而言,平台上的内容是吸引他们打开APP的首要考虑,社交需求和用户体验则居于其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