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中国数字经济指数.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2020年5月中国数字经济指数.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20年5月中国数字经济指数.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20年5月中国数字经济指数.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20年5月中国数字经济指数.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20年5月中国数字经济指数.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2020.05 2020.05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02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全国数字经济指数走势 1. 全国数字经济指数走势 2020年5月,我国数字经济指数环比上升0.8%,录得636。5月数字经济指数的上升主要由于融合指数的上升, 产业指数、溢出指数、融合指数和基础指数分别对总指数贡献 -0.3%、-0.1%、1.1% 和 0.1%。 全国数字经济指数变化趋势 图1 数据来源: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2020.05 201601 202005 636 100 90 108 116 127 165 184 207 214 217 218 224 234242 238 259 256 253 260 292 302 319 329 355 358 372 364 380 383 374 363 431 435 446 431 451 508 538 575 587 576 556 511 541 544 574 604 589 573 517 601 631 2020.05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03 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全国一级指数变化 全国数字经济一级指数变化趋势 2. 全国一级指数变化 四个一级指数自 2016 年以来的变化见上图,2020 年 5 月,产业指数、溢出指数、融合指数和基础指数分别 录得 284、96、247、110,环比分别变动 -4.8%、-1.0%、16.7% 和 1.2%。5 月我国数字经济产业投入、 数字经济对其他产业的溢出略有下降,数字经济和其他产业的融合增长速度继续高速回升,数字经济基础设施 投入小幅上升。 产业 溢出 融合 基础 图2 96 110 284 数据来源: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2020.05 201601 202005 247 2020.05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04 全国产业指数变化 3. 全国产业指数变化 我们对数字经济产业进行了细化,具体分为互联网产业、大数据产业和人工智能产业,可以更加清晰的看出每 个产业的具体发展情况。 2020年5月,互联网产业、人工智能产业和大数据产业指数分别为253、563和520,环比分别变动-12.7%、 47.8% 和 46.8%,5 月互联网产业投入下降,人工智能产业和大数据产业投入显著上升。 互联网产业 人工智能产业 大数据产业 全国数字经济产业指数变化趋势 图3 数据来源: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2020.05 201601 202005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563 520 253 2020.05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05 全国融合指数变化 4. 全国融合指数变化 工业、商贸业、服务业和金融等行业里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融合体现为工业互联网、智慧供应链、共享经济 和金融科技,我们根据这四个领域的劳动、资本和科技投入情况来衡量融合的程度。 2020 年 5 月,工业互联网、智慧供应链、共享经济和金融科技指数分别为 462、179、247、155,环比均有 不同幅度上升,分别上升 14.1%、1.9%、17.7%、23.7%。 智慧供应链 金融科技工业互联网 共享经济 全国数字经济融合指数变化趋势 图4 数据来源: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2020.05 155 179 247 462 201601 202005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2020.05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06 总溢出指数和制造业溢出指数变化 5. 总溢出指数和制造业溢出指数变化 2020 年 5 月,我国全行业溢出指数和制造业数字经济溢出指数分别录得 96 和 114,环比分别变动 -1.0% 和 7.9%。5 月制造业和全行业溢出指数走势出现背离,制造业溢出指数明显上升,全行业溢出指数小幅下降。 制造业溢出指数全国溢出指数 全国数字经济总溢出与制造业溢出指数变化趋势 图5 数据来源: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2020.05 201601 202005 0 50 100 150 200 114 96 2020.05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07 基础设施指数变化 6. 基础设施指数变化 2020 年 5 月,数据资源管理、互联网基础设施和数字化生活应用普及程度三个方面的指数分别为 132、135 和173,环比分别变动8.4%,-3.7%和-3.6%。数据资源管理指数回升,互联网基础设施指数和数字化生 活应用指数小幅下降。 互联网基础设施数据资源管理体系 数字化生活应用普及程度 全国数字经济基础设施指数变化趋势 图6 数据来源: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2020.05 173 132 135 201601 202005 0 50 100 150 200 2020.05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08 各省数字经济指数排序 7. 各省数字经济指数排序 2020年5月,数字经济指数前五名为广东、江苏、北京、浙江和上海,指数分别为1654、1346、1250、 1193、1166。5月排名上升最快的是内蒙古,从4月二十七名上升到5月十九名。排名下降最快的是重庆,从 4 月第十二名下降到 5 月第十七名。排名最低的五个省份为海南、新疆、宁夏、西藏和青海,指数分别为 491、 482、375、217、188。 2020 年 5月各省数字经济指数 图7 1654 1346 1250 1193 1166 1054 1048 1027 990 965 931 841 832 823 815 786 778 703 693 644 638 620 620 595 577 538 491 482 375 217 188 数据来源: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2020.05 0 500 1000 1500 2000 青 海 省 西 藏 自 治 区 宁 夏 回 族 自 治 区 新 疆 维 吾 尔 自 治 区 海 南 省 贵 州 省 山 西 省 吉 林 省 甘 肃 省 广 西 壮 族 自 治 区 黑 龙 江 省 云 南 省 内 蒙 古 自 治 区 河 北 省 重 庆 市 江 西 省 天 津 市 湖 南 省 辽 宁 省 河 南 省 安 徽 省 陕 西 省 福 建 省 湖 北 省 山 东 省 四 川 省 上 海 市 浙 江 省 北 京 市 江 苏 省 广 东 省 2020.05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09 8. 各省产业指数排序 各省产业指数排序 数字经济产业指数度量大数据产业、人工智能产业和互联网产业本身的发展情况。从图8可见,2020年5月, 全国各省数字经济产业指数前五名为广东、江苏、北京、浙江和上海,产业指数分别为4.22、3.49、3.39、 3.04、2.99。5月产业指数排名上升最快的是天津,从4月十八名上升到5月十三名,排名下降最快的是湖南, 从 4 月第十三名下降到 5 月第十五名。5 月产业指数最后五名为新疆、海南、宁夏、西藏和青海,指数分别 为 0.85、0.75、0.63、0.35、0.25。 数据来源: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2020.05 4.22 3.49 3.39 3.04 2.99 2.64 2.52 2.42 2.34 2.19 2.13 2.10 1.94 1.79 1.71 1.63 1.59 1.541.32 1.28 1.27 1.27 1.26 1.24 1.18 1.01 0.85 0.75 0.63 0.35 0.25 2020 年 5月各省产业指数 图8 0 1 2 3 4 5 青 海 省 西 藏 自 治 区 宁 夏 回 族 自 治 区 海 南 省 新 疆 维 吾 尔 自 治 区 贵 州 省 甘 肃 省 山 西 省 黑 龙 江 省 内 蒙 古 自 治 区 云 南 省 吉 林 省 广 西 壮 族 自 治 区 江 西 省 河 北 省 辽 宁 省 湖 南 省 重 庆 市 天 津 市 河 南 省 安 徽 省 陕 西 省 福 建 省 湖 北 省 山 东 省 四 川 省 上 海 市 浙 江 省 北 京 市 江 苏 省 广 东 省 2020.05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10 9. 各省溢出指数排序 数字经济溢出指数度量当期其他产业利用数字经济产品作为中间品的比例,可以理解为数字经济产业对其他产 业的推动作用。从图9可见,2020年5月,全国各省溢出指数排序,前五名为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和湖北, 指数分别为 10.8、10.1、10.1、9.9、9.3。5 月溢出指数排名上升最快的是贵州,从 4 月二十六名上升到 5 月 第八名,排名下降最快的是安徽,从 4 月第五名下降到 5 月第十三名。5 月后五名分别为海南、内蒙古、山西、 青海和西藏,溢出指数分别为 6.2、6.1、6.0、5.9、4.5。 各省溢出指数排序 10.8 10.1 10.1 9.9 9.3 9.3 9.0 8.9 8.7 8.4 8.4 8.3 8.2 8.0 8.0 7.6 7.6 7.2 7.1 7.1 6.8 6.8 6.7 6.7 6.5 6.2 6.2 6.1 6.0 5.9 4.5 2020 年 5月各省溢出指数 图9 数据来源: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2020.05 0 2 4 6 8 10 12 西 藏 自 治 区 青 海 省 山 西 省 内 蒙 古 自 治 区 海 南 省 河 北 省 广 西 壮 族 自 治 区 甘 肃 省 福 建 省 新 疆 维 吾 尔 自 治 区 吉 林 省 重 庆 市 江 西 省 宁 夏 回 族 自 治 区 河 南 省 黑 龙 江 省 四 川 省 云 南 省 安 徽 省 浙 江 省 湖 南 省 陕 西 省 山 东 省 贵 州 省 辽 宁 省 天 津 市 湖 北 省 江 苏 省 广 东 省 上 海 市 北 京 市 2020.05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11 10. 各省基础指数排序 数字经济基础指数度量从数据的获取、传输、存储和使用四个角度来度量数字经济基础设施的增长。从图 10 可见,2020 年 5 月,基础指数前五名为广东、湖北、江苏、浙江和福建,指数分别为 1.27、1.14、1.14、1.13 和1.11。5月基础指数排名上升最快的是黑龙江,从4月二十一名上升到5月第十六名,排名下降最快的是陕西, 从 4 月第二名下降到 5 月第六名。后五名为新疆、甘肃、海南、西藏和青海,指数分别为 0.87、0.87、0.85、 0.77 和 0.73。 各省基础指数排序 1.27 1.14 1.14 1.13 1.11 1.11 1.10 1.10 1.10 1.08 1.05 1.03 1.021.01 1.00 1.00 0.99 0.99 0.99 0.96 0.95 0.920.91 0.90 0.90 0.87 0.87 0.87 0.85 0.77 0.73 2020 年 5月各省基础指数 图 10 数据来源: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2020.05 0.0 0.3 0.6 0.9 1.2 1.5 青 海 省 西 藏 自 治 区 海 南 省 甘 肃 省 新 疆 维 吾 尔 自 治 区 宁 夏 回 族 自 治 区 广 西 壮 族 自 治 区 贵 州 省 内 蒙 古 自 治 区 云 南 省 河 北 省 山 西 省 河 南 省 吉 林 省 天 津 市 黑 龙 江 省 湖 南 省 山 东 省 辽 宁 省 江 西 省 四 川 省 重 庆 市 北 京 市 上 海 市 安 徽 省 陕 西 省 福 建 省 浙 江 省 江 苏 省 湖 北 省 广 东 省 2020.05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12 11. 各省融合指数排序 数字经济融合指数从当期工业、商贸业、服务业和金融等行业里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融合,具体体现为工业 互联网、智慧供应链、共享经济和金融科技等方面,度量了融合的程度。 从图11可见,2020年5月,全国各省融合指数排序,前五名为内蒙古、广东、海南、甘肃和江西,融合指 数分别为58、55、52、50、50。5月融合指数排名上升最快的是内蒙古,从4月二十九名上升到5月第一名, 排名下降最快的是山西,从 4 月第六名下降到 5 月第二十五名。5 月后五名为吉林、贵州、宁夏、西藏和青海, 指数分别为 37、36、33、29、27。 各省融合指数排序 58 55 52 50 50 50 50 49 49 49 48 47 45 45 44 44 44 44 43 43 43 41 40 40 39 39 37 36 33 29 27 2020 年 5月各省融合指数 图 11 数据来源: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2020.05 0 10 20 30 40 50 60 青 海 省 西 藏 自 治 区 宁 夏 回 族 自 治 区 贵 州 省 吉 林 省 天 津 市 山 西 省 黑 龙 江 省 重 庆 市 新 疆 维 吾 尔 自 治 区 云 南 省 河 南 省 湖 北 省 广 西 壮 族 自 治 区 北 京 市 安 徽 省 上 海 市 河 北 省 陕 西 省 湖 南 省 辽 宁 省 四 川 省 浙 江 省 江 苏 省 福 建 省 山 东 省 江 西 省 甘 肃 省 海 南 省 广 东 省 内 蒙 古 自 治 区 2020.05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13 12. 我们从全国数字经济领域新岗位在招聘数据中所占比重来度量我国数字经济活力(图 12)。我们将一个公司 招聘的一个职位定义为一个“岗位”,当一个岗位在过去 90 天内没有出现时,称它为一个“新岗位”。数字 经济领域新岗位占比在 2019 年呈现两头低中间高的倒 U 形态,在 2019 年 10 月达到高峰。2020 年 1 月新冠 疫情爆发以来,新岗位占比明显下降,从 2019 年末的 40% 左右下降到 25% 左右,之后随着疫情好转和企业 复工复产,新岗位占比逐渐回升。 近两年各省数字经济劳动力需求变化 近两年各省数字经济劳动力需求变化 数字经济新岗位占比 图 12 数据来源: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2020.05 201901 202005 20% 30% 40% 50% 60% 2020.05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14 各省数字经济新岗位占比 图 13 数据来源: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2020.05 从各省数据来看,新岗位占比的走势和全国基本一致,疫情严重的 1、2 月份,新岗位占比最低。下图列出了 2020 年 1-3 月各省新岗位占比,湖北省的排名分别是 30、30 和 31 位,而其在 2020 年前基本保持在 20 名 左右,可见疫情对湖北数字经济的影响较为严重。此外,1-3 月份,重庆新岗位占比的排名也比较靠后。 0.0 0.1 0.2 0.3 0.4 0.5 0.6 湖 北 省 新 疆 维 吾 尔 自 治 区 重 庆 市 北 京 市 天 津 市 安 徽 省 江 西 省 福 建 省 山 西 省 陕 西 省 内 蒙 古 自 治 区 云 南 省 湖 南 省 广 西 壮 族 自 治 区 江 苏 省 浙 江 省 四 川 省 黑 龙 江 省 西 藏 自 治 区 宁 夏 回 族 自 治 区 辽 宁 省 山 东 省 贵 州 省 海 南 省 吉 林 省 甘 肃 省 河 南 省 广 东 省 河 北 省 青 海 省 上 海 市 2020.05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15 附录 A.1数据(2020年5月) 省份 数字经济指数 产业指数 溢出指数 融合指数 基础设施指数 广东省 1654 4.2 10.1 55.2 1.3 江苏省 1346 3.5 9.9 49.5 1.1 北京市 1250 3.4 10.8 43.9 1.1 浙江省 1193 3.0 8.3 49.0 1.1 上海市 1166 3.0 10.1 44.5 1.1 四川省 1054 2.6 8.0 48.7 1.0 山东省 1048 2.5 8.7 49.8 1.0 湖北省 1027 2.4 9.3 42.7 1.1 福建省 990 2.3 6.7 49.8 1.1 陕西省 965 2.2 8.4 45.3 1.1 安徽省 931 2.1 8.2 44.3 1.1 河南省 841 2.1 7.6 42.7 1.0 辽宁省 832 1.6 9.0 47.7 1.0 湖南省 823 1.7 8.4 46.9 1.0 天津市 815 1.9 9.3 38.8 1.0 江西省 786 1.5 7.1 49.9 1.0 重庆市 778 1.8 7.1 40.4 1.1 河北省 703 1.6 6.2 45.0 1.0 内蒙古自治区 693 1.3 6.1 58.2 0.9 云南省 644 1.3 8.0 42.5 0.9 黑龙江省 638 1.3 7.6 40.0 1.0 广西壮族自治区 620 1.3 6.5 43.8 0.9 甘肃省 620 1.2 6.7 50.0 0.9 吉林省 595 1.3 6.8 36.9 1.0 山西省 577 1.2 6.0 39.0 1.0 贵州省 538 1.0 8.9 36.4 0.9 海南省 491 0.8 6.2 51.8 0.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482 0.8 6.8 41.4 0.9 宁夏回族自治区 375 0.6 7.2 32.6 0.9 西藏自治区 217 0.3 4.5 28.7 0.8 青海省 188 0.2 5.9 27.4 0.7 附录 2020.05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16 附录 A.2 数字经济指数的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大数据产业的劳动投入 数据来源 数字经济产业 指数 大数据产业 大数据产业的劳动投入 智联、51job、前程、猎聘、拉勾、 58 同城、赶集等互联网招聘网站, 专利与专利转移中心,各地工商局, 私募通、投资中国等风险投资网站, 各类招标网站 大数据产业的资本投入 大数据产业的创新投入 互联网产业 互联网产业的劳动投入 互联网产业的资本投入 互联网产业的创新投入 人工智能产业 人工智能产业的劳动投入 人工智能产业的资本投入 人工智能产业的创新投入 数字经济融合 指数 工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劳动投入 工业互联网领域的资本投入 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创新投入 智慧供应链 智慧供应链领域的劳动投入 智慧供应链领域的资本投入 智慧供应链领域的创新投入 共享经济 共享经济领域的劳动投入 共享经济领域的资本投入 共享经济领域的创新投入 金融科技 金融科技领域的劳动投入 金融科技领域的资本投入 金融科技领域的创新投入 数字经济溢出 指数 制造业对数字经济的利用率 制造业中信息产业作为中间投入品的比例 国家统计局 制造业的劳动投入中信息技术相关劳动力 占比 各大招聘网站 制造业的创新投入中信息技术相关专利占 比 专利与专利转移中心 制造业占比 制造业的劳动投入分布 各大招聘网站 制造业的资本投入分布 工商局、风险投资数据 制造业的创新投入分布 专利与专利转移中心 其他行业对数字经济的利用率(共 8 类) 其他行业中信息产业作为中间投入品的比 例 国家统计局 其他行业的劳动投入中信息技术相关劳动 力占比 各大招聘网站 其他行业的创新投入中信息技术相关专利 占比 专利与专利转移中心 其他行业分别占比(共 8 类) 各个行业的劳动投入分布 各大招聘网站 各个行业的资本投入分布 工商局、风险投资数据 各个行业的创新投入分布 专利与专利转移中心 数字经济基础 设施指数 数据资源管理体系 数据采集的基础设施 各类招标网、各大招聘网站、风险 投资数据、滴滴出行、CNNIC、国 家统计局 互联网基础设施 数据存储和传输的基础设施投入 各类招标网、各大招聘网站、工商局、 风险投资数据 数字化生活应用普及程度 在线支付比例 滴滴出行共享经济比例 共享经济规模 查询详细数据,敬请联络: 财新智库 财新智库高级经济学家 王喆 电话:+86-10-85905019 电邮: BBD(数联铭品) BBD(数联铭品)首席经济学家 陈沁 电话:+86-28-65290823 电邮: 版权声明 :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是由财新数联研发,按月度发布。该指数作为新经济系列指数(NEI)的子指数,利用网络大数据 挖掘手段,度量了由信息技术革新驱动的数字经济的增长。力图通过对各类数字经济指数的计算,有效真实的展现数字经 济对社会效率的推动作用,准确把握数字经济发展的趋势,为政府、企业和投资者提供重要参考依据。详细信息敬请浏览 关于财新智库: 财新智库成立于 2015 年 8 月,以“成为新经济时代中国金融基础设施建造商”为愿景,打造集研究、数据、指数为一体 的高端金融服务平台。作为财新的重要一翼,财新智库致力于对中国宏观经济结构调整、资本市场国际化、中国产业走出 去和金融科技健康发展的问题的一揽子解决方案,为金融机构和企业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合作方案,提升企业价值,实现 突破性发展。 关于 BBD: BBD(数联铭品)是行业领先的大数据解决方案提供商,紧密围绕新经济,通过动态尽调、信用评级、风险定价和经济指 数四个步骤,BBD 提供从微观到宏观的大数据服务。详细信息,敬请浏览: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2020.0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