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2020.11 2020.11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02 全国数字经济指数走势 1. 全国数字经济指数走势 全国数字经济指数变化趋势 图1 数据来源: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2020.11 2020 年 11 月,我国数字经济指数环比上升 3.9%,录得 616。11 月数字经济指数的上升主要由于产业指数的 上升,产业指数、溢出指数、融合指数和基础指数分别对总指数贡献 19.9%、-26.5%、4.6% 和 5.9%。 201601 202011 616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2020.11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03 全国一级指数变化 全国数字经济一级指数变化趋势 2. 全国一级指数变化 四个一级指数自 2016 年以来的变化见上图,2020 年 11 月,产业指数、溢出指数、融合指数和基础指数分别 录得276、102、237、92,环比分别变动12.7%、-15.0%、3.0%和3.8%。11月我国数字经济产业投入上升, 数字经济和其他产业的融合速度小幅上升,数字经济对其他产业的溢出下降,数字经济基础设施投入回升。 产业 溢出 融合 基础 图2 102 92 276 数据来源: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2020.11 201601 202011 237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2020.11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04 全国产业指数变化 3. 全国产业指数变化 我们对数字经济产业进行了细化,具体分为互联网产业、大数据产业和人工智能产业,可以更加清晰的看出每 个产业的具体发展情况。 2020 年 11 月,互联网产业、人工智能产业和大数据产业指数分别为 240、611 和 554,环比分别上升 2.7%、 4.1% 和 4.8%,11 月互联网产业、大数据产业和人工智能产业投入环比均小幅上升。 互联网产业 人工智能产业 大数据产业 全国数字经济产业指数变化趋势 图3 数据来源: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2020.11 201601 202011 611 554 240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2020.11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05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全国融合指数变化 4. 全国融合指数变化 工业、商贸业、服务业和金融等行业里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融合体现为工业互联网、智慧供应链、共享经济 和金融科技,我们根据这四个领域的劳动、资本和科技投入情况来衡量融合的程度。 2020年11月,工业互联网、智慧供应链、共享经济和金融科技指数分别为497、158、224、147,工业互联网、 智慧供应链和共享经济领域投入环比上升,升幅分别为 16.1%、4.9% 和 1.4%。金融科技领域投入环比下降 8.4%。 智慧供应链 金融科技工业互联网 共享经济 全国数字经济融合指数变化趋势 图4 数据来源: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2020.11 201601 202011 147 158 224 497 2020.11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06 总溢出指数和制造业溢出指数变化 5. 总溢出指数和制造业溢出指数变化 2020年11月,我国全行业溢出指数和制造业数字经济溢出指数分别录得102和44,环比分别下降15.0% 和 15.2%。11 月制造业和全行业溢出指数同步下降。 制造业溢出指数全国溢出指数 全国数字经济总溢出与制造业溢出指数变化趋势 图5 数据来源: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2020.11 201601 202011 44 102 0 50 100 150 200 2020.11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07 基础设施指数变化 6. 基础设施指数变化 2020年11月,数据资源管理、互联网基础设施和数字化生活应用普及程度三个方面的指数分别为83、123 和 190,环比分别上升 21.4%、24.5% 和 0.5%。数据资源管理和互联网基础设施指数上升幅度较大。 互联网基础设施数据资源管理体系 数字化生活应用普及程度 全国数字经济基础设施指数变化趋势 图6 数据来源: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2020.11 190 83 201601 202011 123 0 50 100 150 200 250 2020.11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08 各省数字经济指数排序 7. 各省数字经济指数排序 2020年11月,数字经济指数前五名为广东、江苏、浙江、四川和北京,指数分别为1605、1285、1284、 1171、1053。11 月排名上升最快的是山西,从 10 月第二十四名上升到 11 月第十五名。11 月排名下降最快的是 上海,从 10 月第七名下降到 11 月第十一名。排名最低的五个省份为贵州、内蒙古、宁夏、青海和西藏,指数分 别为 458、353、327、287、202。 2020 年 11月各省数字经济指数 图7 1605 1285 1284 1171 1053 1043 979 975 961 913 905 824 796 745 679 677 672 658 644 632 606 591 585 560 511 482 458 353 327 287 202 数据来源: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2020.11 0 500 1000 1500 2000 西 藏 自 治 区 青 海 省 宁 夏 回 族 自 治 区 内 蒙 古 自 治 区 贵 州 省 海 南 省 吉 林 省 新 疆 维 吾 尔 自 治 区 黑 龙 江 省 甘 肃 省 广 西 壮 族 自 治 区 云 南 省 天 津 市 河 北 省 重 庆 市 江 西 省 山 西 省 辽 宁 省 河 南 省 湖 南 省 上 海 市 福 建 省 陕 西 省 安 徽 省 湖 北 省 山 东 省 北 京 市 四 川 省 浙 江 省 江 苏 省 广 东 省 2020.11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09 8. 各省产业指数排序 各省产业指数排序 数字经济产业指数度量大数据产业、人工智能产业和互联网产业本身的发展情况。从图8可见,2020年11月, 全国各省数字经济产业指数前五名为广东、北京、江苏、浙江和上海,产业指数分别为4.09、3.62、3.43、 3.16、2.98。11 月产业指数排名上升最快的是新疆,从 10 月第二十七名上升到 11 月第二十四名。11 月产 业指数排名下降最快的是海南,从10月第二十三名下降到11月第二十七名。11月产业指数最后五名为海南、 内蒙古、宁夏、青海和西藏,指数分别为 0.76、0.66、0.65、0.47、0.29。 数据来源: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2020.11 4.09 3.62 3.43 3.16 2.98 2.79 2.57 2.48 2.26 2.09 2.07 1.86 1.79 1.73 1.58 1.57 1.55 1.371.25 1.22 1.19 1.18 1.11 0.88 0.88 0.87 0.76 0.66 0.65 0.47 0.29 2020 年 11月各省产业指数 图8 0 1 2 3 4 5 西 藏 自 治 区 青 海 省 宁 夏 回 族 自 治 区 内 蒙 古 自 治 区 海 南 省 甘 肃 省 贵 州 省 新 疆 维 吾 尔 自 治 区 广 西 壮 族 自 治 区 云 南 省 吉 林 省 黑 龙 江 省 山 西 省 江 西 省 辽 宁 省 河 北 省 天 津 市 重 庆 市 湖 南 省 河 南 省 福 建 省 安 徽 省 陕 西 省 湖 北 省 山 东 省 四 川 省 上 海 市 浙 江 省 江 苏 省 北 京 市 广 东 省 2020.11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10 9. 各省融合指数排序 数字经济融合指数从当期工业、商贸业、服务业和金融等行业里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融合,具体体现为工业 互联网、智慧供应链、共享经济和金融科技等方面,度量了融合的程度。 从图9可见,2020年11月,全国各省融合指数排序,前五名为山西、广东、浙江、福建和山东,融合指数 分别为 59、56、55、50、50。11 月融合指数排名上升最快的是山西,从 10 月第十九名上升到 11 月第一名, 排名下降最快的是河北,从10月第七名下降到11月第二十二名。11月后五名为内蒙古、吉林、宁夏、青海 和西藏,指数分别为 33、33、31、29、28。 各省融合指数排序 59 56 55 50 50 48 48 47 46 45 45 44 44 44 43 43 43 43 43 42 41 40 40 40 38 35 33 33 31 29 28 2020 年 11月各省融合指数 图9 数据来源: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2020.11 0 10 20 30 40 50 60 西 藏 自 治 区 青 海 省 宁 夏 回 族 自 治 区 吉 林 省 内 蒙 古 自 治 区 贵 州 省 黑 龙 江 省 江 西 省 云 南 省 河 北 省 天 津 市 河 南 省 重 庆 市 新 疆 维 吾 尔 自 治 区 广 西 壮 族 自 治 区 辽 宁 省 湖 南 省 北 京 市 上 海 市 湖 北 省 甘 肃 省 海 南 省 陕 西 省 江 苏 省 四 川 省 安 徽 省 山 东 省 福 建 省 浙 江 省 广 东 省 山 西 省 2020.11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11 10. 各省溢出指数排序 数字经济溢出指数度量当期其他产业利用数字经济产品作为中间品的比例,可以理解为数字经济产业对其他产 业的推动作用。从图 10 可见,2020 年 11 月,全国各省溢出指数排序,前五名为江苏、新疆、广东、湖南和 安徽,指数分别为 10.9、10.8、10.2、9.6、9.3。11 月溢出指数排名上升最快的是安徽,从 10 月第十七名上 升到 11 月第五名,排名下降最快的是贵州,从 10 月第三名下降到 11 月第二十一名。11 月后五名分别为西藏、 宁夏、天津、重庆和上海,溢出指数分别为 5.0、4.9、4.8、4.7、4.5。 各省溢出指数排序 10.9 10.8 10.2 9.6 9.3 9.2 9.1 8.6 8.5 8.4 8.3 8.2 8.1 7.9 7.9 7.5 7.5 7.2 7.0 6.5 6.4 6.3 5.8 5.5 5.2 5.1 5.0 4.9 4.8 4.7 4.5 2020 年 11月各省溢出指数 图 10 数据来源: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2020.11 0 2 4 6 8 10 12 上 海 市 重 庆 市 天 津 市 宁 夏 回 族 自 治 区 西 藏 自 治 区 北 京 市 山 西 省 内 蒙 古 自 治 区 河 北 省 吉 林 省 贵 州 省 青 海 省 福 建 省 黑 龙 江 省 海 南 省 广 西 壮 族 自 治 区 辽 宁 省 河 南 省 甘 肃 省 湖 北 省 江 西 省 山 东 省 云 南 省 浙 江 省 四 川 省 陕 西 省 安 徽 省 湖 南 省 广 东 省 新 疆 维 吾 尔 自 治 区 江 苏 省 2020.11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12 11. 各省基础指数排序 数字经济基础指数度量从数据的获取、传输、存储和使用四个角度来度量数字经济基础设施的增长。从图 11 可见,2020年11月,基础指数前五名为广东、四川、浙江、甘肃和北京,指数分别为1.21、1.17、1.10、1.08 和1.06。11月基础指数排名上升最快的是辽宁,从10月第十八名上升到11月第十名,排名下降最快的是重庆, 从10月第十二名下降到11月第二十名。后五名为海南、内蒙古、宁夏、青海和西藏,指数分别为0.84、0.83、 0.83、0.81 和 0.76。 各省基础指数排序 1.21 1.17 1.10 1.08 1.06 1.06 1.05 1.04 1.04 1.01 1.01 1.00 1.001.00 1.00 0.99 0.98 0.98 0.97 0.96 0.95 0.950.94 0.92 0.91 0.86 0.84 0.83 0.83 0.81 0.76 2020 年 11月各省基础指数 图 11 数据来源: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2020.11 0.0 0.3 0.6 0.9 1.2 1.5 西 藏 自 治 区 青 海 省 宁 夏 回 族 自 治 区 内 蒙 古 自 治 区 海 南 省 新 疆 维 吾 尔 自 治 区 吉 林 省 贵 州 省 山 西 省 黑 龙 江 省 广 西 壮 族 自 治 区 重 庆 市 湖 南 省 河 南 省 河 北 省 陕 西 省 天 津 市 云 南 省 江 西 省 山 东 省 上 海 市 辽 宁 省 湖 北 省 福 建 省 江 苏 省 安 徽 省 北 京 市 甘 肃 省 浙 江 省 四 川 省 广 东 省 2020.11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13 12. 11 月,我们来看我国各省市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我们根据 2016 年 1 月的各省市数字经济产业指数,从高到低 排序,划分到三个类别,即数字经济发展第一梯队、第二梯队和第三梯队。其中第一梯队为产业指数最高的七 个省市,分别为广东、北京、江苏、浙江、上海、四川和山东;第二梯队包括湖北、陕西、安徽、福建、河南、 湖南、重庆、天津、河北、辽宁、江西和山西十二个省市;第三梯队包括黑龙江、吉林、云南、广西、新疆、 贵州、甘肃、海南、内蒙古、宁夏、青海和西藏十二个省份。我们分别计算每个梯队的平均数字经济产业指数, 并画图如下。 数字经济产业分地区发展情况 数字经济产业分地区发展情况 2016 年以来三组地区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情况 图 12 总体上看,三个梯队的数字经济产业发展趋势较为相似,但 2019 年以来,二三梯队地区的数字经济产业发展 明显超过第一梯队,尤其是基础较差的第三梯队地区。整体上三个梯队在 2019 年以后的产业发展差距有明显 的缩小,但 2020 年新冠疫情爆发之后,第三梯队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受到明显的负面影响,产业指数有一定程 度的下降。而第一梯队地区数字经济产业指数在疫情后则呈现出上升趋势。这可能表明,出于规避风险等原因, 我国数字经济的产业发展出现产业资源向发达地区集中的趋势,而本来在追赶中的第三梯队地区由于疫情影响, 和发达地区数字经济差距扩大。 数据来源: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2020.11 201601 202011 第一梯队 第二梯队 第三梯队 0.0 0.5 1.0 1.5 2.0 2.5 3.0 3.5 2020.11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14 附录 A.1数据(2020年11月) 省份 数字经济指数 产业指数 溢出指数 融合指数 基础设施指数 广东省 1605 4.1 10.2 55.7 1.2 江苏省 1285 3.4 10.9 47.4 1.1 浙江省 1284 3.2 8.6 55.5 1.1 四川省 1171 2.8 9.1 47.7 1.2 北京市 1053 3.6 5.1 44.0 1.1 山东省 1043 2.6 8.4 49.7 1.0 湖北省 979 2.5 8.2 44.4 1.0 安徽省 975 2.1 9.3 48.3 1.1 陕西省 961 2.3 9.2 46.5 1.0 福建省 913 2.1 7.0 50.1 1.0 上海市 905 3.0 4.5 44.2 1.0 湖南省 824 1.8 9.6 43.3 1.0 河南省 796 1.9 7.9 42.4 1.0 辽宁省 745 1.6 7.9 43.2 1.0 山西省 679 1.3 5.2 58.8 0.9 江西省 677 1.4 8.3 39.5 1.0 重庆市 672 1.7 4.7 42.7 1.0 河北省 658 1.6 5.8 40.1 1.0 天津市 644 1.6 4.8 41.3 1.0 云南省 632 1.2 8.5 39.9 1.0 广西壮族自治区 606 1.1 7.5 43.2 1.0 甘肃省 591 0.9 8.1 44.6 1.1 黑龙江省 585 1.2 7.2 37.8 0.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560 0.9 10.8 43.0 0.9 吉林省 511 1.2 6.3 32.7 0.9 海南省 482 0.8 7.5 45.3 0.8 贵州省 458 0.9 6.4 35.0 0.9 内蒙古自治区 353 0.7 5.5 33.0 0.8 宁夏回族自治区 327 0.6 4.9 30.9 0.8 青海省 287 0.5 6.5 29.3 0.8 西藏自治区 202 0.3 5.0 27.9 0.8 附录 2020.11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15 附录 A.2 数字经济指数的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大数据产业的劳动投入 数据来源 数字经济产业 指数 大数据产业 大数据产业的劳动投入 智联、51job、前程、猎聘、拉勾、 58 同城、赶集等互联网招聘网站, 专利与专利转移中心,各地工商局, 私募通、投资中国等风险投资网站, 各类招标网站 大数据产业的资本投入 大数据产业的创新投入 互联网产业 互联网产业的劳动投入 互联网产业的资本投入 互联网产业的创新投入 人工智能产业 人工智能产业的劳动投入 人工智能产业的资本投入 人工智能产业的创新投入 数字经济融合 指数 工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劳动投入 工业互联网领域的资本投入 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创新投入 智慧供应链 智慧供应链领域的劳动投入 智慧供应链领域的资本投入 智慧供应链领域的创新投入 共享经济 共享经济领域的劳动投入 共享经济领域的资本投入 共享经济领域的创新投入 金融科技 金融科技领域的劳动投入 金融科技领域的资本投入 金融科技领域的创新投入 数字经济溢出 指数 制造业对数字经济的利用率 制造业中信息产业作为中间投入品的比例 国家统计局 制造业的劳动投入中信息技术相关劳动力 占比 各大招聘网站 制造业的创新投入中信息技术相关专利占 比 专利与专利转移中心 制造业占比 制造业的劳动投入分布 各大招聘网站 制造业的资本投入分布 工商局、风险投资数据 制造业的创新投入分布 专利与专利转移中心 其他行业对数字经济的利用率(共 8 类) 其他行业中信息产业作为中间投入品的比 例 国家统计局 其他行业的劳动投入中信息技术相关劳动 力占比 各大招聘网站 其他行业的创新投入中信息技术相关专利 占比 专利与专利转移中心 其他行业分别占比(共 8 类) 各个行业的劳动投入分布 各大招聘网站 各个行业的资本投入分布 工商局、风险投资数据 各个行业的创新投入分布 专利与专利转移中心 数字经济基础 设施指数 数据资源管理体系 数据采集的基础设施 各类招标网、各大招聘网站、风险 投资数据、滴滴出行、CNNIC、国 家统计局 互联网基础设施 数据存储和传输的基础设施投入 各类招标网、各大招聘网站、工商局、 风险投资数据 数字化生活应用普及程度 在线支付比例 滴滴出行共享经济比例 共享经济规模 查询详细数据,敬请联络: 财新智库 财新智库高级经济学家 王喆 电话:+86-10-85905019 电邮: BBD(数联铭品) BBD(数联铭品)首席经济学家 陈沁 电话:+86-28-65290823 电邮: 版权声明 :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是由财新数联研发,按月度发布。该指数作为新经济系列指数(NEI)的子指数,利用网络大数据 挖掘手段,度量了由信息技术革新驱动的数字经济的增长。力图通过对各类数字经济指数的计算,有效真实的展现数字经 济对社会效率的推动作用,准确把握数字经济发展的趋势,为政府、企业和投资者提供重要参考依据。详细信息敬请浏览 关于财新智库: 财新智库成立于 2015 年 8 月,以“成为新经济时代中国金融基础设施建造商”为愿景,打造集研究、数据、指数为一体 的高端金融服务平台。作为财新的重要一翼,财新智库致力于对中国宏观经济结构调整、资本市场国际化、中国产业走出 去和金融科技健康发展的问题的一揽子解决方案,为金融机构和企业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合作方案,提升企业价值,实现 突破性发展。 关于 BBD: BBD(数联铭品)是行业领先的大数据解决方案提供商,紧密围绕新经济,通过动态尽调、信用评级、风险定价和经济指 数四个步骤,BBD 提供从微观到宏观的大数据服务。详细信息,敬请浏览: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2020.11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