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8 年 12 月 第 23 期 总第 49 期 行为实验在公共政策设计中的应用 王湘红 人大国发院简介 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简称国发院)是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 的独立的校级核心智库。国发院以 中国人民大学在人文社会科学领 域的优势学科为依托,以项目为纽带,以新型研究平台、成果转化 平台和公共交流平台为载体,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对中国面临的 各类重大社会经济政治问题进行深度研究。 作为首批 25家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之一,人大国发院坚 守“国家战略、全球视野、决策咨询、舆论引导”的目标,着眼于 思想创新和全球未来,致力于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特色 新型智库,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与社会进步。 国发院通过学术委员会和院务会分别对重大学术和行政事务做 出决策。目前由人民大学校长刘伟教授担任院长。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 59号中国人民大学崇德西楼 8楼 网站 : NADS 作者简介 王湘红,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经济学 院教授。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获博士,主要研 究方向为 行为和实验经济学、公共政策、 劳动和消费行为,主持多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论文发表在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世界经济, 金融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并多次获得优秀论文奖。国际行为经 济学促进会中国区代表,世界经济论坛全球议程理事会首届行为分 会委员 。 欢迎媒体摘发、转载或采访。 媒体热线:程建平;办公电话: 010-62625159 15601321015 主办 :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首批 国家高端智库试点单位之一 ) 主编:聂辉华 编辑部 主任:邹静娴 本期责编 :邹静娴 程建平 摘 要 行为实验经济学的研究成果逐渐进入公共政策设计的视野。基 于国外公共政策领域的助推经验,国内行为 实验经济学研究对于经 济学理论和公共政策设计应用的影响也与日俱增。行为实验经济学 主张在政策和机制设计中采取温和家长主义的助推方法,主张以小 拨大,改善决策构架,在提升多数人福利的同时,不对理性决策者 增加过多成本,这为公共政策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手段。目前, 行为实验在政策设计的具体应用与评估中已经发挥了不少重要作用。 针对公共政策设计这一主题中的促进合作的机制实验、器官捐赠中 的助推机制、行为合约的政策启示、收入分配的实验、健康消费的 助推机制等不同侧重点,人大国发院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于 11 月 15 日举办了讨论会,组织多 位行为实验经济学者进行了研讨。本文对 会议内容进行总结。 1 一、引言 传统的公共政策设计方案采用立法、规定等手段强迫人们按照一 定的方式行动,成本高昂,且在现实实施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较大的阻 力。近年来,行为实验经济学的研究成果逐渐走入政策设计的视野。 行为实验经济学主张在政策和机制设计中采取温和家长主义的助推 方法,主张以小拨大,改善决策构架,在提升多数人福利的同时,不 对理性决策者增加过多成本,因此将心理约束机制引入规则制定,运 用助推手段可以提高彼此的信任度, 从而提高政策实施效率。 2010 年英国内阁办公室成立了行为透视团队,又称之为助推小组。其运用 行为经济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来提升政策效果,帮助政府节省了 20 倍以上的费用。 2013 年到 2017 年,行为透视团队在经济增长、劳 动力市场、健康、教育、能源、社区、消费等领域进行颇有建树的介 入。 2015 年美国总统发布行政命令 运用行为科学透视来更好服务 美国人民 开始在联邦政府项目中运用行为科学知识。根据行政命 令,在国家科学和技术委员会成立社会和行为科学团队,提供咨询服 务。目前国内公共政策领域相应的行为实验经济学的应用正 在起步。 2018 年 11 月 15 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劳动力市场 研究中心举办了“行为实验在政策设计中的应用”研讨会。会议由中 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王湘红教授主持,会议邀请了浙江财经大学经济 学院叶航教授、南开大学商学院李建标教授、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杜宁华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代志新助理教授、中国人民 2 大学经济学院孙文凯教授以及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郑捷副教授等多位 行为实验经济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围绕行为实验政策设计这一主题, 专家学者们从促进合作的机制实验、器官捐赠中的助推机制、行为合 约的政策启示、收入 分配的实验、健康消费的助推机制等不同的侧重 点进行了报告,最后由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主任、劳动 人事学院副院长赵忠教授总结。 二、道德和信息在公共政策机制设计中的作用 (一) 道德偏好在合作型政策机制设计中的作用 浙江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叶航认为政策设计的合理假设需要 考虑人性道德偏好,在促进合作的政策机制实验中充分发挥人善良特 质的积极作用。 首先,叶航教授通过举例幼儿园家长迟接小孩 实验和核废料填埋 搬迁山村实验来指出在实验中人性自私的基本假设会挤出人性道德 偏好,因此完全按照人性自利假设的政策设计可能会起到适得其反的 效果。其次,叶航教授以无偿献血、无偿器官捐献、主动给行人让道 以及共享单车为例,强调在实验设计中应注重思考如何激发人的道德 偏好,调动人的同情共感以及道德责任感。第三,叶航教授介绍了其 团队目前研究的信任博弈实验,该实验包含了匿名博弈、非匿名博弈、 完全信息博弈、可修正的信息博弈四个阶段,特别是在第四阶段给予 参与者修正不良记录的机会。结果发现合作中的背叛者若被给予修正 机会,会表现出极 强的愧疚感,进而更加珍惜声誉,增加信任促进合 3 作。叶航教授强调,好的政策设计关键在于如何发挥出人的善良特质 对于政策效果的积极作用。 (二) 信息在行为实验政策设计中的作用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副教授郑捷认为大众信息传递可以降低知识 水平不平等性。 信息可以帮助人们做决策,但决策者在做决策时也许会过多考虑 来自他人的信息。郑捷教授指出实验所要分析的两个层面:一个层面 是固定问题,对每一个问题而言,有没有信息对这个问题本身回答是 否有变化;第二个层面是,每个实验组被试不一样,基于被试分析, 按照成绩排序,将成绩比较差的被试在不同 的实验组内相互比较,即 知识水平较高和较低的情况下,考察在有信息和没有信息下的异质性。 郑捷教授表示,从结果来看,对于容易的问题来说,信息确实是可以 提升绩效,但对于难的问题信息可能会降低绩效。对所有人来说,总 成绩可以通过得到信息来得以提升,但是那些相对知识水平低的人提 升更多,知识水平较高的人提升比较少。大众信息传递,可以让知识 水平不平等性降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较高知识水平而提高平均知识 水平。 三、行为实验在公共政策设计中的几个应用案例 (一) 促进合作型政策机制实验在器官捐献中的应用 南开大学商学院教授李建标认为誓言作为一种事前承诺机制有 利于促进器官捐赠的激励效果,能够显著提高器官捐赠率。 4 誓言是以宣誓的方式作出的公开性承诺。根据社会心理学中的承 诺理论,一些研究认为誓言作为一种事前承诺机制,会对个体产生较 高的道德约束力,从而影响他们后续的决策行为,比如,誓言能够诱 导出人们的真实偏好,增加人们的合作和诚实行为。 李建标教授指出,誓言不仅是作为一种事前承诺机制,还是一个 有利于促进器官捐赠的激励机制,能够显著提高器官捐赠率。誓言具 有公开性和仪式性,宣誓人宣读誓言时必须在有见证人的公开场合, 并且需要遵循特定的礼仪和姿势。所以,誓言不仅可以提高宣誓人的 承诺履行度,还会让宣誓人感受到强烈的庄严感和仪式感。因此,誓 言对个体的器官捐赠行为有激励作用。李建标教授通过引入一个新的 器官捐赠激励机制,实验检验了有宣誓与无宣誓情境下的捐赠率,结 果发现在没有制度经验时,被试在推定同意规则下的捐赠率更高,但 是在成本和收益结构完全相同的条件下, 从推定不同意默认规则转变 为推定同意默认规则不能提高器官捐赠率水平。因此,誓言作为一个 全新的器官捐赠助推机制,为政策制定者设计器官捐赠助推机制提供 了一个新的思路。 (二) 行为合约设计在承诺、格式化评价和小微信贷等方面的应 用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杜宁华认为合理的行为合约设计更 有利于提高市场交易效率。 杜宁华教授表示,现实市场交易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一方面, 交易中的细节往往无法通过合约进行表述;另一方面,即便在合约中 5 对交易细节进行了约定,实际执行过程中也很难约束监督。而以市场 参与者的自利偏好为出发点、以物质激 励为基础的传统合约设计往往 需要在合约中提供详细的交易细节,同时忽视合约的法律监管成本。 因此如何设计更为合理的行为合约需要很好的思考。杜宁华教授介绍 了其团队近几年在行为合约设计方面展开的研究工作:首先是研究了 承诺作为一种行为约束机制,由雇员提出对自身努力水平进行考核承 诺后,对其行为约束力最强,提供努力水平最高,实现结果也最大。 其次,研究了格式化评价在合约机制中的作用。雇主对雇员的事后评 价是一种不直接带来物质后果的行为机制,在特定工资水平下表扬对 于员工选择高努力水平有影响。最后是将行为合约机制应用于小微信 贷,自 然实地实验结果表明正向期待信息与负向结果信息均能显著提 高小微信贷还款比例,但是告知对方负面后果的方式仅能在短期内降 低债务超期时间长度。 (三) 行为实验政策设计在公共品服务方面的应用 人大国发院研究员、财政金融学院助理教授代志新认为绝对值下 的框架效应更利于提高公共品贡献水平。 虽然关于收入分配的异质性影响的研究已有众多,但鲜有研究检 验对于相对比例值与绝对量下分配的框架效应的影响,因此代志新博 士等人研究了在组间异质性和收入异质性下一个线性公共品博弈中 框架效应以及愿意贡献的最低贡献水平。代志新博士指出,首先,随 着 高收入增加,高收入者与低收入者都会贡献的更多,表明人在公共 品领域中是有条件的合作的;另外,绝对值下的框架效应使得贡献显 6 著高于相对比例值下的水平;最后,最低贡献水平作为确保公共品中 的个人贡献量的政策手段,设置最低贡献水平缩小了这种差异。 (四) 行为实验政策设计在收入分配领域中的应用 人大国发院研究员、经济学院教授孙文凯认为,在最后通牒实验 框架下绝对值和相对比例等不同的提议方式会导致不同的收入分配 结果。 在收入分配方面,经常出现不同主体之间互相讨价还价的现象, 例如雇主与雇员的谈判、合作者的分成等,但在现有研究中 关于绝对 值和比例的讨论是被一视同仁的,鲜有研究比较两者的细微区别。因 此,孙文凯教授等人使用最后通牒实验,探讨不同的提议方式是否会 导致收入分配结果不同。孙文凯教授指出,首先,提议方式与禀赋高 低之间有交叉影响;另外,相对比例方式提高了在高禀赋条件下的平 均提议金额;最后,当禀赋水平低时,相对比例方式下接受者的最小 接受额会更低。这项研究从政策设计上对收入分配具有启发意义。 (五) 行为合约设计在健康消费方面的应用 人大国发院研究员、经济学院教授王湘红认为自我约束规则和同 伴约束规则能够显著改善自我控制问题。 从激励设 计方面,劳动领域的研究通常考察在劳动场合怎么用 自我激励方式来提高工作效率,而鲜有文献探讨同伴合约和自我控制 合约的替代性如何。王湘红教授等人从行为实验经济学角度出发,以 跑步行为为例,设计与自我约束、同伴约束相关的承诺合约,研究非 理性偏误中的自我控制问题和同伴效应对健身行为的影响。实验在招 7 募过程中有意识地招募了两类被试者,一类是带一个人一起参加实验, 成为熟人同伴;另一类是将单个报名者随机配对。因而分为两类 熟人同伴和陌生人同伴。王湘红教授指出,相对于无约束控制组,约 束规则是有显著的效应;自我约束规则对一周的跑 步次数、跑步总距 离和跑步总时间有显著的正向效应;同伴约束规则对有效打卡奖励金 额有显著的负向作用;而自由选择合约对跑步表现没有显著的效应。 自我约束规则和同伴约束规则能够显著改善被试者的自我控制问题, 对跑步锻炼有所裨益。 8 供稿: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所有权利保留。任何机 构或个人使用此文稿时,应当获得作者同意。如果您想了解人大国发 院其它研究报告,请访问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