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澜湄合作机制下的绿色发展:基础、需求与建议.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推动澜湄合作机制下的绿色发展:基础、需求与建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推动澜湄合作机制下的绿色发展:基础、需求与建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推动澜湄合作机制下的绿色发展:基础、需求与建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推动澜湄合作机制下的绿色发展:基础、需求与建议.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推动澜湄合作机制下的绿色发展:基础、需求与建议.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0年 12月 第 26期 总第 101期 推动澜湄合作机制下的绿色发展: 基础、需求与建议 王克 汪万发 人大国发院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简称“人大国发院”)是 中国人民大学集全校之力重点 打造的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现任理 事长为学校党委书记靳诺教授,院长兼首席专家为校长刘伟教授。 2015年人大国发院入选全国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并 入选全球智库百强, 2018年初在“中国大学智库机构百强排行榜”中 名列第一。 人大国发院积极打造“小平台、大网络,跨学科、重交叉,促创 新、高产出”的高端智库平台,围绕经济治理与经济发展、政治治理 与法治建设、社会治理与社会创新、公共外交与国际关系四大研究领 域,汇聚全校一流学科优质资源,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对中国面临 的各类重大社会经济政治问题进行深度研 究。 人大国发院以“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引领者”为目标,以“国 家战略、全球视野、决策咨询、舆论引导”为使命,扎根中国大地, 坚守国家战略,秉承时代使命,致力于建设成为“最懂中国的世界一 流大学智库”。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 59号中国人民大学崇德西楼 8楼 网站 : NADS 作者简介 王克,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一带一路” 研究中心副主任,环境学院副教授,博士。 汪万发,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国家发展与战略研 究院“一带一路”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 欢迎媒体摘发、转载或采访。 媒体热线:张雯婷;办公电话: 010-62625159 主办 :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首批 国家高端智库试点单位之一 ) 主编:刘青 编辑部 主任:邹静娴 本期责编 :邹静娴 张雯婷 摘 要 澜湄合作机制日益走向成熟,区域交流与合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合作成果丰硕,显著增进了区域民众福祉。澜湄合作机制以合作共赢 为特征,符合区域发展 的 实际需求,深化了澜湄国家 的 南南合作关系, 涵盖政治、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社会人文三大领域,有效对接了联合 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极大 提升 了该地区的绿色发展水平。研 究表明,澜湄国家在绿色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 其 绿色发展指数 均值从 2006 年的 53.7 上升到了 57.3,增长率为 6.8%,高于经合组织 国家 4.2%的增长率。这一增长主要受到绿色技术发展的推动,绿色 技术为澜湄国家中绿色发展指数增长最快的国家平均贡献了 73.3% 的指数增加值。 澜湄国家之间具有合作优势:一是澜湄国家均具有优越的自然资 产条件,且在发展过程中关注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在绿色发展目 标方面,六个国家都比较关注 如何 在满足发展要求的情况下提高 适应 气候变化 的 能力 、 减少气候变化带来的损失,同时实现绿色发展。二 是六个国家都表达了提高本国适应能力和绿色发展能力 以及 促进生 态系统和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未来澜湄地区绿色发展合作 的 重点在能源、农业、森林和水资源管理四大领域,突出光伏、雨水利 用、农业灌溉三大技术;关注可再生能源利用, 结合 国家发展和减贫 目标,利用可再生能源促进农村地区电气化的发展计划;提高农业现 代化和减少森林砍伐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关键因素;加强水资源的基础 设施建设和应对相关灾害风险。 推动澜湄合作机 制下的绿色发展的 相关 建议:一是深化澜湄区域 绿色发展民心相通,打造绿色发展命运共同体;二是推进澜湄国家绿 色发展优势互补,迈向高水平南南合作;三是加快澜湄国家绿色基础 设施建设,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 1 一 、 绿色发展在澜湄合作机制中的重要意义 (一) 澜湄国家的生态环境问题 及现 状 澜湄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中国)都是发展 中国家,正在加速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 展的同时,澜湄国家 不仅 面临 着 气候变化、环境破坏和自然灾害 问题 等生态环境 的 挑战,还面临 着 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可持续、国际公共 产品供应及合作机制不健全等治理挑战。 澜湄国家迫切需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深化 区域合作,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的现代化,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澜湄区域文明发展 道路。 (二) 澜湄合作机制的起源 为解决澜湄区域在水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等 方面的严峻问题,建构澜湄 区域命运共同体,推进南南合作,加速落 实联合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 2014 年 11 月,中国 国务院 总 理李克强在 第 十七 次中国 东盟 ( 10+1) 领导人会议上提出, 在 10+1 框架下探讨建立澜沧江 湄公河对话合作机制 。 2015年 11 月 , 澜沧 江湄公河合作首次外长会在云南景洪举行 , 宣布澜沧江湄公河合 作机制正式建立。 2016 年 3 月, 在中国海南省三亚市举行 了 澜沧江 湄公河合作(简称澜湄 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 ,通过 了 澜沧江 湄公河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三亚宣言,提出 了 建设面向和平与繁荣 的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澜湄合作建立了包括领导人会议、外长会、 2 高官会和各领域工作组会等在内的多层次、宽领域合作架构,以政治 安全、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社会人文为三大支柱,优先在互联互通、 产能、跨境经济、水资源、农业和减贫领域开展合作。 (三) 当前澜湄合作机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澜湄合作机制为以合作共赢为特征,符合区域发展实际需求,深 化了澜湄 国家南南合作关系;澜湄合作涵盖 了 政治、经济和可持续发 展、社会人文三大领域,可有效对接联合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 程 、“一带一路”倡议等,并与之形成了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 经过 五 年左右的发展,澜湄合作机制日益走向成熟,区域交流与合作 取得了积极成效,合作成果丰硕,显著增进了区域民众福祉,这也为 澜湄区域迈向高质量发展和 共建 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澜湄国家命运共 同体奠定了基础。澜湄国家优势互补强,合作潜力巨大,随着澜湄合 作机制的完善, 发展 前景 广阔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 澜湄合作 锐意进取,逆势前行,为共同抗疫注入信心;澜湄国家 的 经济韧性强, 在 疫情防控 的 背景下经济复苏加速进行。面对国际单边主义、保护主 义蔓延 的 态势 ,澜湄合作为全球发展注入 了 新活力。 与此同时,澜湄合作机制也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可持续基础设 施建设赤字、公共产品供给赤字等现实挑战。此外, 作为全人类共同 面临的长期挑战, 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 也给澜湄区域安全带来了系统 性影响;新冠疫情 在 全球蔓延对澜湄 区域 的 可持续发展及区域合作造 成了突发性冲击;部分域外大国的干扰, 更是 增添了澜湄合作的不确 定性 。 3 (四) 绿色发展在深化澜湄合作机制中的重要意义 首先,绿色发展顺应 了 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的 趋势, 是支持澜湄区域实现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谋求澜湄区 域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其次,绿色发展是澜湄六国最大的利益 交汇点,是解决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关键,是共建面向和平与繁荣 的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 的 有机组成部分。此外,防控新冠疫情启发人 类需要更好 地 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后疫情时代,全球绿色复苏诉 求 为澜湄区域应对气候变化、环境治理和绿色转型提供了新契机,也 将为澜湄合作注入 了 新动能。 二、 对于 澜湄 国家绿色发展现状 的 评价 中国人民大学“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指数研究小组利用 国际关系、 公共管理、能源治理、环境与气候变化 、 经济学的多学科优势,基于 现有的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能源署等权威机构的统计数据,首创 了包含 20 个核心指标的用于综合评估“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绿色发 展水平的指标体系。“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指数由自然资产、绿色技 术 、 发展成果三个维度的分指数构成 。 在 该 指标体系中, 自然资产和 发展绩效衡量绿色发展的初始禀赋和最终成果,绿色技术则衡量将自 然资源转化为发展绩效的中间过程。具体 的绿色发展 指标体系由 3个 类别、 15个子类别和 20个指标组成,时间跨度从 2006年到 2015年。 绿色发展指标体系 既 考虑到 了 小国内部发展与大国权力的溢出效应 之间的平衡, 也将 总体指标和平均水平指标都包括在内。基于指标体 系的科学赋权,该小组计算出 了 综合性的“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指数。 4 本 研究旨在弥补现有文献中对“一带一路”国家绿色发展总体评 价的不足,尝试通过构建一个综合指标体系, 量化“一带一路”沿线 各国的绿色发展状况,找出需要解决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一带一路” 绿色发展指数创造了一个供各方更加深入具体讨论“一带一路”国家 绿色发展现状、特征、潜力以及未来需求的平台;提出了一个全新的 视角,强调了绿色技术在整体绿色发展中的推动性作用, 因 而对政府、 企业与投资者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指数定量衡量“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绿色 资产存量、绿色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结果三个维度的发展水平,归纳 国家间主要的差距及原因,识别推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关键领 域和技术需求,分析中国在推进“一带一 路”绿色发展 中 的作用与地 位,从而为 共建绿色“一带一路” 指明方向。 (一) 澜湄国家 的 绿色发展水平及变化 澜湄合作是首个由流域六国共同创建的新型次区域合作机制,是 共商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平台。表 1 显示了 2015 年澜湄国家 的 绿色发展指数及其子类别指数 。 从 绿色发展指数排名来看, 老挝、中 国和泰国占据了前三名。值得注意的是,老挝获得了第一名,主要是 因为 其 在自然资产、绿色技术两方面的得分相对较高。中国在 2015年 排名第二, 主要是由于 在 绿色技术 方面的 分数 不断提高 。 5 表 1: 澜湄六国绿色发展指数排名( 2015 年) 排名 地区 绿色发展指数 子类别:自然 资产 绿色发展指数 子类别:绿色 技术 绿色发展指数 子类别:人类 发展 绿色发展指数 1 老挝 86.66 75.64 50.32 70.86 2 中国 60.57 71.12 57.59 65.72 3 泰国 62.63 46.96 68.54 55.37 4 越南 64.96 46.72 60.76 53.58 5 缅甸 60.75 54.20 39.95 51.57 6 柬埔寨 67.00 41.98 43.93 46.82 (二) 分指数评价及驱动澜湄国家绿色发展水平提升的主要 因素 由图 1 可知,澜湄国家均具有优越的自然资产条件,且在发展过 程中关注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在三个分指标中,澜湄国家间差异 最为明显的是绿色技术分指标, 不过 2006 -2015年 大部分国家均在绿 色技术领域有了大幅进步(见图 2)。 图 1: 2006-2015 年澜湄国家自然资产分指标变化图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老挝 中国 泰国 越南 缅甸 柬埔寨 2015 2006 6 图 2: 2006-2015 年澜湄 国家绿色技术分指标变化图 (三) 绿色技术 提升 在 澜湄国家绿色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在我们分析的时间跨度内,澜湄国家在绿色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 进步,这些进展 可以由 我们 的 指数体系 充分解释。澜湄国家的绿色发 展指数均值从 2006 年的 53.66 上升到了 2015 年的 57.31,增长率为 6.8%,高于经合组织国家 4.2%的 增长率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 5.6%增长率。其中,中国、柬埔寨和缅甸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中 的 绿色发展指数 排名均在前十。这一增长主要 是 受到 了 绿色技术发展 的推动,绿色技术为澜湄 国家中绿色发展指数增长最快的三个国家平 均贡献 73.3%的指数增加值。 表 2: 2006-2015 年绿色发展指数名次提升排名前 10 的澜湄国家 国家 绿色发展指数增加值 绿色发展指数提升名次 中国 8.49 10 柬埔寨 8.23 5 缅甸 6.57 12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老挝 中国 泰国 越南 缅甸 柬埔寨 2015 2006 7 三、澜湄国家 的 绿色发展 (一) 绿色发展目标 在绿色发展目标方面, 除 中国之外的五个澜湄国家都比较关注 如 何 在满足发展要求的情况下提高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 的 能力 、 减少气 候变化带来的损失,同时实现绿色发展。绿色发展 的 目标主要集中在 能源领域 。 同时 , 缅甸和柬埔寨 还 提出了 在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 和林业部门提高森林覆盖率的 目标。此外,五个国家都表达了提高本 国适应能力和绿色发展能力 、 促进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 目标(如表 3所示)。 表 3: 澜湄国家绿色发展目标、重点领域和技术需求 国 家 气候目标 /绿色目标 重点领域 技术需求 柬 埔 寨 能源工业,制造业, 运输和其他部门:相 对于 照常发展情景 , 到 2030年最多减少 3.1Mt二氧化碳。 土地利用、土地利用 变化和林业部门:到 2030年森林覆盖率增 加到国土面积的 60 能源产业:可再生能源发电; 离网电力 ;能效提升 工业:工业可再生能源利用, 并提高能效。 交通:公共运输;新能源汽 车;车辆维护 其他:建筑节能;通过使用生 物消化器和滤水器减少废弃物 的排放;可再生能源用于灌溉 交通运输:能源高 效的城市大众运 输;车辆排放标准 建设 能源效率:节能照 明;节能电器 提高粮食、水和能源 气候适应能力 减少气候变化对健康 风险的影响 保护关键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提高保 护区和文化遗产的气 候恢复力 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 能力、知识、意识以 及社会参与;加强国 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机 构建设和协调框架; 农业:适应性农业;作物育 种;水产养殖 海岸带管理:预警系统;气候 信息系统;防洪堤修复 公共健康:疾病控制;水传播 和食源性疾病监测和研究 水资源:移动式泵站;地下水 研究 基础设施:道路基础设施修 复、运营和维护 自然生态系统管理:社区适 应;保护区管理 其他:气候评估能力,气候变 供水:家庭安全供 水;从屋顶收集雨 水;生活用水井 社区供水;小型水 库,小型水坝和微 型集水区 海岸带管理:沿海 区红树林管理 8 积极参与区域和全球 气候变化进程 森林覆盖率超过 57 化预测 越 南 到 2030年,比 照常发 展情景 减少 8的温室 气体排放。在得到国 际支持下,这一贡献 最多可达 25 能源:节能;能效提高;工业 能源结构;可再生能源 交通:客运和货运改进;能源 结构调整 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 业部门:可持续农业;可持续 森林;生物多样性 废弃物:废弃物管理 能源:风电;节能 灯;热电联产;快 速公交 农业:沼气作燃 料;奶牛养殖饲 料;水稻干湿灌溉 林业:可持续森林 管理;造林;红树 林恢复 尽量减少由于气候变 化而造成的生命和财 产损失 农业,自然生态系统,生物多 样性,水资源,公共卫生和基 础设施 农业: 遗传学育 种;水稻种植向高 地谷物转变;三熟 制水稻向两熟水稻 及虾、鱼、禽类养 殖转变 林业: 遗传学育 种;农林间作 海岸带管理:海上 堤坝;沿海湿地恢 复;洪水预警系统 水资源: 雨水和径 流水收集利用;灌 溉流域管理 老 挝 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 实现以促进可持续经 济发展,减少贫困, 保护公共健康和安 全,提高老挝人民民 主共和国自然环境质 量,改善生活质量的 方式减缓和适应气候 变化 林业:将森林覆盖率增加 能源:可再生能源;农村电气 化;大型水电 交通:生物燃料 农村电气化:到 2020年,为 农村地区 90的家庭提供电 力 林业部门:保护区 管理;可持续森林 管理;人工林;农 林业 农业:饲料改良; 有机农业;沼气生 产;生物质 提高关键经济部门和 自然资源部门对气候 变化及其影响的适应 力,加强国际合作, 增强公众认知 农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适 应性农业技术 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 业部门:林业部门管理;林业 技术 水资源:水资源信息系统;流 域和湿地管理;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与建筑:基础设施建设 水资源:预警系 统;减灾基金;农 村基础设施;供水 系统 农业:畜禽疾病预 防与控制;农业发 展补贴;农业基础 设施;作物多样化 9 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改 善公共卫生服务 泰 国 到 2030年将其温室气 体排放量比预计的 照 常发展情景下 减少 20,在得到国际支 持的情况下,可能达 到 25 能源,运输,工业和废物管理 部门 能源:智能电网; 高效燃烧;废弃物 发电;第二代和第 三代生物燃料;碳 捕获与封存 在水资源管理,农业 和粮食安全,旅游 业,公共卫生,自然 资源管理以及人类住 区和安全等 6个优先 领域建立适应能力并 增强气候适应能力 水资源:水资源综合管理 农业和粮食安全:管理气候风 险 旅游业部门:加强灾害管理和 减少气候风险 公共卫生部门:建立健康影响 监测和预防机制;增加获得公 共卫生服务的机会 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加强自然 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养护、恢 复和可持续利用;加强公众参 与 人类住区和安全部门:开发管 理气候风险和影响的机制 农业:预测和预警 系统;作物改良技 术;和精准农业技 术 水资源:供水基础 设施的运营;天气 和水文模型;洪水 和干旱风险管理; 以及预警系统 气候建模:建立国 家气候数据信息中 心;东南亚气候变 化观测数据的获取 和管理;综合分析 模型 缅 甸 林业:国家森林覆盖 率提高 能源:水力发电到 2030年达到 9.4GW; 农村电气化,通过使 用至少 30的可再生 能源发电来实现农村 电气化;节能灶具, 在 2016年至 2031年 之间分发约 260,000节 能炉灶 工业:实施与国际标 准 ISO50001兼容的能 源管理系统 森林:保护天然森林;减少水 土流失的风险;提高红树林复 原力;可持续森林管理 能源:可再生能源;能源部门 可持续政策和战略制定;可再 生能源发电实现农村电气化 交通:公路运输管理 农业:农业残留物燃烧管理; 水稻种植管理 可再生能源 通过以可持续方式进 行重建以减轻未来损 失的能力,提高国家 应对和从此类灾害中 恢复的能力 农业恢复,预警系统和森林保 护 公共卫生保护和水资源管理 沿海地区保护 生物多样性保护 防洪技术、预警技 术 技术需求评估的需 求 10 (二) 重点领域 各国 在 绿色发展 中 都非常重视能源、农业、森林和水资源管理部 门。 能源部门主要是关注可再生能源 的 利用, 结合 国家发展和减贫目 标,老挝和缅甸还提出了 通过 利用可再生能源促进农村地区电气化的 发展计划。提高农业现代化 水平 和减少森林砍伐也是实现绿色发展的 关键因素。 建设 水资源 基础设施 和应对相关灾害风险也是各国关注 的 重点。 (三) 重点技术需求 各国绿色发展的技术需求主要集中在能源、农业、林业等与社会 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部门。可再生能源技术和能效提高技术 、 适应性 农业 尤其是作物育种以及基础设施建设 、 可持续森林管理和森林恢复 等技术受到广泛关注。此外,各国还提出了对气候观测和预警系统的 需求。 (四) 与中国的合作案例及启示 柬埔寨、越南、老挝、泰国、缅甸与中国开展了大量优势互补、 务实共赢的区域合作(见表 4),夯实 了 澜湄绿色发展的合作基础,而 且为澜湄地区 的 发展 注入 了 更多活力,促进了民心相通 , 提升了民生 福祉 。 11 表 4:澜湄国家与中国合作的案例与启示 四、推动澜湄合作机制下中国与澜湄 国家绿色发展合作 的政策建议 (一) 促进 澜湄区域绿色发展民心相通,打造绿色发展命运 共同体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随 着澜湄区域民众生活水平 的 不断提高和产业发展 的 升级迭代,区域民 众对生态环境、绿色发展的需求日益提高,成为拉动澜湄合作从“又 快又好”向“更高质量”提升的巨大动能。在澜湄水资源合作中心、 环境合作中心和全球湄公河研究中心等平台 的 基础上 , 促进民心相通 , 夯实澜湄地区绿色发展的合作基础 , 调动民众绿色生活、生产的积极 国家 与中国的合作案例 启示 柬埔寨 桑河二级水电站,为柬埔 寨提供绿色能源和绿色发 展动力 清洁能源是绿色发展的重点。中国建成了全球最大的 清洁能源系统,加强与澜湄区域清洁、绿色能源合作 将有效促进澜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 越南 芹苴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 目,推进越南城市生活垃 圾的无害化处理、减量化 和资源化,并实现清洁发 电 中国加强与澜湄国家在城市固体废弃物管理、技术创 新等合作,并通过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减缓气候 变化和促进可持续发展 老挝 中老国际铁路通道建设, 提升老挝基础设施建设水 平和与外界的互联互通水 平 基础设施建设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中国在绿色、可 持续基础设施建设积累了大量经验,可以加强高质量 基础设施建设以带动澜湄区域产业经济的升级 泰国 中泰澜湄合作专项基金水 资源项目合作协议,为开 展应对气候变化和水电开 发项目合作机制研究提供 支持 中泰两国在双多边框架下已经开展了大量水资源合 作,有力促进泰国可持续发展。中泰两国在澜湄国家 命运共同体倡议下将展开更深入合作,共同应对气候 变化,加强绿色发展国际合作 缅甸 中国科学院东南亚生物多 样性研究中心在缅甸设 立,加强了中缅在生物多 样性保护的科研合作、人 才培养 推动中缅研究机构在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领域的交 流合作,增强了对澜湄区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 保护意识、能力 12 性和主动性,释放绿色发展的动能,提高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和治理水 平, 是打造绿色发展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 (二) 推进澜湄国家绿色发展优势互补,迈向高水平南南合 作 在澜湄国家绿色发展水平普遍得到提升、技术 进步 对绿色发展 的 影响日益 深远 的背景下,绿色发展对澜湄区域 的 引领作用显著增强。 在绿色发展需求方面,澜湄国家重视能源、农业、森林和水资源管理 部门 的工作 , 同时也 高度关注 利用 可再生能源 、 建设 水资源 基础设施 和应对相关灾害风险 等问题 。在重点技术需求方面,澜湄 国家重视可 再生能源技术、能效提高技术和适应性农业等。澜湄国家 的 经济和社 会发展相对 不平衡 ,推进澜湄国家绿色发展优势互补 、 加强发展需求 与重点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可以为 南南合作提供 新的 推 动力,以 务实的举措引领新时期的南南合作迈向更高水平。 (三) 加快澜湄国家 的 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夯实高质量发展 基础 绿色基础设施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加快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是实 现低碳发展、环境治理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契机。澜湄区域正在加速城 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澜湄 国家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生态环境 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赢局面的重要抓手。 在基础设施建设 方面, 中国 的 发展较为迅速并积累了大量经验,绿色“一带一路”将 绿色发展置于优先地位, 因此 有必要继续深化澜湄合作与绿色“一带 一路”对接,特别是 要深化 在绿色基础设施 方面 的合作,为多层次、 13 宽领域的澜湄务实合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夯实澜湄区域高质量发展 基础,为共建绿色澜湄流域经济发展带和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作出新 的更大贡献 。 供稿: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所有权利保留。任 何机构或个人使用此文稿时,应当获得作者同意。如果您想了解人大 国发院其它研究报告,请访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