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林产业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返回 相关 举报
生态经济林产业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生态经济林产业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生态经济林产业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生态经济林产业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生态经济林产业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生态经济林产业区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Word 文档 -可编辑 -完整版 编制机构: XX 生态林业发展有限公司 二 O 一七年八月 1 目录 第一章 总论 . 1 1.1 项目提要 . 1 1.2 项目提出理由与 预期目标 . 2 1.3 主要建设内容与规模 . 3 1.4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 3 1.5 项目建设起止年限 . 4 1.6 编制 依据 . 4 1.7 综合效益评价 . 4 1.8 结论与建议 . 4 第二章 项目区基本情况 . 6 2.1 县域概况 . 6 2.2 项目区基本情况 . 7 第三章 项目建设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 1 3.1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 1 3.2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 2 第四章 项目建设方案与工程设计 . 3 4.1 规划原则和指导思想 . 3 4.2 工程总体布置 . 3 4.3 建设规模 . 4 4.4 建设内容 . 4 4.5 工程建设方案 . 4 4.6 工程量汇总 . 20 第五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 21 5.1 估算依据 . 21 5.2 劳动力、材料来源及相关定额 . 21 2 5.3 估算成果 . 22 第六章 项目建设条件及进度安排 . 23 6.1 施工条件 . 23 6.2 项目实施进度 . 23 第七章 项目管理 . 25 7.1 项目工程管理 . 25 7.2 资金管理 . 25 7.3 组织机构 . 26 7.4 技术培训 . 26 第八章 效益分析 . 27 8.1 经济效益 . 27 8.2 社会效益 . 27 8.3 生态效益 . 27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28 9.1 结论 . 28 9.2 建议 . 28 1 第一章 总论 1.1 项目提要 1.1.1 项目名称 XX 生态经济林产业区建设项目 1.1.2 项目实施单位 山西能源产业集团煤炭有限公司 山西能源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始建于 1993 年 3 月,是山西省人民政府为加快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加速山西阳城电厂以及有关大型能源工程项目的实施,贯彻山西省 “ 变输煤为输煤输电并举 ”的战略方针而组建的大型国有独资企业。注册资本金 22046.9 万,公司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经理负责制。主要经营范围是组织能源、煤化工等项目的建设开发和生产;向国内外筹措电力、煤化工等项目所需建设资金;能源、煤化工及相关产品、技术、装备和物资等贸易及进出口业务;高新技术等产业的开发。集团公司目前拥有独资企业 10家、控股公司 12 家、参股公司 6 家。 山西能源产业集团煤炭有限公司成立于 1993年 9月,注册资本为人民币 2亿元整 , 是由山西能源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占股 53%),北京瑞思特思资源投资有限公司 (占股 35%),嘉晨集团有限公司(占股 12%)三家股东共同出资设立的国有控股的有限责任公司。公司下设五个发运站,一座露天煤矿和一座洗煤厂。主要经营范围:地方大型煤矿和煤化工的建设、开发、经营,原煤和精煤的销售,焦炭的销售。兼营:批发和零售石油化工产品、煤炭化工产品、煤焦油、冶金 2 产品、纺织品、建筑材料、五金交电、机电设备、房地产开发、钢材、矿产品(除国家限制产品和专控品),自营和代理各类商品和技术的进出口(但国家限定公司经营或禁止进出口的商品和技术除外),矿山工程总承包。 1.1.3 项目建设性质 新建 1.1.4 项目建 设地点 项目建设地点位于沁源县城西南部灵空山镇西务村。 1.2 项目提出理由与预期目标 提出理由: 项目区地处沁源县灵空山镇西务村土石山区,山高坡陡大部分土地坡度在 15以上,土地资源较丰富,利用空间广阔。但因山区地表无植被覆盖,长期处于干燥裸露状态,冬春季节多尘土飞扬;夏秋季又因雨水冲刷山区,风蚀水蚀交互作用造成项目区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地表破坏,大量的水分、养分和表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加之周边为 13000 余亩的荒山荒地,直接影响了当地群众生活和生产的正常进行,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同时,由于大量的水土流失,致使流域下游河道淤积、河床抬高,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用水质量和生命财产安全。 根据省 、 市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有关文件精神及政策,结合项目区流域地形地貌、气候环境等自然条件及当地劳动力情况,山西能源产业集团煤炭有限公司拟在沁源县灵空山镇西务村 实施 小流域生态经济林产业区建设项目 以 ,加强源头水土保持和水土流失治理,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和 农村 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3 预期目标: 新增 主项目区 控制水土流失面积约 2 平方公里 (约3000 亩) , 同时对周边 16000 亩荒山荒地进行治理绿化 , 最终形成西务小流域生态经济林示范园 , 项目 区 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 1.3 主要建设内容与规模 1.3.1 建设规模 新增主项目区控制水土流失面积 2 平方公里(约 3000 亩), 同时对 周边 13000 亩荒山荒地 进行土地平整及 生态经济林种植。 1.3.2 建设内容 在项目区土地平整基础上,完成: 工程措施:建 设 谷坊工程 60 座、淤地坝 85 座; 生物措施:新造生态防护林(油松) 2500 亩、经济林(核桃)12000 亩 、种草 1500 亩 。 项目工程布局表见下表 1-1。 表 1-1 工程布局表 项目 所在地 淤地坝(座) 谷坊(座) 生态 林(亩) 经济林(亩) 种草 (亩) 备注 西务村 60 85 2500 12000 1500 1.4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 3573.47 万元 ,其中 土地平整 1298.45 万元, 淤地坝282.23 万元,谷坊投资 566.65 万元, 道路等公用工程 118.0 万元; 乔 4 木林 122.7万元,经济林 985.15 万元,种草 12.84 万元 ; 独立费用 184.45万元 。 1.5 项目建设起止年限 项目建设工期: 2018 年 3 月至 2020 年 2 月 1.6 编制依据 ( 1)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程 ( 2) 水土保持工程概算定额 ( 3) 水土保持工程预算定额 ( 4) 项目设计乡镇提供的相关资料 1.7 综合效益评价 核桃经济林 12000 亩,经过 4 年生长后即可逐步进入盛果期,按亩产核桃 70 kg, 18 元 /kg,亩产值 1260 元,总收入可达 1512 万元,净收入 1058.4 万元。随着树龄的增加,产量逐步提高,增收的潜力更大,这对促进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必将产生显著的推动作用。 同时, 项目的实施直接为农民提供劳务收入 424.5 万元,按项目区人口 630 人计算,人均增加收入 6738 元。 通过西务小流域生态经济林示范园项目的实施,流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生态 环保效益显著提升, 群众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群众环境意识明显提高。项目 的 实施也将促进农业生产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使项目区群众的农业生产条件和居住条件得到改善,从而全面推动项目区的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 1.8 结论与建议 5 1.8.1 结论 本项目符合山西省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相关政策要求,工程设计从项目区实际出发,结合当地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因地制宜开展工作,通过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并举,使项目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水土保持能力明显提高,有力地促进了项目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项目生态效益 、 社会效益 及 经济效益显著,建设切实可行。 1.8.2 建议 本 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后,要及时做好工程前期工作,各项工程内容应严格按照工程设计标准实施。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加强项目管理,严格资金使用程序,对工程质量和资金使用进行全过程监督,保证工作建设质量和资金使用效果。 6 第二章 项目区基本情况 2.1 县域概况 沁源县地处 太岳山 东麓,山西省中南部,省会 太原市 东南,长治市西北部。东邻沁县,南接 屯留 、安泽、 古县 ,西连灵石、霍县,北靠 平遥 、介休。地理坐标在东经 1115830 1123230,北纬362020 370042,全境东西宽 45 公里,南北长 74 公里,土地总面积 2554 平方公里,沁源 县 四面环山,西北高而东南低,海拔最高2523 米,最低 939 米,平均海拔 1400 米左右。国土面积 2556 平方公里,辖 5 镇 9 乡 254 个 行政村 ,总人口 16 万。其中, 农业人口 14万, 耕地面积 20 万亩。 境内群山环抱,起伏连绵,均属 太岳 山系。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西北紧依太岳山主峰,主要山脉有灵 空山 、云盖山、 天池山 、云梦山等 28 座 , 植被覆盖较好,绵山至灵空山一带,油松密郁,树干粗大 ,林深 树密,蔽日遮天。东部山势略低,最高处海拔 1745 米。沁河为境内最大河流,发源于县西北部的二郎神沟,向南注入 黄河 ,其支流有柏子河、赤石桥河和紫红河等。 沁源县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年均气温 8.7 ,那里冬季漫长而严寒,一月平均气温为零下 8.5 ,夏季短暂凉爽,七月 22.4 ,年 降雨量 600 毫米, 霜冻期为十月上旬至次年四月下旬, 无霜期 50至 180 天。 沁源县的经济以农、林、牧、煤为主。现有耕地 28.19 万亩,农作物以杂粮为主,有玉米、谷子、豆类、小麦、莜麦、 土豆 等。 森林 7 面积 达二百多万亩,野生资源有山桃、 山杏 、橡籽、油松籽、木耳、蘑菇等。野生药材有 120 余种,有 党参 、黄岑、 连翘 、柴胡等。野生动物有狼、豹、山猪、山羊等。沁源县的牧坡资源也非常丰富,连片牧坡面积达 72 万亩,牧草 200 余种,畜牧业颇发达 , 每年向海外出口一定数量的肉牛。 矿藏以煤为主,总储量约 128 亿吨,其次是铁。 铝土矿 、硫磺、石灰石等也有蕴藏。工业生产主要有原煤、焦炭、生铁、机械配件、电力、硫磺、化 肥、离心机、粉碎机等 , 其中原煤年产达 75.56 万吨以上。 境内交通较为方便,汾屯线(汾阳至 屯留 )公路途经县境。由沁源县交口经沁县至 武乡 的支线公路,连接着 太原 至大口干线公路和 榆次 至黄碾支线公路。境内乡镇间均可通行汽车,但部分山区运输仍靠人挑畜驮。 2.2 项目区基本情况 XX 生态经济林示范园项目的建设位置在沁源县灵空山镇西务村。灵空山镇国土面积 146 平方公里,辖 19 个行政村, 1.2 万人口,境内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民风淳仆,山川秀美,是长治市主焦煤富集区,小杂粮示范区和优质核桃生产区,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超过63%,森林面积 11 万亩。辖 19 个行政村, 26 个自然村, 10 个镇级机关单位,一所中学, 15 所小学 。境内灵空山风景区誉满华夏,素有 “五岳归来不看山,灵空归来不看松 ”之誉。灵空山镇以盛产煤焦和拥有旅游胜境灵空山而闻名遐迩,综合实力位居全县前茅。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全面贵彻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坚持科学 8 发展观,不断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执政能力,逐步形成了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促进了改革发展稳定。全镇上下与时俱进,争先发展,开创了各项工作的新局面,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特别是工业园区建设,小城镇建设和旅游开发凸显经济增长的亮点,财政收入达到 4500 万元,三年翻了三番 ;政治文明长足进步,基层党建、党风廉政和综合治理走在全县的前列;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欣欣向荣、蓬勃发展,呈现出 “三个文明 ”建设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加快了农村小康建设步伐。 项目所在西务村全村人口 630 人,拥有耕地 800 亩,荒山荒地13000 余亩。土地利用存在主要问题是利用不合理,品种单调,品质较差,覆盖率低;大量荒草地未得到开发利用;沟道治理工程极少,拦沙效益甚微。 1 第三章 项目建设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3.1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3.1.1 项目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 需要 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农民生活贫困,生产发展缓慢,多年来一直未能摆脱贫穷的困扰。为此,山西能源产业集团煤炭有限公司拟在省市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相关政策基础指引下,旨在通过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帮助当地农民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生存环境,为当地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为进一步构建稳定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基础。 3.1.2 项目建设是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的需要 项目实施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及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逐渐造成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特别是随着周边地区矿产资源等的大规模开采 ,致使地下水位严重下降,严重威胁当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为此,针对性的在当地进行以生态综合治理走出农业发展困境的最佳选择。 3.1.3 项目建设是带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需。 项目实施后可为项目区增加 1500 亩人工草地,为当地群众发展高效生态畜牧业,调整产业结构创造条件,进而促进农民走种养结合的循环经济模式。同时建成的 12000 亩 核桃经济林,可引导当地农民发展适应当地土壤、气候的经济作物。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必将促进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 2 3.2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3.2.1 项目得到 了政府大力度支持 县委、县政府深刻认识到通过造林工程的建设,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是遏制水土流失、增加项目区农民稳定脱贫致富的根本所在。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为工程的顺利建设提供了保证。 3.2.2 项目建设得到了当地群众的积极支持 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已成为当地农民的迫切要求和愿望。实施西务小流域 生态经济林产业区建设项目 具有很强的社会公益性,其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远远大于经济效益。项目区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积极参与工程建设,为项目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3.2.3 具备项目建设的基础条 件 1、 材料来源稳定 主要籽种苗木可由当地购买,其它主要材料可就近采购。 2、 项目实施资金来源可靠 项目实施单位山西能源产业集团煤炭有限公司经过多年发展资产较为雄厚,在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兼顾自身社会责任,造福当地群众,稳定可靠地资金来源可以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 3、 技术力量雄厚 长期的流域综合治理,锻炼和培养了当地相关的技术人员,并积累了宝贵的水土流失治理经验。综上,项目实施各项基础设施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可以满足项目实施中的各项要求。 3 第四章 项目建设方案与工程设计 4.1 规划原则和指导思想 严重的水土流失 是山区 生态环境恶劣、 农民生活贫困的重要根源,因而通过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改善山区生态环境、 带动山区经济,是当前水土保持工作的主要指导思想。根据项目区水土流失严重、荒山荒地多的特点,必须大力植树造林,大搞水保工程,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产条件,因地制宜把水土流失区改造为生态经济林示范园,逐步改变为发展商品经济的基地,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经济效益辐射当地,带动当地 群众 脱贫致富 。 根据上述原则, 山西能源产业集团煤炭有限公司对 沁源县灵空山镇西务村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应把单纯防护性治理转变为开发性治理,治理开发利 用结合起来,全面规划,实行山、水、田综合治理,综合利用,做到治坡与治沟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结合,植树造林与封山育林结合,水土保持骨干工程和一般工程结合,治理与利用结合,使各项措施相互配合,发挥综合防治的群体作用。 4.2 工程总体布置 以蓄洪排清、拦沙固土为核心,以增加植被、改善生态环境、控制水土流失和提高社会、环境效益为目标,根据项目区自然和农业生产条件,在保证农耕农田、确保粮食自给前提下,大面积植树造林种草,高标准、高质量建成西务小流域生态经济林示范园。 4 根据工程总体布局,针对项目区当前土地利用中存 在问题,综合考虑自然、地理、气象及社会经济状况等因素,在核实流域土地资源基础上,依据土地利用发展方向,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经多方案比较筛选确定项目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建设规模及内容。 4.3 建设规模 主项目区新增控制水土流失面积 2 平方公里(约 3000 亩),同时完成周边荒山荒地 13000 余亩生态经济林种植工程。 4.4 建设内容 在项目区土地平整基础上,完成: 工程措施:建谷坊工程 60 座,淤地坝 85 座。 生物措施:新造生态防护林(油松) 2500 亩、经济林(核桃)12000 亩、种草 1500 亩。 4.5 工程建设方案 4.5.1 工程布局 具体各建设工程布局如下表 4-1 所示。 表 4-1 工程布局表 项目 淤地坝(座) 谷坊(座) 生态林(亩) 经济林(亩) 种草(亩) 备注 西务村 60 85 2500 12000 1500 工程布局原则如下: ( 1)坚持生态优先,环境优先 5 本次西务小流域 生态经济林产业区建设项目 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以主项目区 2 km2 水土流失治理为重点,同时对周边 13000 亩荒山荒地实施植树造林工程,改善生态环境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 2)统筹规划,因 地制宜,分步实施 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当地地质、地貌、水文、土壤等自然条件,合理布局,成片集中,分步实施;工程以西务村土石山及周边荒山荒地为重点,尽量集中连片,以形成规模效益。 ( 3)按照统一规划、重点治理的原则,布设工程措施 工程建设按照统一规划、重点治理的原则,通过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针对项目区内水土流失分布和程度,实行山水兼治,坡沟兼治,建设立体型综合性水土流失防治体系及生态经济林示范园。 4.5.2 工程设计与技术方案 4.5.2.1 设计依据 ( 1)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沟壑治理技术( GB/T16453.1-2008) ( 2)造型技术规程( GB/T15776-1995) ( 3)黄土高原适生灌木栽培技术规程( SL287-2003) ( 4)淤地坝工程技术规范(晋 Q834-85) ( 5)主要造林树种苗木标准( GB6000-1999) 4.5.2.2 设计任务 主要包括谷坊、淤地坝工程、生态防护林、经济林及种草工程等方面的内容。 4.5.2.3 分项工程设计方案 6 4.5.2.3.1 谷坊典型设计 1、设计依据及设计标准 ( 1)工程设计依据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沟壑治理 技术( GB/T16453.3-2008) ( 2)工程规模与布局 项目区地貌类型为黄土沟壑区,区内地形支离破碎,沟壑纵横,为抬高侵蚀机电,防止够到下切和稳定沟坡,并制止苟安扩张,减少泥沙流失,根据够到情况,共布设土谷坊 60 座。 ( 3)谷坊位置的确定 通过沟壑情况调查,选沟底比降大于 5-10%的沟段,系统的布设谷坊群,用手水准(或水平仪)测出其比降。 根据沟底比降,从下而上逐步拟定每座谷坊位置。一般高 2-5 m,下一座谷坊的顶部大致与上一座谷坊基部等高。 ( 4)谷坊坝址要求 “ 口小肚大 ” ,工程量小,库容量小; 沟底与岸坡地形、地质(土质)状况良好,无孔洞或破粹地层,没有不易清除的乱石和杂物; 取用建筑材料比较方便。 ( 5)土坝设计 根据国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沟壑治理技术要求,结合实际地形和沟底比降 7%拟定,谷坊类型为土谷坊,断面为梯形,坝高 5 m、坝顶宽 2 m,底宽 18.5 m,迎水坡比 1: 2.0,北水坡比 1:1.8。坝体采用均质碾压土坝,根据坝后淤图的土质决定淤积物表面 7 的稳定坡度 I0,项目区为砂土, I0 取 0.5%。 (6)谷坊间距计算 根据谷坊高度 H、沟底天然坡度 I 以及谷坊坝后淤土表面稳定坡度 I0,可按下式计算谷坊水平间距 L: 0IIHL 经计算 L=250 m,谷坊间距为 250 m。 2、典型设计 本项目在土石山及荒山长期雨水冲刷形成沟壑内修建谷坊 60座,典型设计: ( 1)溢流口设计 土谷坊溢洪口设在土坝一侧的坚实土层或岩基上,上下两座谷坊的溢洪口尽可能左右交错布设。 设计洪峰流量计算:根据公式 610278 KIFQ Q-设计流量 , m3/s I-10 年一遇 1h 最大降雨强度, mm/h F-集水面积, hm2 K-径流系数 则: Q=2780.9351710-6=0.15 m3/s 土质溢流口断面尺寸确定:溢 流口采用土质梯形断面,用于砌片石护面,土质溢洪口其下紧接洪渠,按明渠计算。 VQA / (1) hphbA )( (2) 8 式中: A-溢洪口断面面积, m2 Q-设计洪峰流量 m3/s V-相应的流速, m/s b-溢洪口底宽, m h-溢洪口水深, m p-溢洪口边坡系数 流速按式( 3)中计算: RicV (3) 式中: V-流速, m/s R-水力半径, m i-渠底比降, % C-谢才系数 水力半径按式( 4)进行计算: xAR / (4) 式中: R-水力半径, m A-溢洪口断面面积, m2 x-溢洪口断面湿周, m 溢洪口断面湿周按式( 5)进行计算: 212 phbx (5) b、 h、 p 各值意义同式( 2)。 谢才系数按式( 6)计算: 611RnC (6) 式中: C-谢才系数 9 n-糙率,土质渠一般取 0.025 左右。 经计算,当地宽 b=0.6 m,坡比为 1:1,渠高 h=0.5 m 时,满足Q=0.015 m3/s 的过水要求。因此,溢 流口选择土质砌护片石,断面为梯形,底宽 0.6 m,高 0.5 m,两侧坡比为 1:1. 3、谷坊施工方法 ( 1)定线:根据规划测定的谷坊位置(坝轴线),按设计的谷坊尺寸,在地面画出坝基轮廓线。 ( 2)清基:将轮廓线内的浮土、草皮、乱石、树根等全部清除。 ( 3)挖结合槽:沿坝轴线中心,从沟底至两岸沟坡开挖结合槽,宽深各 0.5-1.0 m。 ( 4)填土夯实:填土前先将坚实土层探松 3-5 cm,每层填土厚0.25-0.3 m,夯实一次;将夯实土表面刨松 3-5 cm,再上新土夯实,要求干容重 1.4-1.5 t/m3,如 此分层填筑,直到设计坝高。 ( 5)开挖溢洪口,并用草皮或砖、石砌护。 4.5.2.3.2 淤地坝设计 1、 流域概况:项目区共建设小型淤地坝 85 座,建设地点所在的沟道平坦宽阔,为黄土沟道,黄土资源丰富,适于筑坝造地。 2、水文计算 ( 1)设计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技术规范( SL289-2003) 山西省企业标准淤地坝工程技术规范(晋 Q834-8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沟壑治理技术( GB/T16453.3-1996)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10 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SL/T191-96)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 水土保持图( SL73.62001) 流域内万分之一地形图、实测 1/500 坝址地形图及流域现状调查资料 ( 2)设计标准 根据沟壑实际,小型淤地坝的设计标准为: 10 年一遇设计, 30年一遇校核,淤积年限 5 年。 ( 3)水文计算 该项目区无实测水文资料,根据设计暴雨推求设计洪水计算参数,全部按照山西省企业标准淤地坝工技术规范(晋 834-85)以下简称规范进行。 1)设计暴雨量计算 采用公式: 2424 HKH PP 晋 Q834-85规范 式中: H24P-频率为 P 的 24 小时暴雨量( mm) KP-频率为 P 的皮 型曲线模比系数 24H -最大 24 小时暴雨均值( mm) 查表 D-4, 24H =60 mm, CV=0.50。查晋 Q834-85规范表得:P=10%时, KP=1.66,查得 P=3.33%, KP=2.18。 则: H24,10%=1.6660=99.6 mm H24,3.33%=2.1860=130.8 mm 2)设计洪峰流量的计算 采用公式: 32241 FHCQ PP 晋 Q834-85规范 11 式中: QP-频率为 P 的洪峰流量( m3/s) C1-洪峰地理参数,查规范表 3-1,得 C1=0.17 F-产流面积( km2) 表得: C1=0.17,且 F=0.5 km2 时 则: Q10%=0.1799.60.52/3=10.67 m3/s Q3.33%=0.17130.80.52/3=14.01 m3/s 3)设计洪水总量的计算 采用公式: FRKW PP 晋 Q834-85规范 式中: WP-频率为 P 的洪水总量 K-小面积洪水折减系数 RP-设计暴雨的一次洪水模数(万 m3/km2) 由晋 Q834-85规范表中查得: K=0.8, P=10%时, RP=1.77 万m3/km2; P=3.33%时, RP=3.39 万 m3/km2 则: W10%=0.81.770.5=0.71 万 m3 W3.33%=0.83.390.5=1.36 万 m3 4) 年来沙量计算 采用公式: FSKV SS )1( 晋 Q834-85规范 式中: VS-年来沙量( m3) F-坝控面积( km2) KS-坡面治理措施年平均拦蓄率,因坡面拦蓄率差,故不考虑对洪水泥沙的折减,即 KS=0 S-年平均侵蚀模数,取 8000 m3/km2 则: VS=( 1-0) 80000.5=4000 万 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