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新华三集团 杭州总部 杭州市滨江区长河路 466号 邮编: 310052 北京总部 北京市朝阳区广顺南大街 8号院 利星行中心 1号楼 邮编: 100102 Copyright 2021新华三集团 保留一切权利 CN-170X30-20210325-BR-HZ-V1.0 免责声明: 虽然新华三集团试图在本资料中提供准确的信息,但不保证本资料的内容不含有技术性误差或印刷性错误, 为此新华三集团对本资料中信息的准确性不承担任何责任。新华三集团保留在没有任何通知或提示的情况下对本资料的内容进行修改的权利。 新华三集团 中国城市数字经济 指数(DEI)专区 CONTENTS 目录 数字经济发展新趋势 城市数字经济指数新方向 城市管理者新参考 P02 P05 P06 前言 城市总体画像及排名 数据及信息化基础设施 城市服务 城市治理 产业融合 城市画像 P16 P18 P19 P20 P22 P23 第二部分 总体评估分析 数字政府进程不断加快,为疫情大考交上优秀答卷 数字经济价值凸显,提供中国经济复苏新动能 新业态加速崛起,双循环背景下产业消费迎来“双 升级” P28 P29 P30 第四部分 疫情下新机遇 抢抓数字政府创新对数字经济的驱动作用 紧抓后疫情时代产业消费双升级发展的新机遇 狠抓数据汇聚大好态势推动全面转型升级新路径 P37 P37 P38 第六部分 中国城市数字经济指数发展建议 浪涌潮兴,城市数字经济即将迎来变革突破阶段 区域城市群逐步形成“一轴三带”数字经济新格局 疫情催化数据汇聚实现巨大突破,治理价值充分凸显 数字政府加速建设,数字技术成为基层创新重要抓手 疫情下产业化危为机,数字化转型升级迈入新发展阶段 广口径城市数字经济规模提升迅速,城市梯次差距明显 P08 P08 P09 P10 P11 P12 第一部分 研究发现 各地政府积极布局“十四五”规划,数字经济 成为重点和热点 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技术主线贯穿 整体规划发展 任重道远,数字经济在“十四五”期间将发挥 转型中枢驱动价值 P25 P25 P26 第三部分 “十四五”新开局 重 大 投 资 项 目 加 速 向“ 新 基 建 ” 倾 斜,3 0 万 亿 投 资 布 局 发 展 数字经济一线城市率先行动,锚 定全国建设投资方向 融合基础设施产业赋能广泛,成 为“ 新 基 建 ”重 点 规 划 方 向 P32 P33 P35 第五部分 “新基建”新发展 中国城市数字经济指数蓝皮书 (2 0 2 1 年)指 标 体 系 城市画像 重点区域城市群划分 中国城市数字经济规模测算模型 P40 P41 P42 P43 附录 01 07 15 24 27313639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以下简称“疫情”)对全球 经济造成严重冲击,中国是2020年唯一实现正增长的 主要经济体,其中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已成为经济稳 步复苏的强有力支撑,根据中国信通院中国数字经 济发展白皮书(2020年)数据显示,2019年,我 国数字经济增加值达到35.8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 36.2%,数字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凸显。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2021年3月11日,十 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 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 景目标纲要,纲要提出“打造数字经济新优 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 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壮大经济发 展新引擎”。在“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数字经济 在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培育新发展动能、畅通国内国 际双循环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数字经济新 发展格局开始逐步呈现。 01 数字经济发展新趋势 “十四五”新开局新定位,数字经济新发展格局逐步呈现 2020年全球主要经济体GDP增长率 中国 +2.3 -3.4 -4.5 -5.1 -5.4 -5.5 -8.0 -9.0 -9.2 -10.0 美国 巴西 日本 德国 加拿大 印度 法国 意大利 英国 数据来源:IMF,2021年1月 如今的中国正经历过去几十年来前所未有之机遇,数 字技术变革时代的到来将会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变革 等多方因素深度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模式及经 济形态。从历史看,每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都将会 创造重要机会窗口期,随着数字技术与产业经济深度 融合,各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时机已经到来,只有牢牢 抓住历史机遇期,才能顺势而上,实现“弯道超 车”,使我国赢得未来全球竞争新优势。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已经进入转型阶段,经济从高速 增长阶段进入到高质量发展阶段。随着中央及各地不 断推进落实数字经济及数字化转型政策,配合我国雄 厚的产业发展基础和广阔市场空间,我国数字经济规 模将不断提升。数字技术的成熟落地将会重构产业数 字生态,推动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动能及 增长点,数字经济也必将会引领新一轮经济周期,成 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前言 中国城市数字经济指数中国城市数字经济指数 01/02 明 确 政 务 数 据 统 筹 管 理 机 构 疫情下数字技术创新应用助力科学有效抗疫,不仅加 速了产业数字化进程,更形成了平台经济、服务经 济、共享经济等多元化的创新业态,有效推动了我国 经济复苏以及高质量发展。一方面,疫情期间,数字 技术成为我国防疫抗疫和维持社会生产生活的关键支 撑,“大数据+网格化”、健康码等数字技术和应用精 准助力科学疫情防控。另一方面,数字技术在个性化 定制、柔性生产、数字孪生等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 应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通过与产业经济深度融 合,支撑线上办公、远程医疗、在线教育等新业态快 速常态化、便捷化,助力企业复工复产,适应新常态 下市场需求,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疫情中迎来数字技术创新爆发期,数字经济凸显新比较优势 中国城市数字经济指数中国城市数字经济指数 03/04 数字化转型推动企业组织形态变革,数字经济迎来新发展挑战 回不到的过去,数字经济助力全社会生产关系再重建 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加快、产业链跨区域分工的增 加以及劳动者构成和需求的不断变化,企业组织形态 正在发生快速变革,而疫情加速了企业组织形态变革 步伐,加快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新变革。疫情加速远程 工作模式的快速普及,实现对线下工作模式的常态化 补充。据统计,我国80%的大中型企业都在至少两个 地区设立办公场所,需要依靠跨区域的远程工作实现 多元化的业务场景,以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灵 活用工、弹性雇佣模式的兴起,小型跨职能团队替代 大规模现场管理,对于组织架构、领导力以及沟通协 作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能否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手段以 适应新的组织形态,提升企业运营效率,成为数字经 济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突如其来的疫情对经济和社会结构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疫情的推动下,数字经济将加速影响和改变宏微观 经济结构、组织形态和运行模式,并全方位推动全社会生产关系再重建。疫情新常态下,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和 政府治理模式加速重构,数字技术与工业、教育、医疗等行业领域深度融合,并延伸出全新的应用场景。同时, 数据已经成为新型生产关系里最具潜力的生产要素,不断推动技术、价值、模式的新发展,加快驱动产业、社 会、治理的新变革,全面助力全社会生产关系的再重建。 疫情下数字经济和传统经济的新比较优势 管理效率 生产营销 市场空间 人力依赖 VS 传统经济 数字经济 企业组织结构的新型剧变 “四化”框架下全社会生产关系再重建 组织结构变革 由金字塔式、矩阵式结构 转变为扁平化、网络化 跨职能小型团队组织 领导文化变革 由传统的等级分明、封闭机械的 管理文化转变为愿景与 数据驱动的有机动态协作 组织理念变革 从对环境的被动适应 转变为主动开放融入产业生态 生产方式变革 由物理空间的现场聚集 转变为依托数字化平台的 分布式远程协作 生产要素 生产力 生产关系 数据价值化 采集汇聚 数据治理 交易定价 安全体系 开放共享 教育/医疗数字化 民政服务数字化 人社服务数字化 营商环境数字化 数字产业化 产业数字化 数字化治理 数字服务 公共安全治理数字化 信用治理数字化 市政管理数字化 生态环保数字化 数字治理 技 术、资 本 劳 动、土 地 基础电信服务 软件和在信息服务业 电子信息制造业 互联网服务 人工智能 区块链 云计算 大数据 5G 主体产业 驱动产业 数字养殖 农业加工数字化 农业商服务数字化 工业互联网 智能制造 两化融合 平台经济 在线服务 电子商务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建 设 政 府 数 据 开 放 平 台 疫情下传统管理方式信息传递速度迟缓, 响应慢,市场变化适应性差 通过数字化的管理平台和工具,实现数据 汇聚、快速响应和智能分析,管理效率大 幅提升 线上订单提升便捷性,释放需求 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在线服务改变生 产和服务模式,创造新需求 平台经济突破边际成本限制和空间限制, 目标客户群规模指数级扩张,迎来新的增 长机遇 远程工作有力支撑复工复产 数字化工具解放人力依赖 疫情对传统线下生产和营销服务模式造成 沉重打击,并压抑消费需求 边际成本限制业务规模扩张,服务范围受 空间限制,疫情进一步压缩市场空间 疫 情 期 间 人 员在 现 场 生 产、办 公 面 临 挑 战 02 城市数字经济指数新方向 03 城市管理者新参考 蓝皮书坚持服务于城市管理者,兼具科学性、客观性和时效性,探索中国城市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路径,为 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参考指引价值。 中国城市数字经济指数中国城市数字经济指数 05/06 精准把握国家“十四五规划”和数字经济政策方向,为城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指引和导航。 提供城市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指南 深入领会十九届五中全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精神及要求,发挥后疫情时代的引领作用,助力城市打 造政府治理能力的新标杆。 助力打造现代化治理能力的新标杆 密切跟进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概念新技术快速兴起和广泛应用的趋势,深入研究数字技术在城市数字 化赋能实践中的新思路和新模式。 研究技术数字化赋能实践的新模式 深刻理解数据要素在提升治理水平以及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握数据要素特征,探索数据要素价值化及其 助推生产关系变革的新路径。 描绘数据推进生产发展变革的新路径 中国城市数字经济指数蓝皮书(2021)(以下简称“蓝皮书”)前身系新华三集团数字经济研究院连续四 年(2017-2020)发布的中国城市数字经济指数白皮书,由新华三集团数字经济研究院与中国信息通信 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联合完成。蓝皮书基于过往中国城市数字经济指数白皮书研究积累,进一步 融合新华三集团数据案例实践与中国信通院的理论研究成果,创造性地提出了城市级数字经济重塑生产关 系理论、新型城市数字经济指数评估体系和规模测度理论模型,是国内城市级数字经济研究理论与实践相 融合的创新型成果。 本次评估研究,立足国家及各级政府的政策规划,参考G20峰会相关文件内容,实现对数字经济、数字政 府、数字社会三个数字中国核心内容的全面覆盖;并在保持延续性的基础上,进一步纳入“十四五”、“双循 环”、“新冠肺炎疫情”、“新基建”等影响因素,针对关键领域中的发展目标、重点工作任务和推进事项等制 定独立评估指标,并整合对新零售、新金融、云教育、云医疗等数字应用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等高质量发 展新增长极的考察。(本次评估指标体系及权重详见附录1) 针对城市群带动区域协同发展、产业数字化建设区域下沉等新战略与新趋势,本次评估的城市数量扩大到 242个,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30个区域城市群,同时向下深入到100个县市、100个城区、30个高新区 与经开区,以期构建“重点区域-核心城市-优势区县-头部高新区/经开区”四位一体的立体研究体系,全面 刻画数字中国进程。(区县/高新区/经开区内容详见中国城市数字经济指数蓝皮书区县篇) 此外,蓝皮书依据“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模型框架核算242个城市数字经济规模,结合数字经济指 数共同评价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和趋势。 数字经济涵盖所有依赖或通过数字应用显著增强的经济活动,其中数字应用包括数字技术、数字基础设施、 数字服务和数据。数字经济涉及包括政府在内的所有在活动中利用这些数字应用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G20:通往衡量数字经济的通用框架的路线图,2020年5月 数字经济“4+N”区域格局继续演进,区域经济进一步 集聚融合,原有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长三角、成渝城 市群保持领先。评分结果显示,粤港澳大湾区、京津 冀、长三角和成渝城市群的数字经济综合加权评分分 别为81.2分、74.8分、72.8分、69.9分,依然远高于全国 城市平均评分。此外,山东半岛城市群、呼包鄂乌城市 群 、以 郑 州 为 核 心 的 中 原 城 市 群 、以 武 汉 为 核 心 的 武 汉 都市圈、以南宁为核心的北部湾城市群以及东南沿海 城市群多个区域快速成长,整体形成了以京津冀为中心 贯穿东西的黄河经济带、长江经济带、泛大湾区经济带 “ 三 条 经 济 带 ”,以 及 南 北 联 动 贯 通“ 一 条 主 轴 ”,除 之 前提到的京津冀、长三角、成渝及粤港澳大湾区以外, 数字经济第五极虚席以待。 研究发现 第一部分 01 浪涌潮兴,城市数字经济即将迎来变革突破阶段 02 区域城市群逐步形成“一轴三带”数字经济新格局 2017-2021年数字经济发展浪潮 2020年疫情的爆发推进了数字治理进程,催生了在线 教育、数字医疗、线上办公等新兴业态逆势成长,加 之中央对“新基建”的布局,各地纷纷出台数字经济 相关发展规划,数字经济成为中国经济逆势增长的新 动能。本次评估全面盘点全国242个城市,多数城市 数字经济发展卓有成效;参与上年评估的148个城市整 体平均分也由57.3分提升到59.8分。对比近五年数字 经济评估情况,全国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已经明显形成 “一浪紧似一浪”的发展态势。数字经济一线城市继 续保持引领,新一线城市数量增长62.1%,大批二线 城市开始向新一线集中,其余城市快速向二线靠拢, 三线、四线城市持续增多,形成新一波数字经济发展 浪潮。 中国城市数字经济指数中国城市数字经济指数 07/08 四线 30 88 71 47 6 三线 二线 新一线 一线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我国政府数据资源普遍存在共享开放难的问题,但随 着疫情爆发,应急防控常态化的大环境下,数据汇聚与 共享实现巨大突破,在现代化治理中的价值充分凸显。 2020年4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构建更加 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数据被作为 新型要素写入中央文件,要求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共享。 随后,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委)发布个人健康信息 码系列国家标准,实现个人健康信息码的码制统一、 展现方式统一、数据内容统一。各地纷纷搭建疫情防控 分析平台并积极接入医疗健康、交通、电信、公共安全 等数据,完成跨平台、跨系统、跨数据库的数据汇聚, 实现了疫情防控平台应用、健康码等数据打通,为疫情 风险管控、疫情监测预警、日常疫情防控提供了数据支 撑。同时,加快“一网通管”建设应用,促进政府管理和 服务规范高效,推动城市管理、社会治理领域跨部门数 据共享流通,破解城市治理难点。据统计,截至2021年1 月底,我国有23个省级和31个重点城市地方政府明确 了政务数据统筹管理机构。超过70%的省级政府、 80%的副省级政府、50%的地级市政府已依托政府门 户网站建立政府数据开放平台,数据汇聚实现大踏步 发展。 “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加快建设数字社会、数字 政府”,各地纷纷全力推进数字政府并加速下探到基 层,数字政府建设迎来新的平台期,数字技术成为推 动基层治理创新的重要抓手点。疫情加速了数字政务 推广进程,数字化非接触服务覆盖范围迅速扩大。截 至2020年12月,互联网政务服务用户规模达8.43 亿,较2020年3月增长1.50亿,网民渗透率达到 85.3%;国家政府服务平台注册总数达2.02亿人, 成为实现全国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跨省通办” 的重要支撑。疫情基层防治方面,以健康码为代表的 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应用实现触达基层,助力社区、村 镇成为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最有效的防线,疫情防控 期间健康码累计申领近9亿人,使用次数超400亿人 次。此外,在大数据汇聚分析等智能化手段支撑下, 依托地方核酸检测信息统一平台,实现预约、采样、 检测、结果查询的全流程统一化管理,我国核酸检测 能力得到大幅提高,由疫情初期的2万次/日快速提升 至340万次/日。 03 疫情催化数据汇聚实现巨大突破,治理价值充分凸显 04 数字政府加速建设,数字技术成为基层创新重要抓手 中国城市数字经济指数中国城市数字经济指数 09/10 区域数字经济“一 轴三带”新格局 疫情推动五类数据汇聚打通 数字化治理统计数据 85 65-85 50-65 40-50 40 国家政务 服务平台注册人数 2.02亿 互联网 政务服务用户 8.43亿 健康码 累计申领人数 9亿 健康码 使用人次 400亿 互联网政务服务 用户网民渗透率 85.3% 金融 医疗 电信 公共安全交通 线上 交易 通信 位置 医院 通话 地铁 公交 铁路 网约 车 高速 客运 民航 健康码 人脸 识别 身份证 出入境 北斗 GPS WiFi 体温 核酸 检测 公共 服务 疫苗 接种 支付 数据 门店 交易 其他 交易 药店 一线城市 新一线城市 二线城市 三线城市 四线城市 在疫情常态化、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中 国2020年实现GDP增长2.3%,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 增长的主要经济体。疫情为中国产业转型发展带来新 机遇,一方面加速了产业数字化进程,受疫情影响, 行业用户对数字化的认同度大幅提升,企业数字化转 型动力十足。以制造业为例,智能工厂、数字车间更 加普及,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强力带动复工复产。 202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4%,其中数字 化发展水平较高的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表现尤 为突出,增加值同比增长7.1%、6.6%,成为拉动经 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同时,疫情推进产业新业态、新 模式快速普及,截至2020年12月,我国在线教育用户 规模达3.42亿,相比2019年大幅增长47%,在线医 疗、在线办公实现突破式发展,用户规模分别达2.15 亿、3.46亿,占网民整体的21.7%、34.9%,以通信 服务、在线服务、云服务、人工智能、智慧服务平台 为代表的科技行业在这一轮疫情中得到了快速的发 展。另一方面,疫情进一步加速数字产业化发展, 2020年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 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8%、6.5%,电信业务总量同 比增长20.6%,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同比增长 13.3%。 我国数字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增速远超GDP。根据信通院的测算,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35.8万亿,占 GDP比重36.2%,成为驱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蓝皮书基于索洛经济增长理论,参考国内被广泛认 可和引用的信通院数字经济测算模型,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框架下,进一步下探到城市粒度构建增长核 算账户模型,测算城市数字经济规模。 测算结果显示,具体到城市维度,数字经济的拉动作用体现的更为明显。数字经济发展领先的一线城市数字经济 平均规模达1.4万亿元,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达到52%,新一线城市的数字经济平均规模为3718亿元,占比达到 46%。对于一线和新一线城市,数字经济对于GDP增长的贡献度整体均超过70%。而三线和四线城市的数字经 济占GDP比例差距不大,数字经济发展仍有较大空间。 05 疫情下产业化危为机,数字化转型升级迈入新发展阶段 06 广口径城市数字经济规模提升迅速,城市梯次差距明显 中国城市数字经济指数中国城市数字经济指数 11/12 产业新业态与数字产业化发展情况 产业新业态 数字产业化 用户规模 3.46亿 34.9% 3.42亿 34.6% 2.15亿 21.7% 7.82亿 79.1% 线上办公 在线教育 互联网医疗 网络购物 占网民整体 同比增长 8.8% 6.5% 20.6% 13.3%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加值 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增加值 电信业务总量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 城市数字经济规模(亿元) 中国城市数字经济指数中国城市数字经济指数 13/14 排名 城市 数字经济规模 排名 城市 数字经济规模 排名 城市 数字经济规模 1 上海 20590 41 唐山 2353 82 沧州 1123 2 北京 19468 42 泰州 2159 83 榆林 1115 3 深圳 14658 43 哈尔滨 2157 84 包头 1103 4 广州 13084 44 盐城 2157 85 龙岩 1092 5 苏州 9827 45 金华 2119 86 滨州 1076 6 重庆 9811 46 南宁 2082 87 常德 1064 7 成都 8801 47 贵阳 2027 88 淮安 1064 8 杭州 8429 48 惠州 1910 89 鄂尔多斯 1059 9 南京 7337 49 镇江 1862 90 南阳 1058 10 武汉 7109 50 太原 1838 91 莆田 1057 11 天津 6641 51 漳州 1806 92 泰安 1029 12 无锡 6147 52 济宁 1791 93 宁德 1003 13 宁波 6043 53 临沂 1761 94 保定 968 14 青岛 5978 54 洛阳 1733 95 九江 949 15 郑州 5848 55 宜昌 1711 96 肇庆 942 16 长沙 5517 56 襄阳 1661 97 许昌 941 17 佛山 5062 57 淄博 1642 98 周口 938 18 济南 4904 58 珠海 1569 99 衡阳 928 19 合肥 4867 59 芜湖 1508 100 大庆 923 20 福州 4698 60 乌鲁木齐 1458 101 曲靖 893 21 东莞 4627 61 连云港 1418 102 揭阳 841 22 南通 4619 62 菏泽 1361 103 桂林 821 23 泉州 4550 63 中山 1350 104 三明 788 24 西安 4545 64 遵义 1339 105 株洲 780 25 烟台 3755 65 赣州 1334 106 宜春 757 26 常州 3549 66 威海 1328 107 宜宾 749 27 温州 3323 67 湛江 1327 108 银川 743 28 大连 3164 68 江门 1311 109 咸阳 730 29 昆明 2974 69 柳州 1310 110 滁州 730 30 厦门 2964 70 茂名 1288 111 新乡 728 31 沈阳 2929 71 湖州 1287 112 海口 725 32 潍坊 2699 72 德州 1287 113 日照 722 33 绍兴 2674 73 绵阳 1262 114 荆州 703 34 南昌 2642 74 兰州 1256 115 孝感 701 35 长春 2633 75 东营 1221 116 伊犁 695 36 石家庄 2624 76 汕头 1189 117 德阳 684 37 徐州 2612 77 呼和浩特 1189 118 玉溪 677 38 嘉兴 2594 78 邯郸 1170 119 南平 676 39 扬州 2485 79 廊坊 1169 120 商丘 667 40 台州 2413 80 岳阳 1162 120 兰州 662 121 驻马店 665 162 咸宁 420 203 盘锦 285 122 上饶 661 163 邵阳 403 204 巴音郭楞 284 123 阜阳 632 164 齐齐哈尔 385 205 广安 275 124 信阳 630 165 永州 378 206 怀化 268 125 聊城 629 166 昌吉 370 207 延安 267 126 红河 623 167 承德 370 208 随州 266 127 清远 620 168 运城 368 209 淮南 265 128 黄冈 614 169 晋城 366 210 营口 264 129 十堰 612 170 亳州 363 211 昭通 259 130 开封 608 171 韶关 357 212 鄂州 257 131 南充 606 172 凉山 352 213 攀枝花 249 132 荆门 603 173 钦州 351 214 朔州 246 133 平顶山 601 174 晋中 351 215 潮州 241 134 焦作 591 175 六安 344 216 汉中 240 135 安庆 571 176 阳江 342 217 黔东南 239 136 马鞍山 571 177 大理 342 218 拉萨 236 137 秦皇岛 567 178 宣城 340 219 呼伦贝尔 232 138 鞍山 560 179 玉林 340 220 牡丹江 231 139 邢台 556 180 抚州 337 221 鹤壁 224 140 枣庄 547 181 漯河 335 222 通辽 223 141 湘潭 546 182 吉林 334 223 阿克苏 219 142 西宁 539 183 临汾 332 224 黄山 217 143 吉安 538 184 大同 332 225 淮北 214 144 丽水 526 185 益阳 331 226 广元 210 145 安阳 514 186 吕梁 331 227 百色 200 146 郴州 512 187 铜陵 330 228 三亚 198 147 泸州 511 188 三门峡 327 229 池州 191 148 蚌埠 509 189 铜仁 324 230 乌兰察布 186 149 衢州 503 190 渭南 320 231 喀什 173 150 宝鸡 500 191 赤峰 315 232 安康 162 151 黄石 498 192 黔西南州 310 233 抚顺 149 152 乐山 477 193 六盘水 306 234 资阳 142 153 北海 476 194 自贡 302 235 天水 139 154 达州 469 195 眉山 301 236 石嘴山 138 155 衡水 455 196 濮阳 301 237 雅安 132 156 毕节 447 197 贵港 299 238 酒泉 119 157 长治 442 198 楚雄 295 239 海西 96 158 黔南 431 199 娄底 294 240 海东 77 159 张家口 424 200 内江 293 241 金昌 67 160 宿州 423 201 遂宁 286 242 甘南 37 161 舟山 423 202 克拉玛依 285 总体评估分析 第二部分 01 城市总体画像及排名 城市总分及排名 本次所评估242个城市的数字经济指数平均得分为53.4分,最高分为上海的91.6分,上年148个城市整体平均分 由57.3分提升至59.8分。其中上海、深圳、北京、成都、杭州、广州6个城市达到数字经济一线城市标准,平均 得分为90.3分,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遥遥领先。另有47个数字经济新一线城市,71个数字经济二线城市,88个数 字经济三线城市,30个数字经济四线城市,平均得分分别为70.6分、56.8分、44.1分、38.4分。评分结果显 示,2020年城市数字经济上升趋势明显,数字经济新一线、二线城市数量大幅提升,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中国城市数字经济指数中国城市数字经济指数 15/16 排名 城市 评分 排名 城市 评分 排名 城市 评分 1 上海 91.6 36 嘉兴 67.4 71 铜陵 61.0 2 深圳 91.2 37 连云港 67.3 72 湖州 60.7 3 北京 90.5 38 镇江 67.2 73 包头 60.6 4 成都 90.1 39 沈阳 67.1 74 洛阳 60.3 5 杭州 90.0 40 大连 67.0 75 邯郸 59.8 6 广州 88.6 41 昆明 66.7 76 德州 59.7 7 无锡 82.2 42 扬州 66.6 77 开封 59.5 8 南京 80.6 43 太原 66.6 78 唐山 59.3 9 重庆 79.5 44 兰州 66.5 79 襄阳 59.0 10 苏州 78.8 45 台州 66.4 80 湛江 58.6 11 天津 78.5 46 石家庄 66.4 81 宿迁 58.3 12 宁波 78.3 47 惠州 66.3 82 汕头 58.2 13 郑州 75.7 48 威海 66.1 83 遵义 58.1 14 合肥 74.7 49 南宁 66.0 84 廊坊 58.0 15 济南 74.5 50 淄博 65.8 85 济宁 57.6 16 武汉 74.3 51 绍兴 65.7 86 沧州 57.5 17 青岛 73.9 52 泰州 65.4 87 菏泽 57.4 18 福州 73.6 53 哈尔滨 65.1 88 周口 56.7 19 东莞 73.1 54 盐城 64.7 89 大庆 56.6 20 烟台 72.9 55 中山 64.5 90 榆林 56.5 21 佛山 72.7 56 乌鲁木齐 64.0 91 拉萨 56.2 22 厦门 72.6 57 咸阳 63.8 92 秦皇岛 55.8 23 长沙 72.4 58 临沂 63.7 93 桂林 55.6 24 西安 71.8 59 芜湖 63.5 94 常德 55.3 25 贵阳 71.0 60 江门 63.4 95 许昌 54.9 26 南通 70.2 61 银川 63.3 96 焦作 54.7 27 呼和浩特 69.9 62 漳州 62.9 97 岳阳 54.6 28 南昌 69.7 63 海口 62.8 98 赣州 54.5 29 潍坊 69.5 64 长春 62.7 99 南阳 53.8 30 珠海 69.4 65 滨州 62.3 100 马鞍山 53.7 31 金华 69.3 66 徐州 62.1 101 齐齐哈尔 53.6 32 绵阳 69.2 67 西宁 61.8 102 北海 53.2 33 温州 68.6 68 宜昌 61.5 103 鄂尔多斯 53.0 34 泉州 68.2 69 东营 61.4 104 衡阳 52.9 35 常州 67.8 70 柳州 61.2 105 宝鸡 52.7 新一线四线 三线 二线 一线 城市画像 综合平均 新一线四线 三线 二线 一线 城市画像 综合平均 中国城市数字经济指数中国城市数字经济指数 17/18 信息基础设施 数据及信息化基础设施是指支撑城市民生服务、城市治理和产业融合的数字经济发展最关键的数字化基础设施, 包括信息基础设施、数据基础和运营基础三部分。重点考察千兆光纤、5G网络等建设应用情况,政务云、开放数 据平台和城市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及应用情况,数据及信息化的运营体制和运营长效机制。本次评估,数据及信息 化基础设施平均得分为63.5分。 02 数据及信息化基础设施 信息基础设施可以提升跨区域和全球范围信息交互的效 率和水平,让信息通信技术在发展壮大数字经济、推动 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评估结果显示,移 动网络建设情况有较大提升,绝大部分城市均已启动5G 网络建设,其中数字经济一线城市保持遥遥领先地位, 新一线城市紧随其后,二线、三线城市与其差距正不断 缩小,四线城市奋起发展。 信息基础设施评分 数据基础 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加速,数据已经成为数字经济时 代的关键生产要素,驱动着国家、社会和企业的数字 化转型。评估结果显示,大部分城市已建成城市大数 据平台或行业大数据平台,受疫情推动,数据汇聚及 共享交换水平明显提升,但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数据基础评分 100 80 60 40 20 100 80 60 40 20 106 揭阳 52.6 152 十堰 46.0 198 临汾 41.0 107 九江 52.3 153 上饶 45.8 199 鄂州 40.9 108 泰安 52.2 154 延安 45.7 200 渭南 40.8 109 茂名 52.1 155 红河 45.6 201 天水 40.7 110 牡丹江 52.0 156 吉安 45.4 202 赤峰 40.6 111 衡水 52.0 157 荆州 45.3 203 营口 40.5 112 肇庆 51.9 158 昌吉 45.2 204 吕梁 40.5 113 株洲 51.7 159 黄山 45.1 205 毕节 40.5 114 平顶山 51.6 160 黄石 45.0 206 抚州 40.4 115 龙岩 51.6 161 宿州 44.9 207 大理 40.4 116 鞍山 51.2 162 长治 44.8 208 聊城 40.4 117 保定 51.1 163 黄冈 44.3 209 淮北 40.3 118 三明 51.0 164 邵阳 44.2 210 潮州 40.2 119 张家口 50.9 165 丽水 44.0 211 随州 40.1 120 莆田 50.8 166 永州 43.7 212 玉林 40.0 121 德阳 50.7 167 汉中 43.6 213 黔西南州 39.8 122 滁州 50.7 168 益阳 43.5 214 巴音郭楞 39.6 123 蚌埠 50.5 169 吉林 43.4 215 自贡 39.6 124 玉溪 50.2 170 晋城 43.1 216 内江 39.5 125 宁德 49.9 171 攀枝花 43.0 217 六盘水 39.5 126 阜阳 49.8 172 乐山 42.9 218 眉山 39.4 127 邢台 49.7 173 娄底 42.8 219 广元 39.3 128 伊犁 49.6 174 三亚 42.6 220 广安 39.2 129 日照 49.5 175 黔南 42.5 221 铜仁 39.1 130 湘潭 49.4 176 漯河 42.4 222 通辽 39.0 131 新乡 49.3 177 韶关 42.4 223 凉山 39.0 132 南平 49.1 178 三门峡 42.4 224 朔州 38.9 133 淮安 48.9 179 咸宁 42.3 225 衢州 38.8 134 枣庄 48.7 180 六安 42.2 226 抚顺 38.8 135 宜宾 48.2 181 大同 42.2 227 遂宁 38.8 136 克拉玛依 47.9 182 鹤壁 42.1 228 阿克苏 38.7 137 信阳 47.8 183 酒泉 42.0 229 楚雄 38.6 138 安庆 47.7 184 亳州 41.9 230 喀什 38.5 139 荆门 47.6 185 濮阳 41.9 231 资阳 38.2 140 曲靖 47.5 186 阳江 41.8 232 舟山 38.1 141 商丘 47.4 187 宣城 41.8 233 雅安 38.0 142 孝感 47.1 188 晋中 41.8 234 海西 37.8 143 清远 47.0 189 怀化 41.7 235 贵港 37.6 144 南充 46.9 190 达州 41.7 236 安康 37.5 145 承德 46.8 191 淮南 41.7 237 百色 37.4 146 宜春 46.8 192 石嘴山 41.6 238 黔东南 37.2 147 安阳 46.7 193 运城 41.4 239 金昌 37.1 148 郴州 46.6 194 呼伦贝尔 41.3 240 海东 36.5 149 乌兰察布 46.5 195 钦州 41.2 241 昭通 36.4 150 驻马店 46.4 196 池州 41.1 242 甘南 35.1 151 泸州 46.2 197 盘锦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