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1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19年排放差距报告解读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在气候大会前夕发布了2019年排 放差距报告,该系列报告是自2010年以来连续第十年对全球排放差 距进行针对性评估。“排放差距”概念的提出对十年来气候变化多边 谈判,特别是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下的周期性 审评进程、巴黎协定下的全球盘点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 报告是对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评估报告的特别补充, 内容聚焦在评估全球减排行动与全球长期目标之间的差距。作为一段 时期的回顾与总结,本次排放差距报告的内容和结论尤其值得关注。 一、2019年排放差距报告的主要内容与结论 该报告对当前和预估的未来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最新科学研究成 果进行了评估,并将其与全球实现巴黎协定目标所允许的排放水 平进行比较。“我们可能的排放量和我们需要的排放水平”之间的差 距即是报告评估的“排放差距”。本次排放差距报告向政策和市场的 决策者提出了更为急迫的警告,其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内容和结论, 具体如图1和图2所示。 一是过去十年中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仍在持续增加。温室气体排 放量过去十年平均以1.5%的速度增长,仅在2014至2016年期间短 暂趋稳。2018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包括土地利用变化)达到了 55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化石能源使用和工业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排 放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2018年达到375亿吨。没有任何迹象表 明,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将在未来几年中达峰,而排放达峰的后延,意 2 味着要实现巴黎协定的长期目标将需要幅度更大、速度更快的减 排。 图1 2019排放差距报告的主要结论 二是目前二十国集团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到了全球的78%。这是 本次报告中特别增加的内容。过去10年,排名前四位的碳排放国(中 国、美国、欧盟和印度)贡献了全球碳排放总量的55%以上。预测到 2020年,相比2010年做出的“坎昆承诺”,二十国集团的整体减排 绩效好于预期,每年将超额完成约1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减排。然而 在这其中,美国、加拿大、墨西哥、韩国、南非和印度尼西亚将极有 可能无法兑现到2020年目标,而澳大利亚则取决于其是否采取跨期 3 减排结转的计算方法。预测到2030年,中国、欧盟、印度、墨西哥、 俄罗斯和土耳其能够如期实现各自的国家自主贡献。 三是实现巴黎协定长期目标仍存在较大差距。如果按照现有 的各国国家自主贡献的实施力度,到本世纪末,将有66%的概率把温 度升幅控制在3.03.2以内。要实现2的温控目标,2030年 的年排放量必须比各国目前实施的国家自主贡献情景低150亿吨二 氧化碳当量,要实现1.5的目标,年排放量必须比各国目前实施的 国家自主贡献情景低32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图2 主要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和人均值比较 四是存在可能的解决方案来弥补全球面临的排放差距。如果全球 温室气体排放在2020年达到峰值且到2030年比2018年降低25%和 55%,就有望通过最低成本路径将全球升温控制在2和1.5以内。 这当中,特别是二十国集团中七个最大的排放国(阿根廷、巴西、中 国、欧盟、印度、日本、美国)需要提高减排力度。促使全球经济深 度脱碳需要进行根本的结构性改变,这种变革不是增量性的调整,而 4 是革命性的。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和终端用能的电气化水 平,是最主要的途径。近年来,相关低碳技术成本的下降超过了预期, 为这些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创造了条件。 五是推迟更有力度的减排行动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减排行动推迟 越久,所需的年均减排幅度就越大。如果从2010年开始采取有力度 的气候行动,那么为达到巴黎协定中将全球温升控制在2和1.5 以内的目标,平均每年所需的减排幅度仅为0.7%和3.3%。但是由于 这种假设并未发生,因此从2020年起,为达到2和1.5的目标, 现在所需的减排幅度每年分别约为2.7%和7.6%。如果2020年仍然不 提高力度,那么待到2025年,为达到1.5目标,各国需要完成的 年减排量会陡增至15.5%。 二、该报告的主要特征及其可能的影响分析 不同于IPCC评估报告是由各国政府出资、政府推荐作者、政府 评审,排放差距报告则是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组织专家团队撰写 并独立发布的,因此该报告的内容更具有立场倾向,结论更鲜明,与 气候变化多双边谈判进程也结合更为紧密,对决策者的影响也更为直 接。特别是本次报告更加突出了这样的特点。 一是本次报告更为具体地给出了全球减排的量化目标,且立场观 点更多呼应今年联合国气候行动峰会。为了更好地衔接2020年国家 自主贡献更新和本世纪中叶长期温室气体低排放发展战略制订,本次 报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不少量化目标,特别是依据1.5的科学要求, 目的是以供各缔约方作为基准来参考。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还专门为今 5 年九月在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发起并主持的气候行动峰 会编制了一份题为十年排放差距评估的启示的总结报告。本次报 告受两家国际非政府组织(ClimateWorks基金会和芬兰创新基金 SITRA)及挪威、丹麦、德国、荷兰和瑞典政府的资助,其作者是联 合国环境规划署团队邀请的,执行摘要和结论更有作者的倾向性,尽 管有专家学者的同行评议,但总体而言更少受政府评审的平衡制约。 同时,这次报告没有中方的主要作者,来自中国的只有三位贡献作者、 一位专家评审。 图3 主要国家温室气体排放不同计算方法的比较 二是本次报告讨论了主要排放大国的具体问题,特别是中印等新 兴经济体的减排现状和潜力。以往以多边机构名义发布的评估报告, 往往仅针对全球或联合国地理区划来评估,较少对国别进行专门论述, 特别是气候变化问题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区分界限仍然是敏 感问题。相比于“南北之分”,本次报告更注重“大小之分”,报告放 弃了减排责任分担的公平性原则,而是采用了无差别化的最低成本路 6 径作为情景分析的假设。本次报告特别选取了二十国集团作为主要评 估对象,特别对前七大、前四大排放国进行了更为具体的分析,包括 对是否能完成国家自主贡献的预期判断、长期减排潜力和力度提高空 间、主要政策途径等。同时,报告还专门对中国人均排放接近欧盟和 日本提出了特别关切,并对基于领土和消费的不同排放计算方法进行 了比较,如图3所示,认为有差异但不影响主要结论且现有多边进程 未纳入有关消费排放谈判的考虑。 三是本次报告试图给出更为具体的提高力度的解决方案,特别是 聚焦排放大国可能采取的政策措施。报告作者显然希望在科学和政策 之间架起弥补排放差距的“桥梁”,因此报告内容中较大篇幅在讨论 如何提高全球的减排力度,并指出在今年的联合国气候行动峰会上做 出提高减排力度承诺的国家大部分经济规模都较小,对填补排放差距 的影响十分有限,更为重要的是排放大国的行动。本次报告一方面是 从空气污染、人体健康、城市化、就业、土地利用、粮食安全等领域 的协同行动来评估缩小温室气体排放差距的效益,另一方面也进一步 基于最佳实践论证了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部门的深度脱碳潜力, 提出了部分重点行业和领域的量化目标,但对不同政策措施的经济性 评价仍然不足。同时,报告特别针对前七大排放国提出了具体提高力 度的建议,比如在中国禁止新建燃煤电厂、实现100%无碳的电力系 统、发展电动汽车和停售燃油汽车、推广零排放建筑等。 三、加强排放差距评估相关研究的政策建议 在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全球气候治理在美国宣布退出巴黎 7 协定后仍然取得了积极性进展,中国在气候变化领域所做的贡献也 得到了广泛认可。未来巴黎协定实施最大的挑战就在于如何提高 行动力度,以弥合全球努力与长期目标之间仍存在的差距,这是我们 共同面临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中国需要有自己的认识和判断,需 要全面、平衡、辩证地分析,特别是在2020年提交国家自主贡献及 长期战略报告、2021年即将启动第一次全球盘点之际,尤其应该加 强对这一问题深入系统地研判。 一是应该加强对实施差距问题的综合研究。差距问题不仅仅在减 排领域,还存在适应、资金、技术、能力建设等领域;不仅在各国自 主行动领域,还存在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支持的领域。排放 差距报告更多聚焦减缓问题,把解决问题的注意力也更多放在减排 力度上,但实际上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应该放在更广的视角上,要从实 施手段存在的根本症结上做判断,比如气候资金支持的长期不足、气 候友好性技术转移的障碍等。这方面的量化研究并不多,影响力也不 够,对支撑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的利益诉求存在“短板”,应该进行 更全面、更系统的评估。 二是应该做好第一次全球盘点的研究准备。全球盘点是巴黎协 定及其实施细则中以五年为周期提高行动和支持力度的“棘齿”机 制中的关键“钥匙”,目的是对巴黎协定的实施进行整体性的评 估,以期为国家自主贡献的决策提供信息,是检验巴黎协定效果 的“一把尺子”。第一次全球盘点将在2021年至2024年举行,排放 差距报告毫无疑问将成为该进程的主要信息来源,力度的提高毫无 8 疑问将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如何更平衡地推动全球盘点进程,敦促 发达国家率先减排、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充分的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 的保障,而不是将压力过于集中于中国等发展中大国,需要从研究上 预作布局,对全球盘点“三阶段”机制中可能出现的情景有分析和预 判,确保全球盘点为决策者强化行动和国际合作提供正向激励和有效 信息,而不是落入相互指责的“怪圈”,避免全球盘点给出与我国后 续更新或提出新的国家自主贡献有直接指向性的结论。 三是应该积极参与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合作研究。IPCC第六次评 估报告排放差距报告是当前最受舆论关注的科学信息来源,在 应对气候变化的多边进程中曾发挥过很大的影响力。这些报告的写作 有固定的圈子,特别是提供量化评估信息的“气候模型”学者圈,积 极参与这类合作、开展专家“二轨”对话并提供中国或发展中国家视 角的“情景分析”,将有助于增进相互的理解和信任。我们应积极谋 划、全面统筹、创造条件,组织专家更加深入有效地参与科学评估, 加强气候科学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与话语权,引导相关评估更多反映发 展中国家遇到的障碍和挑战,以及在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上的需求 和差距,为最终弥合实施差距、实现巴黎协定宗旨和目标贡献“中 国智慧”。 (柴麒敏、徐华清 供稿)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