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1年应届生 求职就业与薪酬调研报告 中智咨询 X 预 才网校园招聘平台联合发起 2021年应届生求职就业和薪酬调研 中智咨询联合中智预才网校园招聘平台于2021年5月开展应届生招聘与薪酬管理调研,旨在为校招企业和高校应届生提供招聘趋势、就业 情况以及应届生起薪参考。 2021年应届生求职就业与薪酬调研报告 本报告包含企业端和学生端的调研结果,旨在为校招企业和高校应届 生提供招聘趋势及就业起薪参考。 数据统计依据2021年5月31日之前的调研样本进行分析。 企业端调研 收集企业问卷,反映2021年毕业生就业市 场的真实情况,为社会和毕业生提供招聘 趋势参考。 共搜集有效企业样本共594份。 毕业生调研 通过校园招聘平台收集毕业生真实的求职 意愿和就业状态,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参 考。 本次调研供搜集学生端有效样本531份。 中智咨询 报告 预才 网 应届生招聘企业端调研样本说明 本次调研共搜集有效企业样本共594份,即N = 594。 38% 一线城 市 34% 新一线 城市 28% 二三线 城市 城市类型 28% 国有企 业 35% 民营企 业 37% 外资企 业 企业性质 注: 一线城市:上海、北京、广州、深圳 新一线城市:成都、杭州、重庆、西安、苏州、武汉、南京、天津、郑州、长沙、东莞、佛山、宁波、青岛、沈阳 1% 1% 1% 2% 3% 3% 4% 4% 6% 6% 7% 8% 10% 14% 30% 建筑行业 旅游/酒店/餐饮 教育培训 金融行业 物流/交通运输 能源化工 咨询/专业服务 多元综合 汽车行业 房地产 互联网行业 医药/医疗/健康 销售贸易/消费品行业 高科技行业 制造行业 行业分布 中智预才网平台采集学生端样本说明 本次调研供搜集学生端有效样本531份,即N = 531。 28% 72% 生源情况 本地生源 外地生源 1% 75% 21% 3% 学历 大专 本科 硕士 博士 1.18% 2.35% 79.41% 8.24% 8.82% 毕业时间 2020年之前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2年以后 54% 14% 11% 11% 5% 2% 1% 1% 1% 工学 管理学 文学 理学 经济学 医学 法学 农学 艺术学 所学专业门类情况 注:2022年及之前均属于应届生范围 62.94% 37.06% 就读城市 一线城市 非一线城市 2021年 应届生求职就业与薪酬 调研关键 发现 半数应届生已签约/获取offer,另有近四成应届生处 于积极求职的状态。 应届生招聘需求回暖,但企业普遍表示招聘难度增 加,近四成企业招聘计划完成度不足60%。 四成企业2021届校招人数增加,民企、高科技行业 扩招明显。 近六成企业有2022年应届生秋招计划,高科技企业 启动较早。 企业招聘和应届生求职趋势 应届生意向岗位与企业的需求存在错位,销售 类岗位遇冷,职能类岗位火热。 企业数字化岗位对软件开发、数据分析等专业 应届生的需求较大,数字化相关岗位平均起薪 相比普通岗位高出20%-50%。 应届生求职意向倾向一线城市,二三线市招聘 仍存挑战。 招聘求职具体维度岗位和城市 本科生的期望月薪在万元以下,硕士普遍期望过万。 半数企业上调2021年应届生起薪水平,37%的企业整 体上调,平均涨幅为9%,优质生源/紧缺岗位起薪平 均涨幅为15%。 博士生起薪平均近1.3万,相比2020年上涨8%左右, 硕士和本科应届生起薪平均上涨6%-7%。 重点院校硕士生起薪相比普通院校高出35%。 应届生期望薪资与企业起薪 应届生期望过高、企业薪酬缺乏竞争力是高校生招 聘主要挑战。 应届生主动离职率、毁约率相比疫情期间大幅反 弹,人才流动更为活跃。 应届生求职的关注因素和企业的吸引因素匹配错位 企业应关注应届生求职体验,拓展招聘渠道、优化 招聘流程。 应届生就业的挑战与建议 整体就业情况 应届生求职意向和签约情况 企业校园招聘完成情况 2022届秋招计划 应届生就业分维度分析 不同城市类型 不同岗位/职业 不同企业性质 不同行业 2021应届生起薪 应届生期望薪资 企业实际支付薪资 应届生起薪涨幅 挑战与建议 应届生就业市场的挑战 企业端建议 毕业生端建议 高校培养建议 求职 就业 起薪 Part 1 Part 2 Part 3 Part 4 整体就业情况 应届生求职意向和签约情况 企业校园招聘完成情况 2022届秋招计划 2021年应届毕业生达 909万,就业人数创历史新高 8 795 820 834 874 909 3.9% 3.1% 1.7% 4.8% 4.0% 0.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20.0%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720 740 760 780 800 820 840 860 880 900 920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17-2021年应届毕业生数量 全国毕业生数 同比增长率 教育部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达909万人,同比增长4%。 近五年,应届毕业生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加之疫情背景下海外留学生大量回流,2021年应届生就业群体数量创历史新高。 77%的企业有 2021届校招计划,招聘需求回暖,但招聘完成度较低 9 从调研结果来看,半数应届生已签约/获取offer,另有一半的应届生处于实习、求职或其他状态。 2021年随着经济回暖,有应届生招聘计划的企业比例也相应增长,已经回升甚至超过2019年同期水平,77%的企业有校招计划。 截至目前,不足三成企业完成2021届校招计划,72%的企业仅完成部分招聘计划,其中37%的企业招聘完成度在60%以下,主要为外 企和民企,互联网、汽车和房地产企业,仍在求职状态的应届生可多加关注此类企业发布的招聘职位。 71% 47% 77% 2019 2020 2021 有应届生招聘计划的企业比例 招聘完成度60%以下的企业分布 完成60%以下 目前已基本完成 已完成80%以上 已完成60%-80% 截 至 目 前 ,20 21 届 应 届 生 企 业 招 聘 计 划 完 成 情 况 2020年秋招时已 基本完成 已完成60%-80%19% 37% 4% 24% 16% 50%的应届 生已签约/ 获取offer 50%的应届 生仍处于求 职/实习或 其他状态 四到六成的互联 网、汽车、房地产 企业 49%的外资企业 37%的民营企业 应 届 生 求 职 状 态 2% 7% 10% 14% 29% 33% 48% 52% 暂不就业,观望/休息一段 创业 出国留学 自由职业者/灵活就业 考研/读博 考公务员/事业编制 放低期望先找一份工作 积极实习/见习,争取留用 未找到合适工作应届生的未来打算 截至 2021年 5月底, 半数 应届生已签约,近四成应届生正在积极求职 10 6% 11% 11% 28% 61% 自由职业者/灵活就业 出国留学 暂不就业,观望/休息一段时间 考公务员/事业编制 考研/读博 暂无求职意向应届生的未来打算 整体来看,学生端的求职积极性尚可,暂无求职意向及其他打算的应届生占比12%。 未找到合适工作的应届生倾向于通过实习、见习寻找满意工作,或适当降低期望先找到一份工作。 暂无求职意向的应届生倾向于考研/考博,或是考公务员/事业编制。 2021届应届生求职状态 暂无求职意向 9% 已签约/获取 offer 50% 求职中 13% 实习生 23% 见习生 2% 其他 3% 注:数据统计依据 2021年 5月 31日 之前的调研样本进行分析 整体来看,41%的企业2021届高校生招聘人数相比去年增加,55%的企业需求持平。 不同行业,高科技、制造、互联网行业人数增加的企业比例较高,超半数企业校招人数增加。 企业招聘应届生人员数量占企业员工总数的比例,一般在2%-10%左右,企业员工规模越大的企业,应届生人数占比越低。 四成企业 2021届校招人数增加,民企、高科技行业扩招明显 11 增加 41% 基本持平 55% 减少 4% 相比2020届,企业招聘2021届 应届生人数变化情况 62% 51% 50% 44% 32% 25% 17% 高科技 制造业 互联网 房地产 医药健康 汽车行业 销售贸易/消费品 相比2020,招聘2021届应届生人数增加的 行业占比 2021年, 38%的企业扩招本科、硕士, 41%的企业扩招重点院校毕业生 12 17% 38% 38% 16% 39% 52% 34% 21% 9% 6% 3% 2% 35% 4% 25% 61% 大专 本科 硕士 博士 2021年企业应届生招聘学历需求变化 需求增加 需求持平 需求下降 无此类招聘 3% 9% 23% 41% 30% 30% 64% 41% 5% 5% 7% 3% 63% 56% 6% 15% 海外普通院校 海外知名院校 国内普通院校 国内重点院校 2021企业应届生招聘院校类型需求变化 需求增加 需求持平 需求下降 无此类招聘计划 从企业2021届应届生招聘需求变化来看,38%的企业扩招本科生、硕士生。 从不同院校类型来看,41%的企业针对国内重点院校毕业生的招聘需求量增加。 近六成企业有 2022年应届生 秋 招计划 ,高科技企业启动较 早 13 截至目前,近六成企业有针对2022届高校生的秋招计划,与去年严峻的校招形式相比,秋招比例已逐渐恢复到往年水平。 从秋招进展来看,近9%的企业已经启动秋招计划,大部分企业准备启动或还未启动。 从企业性质角度看,外资企业仅有四成企业有2022届校招计划,相对于六到七成的内资企业,外资招聘需求偏弱。 从行业角度看,高科技、汽车行业超七成企业有2022届校招计划,高科技企业秋招计划启动较早,17%的企业已经启动。 9% 18% 28% 30% 15% 2022年企业应届生招聘计划启动情况 是,已经启动 是,准备启动 是,还未启动 没有相应招聘计划 不清楚 11% 10% 8% 20% 21% 14% 37% 30% 21% 13% 25% 42% 20% 15% 14% 国有企业 民营企业 外资企业 2022应届生招聘计划启动情况 是,已经启动 是,准备启动 是,还未启动 没有相应招聘计划 不清楚 4% 5% 9% 11% 7% 17% 8% 14% 22% 11% 21% 21% 14% 28% 24% 21% 32% 36% 43% 43% 56% 24% 33% 32% 36% 14% 9% 4% 33% 14% 16% 7% 14% 17% 销售贸易/消费品行业 医药/医疗/健康 制造行业 互联网行业 房地产 汽车行业 高科技行业 2021应届生起薪 应届生期望薪资 企业实际支付薪资 应届生起薪涨幅 期望薪资 | 本科生期望月薪主要在万元以下,硕士研究生的期望普遍过万 15 硕士研究生的期望月薪水平明显高于本科生。 本科生的期望月薪集中于5千-8千元和8千-1万元。 硕士研究生的期望月薪主要集中于1万-1.5万元。 8% 7% 44% 4% 36% 67% 8% 7% 3% 15% 3% 硕士期望月薪 本科期望月薪 不同学历应届生期望月薪区间分布情况 5千以内 5千-8千以内 8千-1万以内 1万-1.5万以内 1.5万-2万以内 2万以上 期望薪资 VS实际薪酬 | 本科生实际月薪普遍低于期望,研究生在 2-3万 高薪 区间的实际薪酬和期望基本相符 16 本科生的期望月薪水平若在6千元以内,实际月薪的平均值完全覆盖期望月薪区间,即期望与实际相符;期望月薪在6千元以上时,实际 月薪的平均值处于期望区间的中下游,且期望越高越靠近区间下限,即期望明显高于实际。 研究生的期望月薪水平若在1万元以内,实际月薪的平均值基本可以覆盖期望月薪区间,即期望与实际基本相符;但期望月薪在1万-2万 元时,实际月薪的平均值处于区间下限附近,即期望明显高于实际;而期望月薪升级为2万-3万元时,实际月薪的平均值反而上升至区 间中部分,说明市场对高学历的紧缺专业或优质生源的薪酬定位是基本符合其预期的。 4千-5千以内 5千-6千以内 6千-8千以内 8千-1万以内 1万-1.5万以内 1.5万-2万以内 本科生期望月薪与实际月薪情况 实际薪酬均值 期望薪酬区间 研究生期望月薪与实际月薪情况 6千-8千以内 8千-1万以内 1万-1.5万以内 1.5万-2万以内 2万-3万以内 实际薪酬均值 期望薪酬区间 应届生起薪 | 博士生平均起薪上涨 8%,硕士和本科生起薪上涨 6%-7% 17 与2020年起薪相比,博士及以上学历起薪水 平与其他学历起薪水平差距进一步拉大,与 硕士起薪平均值差距超5000元。 博士生起薪平均近1.3万,相比2020年上涨 8%左右。 2021年硕士生起薪平均为7520元,本科应 届生平均起薪为5809元,与2020年起薪相 比,上涨约6%-7%。 专科及以下学历应届生起薪,2021年相比 2020年有略微上浮,平均上涨2%-3%。 2 2021年不同学历应届生起薪(元/月) P25 P50 P75 平均值 博士及以上 9,500 12,000 14,500 12,848 硕士生 6,500 7,300 8,500 7,520 本科生 4,900 5,600 6,500 5,809 专科及以下 3,650 4,500 5,000 4,446 说明:应届毕业生起薪为月固定薪资,含月基本工资和固定津贴,不含变动奖金、加班费部分,不包含12个月以外的月薪折算到每月的薪酬 1 8% 4% 7% 25% 39% 10% 42% 29% 53% 21% 14% 7% 13% 3% 23% 1% 3% 国内985高校 国内211高校 国内普通院校 不同院校应届生期望月薪区间分布情况 4千-5千以内 5千-6千以内 6千-8千以内 8千-1万以内 1万-1.5万以内 1.5万-2万以内 2万-3万以内 3万以上 期望薪资 | 普通高校应届生期望区间跨度大, 985高校应届生期望月薪过万 18 国内普通院校应届生的期望月薪水平区间主要集中于6千-1万元,但是总体来看较为分散,各个区间都有涉及。 国内211高校应届生的期望月薪水平区间主要集中于8千-1万元。 国内985高校应届生的期望月薪水平区间主要集中于1万-1.5万元,整体来看是薪酬最高的院校类型。 应届生起薪 | 重点院校硕士生起薪相比普通院校高出 35%,起薪差距扩大 19 2021年重点院校硕士生平均起薪比普通院 校高出35%,与去年相比,起薪差异有所 扩大。 重点院校博士生、本科生平均起薪高出普 通院校25%左右。 2021年国内院校与海外院校的起薪差距较 小。 同学历情况下,国内重点院校与海外知名院 校平均起薪差距不到1000元。 2 说明:应届毕业生起薪为月固定薪资,含月基本工资和固定津贴,不含变动奖金、加班费部分,不包含 12个月以外的月薪折算到每月的薪酬 1 2021年不同院校应届生起薪(元 /月) 国内重点院校国内普通院校海外知名院校海外普通院校 博士及以上 16084 12882 15733 12653 硕士生 10745 7932 11044 8027 本科生 7241 5772 7625 6331 应届生起薪 | 2021年学历、职位类型和毕业院校为应届生起薪主要确定依据 20 37% 12个月 37% 13个月 17% 14个月 9% 15个月及以上 6% 23% 33% 34% 73% 无任何区分 区分个人能力/面试表现 区分毕业院校 区分职位类型 区分学历 应届生起薪确定依据 从应届生起薪发放月数来看,分别有37%的企业发放12个月或13个月薪资,17%的企业发放14个月薪资。 应届生起薪确定的依据,排名前三的仍为学历(73%)、职位类型(34%)和毕业院校(33%)。 应届生起薪 | 2021年超半数企业上调应届生起薪,平均涨幅为 9% 21 2021应届 生起薪调整 49% 37% 6% 基本持平, 没有上涨 整体上调 针对某类型学历应 届生起薪做调整 2021应届生起薪调整情况 针对热门紧缺岗位 做调整 6% 2021年应届生起薪调整情况 中智调研显示,超半数企业2021年应届生起薪上涨,其中37%的企业整体上调应 届生起薪,另外分别有6%的企业仅针对某类型学历应届生起薪做调整,或针对热 门紧缺岗位起薪做调整。 2021年应届生起薪整体上调幅度平均为9%,部分企业甚至上调15%-20%。 5% 7% 10% 9% P25 P50 P75 平均值 应届生起薪整体上调幅度 针对某类型应届生起薪上调平均幅度 针对某类学历上调起薪,本科生、硕 士生平均上调:8% 针对热门紧缺岗位平均上调:15% 2022年应届生起薪调整预期 47%的企业表示2022年应届生起薪将与2021年基本持平,不会上涨。 30%的企业表示将整体上调应届生起薪。 有6%的企业仅针对热门紧缺岗位做调整。 应届生起薪 | 七成企业接受薪资谈判,六成仅对优质生源和紧缺岗位上调起薪 22 59% 27% 是,仅针对优质 生源/紧缺岗位 上调不接受 调薪谈判 14% 接受谈判 适当上调 15% 17% 8% 45% 70% 62% 41% 13% 31% 外资企业 民营企业 国有企业 不同性质企业接受调薪谈判 是,会接受谈判并做适当上调 是,仅针对优质生源/紧缺岗位进行上调 否 整体来看,14%的企业接受应届生的薪资谈判,并适当上调应届生起薪;59%的企业仅接受优质生源或紧缺岗位的应届生 薪资谈判并进行起薪上调。 从不同性质企业来看,民企在应届生起薪的确定上更为灵活,17%的企业接受谈判并适当上调,七成民企会针对优质生源 或紧缺岗位进行上调。 从不同行业来看,招聘需求和招聘难度均较大的互联网和医药健康行业,在应届生薪资谈判的策略上更为灵活,1/4的企业 会接受薪资谈判并适当上调,50%-60%的企业会针对优质生源或紧缺人才进行上调。 企业是否接受应届生的薪资谈判 应届生就业分维度分析 不同城市类型 不同岗位/职业 不同企业性质 不同行业 岗位类型 | 研发、技术类岗位供需基本匹配,销售和职能类岗位供需错配明显 24 企业目前招聘需求较大的产品研发/开发类、工程技术/工艺类等岗位,同样也是应届生求职意向排名靠前的岗位类型。 应届生最排斥销售类岗位,意向占比仅为5%,但企业端对该类型岗位需求较大,达到30%;而应届生感兴趣的职能类岗位(27%)超 出了企业端的需求(19%),在这两类岗位上有供需匹配错位的情况。 6% 9% 9% 13% 15% 27% 19% 16% 18% 27% 5% 32% 9% 16% 16% 19% 19% 19% 23% 24% 26% 28% 30% 45% 物流仓储类 客户支持/服务类 质量/品质类 生产管理/制造类 项目开发/管理类 职能类(如财务、HR、行政等) 业务管理/运营类 IT技术类 市场类 工程技术/工艺类 销售类 产品研发/开发类 应届生意向岗位与企业需求岗位占比情况 企业端 学生端 企业招聘专业 | 热门行业对计算机、市场营销专业需求较高 25 需求量最大的专业 需求量次之的专业 TOP1 TOP2 TOP3 电商类电子信息计算机 软件开发电力电子 市场营销 高科技 互联网 其他 行业 注:其他行业包括除高科技互联网之外的所有行业,如制造业、销售贸易/消费品行业、汽车、医药医疗、房地产建筑、金融行业等 需求量最大的专业 需求量次之的专业 和本行业需求相关的专业类岗位 如制造业的机械、电气工程 医药行业的药学、分子生物等专业 市场营销、财务、工商管理、经济、供应 链、语言类、媒体广告、人力资源等 需求最高的专业与自身行业相 关性较强。如高科技互联网行 业对计算机、电子信息、电商 类专业需求量较高。 其他行业则为本行业业务相关 的专业,如制造业对于机械、 电气工程类专业排名靠前。 需求量次之的专业则分布更为 广泛,如市场营销、财务、工 商管理等职能类专业需求。 岗位起薪 | 研发 、技术类应届生起薪涨幅高于其他类型岗位 26 2021年不同职位类型应届生起薪(元/月) 0 5000 10000 15000 20000 25000 职能管理 市场/销售 业务运营 研究开发 技术类 生产/物流类 博士及以上 12500 12250 12333 19444 17400 12733 硕士生 7331 7840 7450 9645 8794 7714 本科生 5562 5664 5638 7174 6160 5675 说明:应届毕业生起薪为月固定薪资,含月基本工资和固定津贴,不含变动奖金、加班费部分,不包含12个月以外的月薪折算到每月的薪酬 2021年不同职位类型应届生平均起薪,研究开发、技术类的应届生起薪涨幅高于其他类型职位。 2021年研发和技术类博士生起薪相比去年上涨20%左右,本科生上涨11%-15%,硕士生上涨5%-10%左右。 数字化岗位 | 软件开发、大数据分析 /挖掘为应届生数字化岗位热门需求 27 5% 6% 9% 13% 14% 17% 20% 24% 25% 25% 26% 28% 42% 50% 系统规划与管理 数字产品经理 视频/直播类 视觉设计师 商业分析 数字化运营 数字化营销 新媒体运营 数据库开发/管理 硬件开发类 系统运维与支持 算法 大数据分析/挖掘 软件开发类 应届生数字化相关岗位招聘需求 制造业 高科技行业 互联网行业 汽车行业 TOP1 TOP2 TOP3 系统运维与支持 19% 大数据分析 26% 软件开发类 32% 软件开发类 68% 大数据分析 39% 算法 54% 软件开发类 43% 大数据分析 50% 数字化营销 29% 硬件开发类 50% 软件开发类 38% 算法 38% 在疫情常态化、企业数字化转型变革加速的背景下,企业对于应届生数字化 相关岗位需求有所增加,从具体需求来看,软件开发、大数据分析/挖掘是热 门需求岗位,另外,数字化营销、运营类岗位也是部分企业招聘的热门岗 位。 典型行业数字化岗位需求TOP3 数字化岗位 | 意向进入互联网行业的数字化专业应届生高达 44% 28 从意向行业来看,数学、统计、计算机、软件等数字化相关专业应届生最青睐互联网企业。 从意向企业规模来看,相关专业应届生倾向于进入知名/标杆企业、大型企业开启职业生涯。 44% 28% 11% 6% 6% 6% 互联网 教育培训 金融行业 高科技 汽车行业 传媒行业 意向行业 6% 12% 18% 29% 35% 小微型企业/创业公司 没有限制 中型企业 大型企业 知名企业/行业标杆 意向企业规模 数字化岗位 | 四成数字化专业应届生期望月薪在 1.5万以上 29 数字化专业应届生的期望月薪高于平均值。 数字化专业应届生期望薪酬区间在1.5万以上占比达到25%,而应届生整体的平均水平为13%。 25% 32% 33% 28% 17% 27% 8% 5% 17% 8% 数字化专业应届生期望月薪 应届生期望月薪平均值 数字化专业应届生期望月薪与实际月薪情况 5千-8千以内 8千-1万以内 1万-1.5万以内 1.5万-2万以内 2万以上 数字化岗位 | 数字化相关岗位平均起薪相比普通岗位高出 20%-50% 30 近三成企业的数字化相关岗位应届生起薪,相比其他类型岗位的起薪标准有所差异。 博士学历平均起薪为15091元,较相同学历的岗位起薪平均值高出18%。 硕士学历平均起薪11206元,较相同学历岗位起薪平均值高出49%。 本科生平均起薪8009元,较相同学历岗位平均起薪高2000多元,高出38%。 博士及以上 硕士 本科 P25 11000 8000 6200 P50 15000 10000 7750 P75 18500 13000 9875 平均值 15091 11206 8009 应届生数字化相关岗位各学历起薪水平 说明:应届毕业生起薪为月固定薪资,含月基本工资和固定津贴,不含变动奖金、加班费部分,不包含12个月以外的月薪折算到每月的薪酬 意向城市 | 一线城市高校生就业首选当地城市,但外地生源留下意向不足 50% 31 一线城市本地生源更倾向于留在毕业院校和生源地所在城市(90%)。 一线城市外地生源更倾向于留在毕业院校所在城市(47%),其次是回家乡所在或周边城市(22%),另外有11%的去二、三线城市发 展。整体来看,意向留在就读高校当地城市就业的外地生源应届生不足一半,这对一线城市的校招企业而言,高校外地生源的吸引和人 才保留是近年来企业面临的一大挑战。 90% 10% 留在毕业院校和生源地所在城市 对求职城市没有要求 一线城市高校本地生源 47% 22% 15% 11% 5% 留在毕业院校所在城市 回家乡所在或周边城市 去一线城市(北上广深) 去二、三线城市 对求职城市没有要求 一线城市高校外地生源 意向城市 | 非一线城市 应届生首选 一线城市,二三线城市人才吸引仍存挑战 32 非一线城市本地生源更倾向于去一线城市(38%),其次是留在毕业院校和生源地所在城市(31%)。 非一线城市外地生源更倾向于去一线城市(34%),其次是回家乡所在或周边城市(27%)。 对于非一线城市的企业而言,尽管各城市抢人大战持续升级,针对高校毕业生的人才优惠政策不断加码,但从应届生的求职意向来看, 一线城市是求职首选,留在毕业院校所在城市仅为第二或第三意向选择,二三线企业校招仍存较大的挑战,人才吸引和保留需要投入更 多资源。 12% 12% 15% 27% 34% 对求职城市没有要求 去二、三线城市 留在毕业院校所在城市 回家乡所在或周边城市 去一线城市(北上广深) 非一线城市外地生源意向城市 13% 19% 31% 38% 去二、三线城市 对求职城市没有要求 留在毕业院校和生源地所在城市 去一线城市(北上广深) 非一线城市本地生源意向城市 城市校招 | 非一线城市应届生 招聘 需求大,高校生可关注二三线城市就业机会 33 整体来看,新一线城市、二三线城市对应届生的招聘需求高于一线城市,八成左右的非一线城市企业有2021届校招计划,一线城市有 校招计划的企业为73%。 从计划招聘的平均人数上来看,新一线城市最高,每家企业平均计划招聘58名应届生,二三线城市企业平均招聘52名,一线城市企业 平均招聘41名。从四个一线城市及杭州的应届生招聘规模来看,深圳最多,平均招聘101名应届生,杭州和上海次之,分别为69和63 名应届生。 41 58 52 73% 79% 85% 0% 20% 40% 60% 80% 100% 一线城市 新一线城市 二三线城市 0 20 40 60 80 2021年应届生招聘计划-不同城市类型 计划招聘平均人数 校招企业比例 38 63 26 101 69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杭州 2021年应届生计划招聘平均人数 -典型城市 一线城市:上海、北京、广州、深圳 新一线城市:成都、杭州、重庆、西安、苏州、武汉、南京、天津、郑州、长沙、东莞、佛山、宁波、青岛、沈阳 城市起薪 | 一线城市与新一线、二三线城市应届生起薪差距扩大 34 2021年不同城市类型应届生起薪(元/月) 1 2一线城市 新一线城市 二三线城市 博士及以上 14376 11929 10522 硕士生 9130 7079 6069 本科生 6457 5355 4872 专科及以下 4956 3806 3674 说明:应届毕业生起薪为月固定薪资,含月基本工资和固定津贴,不含变动奖金、加班费部分,不包含12个月以外的月薪折算到每月的薪酬 2021年一线城市应届生平均起薪相比新 一线城市高出20%-30%,新一线城市相 比二三线城市平均高出10%-15%。 2021年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的博士 和硕士生起薪涨幅较高,平均涨幅在 15%左右,本科生平均涨幅在10%左 右。 二三线城市应届生平均起薪涨幅在 6%-10%左右。 一线城市:上海、北京、广州、深圳 新一线城市:成都、杭州、重庆、西安、苏州、武汉、南京、天津、郑州、长沙、东莞、佛山、宁波、青岛、沈阳 31% 26% 21% 15% 9% 9% 9% 9% 8% 7% 7% 7% 6% 6% 5% 5% 4% 3% 2% 意向行业 意向行业 | 应届生首选制造业、互联网和高科技, 这些行业 同样是校招需求 扩张的行业 35 应届生求职意向排名前三行业为制造业、互联网和高科技行业,其次为教育培训、医药健康、消费品/零售、建筑、传媒等行业。 从企业端招聘需求来看,这三个行业同样也是招聘需求旺盛的行业,分别有五到六成企业2021年应届生招聘人数相比去年增加。 90% 86% 84% 83% 75% 72% 64% 医药健康 汽车行业 互联网 高科技 制造业 销售贸易/消费品 房地产 有2021届应届生招聘计划的比例典型行业 2021年应届生扩招企业比例 TOP3行业 高科技:62% 制造业:51% 互联网:50% 行业起薪 | 高科技、互联网、医药行业硕士和博士应届生起薪提升明显 36 2021年不同行业应届生起薪(元/月) 制造行业 高科技行业 互联网行业 销售贸易/消费品行业 汽车行业 医药/医疗/健康 房地产 金融 物流 博士及以上 12350 16000 15800 11750 14500 16200 16333 16500 12050 硕士生 7483 10177 9800 7450 7301 8083 9017 9760 6836 本科生 5520 6821 7533 6300 5615 6194 6800 6925 5205 说明:应届毕业生起薪为月固定薪资,含月基本工资和固定津贴,不含变动奖金、加班费部分,不包含12个月以外的月薪折算到每月的薪酬 从不同行业来看,高科技、互联网、金融、房地产、医药健康行业应届生起薪水平居各行业前列,博士生起薪在1.6万左 右,高科技、互联网、金融行业硕士生起薪在1万左右。 另外,高科技、互联网、医药行业的博士和硕士应届生起薪相较去年有明显提升,涨幅在10%以上,这和疫情以来三类行 业人才需求尤其是高学历人才需求持续扩张有关。 企业性质 | 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需求旺盛,与应届生意向相对契合 37 应届生青睐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并且在企业端此两类企业的招聘需求也较大,八成以上的内资企业有招聘需求,并且近半数民企 2021年校招人数增加。 应届生倾向于进入行业头部、大型企业开启职业生涯,而在人员规模超500的企业端,近90%的企业表示有应届生招聘计划。 46% 45% 27% 13% 国有企业 民营企业 外资企业 没有限制 应届生意向求职企业类型 85% 81% 70% 国有企业 民营企业 外资企业 有2021届应届生招聘计划的比例 - 企业类型 34% 48% 33% 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国有企业 相比2020届,招聘2021届应届生人数增加的企业占比 2021年不同学历应届生起薪(元/月) 企业性质 | 不同投资国别企业应届生起薪差距缩小 38 说明:应届毕业生起薪为月固定薪资,含月基本工资和固定津贴,不含变动奖金、加班费部分,不包含12个月以外的月薪折算到每月的薪酬 2 2020年民营企业博士学历应届生起薪为 14738元,其次为国有企业12294元、外资 企业11888元。 与2020年相比,博士以下学历不同投资国别 企业间起薪差距缩小,其中国企应届生起薪 略高于民营和外企。 2021年国有企业硕士和本科学历起薪涨 幅在8%左右。 民营企业硕士和本科生起薪涨幅在11% 左右。 外资企业应届生起薪涨幅相对较小。 1 国有企业 民营企业 外资企业 博士及以上 12294 14738 11888 硕士生 8071 7710 7690 本科生 6082 5828 5703 专科及以下 4538 4556 4587 挑战与建议 应届生就业市场的挑战 企业端建议 毕业生端建议 高校培养建议 就业市场挑战 | 2021年应届生离职率、毁约率相比去年均大幅反弹 40 注:招聘毁约率=毁约OFFER人数/发送OFFER总数*100%; 入职一年内应届生的主动离职率,2020届同比上升6个百分点,回升至25%,处于历年的平均水平 2021年的应届生毁约率达27%,同比上升9个百分点回升至2019年水平 24% 29% 26% 26% 27% 19% 25%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入职一年内毕业生主动离职率 - 平均值 21% 32% 27% 18% 27%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17-2021届毕业生毁约率 - 平均值 届 注:主动离职率=主动离职人数/当年应届生总数*100%; 24% 27%28% 32%33% 制造业销售贸易/消费品高科技医药健康互联网 2021年应届生毁约率典型行业 各类型企业的应届生毁约率在四成左右,其中民营企业的应届生毁约率最高,达到28%。 应届生招聘需求旺盛的行业,如互联网、医药健康行业,同样是应届生毁约率高的行业,这两个行业应届生毁约率超过30%,随着校招 需求回暖的同时,应届生的择业机会增多,人才流动更为活跃。 就业市场挑战 | 互联网、医药健康行业的应届生毁约率均超 30% 41 28% 27% 24% 民营企业 国有企业 外资企业 2021年应届生毁约率企业类型 企业招聘挑战 | 2021年超七成企业表示应届生招聘难度上升 42 企业性质角度 国企招聘难度相对较小,不足六成国企认为招聘难度上升。 74%和77%的民企和外资企业认为招聘难度上升。 典型行业角度 87.5%的互联网企业认为招聘难度上升,在各行业中最高。 其次是汽车行业、医药/医疗/健康、房地产行业,占比分别 75.0%、73.7%和66.7%。 互联网 87.5% 汽车行业 75% 医药健康 73.7% 房地产 66.7% 招聘难度上升的企业比例-典型行业 没有变化 难度上升 难度下降 71.8% 25.1% 3.1%调研数据显示,2021年71.8%的 企业认为应届生招聘难度相较往年 明显上升。 企业招聘挑战 | 应届生期望过高、薪酬缺乏竞争力是企业招聘主要挑战 43 尽管应届生数量逐年递增,但企业普遍感觉2021年招聘难度增加,主要面临的挑战为应届生期望过高、吸引保留难度大,应届生 薪酬福利缺乏竞争力等。 另外,应届生延迟就业/慢就业趋势明显也是导致招聘难度增加的重要因素。从企业的态度来看,六成企业对候选人延迟就业/慢就 业背景稍有介意,23%的企业比较介意,会慎重考虑录用相关背景的候选人。 6% 8% 12% 20% 20% 25% 32% 36% 43% 43% 46% 75% 招聘费用预算不足 缺乏招聘管理信息化系统支持,招聘管 缺乏应届生有效的培养与晋升机制 招聘渠道或招聘方式老化,吸引力不足 用人部门要求过高,无法匹配需求 新生代管理难度大,缺乏有效的激励举措 应届生毁约率高 雇主品牌影响力弱 应届生延迟就业/慢就业趋势明显,招 应届生入职后流动性大,离职率高 应届生薪酬福利缺乏竞争力 应届生期望过高,吸引保留难度大 2021企业应届生招聘主要面临的挑战 18% 59% 23% 企业是否在意候选人延迟就业/慢就业背景 不会在意 稍有介意 比较介意,会慎重 考虑 企业招聘挑战 | 应届生的关注因素和企业的吸引因素错位 44 应届生关注的因素集中于有竞争力的起薪水平(74%)和个人发展机会与职业晋升(69%),尤其看重当前收入及个人发展。 企业自评的招聘吸引因素较为均衡,强调个人发展机会与职业晋升(48%)和完善的培养体系(43%)。 应届求职者与招聘企业的关注因素出现明显的错位,在学生关注的维度上倾斜资源或更容易招到合适的人选。 74% 69% 53% 51% 31% 22% 20% 17% 13% 13% 12% 10% 9% 7% 7% 5% 2% 37% 48% 43% 41% 46% 35% 22% 39% 36% 31% 24% 40% 36% 31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