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国民健康洞察报告.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2021国民健康洞察报告.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6页
2021国民健康洞察报告.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6页
2021国民健康洞察报告.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6页
2021国民健康洞察报告.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06页
2021国民健康洞察报告.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06页
亲,该文档总共10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迎 难 而 燃 20 2 1 5B W *4 D J 0 HEAL TH INSIGHTS REPOR T nPk0RR8mKw? HPFAm5E &s|):$J5A Rcs+&5BeM0-y&vFrz 新冠疫情加速和提高了全民大健康意识的形成与发展,这是 2020 年最显著的变化之 一。 在今年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健康中国这个已家喻户晓的热词被再度提起。制度的背 后,是从治到防的社会治理理念的重大转变,是对促进中国人口红利更多转化 为健康红利的认知统一。尤其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下,健康红利对延长国家重要战略 的机遇期具有重要意义。 具体到每一个人,健康该如何衡量?健康为什么变得复杂、多元及个性化?在经济层面, 一方面我们看到国民健康素养总体在全面提升,食品饮料、个护美妆、出行旅游等消费 型企业也进入专业的健康场景以满足群体个性需求;另一方面还看到城乡差异及区域经 济发展的不均衡性,也造成了国民健康意识的不均衡性。而在社会层面,近年来,人口 结构继续老化、出生率不断降低等社会问题,也无形中给中青年群体造成了来自家 庭、工作、赡养、教育等各方面的社会压力,在巨大的压力下,心理与身体健康也出现 了敏感、差异、多元等对应性特征。 正是在这个国民健康素养提升的关键时期,国民健康洞察报告进入大众视野,并伴随 大家走过了三年的时间。从全民健康画像,到健康消费市场发展趋势;从健康敏感人群 的行为、态度,到社会热点的挖掘、延伸。三年来我们见证了国家政策、产业发展、社 会意识等诸多可喜变化与发展。在 2021 年报告的关键词中,又出现了社会性衰老、科 学干饭、硬核护肤、云上问诊等新的话题,从疫情特殊的背景下,人们既对健康问 题 高度敏感,又添了一份对生命乐观豁达的多元态度。 随着健康问题的日常化、生活化,我们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新情况不断出现,这也意 味着我们医疗健康产业的从业者需要有更开阔的视野和更开放的心态,进行供给侧资源 整合与分工协作。从上游的机构、药品、耗材、器械,到中游的流通与服务,再到下游 的终端,甚至与消费、地产、金融、文旅、保险的融合发展,以专业可信、连续整体 的系列产品形态,共同满足大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 序言 preface 李天天 丁香园创始人 在公共卫生领域,人们会做精细的卫生经济学测算,来判断在疾病预防领域的投入,是否带来 了更好社会效益的回报。但遗憾的是,这些测算并不都能在真实世界中拿到很有说服力的验证。 2020 年,关于公共卫生预防行为的投资回报,在数据层面有了一些可被参考的答案。 根据经济学人的测算,一个美国人只需要佩戴一个价值 3 元人民币的口罩一天,就相当于 带来了 363 元的经济效益。 这一行为带来的价值不仅是通过隔离预防的手段减少新冠肺炎感染,同时也意味着,人们通过戴 口罩勤洗手等一系列简单行为,也带来人群中其他各种疾病的减少。 根据国家卫健委统计信息中心数据,2020 年 110 月,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数同比 2019 下降了 12.8%,这个数字的下降意味着社会这部分医疗资源和医疗经费的节省。也有不少人发现, 自己一年来都没有患过感冒,这也降低了家庭医疗经费的支出。 但只是做到戴口罩勤洗手,还远远不够。 人们可以做的其实更多。比如在闻癌色变的当下,人们开始关注癌症的防控措施。肺癌是男性 中发病率最高的癌症,控烟是被验证行之有效的防控手段。根据2018 年中国成人烟草调查结 果显示,公众支持无烟环境政策比例进一步上升。2018 年我国 15 岁及以上人群吸烟率为 26.6%, 但与既往调查结果相比,已呈现下降趋势。 行为改变的背后,首先源于健康意识的崛起。 2020 年,人们对于身体健康的期望值,依然是 8.8 的高分。几乎每个年龄段的人都认为,自己 离衰老不足 10 年的时间。连续两年来心理健康都排在公众健康关注度的第一位,尤其是年轻 群体关注度更高。人生三大事,吃、睡、动,人们更是关注,饮食健康、运动健康、睡眠健康 的期待值一直居于高位。 与此同时,人们也意识到自己对于健康的努力还不够。他们仅给自己的健康努力值打 5.5 分。 我们希望人们的努力不要仅仅放在疾病发生之后,而是更多地放在疾病发生之前,对于健康生 活方式可以再践行多一些。全球每年慢性病的死亡人数是新冠肺炎的五倍,但由于慢性病的 慢,让人们对其警惕性远不及新冠。就像日常生活中对饮食、睡眠、运动的关注不足而带 来的健康损害,进程慢且不够显性,因此容易让人们放松警惕,成为温水里的青蛙。 但好在,2020 我们看到了人们健康期望和健康现状之间 Gap 值的同比缩小,理想与现实越来 越近,这是一个让人充满希望的信号。很多人都说,中国面对新冠疫情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而我们可能更倾向于认为,在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层面的这一份大答卷,我们才刚刚开始写。 引言 Introduction Gap= 健康期待 - 健康自评 1 国民十大健康关键词 Top 10 Health Keywords 基于今年的报告结论,我们提炼了国民十大健康关键词,在这十个词中我们可以管窥今年人 们对于健康的认知与期待: 当人们用一个词来总结疫情之下的 2020 时,活着是大家对今年最大的感悟。疫情在年初 让大家感到了焦虑、无力和迷茫,但到了年末,国人拿出调侃式的活着两个字时,也 透传出乐观的中国人对于人间值得的美好期待。 活着本身就是最好的鼓舞。 健康从来不只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也是健康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情绪问题连续两年排名健康 困扰的第一名。同时今年的心理健康自评分数没有变化,但对于心理健康的期待持续升高。由 此可见,国民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视和期待都在上升,但现实中似乎没有令他们感知到更有效的 解决方案。 做人开心就好。 疫情的到来延长了大家居家的时间,大家纷纷开始在家研究做饭,烹饪工具与食材在疫情期间 销量持续走高,人们研究的方向不仅是做饭的方式,还包含了营养搭配与饮食规律性,这种影 响从意识到行为均有所变化,超过八成人群在疫情后饮食健康行为发生了改变。 开始认真对待每一餐,一起科学干饭。 73% 的人有睡眠困扰。而在睡觉前刷刷手机成为了人们的日常,83% 的人会在睡前 1 小时内 玩手机,而这些人中,有睡不沉、入睡困难等问题的比例更高。睡不着 - 看手机 - 更睡不着 - 再看手机,有睡眠困扰的人困在在小小的屏幕之中。 尝试摆脱手机不睡我不睡 。 皮肤状况不好是连续两年均排名第二的健康困扰,人群对于皮肤健康持续关注着,自己 是什么样的肤质,适合什么样的护肤品,护肤品里面都有哪些成分,这些既往更偏专业人士 才会了解的内容逐步走入了日常,人们在挑选护肤品时不仅关注品牌、价格,更加关注这个 产品的成分、含量、效果等。 硬核护肤掌控自己的皮肤年龄。 1 活着 2 开心就好 3 科学干饭 4 手机不睡我不睡 5 硬核护肤 打工人成为 2020 年一个热词,人们在网上调侃着 996,担心着猝死问题。关于打工人,我们 除了要关注加班强度、工作量大这一类体力上的劳累,工作上的情绪压力也不容忽视。调查结 果显示,工作成就感弱、价值感低是最主要影响心理健康的工作因素。其中 80、90 中生代更 在意成长,而 00、95 新生代则认为自己能力欠缺但又比较在意结果,这也带来了心理上的 焦虑状态。 老板,我职场欠赞。 疫情期间,互联网让人们即使足不出户也可以获得很多便利,线上看病与线上办公成为人们在 疫情期间首次尝试最多的两类行为。疫情期间线上问诊、线上医患互动的需求大大提升,线上 问诊平台的及时响应和方便迅速是主要的使用驱动因素。 云上问诊守候始终在线。 衰老是人生中必定要经历的过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对于老年人的定 义是 60 周岁以上。 但每个人心目中认为进入衰老的时机则不尽相同,在这次调研中发现,人 们对于衰老来临的平均认知年龄是 36.4 岁,并且几乎每个年龄段的人都认为,自己离衰老不 足 10 年的时间即便是那些仅仅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也这么认为。 衰老让自己做主,别做社会性衰老。 与 2019 年类似,人们采取行动应对心理困扰最多选择用睡觉、上网购物、玩游戏、进食等方 式来排解。除此之外,今年大家开始更加注重通过运动锻炼来缓解自己的心理困扰,这种应对 方式由 2019 年的第五位上升至了今年的第二位。有趣的是,对比前面数据来看,人们并不认 为自己在运动健康上的努力足够好。我们将其解读为,把运动作为目标,和把运动作为一种手 段,人们的认知中将其明确地分为两类行为。 开心最重要不行就跑。 2020 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原本的生活与工作节奏,对人们的日常 生活带来了许多的冲击,也带来了许多困难与不便。然而面对这样的难,我们没有逃避没 有退缩,而选择了迎难而燃,35% 的人认为疫情对自己的人生观没有影响,而 49% 的人 甚至认为给自己带来了正面的影响。还有 55% 的人认为对自己的生命观带来了正面影响。对 医疗前景和科技潜力持积极正面态度的人们,也都达到 60% 以上,只有 10% 和 % 的人持 负面态度。 2020迎难而燃。 6 职场欠赞 7 云上问诊 9 不行就跑 10 迎难而燃 8 社会性衰老 目录 catalog Part 01:国民健康总览 序言 Part 02:健康期待与自评 1 . 中国人口现状 2 整体健康总览 1 健康期待自评:运动健康 Gap 最大,心理健康期待上升 1.1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已高出国际标准 1.2 70 年间,人均预期寿命翻了一倍多 1.3 人口出生率及自然增长率连续四年下降 1.4 传染病新冠肆虐全球,慢性病仍不能忽视 10 10 10 11 14 16 16 18 19 20 27 31 31 32 33 09 02 引言 03 30 2.1 对不生病的关注,从第四上升至第二 2.2 健康自评提升,期待与自评 Gap 缩小 2.3 是自己,而不是别人在影响我的健康 2.4 人们认为 35 岁左右进入衰老,多数人泰然处之 2.5 疫情对生活带来短期的冲击,和长期的信心 1.1.2020 年总体期待 VS. 现状:运动健康 Gap 最大 1.2. 对比往年:心理健康 Gap 变大,其余维度基本持平 1.3. 女性 Gap 普遍大于男性,95、90 后 Gap 最大 Part 03:健康行为 1 身体健康:情绪、皮肤、身材、睡眠占据四大困扰 1.1 健康困扰:情绪问题依旧是第一困扰 1.2 健康行为:年轻人不如年长者积极 45 45 48 51 53 57 57 59 61 65 65 66 68 73 73 75 36 36 40 35 2 心理健康:心理困扰应对方式有待科学引导 2.1 现状及困扰:过半人群担心患有焦虑症、抑郁症 2.2 担心猝死:过半人群担心猝死,主播最为担心 2.3 困扰因素:倔强的打工人在努力寻求价值感 2.4 健康行为:八成人有心理困扰,仅一半采取行动获得效果 3 睡眠健康:二次困扰影响着年轻人 3.1 睡眠健康现状及困扰:睡眠满意度实在不高 3.2 什么影响睡眠:睡前玩手机为睡眠问题埋下伏笔 3.3 睡眠困扰应对:七成人群采取行动,其中半数效果尚可 4 运动健康:运动意识强,但行动力仍需加码 4.1 运动现状:跑步健走偏好度最高 4.2 疫情对运动的影响:运动规律性上付诸行动明显 4.3 年轻人群打卡式运动法则身未动,心先行 5 饮食健康:疫情影响国民就餐卫生行为 5.1 饮食健康现状:大多数人群有各种不良的饮食习惯 5.2 疫情影响:健康饮食意识和行为均有改变,就餐卫生行为明显改变 附录 80 80 81 91 91 93 94 95 98 100 103 104 104 104 84 84 86 87 90 7 求医问诊:院外健康场景有待重视 7.1 线上问诊:疫情催生线上机遇,兼顾及时和便捷 7.1 体检:重视程度高,但行动力弱 7.3 疫苗:成人疫苗接种意识欠佳 附录一:更多发现 附录二:调研说明 调研方法 样本分布情况 6 皮肤健康:每个人都有肌肤困扰的难言之隐 6.1 肌肤困扰:毛孔粗大 / 有黑头仍是最普遍 6.2 护肤行为:70、80 后护肤品类使用经验更为丰富 1 加班党被禁锢的健康自由 2 主播们的心理健康亟需关注 3 稳定职业人群健康期待更高 4 乐天派的司机们 5 学生们积极应对心理健康困扰 6 自媒体人的健康深受工作束缚 7 每个城市的人们都在为了活得更好做努力 PART 01 国民健康总览 01 2020 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我们经历了新冠疫情,我们有过失望,有过 悲痛,疫情也改变了很多原本生活的轨迹,但也正是疫情让我们经历了重生, 对未来更加充满希望和信心。今年国民对于健康仍旧保持着高度的期待,人 们对健康期待值的平均分仍旧高居 8.4 分,纵使疫情肆虐,人们对于自己的 健康评价却相较于去年提升了 , 而这就是最好的证明那些没有摧垮我们 的都在让我们变得更强大。 1949 年建国初期,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仅为 35 岁;而 2019 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 77.3 岁。70 年来,中国人均预期寿命翻了一倍多。这样飞跃式的提升,一方面来自于国家医 疗水平和医疗保障事业的进步,带来疾病治疗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也来自于国民生活条件 的改善和健康素养的提高,带来生活预防方面的加强。 中国人口现状 01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已高出国际标准 02 70 年间,人均预期寿命翻了一倍多 2010-2019 年中国人口数量及人口结构变化 2010 2011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总人口(万人) 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8 2019 近十年来,中国人口数量一直处于持续上升趋势,但人口增长速度由高速增长转向平稳增长。其 中,65 岁及以上人口上升趋势明显。根据 1956 年联合国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 的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 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 7% 时,则意味 着进入了老龄化十年前我国这一数据已达 8.9%,进入老龄化;而 2019 年,这一人 群占比达 12.6% 。国家十四五规划中,也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 134,091 8.9% 9.1% 9.4% 9.7% 10.1% 10.5% 10.9% 11.4% 11.9% 12.6% 134,735 135,404 136,072 136,782 137,462 138,271 139,008 139,538 140,005 2021 国民健康洞察报告 / PART 01 国民健康总览 2017 01 数据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统计局 人口自然增长率 = 人口出生率 - 人口死亡率。我国的人口死亡率,在近十年内都保持相对稳 定,而人口出生率则在近五年出现了明显的波动。2016 年由于全面开放二胎政策,在后续 两年间人口出生率有明显的上升,带动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 但从 2018 年开始,尽管有孩家庭的二胎意愿依然在持续释放,但一胎出生率急剧下降,带 来人口出生率及自然增长率的明显下降。2019 年总和生育率为 1.5 左右。根据生育率理 论 , 生育率只有处于 2.1 左右的更替水平,人口才能维持稳定。如果生育率、人口增长率的 持续下滑形势得不到控制,到达阈值后人口将面临倒退式增长。 中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变化 03 人口出生率及自然增长率连续四年下降 1949 年 2019 年 2021 国民健康洞察报告 / PART 01 国民健康总览 35 岁 77.3 岁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11.9 7.11 4.79 4.79 4.95 4.92 5.21 4.96 5.86 5.32 3.81 3.34 7.14 7.15 7.16 7.16 7.11 7.09 7.11 7.13 7.14 11.93 12.1 12.08 12.37 12.07 12.95 12.43 10.94 10.48 2010-2019 年中国人口出生率 、 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趋势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人口出生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死亡率() 数据来源:民政局,2018 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9 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015 年至 2019 年间,我国的结婚率持续下降, 2019 年降至 6.6 。而离婚率则持续上 升 ,2019 年升至 3.4 。社会结婚率、生育率、老龄化程度等,其实都具有高度的内在 关联:结婚的人数变少,育龄妇女也会减少,这将导致自然生育率的下滑,进而使得人口 增长陷入困境,对人口结构产生重大影响。老龄化加剧的同时,下一代适婚年龄人口更少,生 育进一步减少,老龄化进一步加重,成为一种恶性循环。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15-2019 年中国结婚率和离婚率 结婚率 () 离婚率 () 2.8 8.3 9.0 7.7 7.3 6.6 3.0 3.2 3.2 3.4 2021 国民健康洞察报告 / PART 01 国民健康总览 结婚人群的下降主要来自初婚人群的影响。从 2013 年到 2019 年,我国全年初婚人数从 2386 万滑落至 1399 万,降幅达 41.4%。客观层面,适婚人群的规模变化是原因之一;而主观层 面 , 年轻人对家庭成本的理性考量,和对婚姻关系感性上的闪躲,也都带来一定的影响。离婚 人数和再婚人数的趋势曲线则保持比较贴近的状态持续增长,意味着已婚人群中的离婚情况对 于总结婚率的影响并不算大,这一人群通过再婚来维持婚姻状态的人群数量,相对稳定。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 2005-2019 年中国婚姻状况 2005 2007 2011 2013 2015 2017 2019 2009 初婚人数(万人) 再婚人数(万人) 结婚人群中,再婚者增多 离婚再婚人数关系密切 2005 2007 2011 2013 2015 2017 2019 2009 离婚人数 ( 万人 ) 再婚人数 ( 万人 ) 2386 1399 六年间减少 41.4% 2021 国民健康洞察报告 / PART 01 国民健康总览 新冠疫情来临席卷全球。截至 2020 年 12 月 29 日中午,国内新冠疫情死亡人数共计 4782 人(含港澳台地区) 。相比于以往的传染病,新冠在传播广泛性方面创下历史之最,涉及到全 球多个地区和国家。尤其在 2020 年秋冬之际,全球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不断刷新,对公众 心理防线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全人类对新冠这一传染性疾病的重视程度达到新高。 但新冠肺炎不是唯一值得关注的疾病。近年来,慢性病造成的死亡人数也不容乐观。根据世卫 组织数据显示,2020 年,全球统计死于新冠肺炎的人数超过 181 万;而 2019 年,全球死于非 传染性疾病 的人数达 4100 万。其中,缺血性心脏病是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病种, 也是近二十年来死亡人数增加最多的疾病,仅 2019 年,这一疾病带来的死亡人数增至近 900 万,为新冠肺炎带来死亡人数的近五倍。 回到国内来看,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 年)也显示,2019 年我国因慢性病 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 88.5%,其中心脑血管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比例 为 80.7%。 04 传染病新冠肆虐全球,慢性病仍不能忽视 注:丁香园 丁香医生疫情地图 国内数据来源:国家卫健委、各省市卫健委、各省市区政府、港澳台官方渠道公开数据,覆盖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 兵团以及港澳台地区 海外数据来源:国内权威媒体(如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等)、海外各地卫生部门官方网站和主流媒体 2021 国民健康洞察报告 / PART 01 国民健康总览 (NCDs) 数据来源:国际癌症研究中心2018 年全球癌症统计数据 其中,癌症可能是慢性病中最受关注的病种在中国,每 10 分钟就有 55 人死于癌症,全球 约有 50% 的胃癌、肝癌和食道癌病例来自中国。对于国家及公众来说,癌症的防与治都面临 巨大挑战。治疗方面,患者与医疗系统都承受着沉重的疾病负担;而防控方面,癌症早筛的推 进工作虽有一定成效,但仍未推及至广大应覆盖地区和民众,公众的防癌意识与措施也不够完 善。 男性人群中,在癌症发病的病例以及死亡病例中,肺癌的占比最高,是男性头号杀手。而在 女性人群中,乳腺癌则在癌症发病病例以及死亡病例中占比最高,是女性头号杀手。而事实 上,这两个癌种都有一些已被验证行之有效的防控手段,如控烟、乳腺癌早筛等,但遗憾的是 这些手段在公众中认知度并不算高,或尽管知晓但采取的防治行动力并不够坚决。 全球癌症发病病例占比前五种类 男性 TOP 5 女性 TOP 5 男性 TOP 5 女性 TOP 5 全球癌症死亡病例占比前五种类 Top 1 肺癌 Top 5 肝癌 Top 4 胃癌 Top 3 结肠直肠癌 Top 2 前列腺癌 Top 1 肺癌 Top 5 前列腺癌 Top 4 结肠直肠癌 Top 3 胃癌 Top 2 肝癌 Top 1 乳腺癌 Top 5 甲状腺癌 Top 4 宫颈癌 Top 3 肺癌 Top 2 结肠直肠癌 Top 1 乳腺癌 Top 5 胃癌 Top 4 宫颈癌 Top 3 结肠直肠癌 Top 2 肺癌 数据来源:1 中国占全球胃癌、肝癌和食道癌发病人数的比例。 资料来源:R Wang et al.“Analysis of major knowndriver mutations and prognosis in resected adeno-squamous lung carcinomas(2014),T-Y.D.Cheng et al,The international epidemiology of lung cancer.Latest trends,disparities,and tuimor characteristics(2016),d.-H.Zhong etal.Tumor stageand primary treatment of hepatocellular careinoma at a large tertiary hospital inChina:A reul-world study(2017):Global Cancer Observatory. 中国肿瘤登记年报;麦肯锡分析 中国癌症死亡人数(每十分钟死亡人数) 中国 晚期确证:肝癌期和期确诊 病人占总确诊人群比例 中国患者占全球癌症 患者数量比例 中国人口占全球 人口比例 癌症 死亡人数: 美国 日本 中国 中国 55% 55 肺癌 死亡人数: 13 胃癌 死亡人数: 肝癌 死亡人数: 7 50% 18% 15% 5% 2021 国民健康洞察报告 / PART 01 国民健康总览 在今年的国民健康洞察大调查中,我们对 56196 名国民进行了调研,从整体健康现状、各健 康维度的期待自评、以及人们的健康行为这几个方面来对今年国民的健康进行了回顾和总 结。我们发现人们始终认为身体健康是人生的头等大事,而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越 来越高。 当人们被问及人生中重要的事,TOP 3 排序与两年前一致:比起财富、工作、人际关系这 些身外之物,身体健康仍是大家认为人生中最重要的事,其次则是拥有幸福的家庭和心理 健康。拥有财富和享受生活这两项的位置则刚好调换。推测也许是今年新冠疫情对各 行各业的经济带来的巨大冲击,引起人们对于财富所带来安全感的追求。 你认为哪些是人生中重要的事? 数据来源:丁香医生 2021 国民健康洞察报告,调研时间为 2020 年 12 月,N = 56196 心理健康 身体健康 幸福家庭 93% 68% 66% 25% 20% 17% 9% 2% 拥有财富 享受生活 满意的工作 良好人际关系 高社会影响力 95 后和 00 后相较于年长人群,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排序更靠前;而有趣的是,把拥有财富 排在了更靠后的位置的两类人群,是最年轻的 00 后,和最年长的 70 前人群也许觉得它并 不重要,也许已经达成目标。 整体健康总览 01 对不生病的关注,从第四上升至第二 20182020 1 2 3 4 5 6 7 8 1 2 3 4 5 6 7 8 注:排名变化相较于 2018 年 2021 国民健康洞察报告 / PART 01 国民健康总览 当人们被问及心中对健康的定义时,与去年一致的是心理健康依然高居榜首,而不同 于去年的是,不生病的重要性从去年的第四位上升至了第二位,或许是今年的疫情使然,使 得大家对于生病这件事更为敏感和介意。 人们认为人生中重要的事排名 - 分年龄 对你来说,健康代表着什么? 数据来源:丁香医生 2021 国民健康洞察报告,调研时间为 2020 年 12 月 N:00 后 = 3914;95 后 = 15177;90 后 = 14442;80 后 = 15016;70 后 = 4985;70 前 = 2662 数据来源:丁香医生 2021 国民健康洞察报告,调研时间为 2020 年 12 月,N = 56196 睡得好 心理健康 不生病 87% 82% 81% 71% 56% 51% 46% 38% 肠胃好 皮肤好 身材好 头发好 不受伤 95 后 90 后 80 后 70 后 70 前00 后 身体健康 拥有财富 20192020 1 2 3 4 5 6 7 8 1 2 3 4 5 6 7 8 良好人际关系 高社会影响力 满意的工作 享受生活 心理健康 幸福家庭 注:排名变化相较于 2019 年 2021 国民健康洞察报告 / PART 01 国民健康总览 你对自己整体健康状态的期待值是多少? ( 健康期待) 你认为自己目前整体健康状态怎么样? ( 健康自评) 2020 年人们对健康期待值的平均分为 8.4 分,对于自己的健康状态自评平均分是 6.4 分,期待 与现状自评间的差距相较 2019 年有所缩小。差距的缩小来自于期待值下降的同时,健康状态 自评值的上升。但从健康努力程度来看,5.5 分的自评分仍旧未达到及格线,说明大家对于自 己的健康努力程度仍有更高的期许。 对比 2019 年,人们对于自己健康状态自评数值在上升不难理解。从长期来看,近年来 我 国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逐年下降,因慢性病导致的劳动力损失明显减少。从短期来 看,由于公共场所里人群流动性减少和防控力提升,根据国家卫健委统计信息中心数 据,2020 年 110 月,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数同比 2019 下降了 12.8%; 而对比 2019,人们对健康期待的下降,或可解释为在新冠疫情带来相对紧张的公共卫生 环境中,公众降低了保持健康一百分的期许,不那么追求完美了。 但人们对于自身努力的自评分有所下降确是令人费解,毕竟过去一年,在半官方指引半民 众自觉的状态下,人们对自身所采用的健康措施都比过去强化了很多。这种努力自评的下 降,可能只能解释为对自我驱动力的目标要求更高。 06 分 0分 6分5分 7分 7分 8分 8分 9分 9分 10 分 10 分 平均分:8.4 平均分:6.4 21% 18% % 1% 28%25%15% 30%31%9%9% 为了管理和改善自己的整体健康状态, 你付出了多少努力? (健康努力) 0分 6分5分 7分 8分 9分 10 分 平均分:5.5 13% 5% 3%14%21% 16%28% 数据来源:丁香医生 2021 国民健康洞察报告,调研时间为 2020 年 12 月,N = 56196 02 健康自评提升,期待与自评 Gap 缩小 2021 国民健康洞察报告 / PART 01 国民健康总览 8.8 健康期待 2019 2020 健康自评 健康努力 8.5 6.6 6.6 6.3 6.8 2020 年数据来源:丁香医生 2021 国民健康洞察报告,N = 56196 2019 年数据来源:丁香医生 2020 国民健康洞察报告,N = 47138 注:图表数据为根据国家统计局 2010 年人口普查数据进行年龄标准化后的结果数据仅用于跨年份比较,不代表真实数据。 整体健康自评真实数据( 2019 = 6.2;2020 = 6.4)。整体健康期待真实数据( 2019 = 8.8,2020 = 8.4 ) 健康努力真实数据( 2019 = 5.9,2020 = 5.5 ) 2019-2020 国民整体健康期待自评 ( 标准化后对比 ) 03 是自己,而不是别人在影响我的健康 是什么在影响人们的健康?面对这个问题,人们不出意外地把最重要因素归在自己身上,79% 的人都认为个人生活方式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其次家庭、工作、经济因素也是 360 度牵动 着国民的健康。相比之下,人们对于第三方机构的诉求似乎不高,仅 30% 左右的人认为医疗 服务因素和医疗卫生政策也是影响因素之一。 你认为你的健康状态会受到哪些因素影响? 79% 70% 68% 17% 66% 55% 54% 22% 71% 54% 60% 44% 37% 36% 32% 个 人 生 活 方 式 工 作 因 素 经 济 因 素 学 业 因 素 性 格 年 龄 遗 传 因 素 性 别 家 庭 因 素 人 际 关 系 自 然 环 境 居住环境 经 济 形 势 医 疗 服 务 因 素 医 疗 卫 生 政 策 个人 因素类 : 96% 生物 因素类 : 87% 交际 因素类 : 79% 环境 因素类 : 69% 社会 因素类 : 59% 数据来源:丁香医生 2021 国民健康洞察报告,调研时间为 2020 年 12 月,N = 56196 2021 国民健康洞察报告 / PART 01 国民健康总览 04 人们认为 35 岁左右进入衰老,多数人泰然处之 衰老是人生中必定要经历的过程,但每个人心目中认为进入衰老的时机则不尽相同,在这次调 研中发现,人们对于衰老来临的平均认知年龄是 36.4 岁,女性相较于男性认为衰老更早来临。 有意思的是,相对年轻的人群对于衰老的年龄认知更为提前,对于衰老更为警觉和敏感,其中 2529 岁人群对于衰老年龄认知最小,而年长人群则更为坦然地活在当下。 数据来源:丁香医生 2021 国民健康洞察报告,调研时间为 2020 年 12 月 N:男性 = 14349;女性 = 41847 数据来源:丁香医生 2021 国民健康洞察报告 N:00 后 = 3914;95 后 = 15177;90 后 = 14442;80 后 = 15016;70 后 = 4985;70 前 = 2662 女性:35.4 19 岁以下 2024 岁 2529 岁 3039 岁 4049 岁 50 岁及以上 你认为开始进入衰老的年龄是几岁?- 分性别 人们认为进入衰老的年龄(岁)- 分年龄 36.4 34.0 33.9 37.5 43.5 49.1 男性:39.4 整体 36.4岁 2021 国民健康洞察报告 / PART 01 国民健康总览 在本次调研中的所有年龄,25 岁的人们对于衰老年龄的认知最为提前,他们认为进入衰老的 年龄是 33.4 岁。同时 25 岁也是认知衰老年龄变化的转折点:在 25 岁之前,人们对于衰老年 龄的认知随着年龄增大而下降,而在 25 岁之后,衰老年龄的认知随着年龄增大而上升。 数据来源:丁香医生 2021 国民健康洞察报告,调研时间为 2020 年 12 月,N = 56196 18 岁以下 20 岁 34.7 33.4 35.8 38.5 41.1 43.8 47.7 48.7 51.8 25 岁 30 岁 35 岁 40 岁 45 岁 50 岁 55 岁 60 岁以上 你认为开始进入衰老的年龄是几岁? - 分全年龄 数据来源:丁香医生 2021 国民健康洞察报告,调研时间为 2020 年 12 月 N:男性 00 后 = 970;男性 95 后 = 3646;男性 90 后 = 3265;男性 80 后 = 3822;男性 70 后 = 1571;男性 70 前 = 1075 女性 00 后 = 2944;女性 95 后 =11531;女性 90 后 =11177;女性 80 后 =11194;女性 70 后 =3414;女性 70 前 =1587 处于 2024 岁这个年龄段的男性和女性对于衰老年龄认知差异最大,女性中 2024 岁对于衰老 年龄认知最小,而男性中 2529 岁人群对于衰老年龄认知最小。 2024 岁19 岁以下 2529 岁 男性 女性 3039 岁 4049 岁 50 岁及以上 人们认为进入衰老的年龄(岁)- 分年龄分性别 39.8 35.3 32.8 33.2 36.9 43.0 49.0 37.9 36.5 39.3 44.6 49.1 2021 国民健康洞察报告 / PART 01 国民健康总览 数据来源:丁香医生 2021 国民健康洞察报告,调研时间为 2020 年 12 月,N = 56196 人们认为衰老来临的首要特征是身体机能的衰退,其次是容貌和思维能力的衰退。相比之 下,女性对于容貌的衰老更为敏感,年轻人群对于衰老的定义更偏向是容貌和心理状态的 衰退。乐观积极的 70 后,在经历了人生的各个阶段之后,他们相比其他人群更多地认为 思维的衰退才是衰老的开始。 身体机能衰退 容貌状态衰老 思维能力等衰退 心理状态和 精神状态衰退 日常行为衰退 你认为最先出现以下哪个变化代表开始进入衰老? 22% 36% 20% 16% 6% 同时我们结合了人们的实际年龄以及认知的衰老年龄,来看大家是否认为自己已经进入了衰老 阶段,有趣的是,在 20 岁至 50 岁这段期间,每次人们踏入一个新的 5 年时,大家对于衰老 的焦虑感就会到达一个高峰,而过了这个坎之后,人们对于衰老又获得了 4 年的放松 期 ,直到开启下一个 5 年。 数据来源:丁香医生 2021 国民健康洞察报告,调研时间为 2020 年 12 月,N = 56196 注:认为自己进入衰老阶段的定义 被访者认为进入衰老的年龄 被访者实际年龄 18 岁以下 20 岁 25 岁 30 岁 35 岁 40 岁 45 岁 50 岁 55 岁 60 岁以上 认为自己已经进入了衰老阶段的人们 - 分全年龄 2% 10% 33% 45% 47% 58% 59% 57% 66% 95% 2021 国民健康洞察报告 / PART 01 国民健康总览 数据来源:丁香医生 2021 国民健康洞察报告,调研时间为 2020 年 12 月,N:男性 = 14349;女性 = 41847 数据来源:丁香医生 2021 国民健康洞察报告,调研时间为 2020 年 12 月 N:00 后 = 3914;95 后 = 15177;90 后 = 14442;80 后 = 15016;70 后 = 4985;70 前 = 2662 身体机能衰退 容貌状态衰老 容貌状态衰老 思维能力等衰退 思维能力等衰退 心理状态和 精神状态衰退 心理状态和 精神状态衰退 日常行为衰退 人们认为进入衰老的特征 - 分性别 男性 41% 25% 22% 21% 15% 35% 35% 38% 37% 37% 34% 16% 18% 17% 14% 15% 20% 19% 19% 24% 22% 22% 22% 25% 18%20% 34% 20% 16% % 14% 22% 18% % 女性 人们认为进入衰老的特征 - 分年龄 00 后 95 后 90 后 80 后 70 后 70 前 身体机能衰退 5% % 6% 日常行为衰退 6% % 6% 2021 国民健康洞察报告 / PART 01 国民健康总览 对于容貌的衰老,89% 的人采取了行动积极抵抗衰老,主要方式是从自我做起,改善健康的 生活方式:健康饮食、规律作息、保持运动,使用抗衰老护肤品人群占比也达到 34% 61% 67% 48% 34% 11% 9% 9% 9% 8% 6% 数据来源:丁香医生 2021 国民健康洞察报告,调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