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5年人才建设资金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小麦、花生、生猪、家禽、虾蟹类、食用菌)创新团队建设资金)绩效评价报告(山东).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2013-2015年人才建设资金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小麦、花生、生猪、家禽、虾蟹类、食用菌)创新团队建设资金)绩效评价报告(山东).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3-2015年人才建设资金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小麦、花生、生猪、家禽、虾蟹类、食用菌)创新团队建设资金)绩效评价报告(山东).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3-2015年人才建设资金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小麦、花生、生猪、家禽、虾蟹类、食用菌)创新团队建设资金)绩效评价报告(山东).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3-2015年人才建设资金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小麦、花生、生猪、家禽、虾蟹类、食用菌)创新团队建设资金)绩效评价报告(山东).pdf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3-2015年人才建设资金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小麦、花生、生猪、家禽、虾蟹类、食用菌)创新团队建设资金)绩效评价报告(山东).pdf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2013-2015年人才建设资金(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小麦、花生、生猪、家禽、虾蟹类、食用菌)创新团队建设资金)绩效评价报告一、项目基本情况(一)政策背景。为贯彻落实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试行)(农科教发200712号)、关于指导地方开展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农科教发20085 号)等文件要求,进一步提升山东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强与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衔接配合,充分发挥科 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形成“立足产业需求、突出科研创新、研发试验示范、支撑产业发展”的新型农业科技资源组合模式,山东省于 2010 年启动实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项目,先后设立了玉米、小麦、薯类、水稻、杂粮、蔬菜、水果、花生、食用菌、棉花、蚕桑、茶叶、中草药、羊、生猪、牛、家禽、毛皮动物、刺参、鱼类、虾蟹类和贝类等 22 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二)项目内容。项目围绕山东省现代农业发展和优势产业升级需要,以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提高服务产业能力为重点,依托现有优势科技单位和科技人员,以体制和机制创新 为动力,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组建服务于山东省优势特色农产品及其产业的创新团队。 2 (三)项目资金投入情况。2013-2015年6 个创新团队建设项目共涉及省级专项资金 4665 万元,其中小麦 755万元、花生 585万元、生猪 640 万元、食用菌 870 万元、家禽 1050 万元、虾蟹类 765 万元。(四)绩效目标(总体目标)。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是国家体系在山东省的延伸和补充,团队围绕山东省现代农业发展和优势产业升级需要,以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提高服务产业能力为重点,依托现有优势科技单位和科技人员,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服务于省优势特色农产品及其产业。创新团队主要任务和目标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有效承接国家体系的创新成果,加强衔接和配合,充分发挥国家体系对山东农业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二是有针对性地开展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加强联合攻关和重点攻关,增强新技术对山东省优势产业的引领支撑;三是承担事关产业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前瞻性和应急性相关技术工作,收集整理产业发展基础信息,为政府决策、产业发展提供公益性咨询和信息服务;四是建立综合试验站,做好新技术新成果的试验示范、熟化集成和转化推广,形成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服务产业、带动生产的综合试验示范基地; 五是活跃学术活动,促进人才和团队建设。通过项目和任务带动科技资源的纵横交流和配合协作,通过制度建设和绩效考核 3 促进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二、绩效评价工作情况(一)评价依据。按照科学规范、绩效相关、政策相符、经济合理、依据充分、独立评价的原则,根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财预2011285 号)、山东省省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鲁财预201167 号)、农业部、财政部印发的(农科教发20075 号)、关于启动实施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的意见(鲁农科技字201022号)等相关文件规定,依据创新团队建设任务规划书、建设任务 合同书、建设任务协议书、验收材料、工作总结等其他相关材料,评价机构对2013-2015 年六个创新团队项目执行情况进行了绩效评价。(二)评价指标体系。该项目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主管部门指标体系和创新团队指标体系。其中主管部门指标体系由评价机构以主管部门职责、项目相关文件要求为依据,从管理制度健全性和制度执行有效性两个方面设计评价标准,对主管部门的项目执行和绩效情况进行考核。项目单位指标体系由评价机构参照省财政厅预算绩效管理处印发的财政重点项目第三方绩效评价组织实施工作流程规定的共性指标体系框架和设计要求,从项目的 投入、过程、产出和效果四个方面进行指标细化和分值设定,由一级至四级指标及分值、指标解释、评价标准、评价依据、依据 4 来源 5 个部分组成。(三)绩效评价方法。本次绩效评价主要采用非现场评价的方式,同时对各团队部分成员的经费使用情况进行了现场评价。评价机构组织相关领域业务专家和财务专家通过查阅各团队提交的评价资料,了解项目的总体执行情况和经费使用情况,并依据指标体系分别对各创新团队以及主管部门的绩效进行评分。按照六个创新团队绩效评价平均得分占 90%权重和省级主管部门绩效评价得分占10%权重的原则,加权形成项目综合绩效结果。三、综合评价情况及评价结论(一)主管部门绩效结果。评价认为主管部门能根据项目运 行实际需求,制定项目实施方案、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创新团队考评办法、创新团队验收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为项目顺利执行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在制度执行方面,主管部门按照制度规定组织专家委员会对首席专家遴选、岗位专家种类、数量设置、创新团队任务规划及年度计划等进行评议和审核,确保项目立项审核规范,立项结果有效,基本能够按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考核、验收管理办法对创新团队进行资金监管、考核和验收。但也存在部分管理制度时效性不够、个别团队验收不规范的问题。本次绩效评价主管部门评价得分为 95 分,综合绩效级别为“优秀”。(二)创新团队绩效结果。评价认为,各创新团队实施情况 较好,基本能够按照创新团队建设任务规划书要求,完成任务合同书中规定的各项考核指标。专项资金能够按照资金管理办 5 法的规定使用,单独核算,未发现截取、挤占、挪用、转移专项资金的情况。但也存在创新团队沟通协调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本次绩效评价的 6 个创新团队平均得分为 90.61 分,综合绩效级别为“优秀”。(三)综合绩效结果。综合考虑主管部门和创新团队绩效情况,按照绩效评价方法确定的权重,该项目综合绩效评价得分为 91.05分,综合绩效级别为“优秀”。六、下一步建议(一)加强创新团队内部各岗位之间的沟通、协作。建议创新团队进一步明确团队内部沟通、协调机制,积极组织团队内部 交流,促进技术共享、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共同解决产业技术问题,促进创新团队的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提高产业服务能力。(二)进一步加强项目实施与国家体系的衔接配合。创新团队与国家体系创新团队进行科研成果的交流与共享十分必要,避免科研资源浪费的同时各创新团队又可以根据各地不同的生态区域特点进行更为有效的推广与应用。建议创新团队通过参与国家体系年度工作总结会议、技术交流会议、研讨会议、与国家技术体系签订技术合作协议等形式进一步加强与国家体系的衔接。(三)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在创新团队建设中的应用。评价发现,各创新团队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做了较多工作,例如建立 现代农业产业经济研究数据库、信息服务系统等,为产业发展、行业研究、产业经济等提供了数据和信息支持。建议进一步加强 6 信息技术在创新团队建设中的应用,通过电视专题节目、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技术手段,进一步扩展新技术、新成果传播途径,为用户提供更多技术学习和信息获取平台。(四)进一步加强与综合试验站、生产基地、企业等成果用户的结合。建议各创新团队进一步深入产业主管部门、技术推广部门、科技管理部门、体系综合试验站、产业研究院所、产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协会、产业基地、农户或养殖户中,全面了解产业发展状况、生产设施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等,密切关注影响产业经济的技术需求,确保技术需求与创新团队科研目标紧密结合,增强创新团队的新技术、新成果与现实需求相符性,真正解 决产业发展难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