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环境影响报告表 第1页 2014年6月 和县如方山风电场项目 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 和县如方山风电场工程项目 建设单位 和县高传风力发电有限公司 法人代表 廖恩荣 联系人 陈阳阳 通讯地址 和县新城佳苑7栋401室 联系电话 15955188918 传真 / 邮编 240001 建设地点 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石杨镇与善厚镇交界处 立项审批部门 安徽省能源局 批准文号 皖能源新能函 2013159号 建设性质 新 建 行业类别 及代码 风力发电D4414 占地面积(m2) 18100 绿化面积(m2) 1178.8(升压站) 总投资 (万元) 46653 环保投资(万元) 1258.86 占总投资 比例(%) 2.7% 评价经费 (万元) / 预期投 产日期 2015年12月 工程内容及规模: 1项目建设背景 风能是取自于大自然的清洁能源,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其开发利用的潜力巨大,随着风电技术的日益成熟,风力发电已成为目前最具有发展前途的可再生能源之一,积极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国家一项基本的能源政策。合理利用风能,既可减少环境污染,又可减轻能源短缺的压力,其综合的社会效益十分可观。经过多年发展,风电生产成本持续下降,已接近具有与常规能源竞争的能力;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风电还存在进一步降低造价和性能优化的空间。为此,风力发电正日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在世界范围内都得到广泛的开发和应用,也是我国鼓励和支持开发的清洁能源,发展潜力巨大。 马鞍山市和县风能资源较丰富,从长远战略出发,开发利用风能资源,既能改善环境又可作为常规能源的补充。风电项目的建设将有助于调整本地区能源结构,增加当地财政收入,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本工程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石杨镇,项目装机容量为49.5MW,拟 环境影响报告表 第2页 2014年6月 和县如方山风电场项目 安装33台单机容量为1500kW,并同期建设一座110kV风电场升压站,以1回110kV送电线路接入到110kV如山湖变电站,工程建成后向安徽电网供电。和县高传风力发电有限公司委托我公司开展“和县如方山风电场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在接受委托后,我单位立即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赴现场进行现场踏勘、调研,收集有关区域环境和工程的技术基础资料,按照国家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有关法规及环保政策、技术规范要求,编制完成了和县如方山风电场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表,现呈报环保主管部门审批。 2建设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建设性质 名称:和县如方山风电场工程 建设单位:和县高传风力发电有限公司 建设性质:新建 建设地点: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石杨镇 (2)项目地理位置 和县如方山风电场工程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石杨镇,场址范围内可用于机组布置的山体走向为东北-西南走向。距马鞍山市最短道路长度约70km,距离滁州市道路长度约42km,距离南京市道路长度约80km。项目地理位置图见报告表附图一。 (3)建设规模 本项目拟安装轮毂高度为80m高、单机容量1500kW(WTG100)的风力发电机组33台,总装机容量为49.5MW,建设1座110kV升压站,本期建设1台容量为50MVA的主变压器,并预留另外1台50MVA变压器位置作为二期项目,电压比为35/110kV,风电场以3组35kV集电线路接入升压站35kV开关柜I段母线上,经主变压器升压至110kV后,通过1回110kV线路送出至110kV如山湖变电站。 (4)项目组成 “和县如方山风电场项目”由风力发电机组及箱式变压器、集电线路、道路、施工场地及升压站组成,风电场内35kV集电线路接入场内新建110kV升压站。 本项目组成内容见表1。 环境影响报告表 第3页 2014年6月 和县如方山风电场项目 表1 项目组成内容一览表 类别 项目名称 主要技术指标 主体 工程 升压站 站区总占地面积7300m2;主要建筑物有室外布置110/35kV的主变压器一台,1回110kV出线,SVG无功补偿控制室,综合控制楼,高压设备楼等。 33台风机 及箱变 331500kW的风力发电机组,每台风机(基础)配套安装1台容量为1650kV箱式变压器 辅助 工程 集电线路 本风电场箱式变压器至110kV升压站之间采用35kV集电线路方式,项目采用地埋电缆,地埋线路长23.1km。 场内道路 本工程场内道路总长度32.86km,新建18.79km场内道路,改建道路长度14.07km。 施工场地 施工临时生活办公区布置在110kV升压站附近,临时设施建筑面积约800m2,占地面积约1200m2公用 工程 给水 打井取水为升压站水源 排水 污水自流汇入附近的排水井,用水泵升压排除场外 环保 工程 水污染防治措施 施工期 施工工程废水经沉淀池进行澄清处理,上清液可回用于施工期运输道路的抑尘道路浇洒;施工机械设备冲洗废水经收集隔油沉淀后回用;生活污水经收集后由化粪池预处理达到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中旱作要求后用于农灌。 运营期 机修废水用隔油池预处理,然后与生活污水一起集中收集到地埋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处理达标后回用于站场绿化,设计处理能力3m3/d。 大气污防治措施 施工期 施工期间在料场及基础施工现场经常洒水,运输石灰、砂石、水泥等粉状材料的车辆应覆盖篷布,临时弃土及时外运,大风天禁止作业。 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施工期 合理安排施工作业时间,做到文明施工。 运营期 采用低噪声设备、隔声、减震、绿化等措施。 固体废物防治措施 施工期 施工过程中,剩余土方全部用于后期绿化用土;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为50-100kg/d。施工期的生活垃圾由施工方统一组织清运,最终交由生活垃圾填埋场集中处置。 运营期 设置60m3的事故油池,危险废物(包括废变压器油、废润滑、废维修手套)必须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安全处理处置;生活垃圾由企业定期用车运至垃圾中转站,委托环卫部门处理。 生态影响、水土流失防治 措施 施工期 施工组织设计中尽量减少土方开挖量和临时占地量;取土区表层土的回填、土地整治及复耕。 办公、生活设施 包括办公、员工倒班宿舍、食堂。 消防水池 设置一个150m3的消防水池。 本工程风电场项目总平面布置图见报告表附图。 环境影响报告表 第4页 2014年6月 和县如方山风电场项目 项目建设内容等情况见表2。 表2 工程建设组成内容与技术经济指标一览表 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 和县如方山风电场工程 建设单位 和县高传风力发电有限公司 建设地点 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如方山林场 工程性质 新建 发电量 年上网电10485万kWh 建设规模 总装机容量49.5MW,安装331500kW风力发电机组,同期建设一座110kV升压站 工程投资 本项目总投资46653万元 建设工期 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总工期12个月 接入系统 由110kV线路送出至110kV如山湖变电站 二、工程组成及占地情况 项目组成 占地面积(万m2) 主要技术指标 合计 永久占地 临时占地 项目名称 单位 数量 风电机组及箱变区 6.60 1.08 5.52 机组数 台 33 升压站区 0.73 0.73 / 新建道路 km 18.79 集电线路区 6.93 / 6.93 改建道路 km 14.07 场内道路区 32.4 8.46 23.94 施工场地区 5.04 / 5.04 合 计 47.2 10.27 36.93 备注:场内道路永久占地10.27hm2,项目建成后作为检修道路,不计入本工程永久用地范围之内,本工程实际永久占地1.81hm2。 拟建项目主要设备情况见表3。 环境影响报告表 第5页 2014年6月 和县如方山风电场项目 表3 拟建项目主要设备一览表 名 称 单位 (或型号) 数 量 备注 风电 场场 址 海拔高度 m 100315 经度(东经) 1082110828 纬度(北纬) 31943184 年平均风速(轮毂高度) m/s 5.72(80米) 风功率密度(轮毂高度) W/m2191.4(80米) 盛行风向 ENE、ESE、E 主要 设备 风电厂 主要机 电设备 风电 机组 台数 台 33 额定功率 kW 1500kW 叶片数 片 3 风轮直径 m 100 风轮扫掠面积 m27850 切入风速 m/s 3 额定风速 m/s 9.0 切出风速 m/s 18 安全风速 m/s 42 轮毂高度 m 80 风轮转速 rpm 1200 额定电压 V 690V 箱式变压器 台数 台 33 型号 S11-M-1650/35 变比 kV 3722.5%/0.69kV 升压变电所 主 变 压 器 型号 SZ10-50000/110 台数 台 1 预留一台建设位置 容量 MVA 50 额定电压 V 690KV 出线回路数及电压等级 出线回路数 回 1 电压等级 kV 110 3项目总投资及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环境影响报告表 第6页 2014年6月 和县如方山风电场项目 本项目总投资46653万元,年等效满负荷小时数2118小时,预计年上网电量10485万kWh。 拟建工程主要经济指标见表4。 表4 拟建工程主要经济指标 序号 名称 单位 数值 备注 1 装机容量 兆瓦 49.5 2 年上网电量 万KWh 10485 3 平均投资利税率 % 2.8 4 资本金利润率 % 12.71 5 全投资内部收益(税前% 9.50 6 全投资内部收益率(税后) % 9.69 7 投资回收期(税后) 年 9.69 8 资产负债率 % 81.33 4风电场总体布置 (1)风电机组及箱变区 根据主体可研设计,整个风电场共布设33台1500kW风机,总装机规模为49.5MW。 本项目33台风电机组及箱式变压器土地利用现状主要为荒草地、国有林地、其他林地;地形为波状起伏丘陵;33台风电机组及箱变站均分布于山脊上。 (2)风电场集电线路架设方案 本风电场项目33台风力发电机汇成3回35kV,集电线路采用35kV地埋电力电缆,场内地埋电力电缆线路总长为23.1km。根据风机布置情况,33台风机箱变分为3组: 第一组(以下简称A回路):1#13#,共1 3台风机箱变, 第二组(以下简称B回路):14#22#,共9台风机箱变, 第三组(以下简称C回路):23#33#,共11台风机箱变。 5风力发电机组选型及发电量估算 本工程采用的风力发电机容量为1500 kW,风力发电机组出口电压为0.69kV,风电场内采用风力发电机组箱式变压器单元接线方式进行第一次升压,采用一机一变的接线方式,就地设置箱式变压器。箱式变压器的容量为1650kVA,箱式变压器环境影响报告表 第7页 2014年6月 和县如方山风电场项目 电压为0.69kV/37kV,其位置距风力发电机组塔筒约15m。 综合考虑空气密度折减和湍流折减等因素,预计本风电场项目年上网电量为10485万kWh,年可利用小时数为2118小时,容量系数0.242。 6公用工程 (1)升压站 1) 升压站位置 升压站站址位于风电场南部的大严庄以南、小姚村以北的平缓地带,所占区域无耕地及经济效益高的土地;地面高程约为42m,周围无大中河流经过,无内涝或洪水影响。升压站具体位置见报告表附图一。 2)升压站总平面布置 总平面布置:升压站总平面围墙内布置尺寸为95.0m70.0m,围墙内占地面积为6650.0m2。升压站四周为2.4m通透式围墙。进站大门设置于北侧围墙。站内主要布置综合控制楼、高压设备楼、无功补偿装置室、附属用房、水泵房等建(构)筑物。站内各建筑物之间间距根据防火要求设定。站内各建筑物在满足防火间距要求的前提下尽量使布置更加紧凑合理。站内道路宽度4.5m,转弯半径9.0m,布置成环状,便于消防、检修、运输和巡视。 升压站竖向布置:升压站地势较高,地面高程约为42m,周围无大的河流,升压站不受洪水影响。地面整平采用平坡式。站内排水考虑采用有组织排水方式,设排水明沟和管道。站内雨水经过管道排入附近沟渠。 (2)给排水 供水系统 本工程用水点主要包括升压站的生活用水、杂用水及消防用水,升压站用水来自自来水厂,经管网输送至升压站,供升压站内生活用水与消防用水的需要,升压站内设有150m3的消防水池。 排水系统 升压站排水系统采用雨污分流制,主要包括:雨水、生活污水排放和事故油池废水的排放。 雨水:建筑物屋面雨水通过雨水斗收集,通过雨水立管引至地面雨水沟,站区环境影响报告表 第8页 2014年6月 和县如方山风电场项目 场地雨水通过雨水口收集,通过室外埋地雨水管道排至站外。电缆沟的雨水通过管道排至站内雨水排水系统。 生活污水:本项目用水主要是升压站职工生活用水。升压站日常驻站人数10人,以每人用水量为0.15m3/d计,总用水量为1.5m3/d、547.5m3/a,排水量以总用水量的80计算,排水量为1.2m3/d、438m3/a。升压站生活污水系统由化粪池、污水管道、生活污水调节池、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处理污水量为0.5m3/h)组成。升压站内各用水点的生活污水通过污水管道汇集至调节池,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处理达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 -1996)中一级标准后作为站场绿化用,不外排。 主变压器含油废水:当主变压器检修,存入事故油池中的变压器油一般可经回收处理后继续使用;而当发生事故时(如火灾等),存入事故油池内的变压器油通常油品质量不能满足变压器继续使用的要求,属于危险废物,为防止发生事故时油类对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事故池必须达到防渗、防漏要求,做到不产生二次污染。防渗措施参照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要求执行。 (3)采暖:本工程不采用单独采暖系统,采用分体空调采暖。 (4)消防:升压站设有室内外消火栓灭火系统,消防用水量按升压站内室内外同时发生一次火灾时的最大消防用水量计算。室外消防用水量按10L/s(36m3/h)考虑,室内消防用水量按5L/s(18m3/h)考虑,火灾延续时间按2h计,一次火灾总用水量为108m3。在升压站内设有150m3的消防水池。 7场内道路区 (1)道路设计 场内道路:根据初步设计,本工程风电场内需修建道路约32.86km,其中新建道路18.79km,改造道路14.07km。道路路基宽6.0m,路面宽5.0m,泥结碎石路面,纵坡最大控制在14%以内,最小竖曲线半径为200m。施工道路施工完成后修整作为防火林通道(道路不硬化)。 (2)路基路面排水 根据道路路线走向及现场地形地貌,在场内道路两侧设置了排水沟,并与自然沟渠和涵洞连成系统。 8职工定员和劳动制度 环境影响报告表 第9页 2014年6月 和县如方山风电场项目 风电项目运营阶段拟用管理人员和职工共10人,实行倒班制,日常驻站人数10人,年工作365日。 9建设进度 本项目建设期12个月,具体施工进度如下表5所示。 表5 项目施工进度一览表 工程阶段 2014年(月) 2015年(月) 8 9 10 11 12 1 2 3 4 5 6 7 准备工程(三通一平) 场区内外施工道路 升压站土建施工 风力发电机组基础施工 场外干线电力通信电缆敷设 风力发电机组主要设备运行风力发电机组安装及试运行 升压站气设备安装调试 场内电力、信电缆敷设 监控系统安装调试 场区内外道路 10清洁生产分析 10.1 生产技术设备和产品先进性分析 本项目采用80m高轮毂高度机型风力发电机组,采用双馈异步发电机风力发电机,与同步发电机相比,其转速可按最优工况无级改变,转子和定子都可输出功率上网,风电场的年上网电量相对其他机组较大。 风能发电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天然的风力能,通过风轮吸收,转化为机械能,再由发电机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经变电站升压送入电网。风力是可再生能源,它不同于火电项目,不用消耗任何燃料,无废气和灰渣的产生和排放;风电不同于水电项目,无需建设大面积的水库以做调峰使用;它只需要利用当地的风资源,就可以将风能转变为电能,而整个生产过程中不消耗燃料,不产生污染物。因此,风电本身就是一种无污染,可再生的洁净绿色能源。 10.2 主要节能措施 1、电气节能措施 (1)供配电系统的节能设计 环境影响报告表 第10页 2014年6月 和县如方山风电场项目 本风电场供配电系统设计是根据负荷容量,供电距离及分布,用电设备特点等因素考虑的,做到系统尽量简单可靠,操作方便。变配电所应尽量靠近负荷中心,以缩短配电半径减少线路损耗。合理选择变压器的容量和台数,以适应由于季节性造成的负荷变化时能够灵活投切变压器,实现经济运行减少由于轻载运行造成的不必要电能损耗。 (2)变压器的节能设计 选用11型升压变压器,铁芯采用无时效、晶粒取向、高磁导率、低损耗冷轧硅钢片叠装而成,硅钢片单位损耗不大于1.0W/kg;所有绕组都使用高电导率无氧铜导体,有效降低损耗;低压绕组采用自粘性换位导线,减少涡流和不平衡电流及改善沿绕组的温度分布。 (3)照明的节能设计 照明节能设计就是在保证不降低作业面视觉要求、不降低照明质量的前提下,力求减少照明系统中光能的损失,从而最大限度的利用光能,站内设正常照明和事故照明,主控室、继保室、办公室、会议室、餐厅等采用嵌入式栅格荧光灯。高低压配电装置室采用荧光灯和壁灯。 2、建筑方面节能措施 (1)节能建筑规划设计 科学合理地确定建筑朝向、平面形状、空间布局、外观体型、间距、层高、选用节能型建筑材料、保证建筑外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等热工特性及对建筑周围环境进行绿化设计,设计要有利于施工和维护,全面应用节能技术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建筑物能耗量,获得理想的节能效果。 (2)增强建筑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 外墙使用环保、节能型建筑材料,可有效减少通过围护结构的传热,从而减少各主要设备的容量,达到显著的节能效果。 尽量减少门窗的面积,减少能耗散失,在保证室内采光通风的前提下合理控制窗墙比。 (3)空调系统 合理设计空调系统负荷,降低能耗。 环境影响报告表 第11页 2014年6月 和县如方山风电场项目 在人体的热舒适感觉内,在满足空调精度要求的前提下,可以提高送风温差来提高节能效率,利用最少的能耗实现舒适性空调要求的空气环境。 3、运行管理 (1)加强对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强运行管理,节约能耗。 (2)对管路系统经常检漏、检垢,合理降低设备的运行能耗。 (3)根据人员的变化进行新风量的调节。对于间歇运行的系统,在预冷或预热的过程中,应该关闭新风。 (4)在过渡季节利用室外空气的自然冷量。 (5)合理设定设备的启动和停止的时间,降低能耗。 (6)主要照明场所应做到灯具分组控制,根据不同工作环境的照明需要调整照度,不需要照明的时候应随时关掉电源,以达到全厂节能运行。 (7)暖通空调系统运行节能是依靠暖通空调自控系统来保证的。为保证自控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加强暖通空调自控系统的维护运行管理。暖通空调自控系统故障时,应采取手动调节控制的措施,以满足节能需求。 10.3节能减排效益分析 本工程总装机容量49.5MW,预计年上网发电量10485万kWh,与相同发电量的火电厂相比,每年可为电网节约标煤约3.4t(火电煤耗按327g/kW.h计)。同时相应每年可减少燃煤所造成的多种有害气体的排放,其中二氧化硫(SO2)65.84t(脱硫后),氮氧化合物(NOx) 74.8t,烟尘2.96t,减排温室效应性气体二氧化碳(CO2) 8.1t,减排灰渣1.35万t。由此可见,拟建风电场有明显的环境效益和节能效益。 本项目的建设对于保护环境、减少大气污染具有积极的作用,不仅具有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而且具有明显的环境效益和节能效益,属于国家鼓励的清洁能源建设项目。 10.4 清洁生产评述 拟建项目不新增污染物排放总量。本项目的建设对于保护环境、减少大气污染具有积极的作用,不仅具有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而且具有明显的环境效益和节能效益。本项目在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同时,场内电气设备采用节能无污环境影响报告表 第12页 2014年6月 和县如方山风电场项目 染型设备,项目的建设对于保护环境、减少大气污染具有积极的作用,符合清洁生产原则,属于国家鼓励的清洁能源建设项目。 11产业政策符合性 参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本项目属于“风力发电(D441 4)”行业,不属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3年修订本)中规定的限制和淘汰类项目,故本项目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环境影响报告表 第13页 2014年6月 和县如方山风电场项目 与本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 本项目为新建项目,拟建项目区不存在与本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源。 环境影响报告表 第14页 2014年6月 和县如方山风电场项目 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简况 自然环境简况(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气象、水文、植被、生物多样性等) 1地理位置 如方山风电场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距马鞍山市最短道路长度约70km,距离滁州市道路长度约42km,距离南京市道路长度约80km。和县地处皖东,长三角地区的边缘,皖江开发的最前沿,向为江淮水陆之要冲。地理地处介于东经11804291182952,北纬315031315046。全县总人口为54万,下辖9个镇。南北长,东西窄,全县南北长约69km,东西宽约18.8km,总面积为1318.6km2。内有省道S206,S105穿境而过,交通较便利。 2工程地质 1)地质构造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场址区无区域性断裂通过,拟建场地处于稳定地块内,场地稳定,适宜本工程建设。场区普遍为第四系残坡积物覆盖,受下伏基岩面起伏影响,土层厚度不均一。地表调查,未发现大规模的滑坡、泥石流等严重不良地质体,不存在可液化土层,地形坡度较缓,在自然状态下,边坡稳定性与场地稳定条件较好,适宜工程建设。 2)地层岩性 根据对现场平面地质调查,场区范围内表部地层为残坡积粘土(Qedl),下伏基岩为地层主要为寒武系灰岩、钙质页岩。根据已有资料,各层特征简述如下: 层:土黄色、黄褐色粉质粘土夹碎石,系岩石风化而成。推测其厚度2.05.0m,呈可塑硬塑状,属中等压缩性土。场址区普遍分布。 灰岩:强风化中等风化(- 1- 2),灰白色,裂隙较发育。推测其厚度7m15m。场址区普遍分布。 钙质页岩:全风化中等风化(- 1- 3),灰黄色褐黄色,裂隙发育,推测其下限埋深约1626m。 2)水文地质 根据区内岩土体特征与地下水赋存条件,地下水类型可分为孔隙水、基岩(岩环境影响报告表 第15页 2014年6月 和县如方山风电场项目 溶)裂隙水。推测地下水位埋深较大,根据区域地下水水质分析资料及本地区所处地质环境,初步判断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及钢结构具有微腐蚀性。但风机机位均处于地势较高处,基坑风机基础一般位于地下水以上,因此地下水对基础混凝土及钢结构腐蚀性影响不大。 3)地震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2008 年修改版),工程区50 年基准期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相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度,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区域构造稳定。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8),本工程地基土类型为中硬土坚硬土,属对抗震有利地段。覆盖层厚度约为20m,建筑场地类别为 II 类。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特征周期为0.35s。 3地形、地貌 拟建和县如方山一期风电场场址位于安微省和县北部石杨镇与香泉镇境内,区内基本以丘陵为主,地形起伏较小,山顶(脊)为东北-西南走向,地面海拔高度在100m315m 之间,相对高差为50m240m,地形坡度为1030,地表植被多为林木。坡脚处主要为耕地、水田及村庄。 4气候、气象 本工程地处安徽省中部低山丘陵区,属北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区,有四季分明、雨量适中、无霜期长的特点。和县年平均气温15.8。最热月为7月,月平均28.1;最冷月为1月,月平均温度2.6。历年极端最低气温为- 13.2,历年极端最高气温为40.0,南北各地温度差异不大,但春秋两季温度升降快,冬夏温度变化小。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以上农作物生长期为230天、活动积温5021、全年无霜期259天、全年日照时数2126小时、年平均日照百分率49%、太阳辐射总量为119千卡/平方厘米。 常年平均降水量为1067mm,南部多于北部,年无雨日250天左右,雨日多集中在6-7两月,初夏有梅雨,七、八两月多暴雨,夏季降水量占年降水量44%。降水年际变化大,据统计:大涝年(1991)年雨量达1990mm,枯水年(1978)年雨量只有406mm。年蒸发量1488mm,7月份最大,达204mm;元月份最小,仅52mm。环境影响报告表 第16页 2014年6月 和县如方山风电场项目 年平均相对湿度78%,各月相对湿度差异不大,且有自南向北减小的特点。 项目区主要气象特征值见表6。 表6 和县主要气象特征值一览表 项目 内容 单位 数值 气温 平均 全年 15.8 极值 最高 40.0 最低 -13.2 降水 平均 多年 mm 1067 最大24小时 10年一遇 mm 201.0 蒸发量 年平均 mm 1488 积温 10 5021 风速 平均 m/s 2.1 风向 主导风向 SW 冻土深度 最大 cm 12 无霜期 年 d 250 5河流水系 项目区位于和县北部的香泉镇和石杨镇,项目区周边的水系主要有西侧的滁河和东侧的夹山关水库。 滁河是长江下游的一大支流,为通航河道。滁河发源于安徽省肥东县梁园镇和东南境的浮搓山、尖山一带诸水,沿途汇集两侧大小支流百条。干流经江苏省后自陈浅始流经和县和全椒县的县界,在肥东县梁光集与巢湖市栏杆集之间进入滁州境内,至江渡下出滁州境,再东流经六合县城,于大河口入长江,全长269.2km,流域面积7969km2,其中安徽省境内河长197km,江苏省境内河长116km。由于区内地势平缓,河床比降小,水位受季节影响变化较大。现状河道宽约60100m,深约6m。 夹山关水库座落在安徽省和县北部石杨镇和香泉镇境内,属长江流域滁河水系,水库湖面面积137.3hm2,水位48m左右,总库容约540万m3,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有饮用水源(碧桂园小区饮用水源)、防洪等综合利用的小型水库。夹山关水库工程规模为小(一)型,枢纽工程等别等,永久性水工主要建筑物级别为4级。该水库通过2009年除险加固,达到百年一遇洪水设计、千年一遇洪水校核标准。 环境影响报告表 第17页 2014年6月 和县如方山风电场项目 6土壤、植被 本工程所在区域主要土壤类型为黄棕壤和水稻土,质地适中,pH 值一般在5.28.0 之间。土壤理化形状良好,土体内水、肥、气、热四大肥力要素供贮协调一致,适应性广,适耕期长,缓冲能力大。土壤肥力中等偏上,有机质含量中等偏上,保水、保肥能力强。 地带性植被为北亚热带常绿落叶混交林,原生地带性植被大多被次生林和人工林代替。项目区植物种类丰富,主要树种有苦槠、松类、栎类、黄莲、黄檀等阔叶树种,次生林和人工林以松、杉类为主;农作物方面,以水稻、棉花、小麦、油料作物为主; 旱地作物是山芋、芝麻、玉米;蔬菜主要是豆类、青菜、萝卜和瓜类;主要经果林树种有桃、茶叶、石榴、板栗等;竹类有毛竹、金袍绿带竹、水竹等;主要灌木有野山楂、六月雪、山胡椒、卫茅等;草本植物主要有铁芒萁、马根草、黑麦草、狼尾草、画眉草、狗尾草、狗牙根草等;项目区现状林草覆盖率约35。风电场场址范围内地表植被主要为马尾松、竹子及其他灌木,植被覆盖良好。 环境影响报告表 第18页 2014年6月 和县如方山风电场项目 社会环境简况(社会经济结构、教育、文化、文物保护等): 2011年08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函201184号),拆分巢湖市,所属和县(除沈巷镇)和含山划入马鞍山市。后经马鞍山市研究决定,将和县的姥桥镇和白桥镇确定为马鞍山长江大桥“桥西经济区”,实行人员、财政、物资三独立。至此,和县下辖7个镇,分别为:历阳镇、乌江镇、香泉镇、功桥镇、石杨镇、善厚镇和西埠镇。 2013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117亿元(含郑蒲港新区),比上年增长14.3%,增幅比上年提高了0.3个百分点,在宏观环境不利的形势下,增速保持快于全省、全市的发展态势,殊为不易。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03亿元,增长5.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6%,拉动经济增长0.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61.93亿元,增长20.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5.1%,拉动经济增长10.7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增加值33.14亿元,增长9.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8.3%,拉动经济增长2.7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9.5:51.5:29.0优化为18.8:52.9:28.3。 农业:2013年,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41.18亿元(含郑蒲港新区),比上年增长10.1%,扣除价格指数影响,增长5.2%。农业生产方面:粮食总产量32.56万吨,增长1.6%;蔬菜总产量42.81万吨,增长1.6%;肉类总产量3.91万吨,增长7.8%;出栏生猪8. 71万头,增长9.1%;家禽1649.2万只,增长4.0%。 工业:2013年是全县工业经济较为困难的一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曾一度居全市末位,但在困难面前,全县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把不利因素的影响降到最低。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43.02亿元(不含郑蒲港新区),比上年增长25.0%,增速比三季度回升了4.0个百分点,居全市三县第一位。工业经济主要运行特点:一是工业运行呈现趋稳回升的态势。一季度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23.6%,上半年降至22.8%,前三季度下行至21%,全年回升到25.0%,回升态势较明显。二是行业增势良好。在全县21个工业行业中,17个行业保持增长,行业增长面达到81%,有12个行业生产增速达到或超过全县平均水平。三是产销衔接较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环境影响报告表 第19页 2014年6月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