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数字技术打造宜居家园.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智慧城市:数字技术打造宜居家园.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80页
智慧城市:数字技术打造宜居家园.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80页
智慧城市:数字技术打造宜居家园.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80页
智慧城市:数字技术打造宜居家园.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80页
智慧城市:数字技术打造宜居家园.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2018年6月智慧城市: 数字技术打造 宜居家园 About MGICopyright McKinsey & Company 2018版权所有 麦肯锡公司,2018年麦肯锡全球研究院 (MGI) 自 1990年 创立以来,始终致 力于深入 地了解快速发展变化的全球经济。 MGI作为麦肯锡公司的商业和经济研究部门,旨在为企业、政府和社会事业领导人提供翔实的数据和有关经济发展的深入见解,作为他们制定管理和政策决策的依据。根据宾夕法尼亚大学珞德国际关系暨企业管理研究所的评比, MGI在该校智库指数榜上名列第一。MGI融合了经济学与管理学两门学科,结合经济学的分析工具与商业领袖的深入见解,通过“从微观到宏观”的方法,分析微观经济的产业趋势,以求更好地了解影响商业战略和公共政策的宏观经济因素。 MGI发表的深度研究报告目前涵盖了 20多个国家、 30多个产业,现阶段研究重心围绕六大主题:生产力与经济增长、自然资源、劳动力市场、全球金融市场演变,科技与创新的经济效应以及城市化。最新报告主要进行了几方面的研究与评估,包括数字化经济、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对就业的影响、生产力困惑、解决性别歧视问题带来的经济效益、全球竞争新纪元、中国的创新、数字化和金融全球化等。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负责领导 MGI的工 作,包 括 Jacques Bughin、 Jonathan Woetzel以及同时担任 MGI董事长的 James Manyika等人 。另外还包 括 Michael Chui、 Susan Lund、 Anu Madgavkar、 Sree Ramaswamy和 Jaana Remes等全球董事,以及 Jan Mischke和Jeongmin Seong等资深研究员。MGI项目团队由 MGI资深董事和几位资深研究员领衔,成员包括来自麦肯锡各地分公司的咨询顾问。这些团队充分利用了麦肯锡的全球董事和行业及管理专家网络资源。 MGI委员会负责就 MGI调研提出建议和意见,委员会成员也 参 与 MGI的调研活动;其成员选自世界各地、来自不同行业背景,他 们是 Andres Cadena、 Sandrine Devillard、 Richard Dobbs、 Katy George、 Rajat Gupta、 Eric Hazan、 Eric Labaye、 Acha Leke、 Frank Mattern、 Scott Nyquist、 Gary Pinkus、 Sven Smit、 Oliver Tonby及 Eckart Windhagen。此外,团队中也包括顶尖的经济 学家,如诺贝尔奖获得者等,担任 MGI研究的顾问。MGI的研究由麦肯锡公司董事合伙人提供资金,不受任何企业、政府部门和其他机构的委托。如欲了解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更多信息或下载报告,请访问 mckinsey/mgi.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华强森 | 上海Jaana Remes | 旧金山Brodie Boland | 华盛顿吕文博 | 上海Suveer Sinha | 孟买 Gernot Strube | 慕尼黑John Means | 华盛顿 Jonathan Law | 纽约Andrs Cadena | 波哥大 Valerie von der Tann | 柏林智慧城市: 数字技术打造 宜居家园2018年6月前言目前,全 世界 有超过一半的人口居 住 于城市当中,预计到 2050年,全 球 城市居民 还将 新 增 25亿人。城市面临的环境压力和基础设施需求愈加沉重同时,城市居民希望以可负担的成本改善生活质量的呼声也愈发高涨。智能技术有助于城市应对这些挑战,它们即将掀起下一波公共投资的高潮。智能技术的基础就是数据,而大大小小的城市正是海量数据的源头。从这些数据中找出洞见,有助于城市管理者应对瞬息万变的情况、合理分配资源、做好未来规划。此外,如果能够实时掌握信息,个人和企业便能做出更明智的决策,提高城市的总体运行效益。一个更“智慧”的城市必然也将更宜居、响应能力 更强今天,就让我们一窥科技最终能为城市带来怎样的改变。此份报告以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多年的城市化和科技研究工作为基础。此项研究由麦肯锡全球 资深董事合伙人、麦肯锡全球研究院资深董事华强森 Jonathan Woetzel(上海)、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全球董事合伙人 Jaana Remes(旧金山)和麦肯锡项目经理 Valerie von der Tann(柏 林 )负责。麦肯锡全球副董事合伙人 Brodie Boland(华盛顿)、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吕文博(深圳)、 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 Suveer Sinha(孟买)、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 Gernot Strube(慕尼黑)、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 John Means(华盛顿)、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 Jonathan Law (纽约)、麦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 Andres Cadena(波哥大)均提供了宝贵支持。项目小组成员包括 Brennan Hicks、 Nils Kster、 Will Kwon、 Chase Mizzell、 Sephiat Oniyangi、 Ananya Tandon-Verma、 Lorenz Wiedemann和 Kathy Yang。在此我们要感谢 Igarap研究所联合创始人 Robert Muggah在研究期间提供的思想碰撞以及宝贵的反馈和指导。同时也要感谢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政府管理专业 Daniel Paul教授席得主Stephen Goldsmith教 授、世界 银 行 知 识 总监 Abha Joshi-Ghani,以 及 Indeed首席经济学家 Jed Kolko。麦肯锡的诸多同仁也为本研究贡献了时间、精力与专业知识。在此我们要感谢: Tera Allas、 Philip Arejola、 Tucker Bailey、 Stefan Biesdorf、 Shannon Bouton、 Bede Broome、 Julius Bruch、 Ben Cheatham、 Penny Dash、 Tyler Duvall、 Moira Goulmy、 Maurice Hage-Obeid、 Eric Hannon、 Nicolaus Henke、 Ruth Heuss、 Dirk John、 Samvit Kanoria、 Aayush Killa、 Stefan Knupfer、 Elena Kuznetsova、 Jrgen Laartz、 Abdulkader Lamaa、 Susan Lund、 Jan Mischke、 Manuel Mller、 Timo Mller、 Jan Tijs Nijssen、 Jesse Noffsinger、 Anselm Ott、 Shannon Peloquin、 Guy Perry、 Jonathan Fantini Porter、 Rakhi Rajani、 Kristin-Anne Rutter、 Gundbert Scherf、 Yakov Sergienko、 Vivien Singer、 Suveer Sinha、 Mukund Sridhar、 Sebastian Stern、 Gernot Strube、 Rupert Sttzle、 Humayun Tai、 Helga Vanthournout、 Sri Velamoor、 Francois le Vu、 Amy Wagner、 Dominik Wee、 Raffael Winter 和 Yu Yang。我们尤其要感谢为此项研究担任“城市大使”的诸多同仁,他们来自麦肯锡全球各地的分公司, 分别是:阿 布扎比的 Shihab Hamati和 Chandrasekhar Panda、阿姆 斯特丹的 Jop Weterings、 奥克兰的 Louis Chambers、曼 谷 的 Pat Subpa-asa、巴塞罗那的 Sara Amaro和 Marc Castillo、 北京的 Lisa Cheng、柏林的 Malte Otremba、波哥大的 Luis Miguel Lopez和 Juan David Muoz、波士顿的 Vince Jeong、 Sebastian Parot和 Ben Singer、布宜诺斯艾利斯的 Nicolas Grossman、 Nicole Grzmot和 Gustavo Marteletti、开 普 敦 的 Irfaan Imamdin、芝 加哥的 Nick Lilovich、 Kiran Pookote和 Joe Weston、哥本 哈 根 的 Signe Skak和 Karoline Toft-Petersen、迪拜的 Ralph El Hachem 和 Nicolas Charara、汉堡的 Christian Fielitz和 Nicolas Prschke、赫尔辛基的 Lauri Mikkola、香港 的 Jonathan Kuo-Yanagawa 和 Alex Lau、雅加达的 Gian Adhity、拉各斯的 Sephiat Oniyangi、伦敦的 Sandeep Anantharaman 和 Julia Shelley、洛杉矶的 Peter Blanchard 和 Warner Sallman、麦 德 林 的 Amalia Toro、墨尔本的 David Bailey、 Meaghan Bruce和 Vik Selvaraja、墨西哥城的 Luz Flores、莫斯科的 Alexey Charkov、 Dmitry Chechulin、 Elena Kuznetsova、 Alexander Nugaev和 Boris Timerbulatov、孟 买的 Ketav Mehta 和 Shaurya Taparia、内罗毕的 Adrian Mertens、 Dennis Muchira和 Amandla Ooko-Ombaka、纽约的 Amy Tsui、巴 黎 的 Osanne Delcourt 和 Edouard Maurel、浦那和斋浦尔的 Aayush Killa 和 Gautam Narayan、里约热内卢的 Elisa Adler和 Marcos Adler、旧金 山的 Kathy Yang、桑 坦 德的 Clara Purroy、圣 地 亚哥 的 Mafalda Barros 和 Gonzalo Blanco、西雅图的 Sam Kurland 和 Scott Nazarian、首尔 的 Ryun Ha、上海的 Will Lin 和 Tony Zhou、深圳的 Hanyue Xiao、新加坡的 Ben Goh 和 Duncan Kauffman、斯德哥尔摩的 Raoul Joshi、悉尼的 Justin Chan和 Kai Graylee、特拉维夫的 Shira Eting和 Omer Rosenblum、东京的 Shun Chokki 和 Masahiro Nakagawa、多 伦多的 Nirvana Champion、 Sufanah Hamza和 Marissa Ng、维也纳的 Georg Wachter和 Isabella Susnjara、银 川的 Tian Zou。本报告由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执行编辑 Lisa Renaud、出版 经 理 Julie Philpot以及高级平面设计师 Marisa Carder和 Patrick White共同制作。我们在此也要感谢 Tim Beacom、 Nienke Beuwer、 Cathy Gui、 Deadra Henderson、 Richard Johnson、 Lauren Meling、 Rebeca Robboy和Margo Shimasaki等同仁给予的宝贵贡献与支持。本报告践行了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使命帮助商业和政策领袖深刻理解改变全球经济的力量,为迎接下一轮增长做好准备。与我们以往发布的所有研究一样,本研究由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独立开展,仅代表研究院观点,未接受任何企业、政府或其他组织的委托。欢迎您对此项研究提出宝贵意见: MGImckinsey。Jacques Bughin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资深董事 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 布鲁塞尔James Manyika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资深董事兼主席 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 旧金山华强森 (Jonathan Woetzel)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资深董事 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 上海2018年 6月概述智慧城市: 数字技术打造宜居家园历经十年的探索之后,智慧城市的发展走进了一个新阶段。尽管数字技术只是打造美好城市的其中一项工具,但它的确是近年来最有成效的办法之一。本报告分析了当前全球智慧城市采用的近六十项应用,发现这些应用可将城市生活质量的指标提高 10-30%。报告同时发现,即便是走在世界最前沿的智慧城市也仍然具有巨大的进步空间。 智慧城市将数字技术融入城市现有的系统当中,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联网应用能将实时透明的信息传递到用户指尖,帮助其做出更明智的抉择。这些智能工具可以挽救生命、预防犯罪、减少疾病负担;也可以节省时间、减少浪费,甚至加强居民的社会关系。它们不但有助于城市高效运行,更能打造一个高效的商业环境。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评估了近六十个智慧城市应用在三大样本城市中的表现,这三大城市的基础设施体系和基准水平各不相同。我们发现,这些工具可帮助社会各方各面取得进步,例如,可将死亡率降低 8-10%,应急响应时间缩短 20-35% ,平 均 通 勤时 间缩 短 15-20%,疾病负担降 低8-15%,温室气体 排放减少 10-15%等等。 我们同时考察了全球 50个城市建设智慧城市的步伐后发现,虽然,富裕城市中很多居民对智慧城市的认知程度较低、且对相关智能应用的使用率也不高,但富裕城市的总体转型进程仍然相对较快。在亚洲的某些巨型城市 ,这 里 汇集了大量年轻的数字原住民,且城市也存在不少严重的大城市病,但我们发现,这些城市对智能应用的接受度及使用率尤其高。我们估算了当前智能应用的发展空间之后发现,即便是全球最先进的智慧城市,也需要再接再厉 , 巩固技术基础、 全面推广可行的应用,提高居民对应用的接纳程度和满意度。某些能够创造巨大价值的应用 在许多城市中仍然不见踪影,而由于科技发展永无止境,未来部署这些应用的门槛将会越来 越高。 我们调查的智慧城市相关应用中 70%由公共部门所有,但实施所有应用所需的初始投资中 60%来自企业及私营机构。另外,一半以上公共部门的初始投资都能通过节省开支或是开辟收入机会的手段来获得积极的经济收益。 企业与私营机构的加入与公私合作模式可推动智慧城市的创新。此类活动应由城市管理者牵头筹划,负责提供和跟踪数据、召集利益相关者、确保与合作方有效协调、处理意外后果。 智慧城市在开辟巨大市场机会的同时,也会颠覆某些行业。用户需求的转变将迫使企业重新评估其产品与服务,以满足用户在出行、医疗等各 领域 对质量、成本 和效率的更高期望。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将促使价值在城市范围内和价值链中发生转移。瞄准智慧城市这块蛋糕的企业需要掌握多种技术、开发创新融资模式,此外更要加倍重视公众参与的程度。“打造智慧城市”不是目标,而是手段。为此而做出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更高效、更动态地响应居民的需求和期望。科技只是一种优化基础设施、资源分配与空间共享的工具。在竞争中不甘落后的城市都要心存警惕,万勿走入“为科技而科技”的歧途。智慧城市应始终着眼于更好地满足居民的需求,并支持他们积极参与城市建设,塑造自己未来的家园。30300 在500万人的都市中每年可拯救30-300条生命3040% 犯罪率降低30-40%815% 疾病负担降低8-15%1530 日均通勤时间缩短15-30分钟2580 每天人均节约水量25-80升2035% 紧急响应时间缩短25-30%出行安全健康能源水垃圾经济发展和住宅参与和社区智慧城市利用数据和科技优化决策成果? 一座更高效、更灵敏、更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 . . . . . 打造一个更宜居的家园八个领域的智能应用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方方面面安全生活成本就业社会联系环境质量健康麦肯锡全球研究院vi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 Hinterhaus Productions/DigitalVision/Getty Images内容摘要直到最近,城市管理者仍然只是将数字技术视为一种间接提升效率的工具。不过,传感器 数 据 配 合 高科 技 指挥中心即将 掀 起一场革命,催 生出一 种管理 城市复杂运营、实现基础设施体系自动化运行的新方法。如今,科技正以更直接的方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智能手机成为开启现代城市生活的钥匙,将交通换乘、健康服务、安全警告、社区新闻等海量信息即时推送到数百万人手中。在经历了十年的尝试和探索之后,城市管理者逐步意识到制定智慧城市战略的出发点在于人,而非科技。“智慧”的核心内涵并不是在传统基础设施内安装数字界面或者精简城市运营,而是有意识地利用科技和数据优化决策,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生活质量涵盖许多方面,例如城市空气质量如何、居民走在城市街头是否感到安全。很多数字化应用都是为了解决这类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实际问题而诞生的。我们的研究发现,城市居民的某些关键生活质量指标存在 10-30%的改善空间这意味着智慧城市在拯救生命、打击犯罪、缩短通勤时间、降低医疗负担、减少碳排放等方面完全可以做得更好。我们调查了全球 50座城市在这些方面的进展,发现即使最先进的智慧城市在打造基础环境、部署现有应用以及加大应用推广及普及等方面仍有不小的提升空间。虽然完善的管理对智慧城市至关重要,但城市管理者无法独力承担全部责任。企业和私营机构也不妨积极发挥作用,提高城市效益。很多创新举措都由追求利润的企业及私营机构展开。我们发现,在目前所有智慧城市应用的初始投资当中,企业与私营机构的贡献率约为 60%。几个世纪以前,亚当斯密发现:如果各方都追求自身的利益,反而可以创造更显著的社会效益。而在如今的智慧城市建设当中,也有这样一只“看不见的手”正在发挥作用。企业将提供新型出行方案看作赚钱的机会,从而使得居民获得了更便捷的通行方式。例如,居民看到实时交通数据后决定错峰出行,这就减少了上路的车辆,避免堵车加剧。如果数百万人的决策与行动累加起来,那么整个城市的生产力和响应能力就会得到提升。不过,亚当斯密提出的那只“看不见的手”有时会导致外部效应和市场失灵,这时就需要政府干预和解决。因此,城市管理者必须统筹规划智慧城市中的一切活动,及时处理意外后果,保证每位居民的个人利益。建设智慧城市迫在眉睫。城市人口暴增导致基础设施体系承受的压力骤然增大,让城市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尽管城市汇集了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但它们毕竟是探索解决方案最理想的实验场。而数字智能技术将赋予城市在困境中披荆斩棘的利器。城市的“智慧”源自何处?智慧城市的特征在于运用大数据和数字技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机构获得的数据越全面、越实时,它们就越有能力观测事件发生的详情、分析需求模式的变化,从而采用响应更 及时、成本更低的解决方案。首先,智能技术可以改变城市基础设施的本质并提高其经济效益,这些应用降低了数据获取的成本,使得城市管理者得以获取史无前例的海量数据,从而以全新的角度思考优化城市运行的新方案。某些智能应用不仅能够响应用户需求,还能通过与公众互动改善运行,例如,鼓励人们错峰乘坐公共交通出行、调整行驶路线、节约水电、重视2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 内容摘要预防保健以减轻医疗体系的压力。这些措施不仅可以打造一个宜居的城市家园,也能够建立一个高效的商业环境。 一个生气勃勃的智慧城市由三个层面协同打造(见图 E1)。第一层 是 技 术 基 础,包 括 大量连入高速通讯网络的智能手机和传感器,以及多个开放式数据平台。传感器会持续采集交通流量、能耗、空气质量等变量的读数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其他数据,并将这些信息直接推送到需求者的指尖。第二层是具体智能应用层。原始数据必须经过处理才能转化为示警、洞见和行动,而开发这些应用则是技术提供商和 App开发人员的职责所在。也许理解智慧城市最便捷的方式就 是 查看当前可用的所有应用(见图 E2)。这些智能应用可分为八大类:安全、出行、健 康、能源、水 、垃 圾、经济发 展 和 住宅、参 与和 社区。第三层是城市、企业和公众的接纳及使用程度。许多应用只有在广泛普及并改变了人们的行为时,才算是取得了成功。它们向个人用户提供更透明的信息,让其获得全局视角,以便做出更好的决策。“智慧”的三个层面传统基础设施(硬件基础设施及人)传统基础设施(硬件基础设施及人)居民接纳与使用情况通常能够优化决策并带来行为改变智能应用数量和数据分析能力技术基础包括联网设备与传感器构成的设备网资料来源: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图 E1 智慧城市将数字技术与城市场景相融合,以解决公共问题、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