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改良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返回 相关 举报
盐碱地改良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盐碱地改良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盐碱地改良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盐碱地改良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盐碱地改良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盐碱地改良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Word文档 -可编辑 编制单位: XX 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二 O 一七年十月 目录 第一章 综合说明 . 1 1.1 项目建设背景和依据 . 1 1.2 项目区地理位置及经济社会概况 . 2 1.3 工程地质 . 3 1.4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 5 1.5 工程措施、主要建筑内容及工程量 . 7 1.6 施工组织设计 . 8 1.7 环境影响评价 . 8 1.8 工程管理 . 9 1.9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 9 1.10 水土保持 . 10 1.11 经济评价 . 10 1.12 节能评估 . 11 1.13 结论建议 . 11 第二章 项目区基本情况 . 13 2.1 自然情况 . 13 2.2 工程地质条件 . 13 2.3 天然建筑材料 . 15 2.4 结论 . 16 第三章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17 3.1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 17 3.2 工程建设的可行性 . 18 第四章 工程设计 . 19 4.1 工程建设内容及任务 . 19 4.2 工程设计依据 . 19 4.3 工程等级、防洪标准 . 20 4.4 主要建筑物设计 . 20 第五章 施工组织设计 . 30 5.1 施工条件 . 30 5.2 主体工程施工 . 31 5.3 施工交通运输 . 37 5.4 总体施工计划 . 37 第六章 环境影响评价 . 39 6.1 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 . 39 6.2 工程区环境现状 . 40 6.3 工程建设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 41 6.4 工程对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 . 41 6.5 工程施工对环境的影响 . 41 6.6 环境影响综合评价 . 42 6.7 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 42 第七章 工程管理 . 44 7.1 工程建设管理 . 44 7.2 建后管理 . 46 第八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 47 8.1 编制原则和依据 . 47 8.2 工程估算指标 . 50 8.3 施工指标 . 50 第九章 水土保持 . 61 9.1 水土流失及其防治状况 . 61 9.2 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评价结论 . 62 9.3 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及分区 . 62 9.4 水土流失预测 . 62 9.5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 63 9.6 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 . 64 9.7 水土保持投资 估算 . 65 第十章 经济评价 . 66 10.1 经济评价的依据及原则 . 66 10.2 费用计算 . 66 10.3 经济效益计算 . 67 10.4 国民经济评价指标 . 68 10.5 国民经济评价 . 68 第十一章 节能评估 . 69 11.1编制依据 . 69 11.2项目区能源供应状况 . 70 11.3能耗指标分析 . 71 11.4优化设计、实现节能降耗 . 73 第十二章 可行性研究报告结论与建议 . 74 12.1结论 . 74 12.2建议 . 74 1 第一章 综合说明 1.1 项目建设背景和依据 XX县位于甘肃省中部,东临黄河,西接武威,南邻白银、兰州,北依宁夏、内蒙古,地处黄土高原与腾格里沙漠过渡地带,为河西走廊东端门户,全县总面积 5483平方公里,地理坐标在东径 103 33 10443,北纬 36 43 37 38之间。辖 6 镇 5 乡, 135 个行政村, 7个社区, XX县是大西北区域交通重镇。地处甘、宁、蒙三省(区)交界,京新高速、省道 201 线、 308 线贯穿东西,包兰、甘武铁路穿境而过,距兰州中川机场不足 100公里,是大西北重要的区域性交通枢纽。 XX县地处黄土高原与腾格里沙漠过渡地带,是我国黄河中上游重要的高扬程灌溉农业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兴建的景电高扬程提灌工程,发展灌溉面积 50万亩。 项目区位于 XX县城东北向 13公里处的 兰州炼油厂农场西侧 ,由于大量灌溉水的渗入,在灌区地形较低地区造成地下水位不断抬升,土壤盐碱化相当严重,土壤盐碱 化正在不断吞噬着灌区的大片良田。工程区耕地现状如下图所示。 图 1.1 项目区耕地现状图一 图 1.2 项目区耕地现状图二 图 1.3 项目区耕地现状图三 受 XX县水务局委托,我公司组织项目技术人员于 2013年 7月初深 2 入现场进行勘察、勘测,收集相关材料,并与当地政府、水务局、国土局、环保局等就盐碱地治理相关问题交换了意见,根据外业测绘并结合内业数据资料分析研究等基础工作,于 2013 年 7 月编制完成了 XX 县盐碱地综合治理试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图册。 工程受益区范围包括草窝滩镇 红跃村 370户 1580人,陈槽村 336户 1570人, 其中轻盐化土壤主要分布在大唐电厂铁路以西的新建、黑咀子一带,中重度盐碱地分布于草窝滩盆地的红跃、杨庄、陈槽等村,另外,在八道泉碱沟也有 338亩盐土分布。 1.2 项目区地理位置及经济社会概况 1.2.1 项目区地理位置 项目区位于 XX 县兰州炼油厂农场西侧与景电一期总二支渠东侧的盐碱地,介于东经 104 01 35 104 04 55、北纬 37 1752 37 19 02,项目区四至为:东至兰州炼油厂农场,南至公路,西至总二支渠东侧,北至总二支渠斗渠。 1.2.2 项 目区经济社会概况 草窝滩镇地处 XX县城以北 8.4公里 处 ,景电一期灌区中心地带,镇域面积 549平方公里,辖 18个行政村, 157个村民小组, 5242户,21702人,耕地 51252亩, 2012年 全镇工农业生产总值增长 12.5%,达23270万元,其中:农业生产总值增长 5.1%,达 7827.4万元;工业生产总值增长 17.2%,达 7982万元;餐饮服务及交通运输业务达到 7460.5万元;粮食总产值增长 4%,达到 1.46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 12.25%,达到 4010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0.5%以内。 全镇的农业生产结构基本形成了以间套带种植、枸杞种植、地膜洋芋、洋葱种植、西红柿栽培和种草养植为主的能够促进农民增收的特 3 色支柱产业。特别是注册和打入市场的 “ 黄河石林牌 ” 枸杞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 2004年获上海首届中国国际林业博览会暨科技经贸洽谈会“ 最受欢迎奖 ” 。 2007年在全省第二届花卉展销会上荣获金奖。 2009年荣获第七届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今年,新栽值枸杞 1500亩,使全镇枸杞种植面积突破 18300亩。目前,枸杞果干果收购价高达每斤 18元。 舍饲养植业不断发展,标准化圈舍逐年增加,目前,全镇已有 标准化圈舍 212个,羊存栏 8万只、猪存栏 3.56万头、鸡存栏 1.13万只,商品率均在 60%以上,畜牧养植业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又一支柱产业。 境内煤炭、铜、石灰石、石膏 等 矿产资源丰富。 1.3 工程地质 1、地层岩性 本区域从奥陶系到泥盆系、石炭系以及第四系地层均有出露。第四系底层属于河谷阶地,、级阶地为内迭嵌入阶地,、级阶地为基座阶地。 奥陶系在昌林山出露的为下统( O1) ,岩性为灰绿色,褐灰色变质砂岩、千枚岩夹硅质岩、灰岩等。岩性稳定,为浅海相建造。与泥盆系呈不整合接触。 泥盆系在本区出露为上泥盆系 ( D3),岩性单一,为紫红色砂岩、粉砂岩夹泥质粉砂岩。 石炭系分布于昌林山以北山前,岩性为中 -厚层状灰岩夹砂岩,底部夹石膏。灰岩岩性相对柔软,受构造挤压后形成许多小型褶曲。 第四系在本区内主要以全新统( Q4)地层为主:岩性为黄土状亚砂土,局部为冲洪积砂砾石,厚度一般 1-6m,局部地层上覆疏松黄土。 4 2、地质构造与地震 该区域在大地构造上位于“陇西系”大型的帚状构造体系。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1/400万( 50年超概率 10%)( GB18306-2001),本工程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 0.2g。相当于地震基 本烈度度,地震反应谱特征周期为 0.45s。工程区位于 XX地震亚带上。 3、物理地质现象 XX县地处腾格里沙漠边缘,黄河西岸,祁连山褶皱带南翼。辖区内地质构造复杂,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沙漠化和盐碱化严重,地质灾害较为发育。五佛乡洞洞沟由于岩体为砂砾岩、胶结松散,垂直裂隙发育。矿山采矿活动中,存在冒顶、突水,地面因采空区填充不到位而造成塌陷毁坏农田的现象,以及因矿渣堆放不合理而造成汛期滑落堵塞矿山道路的现象严重,有些采矿坑因不及时充填复垦而加快沙漠化的进程。 XX县地质灾害多发时段主要集中 在 3-10月。 3-4月为消融期,在部分冻土地带、地下水位较高的地段有发生滑坡、崩塌等灾害的可能;5-10月为汛期,当降水达到一定强度时(日降雨量达 50毫米以上或连续大雨 3天以上),极易诱发堆积层滑坡、黄土滑坡和公路、铁路边坡、露天开采矿山的掌子面、废弃矿点及施工现场的崩塌等地质灾害; 7-9月为主汛期,强降水过程较多,由此而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灾害的可能性较大 。 本工程区地处 XX县草窝滩镇红跃、杨庄、陈槽村, 景电一期总二支渠东侧 ,地势平坦,地基土土壤密实。工程区无泥石流洪流发育,也没有矿区,没有明 显的物理地质现象与灾害,仅需考虑春季冻土消融对工程的影响,故在设计中需对建筑物地基基础进行深埋,以防止地基土 5 冻融对建筑物基础的影响。 4、水文地质 本工程施工用水直接从景电一期总干二支渠取水。河水矿化度为300 600mg/L,水的化学类型以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堤 防 工 程 区弃 渣 场 区施 工 道 路 区施 工 生 产 生 活 区工 程 措 施排 水 设 施彩 条 布 覆 盖灌 草 绿 化砂 石 铺 盖迹 地 清 理彩 条 布 覆 盖排 水 沟种 草 绿 化工 程 措 施工 程 措 施植 物 措 施临 时 措 施工 程 措 施植 物 措 施临 时 措 施方 案 新 增 水 保 措 施主 体 设 计 已 有 水 保 措 施迹 地 清 理临 时 措 施彩 条 布 覆 盖植 物 措 施种 草 绿 化 、 种 草 复 垦土 地 整 治 、 挡 渣 墙、NaC、Ca为主,年内矿化 度、水的化学类型变化大,夏季矿化度小于冬季,年内、年际变化大。经处理后可以直接用于施工生活用水。 1.4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1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项目所在地是 XX 县盐碱地分布地带之一,是盐碱地较集中、农民生活贫困的地区。项目目标为综合治理盐碱地 8939亩。 (一) 综合治理项目区盐碱地的需要 通过对项目区现场盐碱地勘察,据实验数据表明项目区盐碱地水的 PH值在 7.5 9.2之间,部分盐渍化严重,甚至沼泽化,需要通过本次项目进行综合治理。 (二)保障 XX县粮食安全的需要 粮食是 XX县三大战略资源之一,保障 XX县粮食安全是 XX县最重要的战略之一。项目区地势较平坦,是种植粮食的最好的土地资源,为了更好的利用土地资源,需要对盐碱地进行综合治理。 (三)农民脱贫致富、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项目区是 XX县自然条件较恶劣的地区,生态环境脆弱,长期效益低下,已成为整个 XX县社会经济发展最落后、“三农问题”最突出的地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面临严重困难。发展农业、发展经济,是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需要,是建设和谐新农村发展的需要。 (四)治理、改良土壤质地的需要 6 项目区盐碱化土地分布较为集中,土壤盐碱化 率达 90%,其中轻度盐碱化土壤占 48.4%,中度盐化土壤占 27.7%,重度盐化土壤占 23.9%,三类盐碱化土壤呈镶嵌分布,这给常规的分类治理带来很大困难。 景电一期总二支渠东侧盐碱地土壤改良,是变劣质资源为优质资源的一条有效途径。改良土壤质地,挖掘水土资源活力,从更大意义讲也是阻止水土资源流失,变废为宝。特别是项目区人口众多、当前又面临耕地资源不断减少的压力,从劣质土地中挖掘潜力意义更加重大。通过整合该区分散落后的小灌区,使其融入现代化大型水田灌区中,可提高灌区的整体水平,修复已严重退化的生态环境,恢复和扩 大湿地面积,强化湿地功能。 (五)保护和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的需要 项目区属于生态环境脆弱带,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环境进一步退化,由土地盐碱化等造成的荒漠化趋势日趋严峻,年速率高达 2%。以人水和谐理念和恢复天然河网水系、规划建设人工水系网络为指导思想,形成“天然 人工”水系网络为灌区供水,并将余水退入蓄水塘坝,这种新水网一旦形成,便可为灌区开发提供一个可调控供排水系统。在解决了规划区内荒漠化问题的同时,为人们一向视为巨大挑战的区域盐碱化综合治理提供了解决条件,项目区生态环境可得到修复 和改善。 (六)碱水的二次利用 地下碱水通过排碱沟渗入蓄水塘坝,当水位达到正常水位后,通过排碱沟将盐碱排出,既能有效的抑制客土次生盐渍化,又能保证绿化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在蓄水塘坝周边配套建筑、园林等设施建设,构成景观 ,在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的同时又给当地群众带来一定的经济收 7 入,对推动 XX县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贡献。 2 工程建设的可行性 ( 1)技术上的可行 盐碱地治理是国内外共同研究的一个课题,具有可研基础,也有多项技术和成果可供盐碱地治理利用。当地政府在干排、支排和斗排的开挖实践中收集了大量可靠的实验数 据,积累了行之有效的运营及管理经验,并形成和制定了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这些为盐碱地治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群众的迫切愿望 XX县是个农牧业大县,农田的基本生产要素是耕地,进行盐碱地治理,促进当地群众增产、增收,走上经济稳定发展的道路是当地群众的迫切愿望,把碱水引水蓄水塘坝,在蓄水塘坝周围建设一些景区配套设施,也能够给当地群众带来一定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1.5 工程措施、主要建筑内容及工程量 工程措施:通过开挖蓄水塘坝及配套建筑物,缓解地下水抬升、土壤盐碱化等问题。 主要建设内容:本次盐碱地综合治理 项目,在大唐 XX电厂南侧的盐碱地规划修建蓄水塘坝 1座,在蓄水塘坝外围开挖排碱沟长 2.04km;修建车桥 6座;综合治理盐碱地 面积 8939亩。 主要工程量:土方开挖 45.16万 m3,土方回填 3.23万 m3,原土翻夯 4.20万 m3,碾压砂砾石 68.27万 m3,中细砂保护层 3780m3,砼及钢筋砼 1610m3,干砌石 2498m3。 主要材料用量:水泥 51t,石子 129m3,砂子 107m3,土工膜 42463m2,钢材 38t。 8 工程总工时: 80402工时。 1.6 施工组织设计 工程受益范围包括 XX县草窝滩镇、兰州炼油厂 农场耕地等,涉及范围大 ,工程较为分散 ,建议由 XX县县政府组织成立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县水务局与各受益乡镇共同组建工程建设管理处,统一负责组织工程施工。建议管理处对工程进行公开招标,选择具有一定资质的专业施工队伍进行施工;对工程所需的各类机电设备和金属结构、主要建筑材料进行采购招标。 整个工程建设主要内容为修建蓄水塘坝,施工涉及到土方开挖和填筑工程、混凝土工程、土 工膜工程等。为了保证施工进度,控制工程投资,工程主体部分采取以机械化与人工施工为相结合的施工方案。 本工程没有特别重、大件运输, 施工现场有简易临时道路 可 满足工程 交通 要求。 根据项目建设的总体要求,结合项目区盐碱地治理的实际需要,工程建设周期为一年。工程应尽快抓紧时间组织实施,以便彻底解决当地日益突出的盐碱地治理问题。根据社会投资环境和当地社会经济条件,建议工程总体设计,分项实施,并且达到当年实施当年受益。 1.7 环境影响评价 项目建成后, 能有效地降低耕地盐碱化程度 ,改善当地景观,区域环境得到改善,同时建成后可合理利用水资源,人工恢复植被的保证性加强,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并为后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 工程建设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在施工期,施工过程中的 “ 三 废 ”排放,工程临时占地,施工开挖,搅拌砼,车辆往返中施工机械产生的噪音、扬尘,对工程区的水体、大气、声环境都会造成污染 , 施工开挖、 9 弃渣会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为占用土地、破坏环境、扰动地表、改变原有地貌以及由此引起的局部水土流失的影响。但其对环境的影响大多是短期的、局部的、可逆的,建设活动结束后可恢复。 通过对项目区水环境、大气环境、噪音控制、固体废弃物处理、生态环境、人体健康采取保护措施,将不利影响得到减免和改善,因而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本工程的兴建是可行的。 1.8 工程管理 ( 1) 工程建设管理 在工程开始施工前,建设、监理、设计、施工单位共同到现场研究有关施工问题,进行技术交底,并配合施工单位进行施工放线。施工单位详细研究“实施方案”和“工程设计报告”,全面领会设计意图和施工图纸,组织本单位所有施工人员进行全面施工部署,尽量减少因施工准备工作不充分导致对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产生的影响。 ( 2) 建后管理 XX县盐碱地综合治理试点项目工程资金全部由 多方投资筹措资金 。项目建成后,所有权属于国家所有。根据有关规定,由县水务局及其派出机构代表国家进行资产管理。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建立以地养地的良性运行机制。并由主管部门监督,管理单位做好工程设施的保养维修和管护工作,制定运行操作规程,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保证工程在设计年限内正常运行。 1.9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经估算,本工程总投资 1710.00万元,其中建筑工程投资 1438.43万元占一至五部分投资的 92.53%;金属结构设备及安装工程投资 0.64 10 万元,占一至五部分投资的 0.04%;独立费用 115.48万元,占一至五部分投资的 7.43%;基本预备费 155.45万元。 1.10 水土保持 本工程 综合治理 范围总面积为 8939亩 ,其 中项目建设区 1154亩 ,直接影响区 8939亩。 依据项目区地形特点及施工过程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情况,结合工程建设总体布局及水土流失防治标准要求,防治责任区可划分为工程区、渣场区、施工营地区。 按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系统布置防治措施。针对项目区新增水土流失情况,以弃渣场防治为重点,通过植物措施保护新生地表,改善生态环境。 通过分析计算水土保持投资 估算 26.54万元,具体投资以水土保持专项批复为准。本次水土保持设计投资不计入工程总投资 , 以上投资由当地政府自行 解决。 1.11 经济评价 1、经济 效益 综合治理盐碱地 8939亩,塘坝蓄水面积 252亩,景区面积 1154亩,估算总年经济效益为 305.06万元。 2、生态效益 项目的实施后有绿化家园的作用,路旁、渠旁绿树成荫,树木保水、保土的特性,避免水土流失。 3、社会效益 项目的实施将解决剩余劳动力 120人,达到剩余劳动力勤劳致富的目的,和避免无业者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 11 1.12 节能评估 该工程耗能主要集中在建设期,节能主要从水、电、燃料三方面分析。 项目耗水主要为施工用水。 本工程用 水 从景电一期总干二支渠直接取水 。 工程区地表水及地下水化学类型为 HCO32- K+Na+型水,水质较好 ,据水质检测报告地表水与地下水对混凝土及混凝土结构无腐蚀性。矿化度小于 0.5g/l左右。不含侵蚀性 CO2,对普通水泥无任何类型侵蚀性。 根据施工方案及施工进度计划,本工程各施工区段的用电负荷不大,用电设备主要为 0.8m3砼拌和机、蛙式打夯机等小型用电设备。因此,施工时除距离较近处引供电线路至施工区,其余较分散的施工区全部配置 50GF1柴油发电机供电,根据护岸分段长度,移动使用。 工程基坑的开挖、回填,堤身填筑、碾压,建筑材料运输等均以机械施工为主,施工机械主要消耗汽油、柴 油等燃料,均在工程区附近加油站购买。 1.13 结论建议 1结论 ( 1) 综合治理盐碱地 8939亩,塘坝蓄水面积 252亩,景区面积 1154亩,估算总年经济效益为 305.06万元。 ( 2)本工程总投资 1710.00万元,其中建筑工程投资 1438.43万元占一至五部分投资的 92.53%;金属结构设备及安装工程投资 0.64万元,占一至五部分投资的 0.04%;独立费用 115.48万元,占一至五部分投资的 7.43%;基本预备费 155.45万元。 ( 3)根据施工组织设计,工程施工准备期一个月,部分施工准备 12 工作可与主体工程施工相 继展开 , 主体工程施工安排 10个月,本工程主要以 蓄水塘坝 为主;本工程完建期主要是竣工收尾及施工现场清理工作,安排工期 1个月;工程总工期为 12个月。 2建议 经综合分析,本工程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国民经济分析指标是合理的,运行维护是可靠的,工程属于公益性项目,能够 有效治理盐碱地 ,改善 耕种条件 , 并将碱水引水蓄水塘坝,进行二次利用, 促进和保障地方经济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具有一定的 经济 效益、 社会 效益和 生态效益,建议尽早实施,尽早发挥效益。 13 第二章 项目区基本情况 2.1 自然情况 2.1.1 地形地貌 该工程区域 属昌林山北部山前冲积、洪积平原区,地势平坦,多沙丘,海拔在 1500 1800m之间。这一带零星分布着一些低山残丘和低洼地,是各种地表径流的汇集区,受腾格里沙漠的影响,风沙大、风速高,形成风蚀风积地貌。工程区地形呈东北高、西南低,半山半川。 2.1.2 气象条件 项目区日温差大,降雨少,蒸发大,日照时间长,无霜期长,风沙多,为干旱性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 8.5,极端最低气温发生在 1月,为 -27.3,极端最高气温发生在 7月,为 36.6。年平均降水量185mm,多集中在 7、 8、 9三个月。年平均蒸发量 3390mm,全年日照时数 2695h,无霜期 186天。冬春两季多风,主要风向西北和东南,年平均风速 3.4m/s,最大风速 21m/s,历年沙尘暴最大日数为 32天,大部分分布在春季初夏。冻土层深度 1.30m,冻结期 12月下旬,融冻期 4月上旬,历年最大积雪厚度 0.11m,降雪初日 10月下旬,终日 4月下旬。 2.2 工程地质条件 2.2.1 区域地质概述 1、地层岩性 本区域从奥陶系到泥盆系、石炭系以及第四系地层均有出露。奥陶系、泥盆系,第四系底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