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大迁移.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中国人口大迁移.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国人口大迁移.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中国人口大迁移.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中国人口大迁移.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中国人口大迁移.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免责条款部分Table_Summary 中国人口大迁移 恒大研究院研究报告 城市规划研究 专题报告 2018-07-10 Table_Author 首席经济学家 :任泽平 电话: 邮箱: Table_Author 研究员: 熊柴 熊柴 电话: 邮箱: xiongchaievergrande Table_Author 联系人: 闫凯 闫凯 电话: 邮箱: yankaievergrande 联系人: 白学松 闫凯 电话: 邮箱: baixuesongevergrande 实习生韦茜、赵琰怡、尹凯麒、李圳辉等对数据整理有贡献。 相关研究 : 2TABLE_REPORTINFO 导读: 人口是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基础,几百年来,全球史诗般的人口大迁徙引发了区域兴衰、产业更替和霸权更迭。人口带来的居住需求更是房地产 发展 的基本需求,引发了各地区房地产市场的荣衰,美国东西海岸线城市群的繁荣映衬出东北部铁锈州的衰败,中国三大城市群崛起映衬出东北的没落。是什么驱动了人口大迁徙?未来中国人口向何处?带来哪些机会和挑战? 我们在业内提出了广为流行的标准分析框架:“房地产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 ,基于该框架在 2015年房价大涨前夜成功预测了“一线房价翻一倍” ,被评为年度十大经典预测。本文是我们历经半年、耗费大量人力搜集中国近 3000个县级单位基础数据分析而成,后续还将推出系列报告,以进一步清晰地展示未来人口流动趋势。 摘要: 人口迁移的基本逻辑:经济 -人口分布平衡。 1)决定一个区域人口集聚的关键是该区域经济规模及该城市与本国其他地区的人均收入差距,简单地讲,就是 人随产业走 。我们在 2016年借鉴提出经济 -人口分布平衡法则作为人口迁移和集聚的基本分析框架,并通过 OECD和美日韩的相关数据验证。在市场作用下,人口流动将使得区域经济份额与人口份额比值逐渐趋近1。 2)工业发展需要集聚,所以 工业化带动城市化 ,人口大规模从乡村向城市集聚。 服务业发展比工业更需要集聚,所以在城市化中后期,人口主要向一二线大城市、大都市圈和区域中心城市集聚。 人口迁移的国际规律:从低收入地区到高收入地区,从城市化到大都市圈化。 1)全球人口迁移呈现两大特点:一是在跨国层面,人口从中等、低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迁移。 即从东亚、南亚、拉美、非洲、中东欧向北美、西欧、中东石油富国、澳大利亚等迁移。 二是在城乡层面,随着全球城市化进入中后期,不同规模城市人口增长将从过去的齐增变为分化,人口从乡村和中小城市向一二线大都市圈迁移 ,而中小城市人口增长停滞、甚至净迁出。 2)美国人口迁移呈现两个特点:一是在地区层面,从向传统工业主导的铁锈 8 州集聚,到向能源、现代制造和现代服务业主导的西海岸、南海岸集聚。二是在城乡层面,人口在城市化中后期明显向大都会区集聚。 3)在日本城市化进程中,人口随着产业持续向大都市圈集聚 , 但在 1973 年左右从向东京圈、大阪圈、名古屋圈“三极”集聚转为向东京圈“一极”集聚。 中国人口大迁移:从城市化到大都市圈化。 1)跨省人口迁移:从改革开放前的向东北集聚,到改革开放后的 孔雀东南飞 ,再到 2010年以来部分回流中西部。 2013年开始,东北三省人口先后陷入负增长 。 2)从分线城市看,人口流动整体放缓,但向一二线城市和大都市圈集聚更为明显。在全域层面 ,恒大研究院研究报告 立足企业恒久发展 2 服务国家大局战略一线、二线城市人口持续流入,三线城市流入流出基本平衡,四线城市持续流出。 但与一般三四线城市明显不同,发达城市群的三四线城市人口仍稍有流入。 2016 年,一线、二线、三线、四线城市经济 -人口比值分别为 2.4、 1.6、 1.1、 0.6。在市辖区层面 ,一二三四线城市市辖区人口增速均有所下滑,三四线城市市辖区总体仍保持人口流入,但集聚程度已比较微弱,特别是四线城市市辖区;并且,发达地区三四线市辖区与其他城市无明显差别。 3) 在 2017 年 19 个地区数据缺失的情况下,估计 2011-2017 年全国至少有 225 个地区人口净流出,较 2001-2010 年的 192 个明显上升,人口净流出地区的数量占比 53.6%增至 62.8%;而人口净流入地区数量从 166 个降至113 个,表明人口在更加向少数地区、向大城市大都市圈集聚。 未来 2 亿新增城镇人口去向何方? 1)根据联合国预测,到2030年中国城市化率将达约 70%,对应城镇人口为 10.2亿,比 2017年增加约 2亿;到 2047年城镇人口达峰值时将增加约2.76亿。 2)简单按当前趋势推算,未来 2亿新增城镇人口有约 50%、即 1亿人来自乡城迁移,其他则将是自然增长和行政区划变动贡献。 3) 19大城市群以 1/4土地集聚 74%人口,创造 90%GDP,其中城镇人口占比 77%。 到 2030 年 2 亿新增城镇人口的约 80%将分布在 19 个城市群 , 约 60%将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长江中游、成渝、中原、山东半岛等七大城市群。中国未来有望形成长三角、京津冀、长江中游、山东半岛、成渝等 5 个人口亿级城市群, 10 个以上 1000 万级城市,12 个左右 2000 万级大都市圈 。 风险提示:官方非普查年份常住人口统计存在偏差。 恒大研究院研究报告 立足企业恒久发展 3 服务国家大局战略目录 1 人口迁移的基本逻辑:经济 -人口分布平衡 .5 2 人口迁移的国际规律:从低收入地区到高收入地区,从城市化到大都市圈化 .5 2.1 全球人口迁移:从低收入地区向高收入地区,从中小城市向大城市 .5 2.2 美国人口迁移:从铁锈 8 州到西 -南海岸,大都会区化 .6 2.3 日本人口迁移:从向三极集聚向东京圈一极集聚 .8 3 中国人口大迁移:从城市化到大都市圈化 .9 3.1 跨省人口迁移:从孔雀东南飞到回流中西部 .9 3.2 人口流动整体放缓,但向大城市大都市圈集聚更为明显 .10 3.3 哪些地方人口在流出? .13 4 未来 2 亿新增城镇人口去向何方? .14 4.1 到 2030 年中国城镇人口将新增约 2 亿 .14 4.2 2 亿新增城镇人口并非全部来自乡城迁移 .15 4.3 到 2030 年 2 亿新增城镇人口的约 80%将分布在 19 个城市群,约 60%在七大城市群 .15 恒大研究院研究报告 立足企业恒久发展 4 服务国家大局战略图表目录 图表 1: 1950年以来人口主要从东亚南亚拉美非洲等向北美西欧等迁移 .6 图表 2: 全球不同规模城市人口将从齐增到分化 .6 图表 3: 全球 50万人以下城市人口增长将停滞 .6 图表 4: 美国人口集聚从五大湖转向加州德州等 .7 图表 5: 铁锈 8州人口增长在 1970年后明显放缓 .7 图表 6: 美国 500人以上大都会区人口集聚明显 .8 图表 7: 2015年分规模都会区经济 -人口比值 .8 图表 8: 日本人口从向三极集聚到向一极集聚 .9 图表 9: 东京圈长期保持人口净迁入 .9 图表 10: 1985-2010年人口主要向珠三角、长三角、京津集聚 .10 图表 11: 2010-2015年跨省迁移人口下降 .10 图表 12: 部分人口回流中西部 .10 图表 13: 一二线流入三线停滞四线流出 .11 图表 14: 发达地区三四线仍稍有流入 .11 图表 15: 分线城市经济 -人口比值 .12 图表 16: 三四线市辖区人口集聚已较弱 .12 图表 17: 三四线市辖区集聚差异已不大 .12 图表 18: 2001-2010年全国人口流入流出地图 .14 图表 19: 2011-2017年全国人口流入流出地图 .14 图表 20: 中国城镇化还有较大空间 .14 图表 21: 中国城镇人口 2030年达约 10.2亿 .14 图表 22: 中国建制市、镇个数大幅增加 .15 图表 23: 城镇人口的增量构成 .15 图表 24: 中国规划建设 19个城市群 .16 图表 25: 19个城市群分类人口占比 .16 图表 27: 23个千万级都市圈人口和 GDP占比 .18 图表 28: 23个千万级都市圈的经济 -人口比值 .18 恒大研究院研究报告 立足企业恒久发展 5 服务国家大局战略1 人口迁移的基本逻辑:经济 -人口分布平衡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自然、地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相关理论有拉文斯坦迁移法则、推拉理论、发展经济学二元结构理论等。从长期和根本看,决定一个区域人口集聚的关键是该区域经济规模及该城市与本国其他地区的人均收入差距,简单地讲,就是人随产业走。 理论上 ,在完全的市场竞争和个体同质条件下,较高的人均收入将不断吸引区外人口净迁入,直至该地区人均收入与其他地区持平。 我们在 2016年控不住的人口:从国际经验看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人口发展趋势 、 人口迁移的国际规律与中国展望:从齐增到分化等研究报告中, 借鉴提出经济 -人口分布平衡法则作为人口迁移和集聚的基本分析框架, 即区域经济份额与人口份额的分布平衡引导人口流动,并通过 OECD城市功能区、美日韩等发达经济体的数据进行验证。 静态地看 ,当区域经济份额与人口份额的比值趋近于 0时,表示该区域人均收入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口很可能呈净迁出状态;当该比值等于 1时,表示该区域人均收入等于全国人均收入,人口净迁入规模很可能接近于 0;当该比值趋近于 + 时,表示该区域人均收入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口很可能呈净迁入状态。 动态地看 ,当某区域经济 -人口比值处于 1附近,但该地区经济增长快于全国平均水平时,人口仍将净迁入,呈现一边经济高增长、一边人口净流入的基本平衡。 在短期 ,由于经济波动幅度多明显大于人口增长速度,经济 -人口比值受经济波动的影响更大。 在长期 ,由于市场不完全竞争以及城市之间、个体之间等存在明显差异,因而当城市发展比较稳定时,其经济份额与人口份额的比值虽不能等于 1,但将保持在 1附近的水平。 在实践中 ,由于产业结构差异,经济 -人口比值高的地区并不一定人均收入都高,比如以能源、重工业等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城市可能呈现 GDP份额和人均 GDP高、但人均收入实际一般。而在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城市,人均 GDP与人均收入的相对排序往往比较一致。总的来看, 工业发展需要集聚,所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人口大规模从乡村向城市集聚。服务业发展比工业更需要集聚,所以在城市化中后期,人口主要向一二线大城市和大都市圈集聚 。 2 人口迁移的国际规律:从低收入地区到高收入地区,从城市化到大都市圈化 2.1 全球人口迁移:从低收入地区向高收入地区,从中小城市向大城市 全球人口迁移呈现两大特点:一是在跨国层面,人口从中等、低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迁移。 根据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 (2017年修订版 )统计, 1960-2015 年,高收入经济体人口净流入规模累计达 1.2亿,其中来自中高收入、中低收入、低收入经济体的比例分别为23.9%、 59.5%、 16.6%。 中高收入经济体人口生活水平接近高收入经济体,迁移动力不强;低收入经济体人口虽然迁移动力强,但难以承担迁移成本;而中低收入经济体人口迁移动力强,且能够承担迁移成本。 从国别看,主要是人口从东亚(中国、菲律宾、印尼、越南等) 、南亚(孟加拉国、印度、巴基斯坦) 、拉美(墨西哥) 、非洲、中东欧向北美、西欧、中东石油富国(阿联酋、沙特阿拉伯) 、澳大利亚、俄罗斯恒大研究院研究报告 立足企业恒久发展 6 服务国家大局战略等迁移。其中, 1950-2015 年美国净迁入人口超过 4800 万、沙特阿拉伯和阿联酋净迁入合计接近 1600 万,德法英西意等西欧五国净迁入合计超过 1100 万,加拿大、俄罗斯净迁入约 900 万,澳大利亚净迁入近700 万。 日本移民政策长期较为保守,净迁入人口较少。 虽然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在快速发展,但全球经济人口分布仍非常不平衡、甚至较六十多年前明显扩大,未来大规模跨国人口流动仍将持续。 1960-2017年,高收入经济体经济份额从 79%降至 63.8%,人口份额从 25.7%降至 16.6%,经济份额与人口份额的比值从 3.07升至 1995年的 4.5,再降至 3.85。 图表 1: 1950年以来人口主要从东亚南亚拉美非洲等向北美西欧等迁移 资料来源:联合国,恒大研究院 二是在城乡层面,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进入中后期,不同规模城市人口增长将从过去的齐增变为分化,人口从乡村和中小城市向一二线大都市圈迁移,而中小城市人口增长面临停滞、甚至净迁出 。 1950-2015年,全球城市化率从 23.6%增至 53.9%,该时期所有规模城市的人口占比均有明显上升,所有规模城市人口年均增速均明显超过 1.7%的自然增长水平。其中, 1000万人以上城市人口占全球总人口比重从 0.9%增至6.3%, 30万人以下小城市人口占比从 17.8%升至 22.9%,分别上升5.3、 5.2个百分点。根据联合国预测,到 2035年全球城市化率将达62.5%,大城市和大都市圈人口继续快速积聚,但 50万人以下城市人口年均增速将降至 1%、略高于 0.9%的自然增长水平。 图表 2: 全球不同规模城市人口将从齐增到分化 图表 3: 全球 50万人以下城市人口增长将停滞 0.0%0.5%1.0%1.5%2.0%2.5%3.0%3.5%4.0%4.5%5.0%1000万 以 上 500-1000万 100-500万 50-100万 30-50万 30万 以 下1950-2015年 人 口 年 均 增 长 ( 自 然 增 长 率 1.7%)2015-2035年 ( 自 然 增 长 率 0.9%)资料来源:联合国,恒大研究院 资料来源:联合国,恒大研究院 2.2 美国人口迁移:从铁锈 8 州到西 -南海岸,大都会区化 恒大研究院研究报告 立足企业恒久发展 7 服务国家大局战略1850-2017年,美国人口从 2327万快速增至 32598万;特别是二战结束后,伴随着美国成为全球经济中心、大规模国际移民涌入,美国人口在 1950-2017年增加了 1.75亿。 美国三百多年人口迁移呈现两个特点:一是在地区层面,从向传统工业主导的五大湖区域集聚,到向能源、现代制造和现代服务业主导的西海岸、南海岸集聚 。 1850-1970年,美国 “铁锈 8州 ”人口从 1023万快速增至 7203万,虽然占比从44%降至 35.3%,但人口增量贡献达 34%,是美国人口聚集的核心。 1970年代开始,伴随着西欧、日本以及后期中国的崛起,美国传统制造逐渐衰落,铁锈 8州 GDP占比从 1970年的 35.6%降至 2017年的 26%。与经济衰落相对应的是, 1970年以来铁锈 8州人口增长大幅放缓,纽约州在1970-1980年、西弗吉尼亚州在 1950-1970年和 1980-1990年人口甚至净减少。到 2017年,铁锈 8州人口仅增加 933万至 8135万人,人口增量贡献降至不到 8%,占比大幅降至 25%。 与此同时,以能源、先进制造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加利福尼亚州、德克萨斯州、佛罗里达州等地区逐渐成为美国人口集聚的中心。 1850-1970年,加州德州佛州三州人口合计从 40万增至 3794万人,占比从1.7%快速提高至 18.6%,人口增量贡献为 20.8%、低于铁锈 8州约 13个百分点。 1970-2017年,三州 GDP份额从 18.1%增至 27.9%,人口快速增至 8883万,人口增量贡献高达 41.7%、人口占比升至 27.2%。可以发现,不管是 1970年还是 2017年,铁锈 8州、加州德州佛州三州的经济份额与人口份额均基本平衡,即经济 -人口比值基本在 1附近,但人口流动状态迥异,原因在于经济增长差异。 图表 4: 美国人口集聚从五大湖转向加州德州等 图表 5: 铁锈 8州人口增长在 1970年后明显放缓 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800090001850 1870 1890 1910 1930 1950 1970 1990 2010铁 锈 八 州 人 口 合 计 ( 万 人 ) 加 州 德 州 佛 州资料来源:美国人口调查局,恒大研究院 资料来源:美国人口调查局,恒大研究院 二是在城乡层面,美国人口在城市化中后期明显向大都会区集聚 。美国城乡划分标准多次调整,当前城市的基本定义为: 50000人以上的城市化区域( Urbanization Areas, UAs) ,和 2500-50000人的城市簇( Urban Clusters, UCs) 。美国城市化率在 1910年达 51.2%, 1940年达 56.5%、与中国当前接近, 1970年达 73.6%, 2010年达 80.7%。同时,基于经济社会高度联系的城市功能联系思想,美国人口调查局于1910年开始逐渐形成都会区统计( Metropolitan Statistical Areas,最小规模为 5万人以上) 。 1910-2010年,美国都会区人口比重从 28.4%增至 83.7%,其中人口向大都会区化集聚态势明显。 1950-2010年, 5-25万人的都会区人口比重减少 0.3个百分点, 25-100万人的都会区人口比重增加 2.9个百分点,而 100-500万人、 500万人以上的都会区人口比重分别增加 12.2、 12.4个百分点。特别是在 1970-2010年, 500万人以上都会区人口比重增加 9.4个百分点,远高于 100-500万、 25-100万、 5-25万人都会区的 4.0、 1、 0.3个百分点。 2015年,美国 5-25万、 25-100万、 100-500万、 500万人以上都会区经济 -人口比值分别为恒大研究院研究报告 立足企业恒久发展 8 服务国家大局战略0.75、 0.84、 1.09、 1.26,高收入的大都会区依然对人口有着较大吸引力。 图表 6: 美国 500人以上大都会区人口集聚明显 图表 7: 2015年分规模都会区经济 -人口比值 8.7 8.4 8.7 9.2 9.017.9 19.9 18.7 21.3 20.717.3 25.5 28.929.8 30.812.215.2 21.224.8 25.101020304050607080901950 1970 1990 2010 20155-25万 25-100万 100-500万 500万 以 上 ( %)0.75 0.841.091.260.00.20.40.60.81.01.21.40%5%10%15%20%25%30%35%40%5-25万 25-100万 100-500 500万 以 上人 口 占 比 GDP占 比 经 济 -人 口 比 值 ( 右 轴 )资料来源:美国人口调查局,恒大研究院 资料来源:美国人口调查局,恒大研究院 2.3 日本人口迁移:从向三极集聚向东京圈一极集聚 日本存在两个版本的城市化率统计:一是市部人口比重。该比重为国内学界广泛引用及世界银行数据库收录,但受行政区划调整影响大。比如因行政区划调整, 1950-1960年从 37.3%激增至 63.3%, 2000-2010年从 78.7%激增至 90.7%。二是 DID人口比重。为克服行政区划调整影响,日本统计部门在 1960年定义人口集中地区( Densely Inhabited Districts, DID) ,即人口密度高于 4000人 /平方公里的调查区,和市区町村内互相邻接、人口合计超过 5000人的调查区。日本 DID人口比重从 1960年的 43.3%快速增至 1990年的 63.2%,再增至 2010年的67.3%。 在日本城市化进程中,人口随着产业持续向大都市圈集聚,但在1973 年左右从向东京圈、大阪圈、名古屋圈“三极”集聚转为向东京圈“一极”集聚。 1)第一阶段,在 1970年代日本经济增速换挡以前,因三大都市圈收入水平较高且经济持续集聚,人口大规模流入。 1955年东京圈、大阪圈、名古屋圈 GDP占全国份额分别为 23.8%、 15.3%、8.6%,人口占比分别为 17.3%、 12.3%、 7.3%,经济 -人口比值为 1.38、1.24、 1.12。到 1970年,三大都市圈 GDP占比分别增至 29.3%、17.5%、 9.5%; 1973年人口分别达 2607、 1636、 918万人,占比分别达23.9%、 15%、 8.4%,经济 -人口比值分别为 1.22、 1.13、 1.12(未变) 。 2)第二阶段,因东京圈收入较高且经济继续集聚、名古屋圈经济份额略有上升、大阪圈衰落, 1973年之后东京圈人口继续保持净迁入状态,名古屋圈人口略有迁入,大阪圈人口基本处于净迁出状态。 1974-2014年,东京圈、大阪圈、名古屋圈人口净迁入量分别为 350、 -89、10万人。 2014年东京圈、大阪圈、名古屋圈经济份额分别为 32.3%、13.9%、 9.9%,分别较 1970年变化 3.1、 -3.6、 0.3个百分点;人口分别为 3629、 1831、 1134万人,占比分别为 28.6%、 14.4%、 8.9%,分别较 1973年变化 5、 -0.5、 0.5个百分点;经济 -人口比值分别为 1.14、0.96、 1.11。该时期大阪圈、名古屋圈人口增长主要源于自然增长。 此外,在严重的少子化和老龄化背景下,日本人口在 2008年左右见顶, 1990年代中期开始以来除东京都及东京圈三县、爱知县(名古屋圈核心) 、大阪府、福冈县等少数地区外,绝大多数县逐渐面临人口净迁出,不少地区人口开始减少。 至 2016 年,日本 47 个都府道县中已有39 个人口见顶 ,49 个主要城市中已有 27 个人口见顶 。 恒大研究院研究报告 立足企业恒久发展 9 服务国家大局战略图表 8: 日本人口从向三极集聚到向一极集聚 图表 9: 东京圈长期保持人口净迁入 0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40001884 1903 1920 1924 1928 1932 1936 1940 1944 1948 1952 1956 1960 1964 1968 1972 1976 1980 1984 1988 1992 1996 2000 2004 2008 2012 2016东 京 圈 人 口 ( 万 人 ) 大 阪 圈 名 古 屋 圈-20-10010203040501954 1957 1960 1963 1966 1969 1972 1975 1978 1981 1984 1987 1990 1993 1996 1999 2002 2005 2008 2011 2014东 京 圈 净 迁 入 人 口 ( 万 人 )东 京 都大 阪 圈名 古 屋 圈资料来源:日本总务省统计局,恒大研究院 资料来源:日本总务省统计局,恒大研究院 3 中国人口大迁移:从城市化到大都市圈化 3.1 跨省人口迁移:从孔雀东南飞到回流中西部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口迁移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1、改革开放前,人口流动受限,重工业基地东北地区为全国人口集聚的核心 。由于人口流动严格受限,全国城市化进程在 1959年后基本停滞,人口迁移主要受政治影响,比如基于国防考虑的三线建设、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等。但经济因素也发挥了一定作用,因重工业布局,东北成为该时期成为全国人口集聚的核心。 1953-1978年,东北地区 GDP份额从 12.6%增至 13.2%,人口从 4173万人增至 8673万人,人口占比从 7.2%增至 9.0%。此外,内蒙古、新疆人口占比分别上升 0.9、0.5个百分点,福建、江西、广东、广西、贵州、云南、陕西、青海、宁夏等人口占比均提升 0.1-0.2个百分点。 2、改革开放后至 2010 年左右,城市化快速推进,中西部地区人口大规模向出口导向型的沿海发达地区流动,形成 “孔雀东南飞 ”格局 。1978-2010年,中国城市化率从 17.9%快速提升至 49.9%, 5亿人从乡村进入城市。沿海地区出口导向经济率先发展,大量人口从中西部向珠三角、长三角以及京津流动,特别是在 1990年代中期乡镇企业衰落、2001年中国加入 WTO、以及人口流动进一步放开后(包括 2003年孙志刚案后收容遣送制度废除) ,跨省人口迁移规模从 1985-1990年的年均221万快速增至 2005-2010年的年均约 1100万。 1978-2010年、珠三角、长三角、京津 GDP份额占比从 27.8%增至 37.7%,人口占比从 18%增至 22%;与其相对应的是,中西部地区人口增长放缓,安徽、江西等地人口在 1995-2000年负增长,湖南人口在 1995-2005年负增长,湖北人口在 2000-2005年负增长,四川人口 2000-2010年负增长。而改革开放前人口集聚的核心 东北地区逐渐衰落,黑龙江吉林人口明显外流,但因自然增长,此时常住人口尚未减少。 恒大研究院研究报告 立足企业恒久发展 10 服务国家大局战略图表 10: 1985-2010年人口主要向珠三角、长三角、京津集聚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恒大研究院 3、 2010 年以来,随着沿海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中西部地区产业承接以及老一代农民工老化,部分人口逐渐回流中西部,东北地区人口开始负增长。 在这一趋势下,我们看到,在东部地区就业的农民工规模在2012年达峰值,省外就业的外出农民工规模、人户分离人口规模、流动人口规模均在 2014年达峰值然后下降, 2015年人口抽样调查表明2010-2015年的跨省迁移人口已较 2005-2010年下滑。一方面,珠三角、长三角、京津 2017年的经济份额为 36.8%、较 2010年下滑 0.9个百分点; 2017年人口占比为 22.3%,仅提高 0.3个百分点,表明人口仍在集聚但已放缓。其中,长三角人口占比下滑 0.1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中西部农民工输出大省常住人口增长明显加快,四川、湖北、贵州等之前人口一度负增长的地区逐渐重回正增长。而东北地区衰落趋势未得扭转,经济份额降至 6.7%、较 1978年下滑 6.5个百分点,黑龙江、辽宁、吉林人口先后从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